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补短板_是重中之重_总报告_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6577082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补短板_是重中之重_总报告_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补短板_是重中之重_总报告_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补短板_是重中之重_总报告_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 年第 26 期( 总第 2802 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以“补短板”为重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补短板”是重中之重( 总报告)本课题组摘 要:“补短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诠释了“补短板”的 内涵、目标实质和手段,提出: 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补短板”应突出如 下五个重点: ( 1) 土地制度改革; ( 2) 人才与创新; ( 3) 公共产品投融资; ( 4) 金融结构改革; ( 5) 补产业“短板”。文章围绕上述五个重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补短板; 土地制度改革; 公共产品投融资 中图分类号: F123. 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 3151( 2017) 26 0003 17 DOI:10.16110/ki.issn2095-3151.2017.26.001为了有效摆脱 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触发 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经济走向复苏,近几 年来,结构性改革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所认可并付 诸实施。我国也不例外。2015 年以来,中 央明 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去产能、去库 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补 短板”是重中之重。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及 意义(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 经济学理论中,“供给”与“需求”相对,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 且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强调了不同 价格水平上单个生产者行为的变化。“供给侧”* 本研究为 2016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课题成果。课题组组长: 綦鲁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 课题组成员: 梁云凤(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谈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 、许琳(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副编审) 、胡敏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硕士) 。2017 年第 26 期( 总第 2802 期)将“供给”概念从空间上拓展至整个社会层面, 强调一定时期内全社会与生产相关的所有要素 的集合。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供给侧 包括生产与流通环节。 进一步的,供给侧结构 是指整个社会层面的与生产相关的生产要素配 置的比例关系,具体包括: 资源配置结构、生产与 流通结构、产业结构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 指,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使供给侧结构进行调 整与优化,实现与需求侧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 平稳高效发展,重点在于调整生产要素配置的比 例关系,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需要指出,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强调供 给,也要关注需求,妥善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原因在于,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需求 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 化。当前,我国部分行业领域出现的生产过剩并 非因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出现了变 化,如果供给没有随需求的变化相应调整,仍然 会出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要妥善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应从生产端 入手,同时瞄准需求端的变化,提高供给结构对 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背景。国际背景方面,2008 年世界金融危 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仍未完全走出危机的泥 潭,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增速整体将维持相对弱 势,贸易增长前景难言乐观; 各国经济周期分化 及政策分化的发展态势仍将延续; 金融风险隐 患仍是影响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又一不确定因 素。国内背景方面,我 国经济发展进 入“新 常 态”,这是未来较长时期分析我国经济问题的 大的逻辑基础,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的 背景,此 外,“三 高一低”的 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也是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 背景因素。( 三)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经济当前及长远的稳定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从短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 有助于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特别是高杠杆率可 能带来的金融体系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 我国当前面临的供求失衡这一突出问题; 从长远 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优化我国的经济 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 为全面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奠定 坚实基础。二、“补 短 板 ”的 内 涵、目 标 实 质 和手段( 一) “补短板”的内涵。 经济学“木桶效应”原理认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其最短的木板决定的,只有补齐短板 才能增加容量。所 谓“短 板”,是 整 体 中 的“短 板”,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那些带有全局性、关 键性、决定性的薄弱环节、滞后领域、制约瓶颈。 “短板”带有明显的瓶颈性、阻碍性、积重难返性、 侵蚀性等特性。因此,“补短板”就是立足自身,着 眼未来,弥补、改进、消除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 滞后领域、制约瓶颈的行为,是一种补短为长、化 劣为优、转弱为强、变被动为主动的对策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补短板” 作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深刻阐明了当前“补短板” 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 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 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与消费通常被视为需求侧。42017 年第 26 期( 总第 2802 期)产率。并指出,“补短板”是切实从满足需要出发, 增加有效供给。因此,本研究认为,当前在经济社 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供需结构错配,但矛盾的主 要方面在供给侧的大背景下,“补短板”就是要补 足产品供给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滞后领域,推动产 品供给结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二) “补短板”的目标和实质。 通过对“补短板”内涵的探讨,我们不难 看出,“补短板”的目标是通过扩大有效供给,解决 供需错配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 “补短板”的实质就是我国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全 面提升,是经济性质的根本性变化。( 三) “补短板”的途径和手段。“补短 板”内 涵、目 标、实质三者内在地要 求,“补短板”需要有切实的思路和路径。在当 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补短板”应 把握好以下思路和几个重点任务: 一是“补短 板”须从供需两侧发力。从供给侧看,主要包含 生产要素和产业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紧密相 连,生产要素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为生产要 素提供用武之地,支持生产要素发展,两者既相 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两者共同协作,最终决定 着有效供给的变化。从需求侧来讲,主要涉及消 费、投资、出口。通过释放消费需求,扩大出口需 求,直接拉动有效供给的扩大,通过加大战略性 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农业等的投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有效供给的扩大,都有助于 完成“补短板”任务。二是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 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补短板”。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是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上的 重大突破,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性指导。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就是按价值 规律办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宏观调控、市场监 管、公共服务、对外协调。三是当前“补短板”的重点。“补短板”需要从供需两侧发力,需要依 靠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正确进行。按照这个思 路,当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下,“补 短 板”应突出如下五个重点。1. 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作为生产要 素 之 一,既是重要的资源,又是重要的资 产和资本。 当前,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使土地 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 给,是“补短板”绕不过去的问题。当前,我国现 行的土地制度是制约科学利用有限土地资源的 瓶颈。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前我 国土地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而受土地制度的制 约,土地要素供给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土地需 求,土地供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短 板”。因此,进一步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使土地资 源得到更高效的配置,使农民从农村土地流转中 获得合理收益,是从供给侧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补短板”的根本手段之一。2. 人才与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 力。人才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动力源 所在。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创新驱动实 质是人才驱动。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 伍不断壮大,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 础,但是,我国也存在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整体 素质偏低、能力不高; 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 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 须发展壮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抓好创新与人 才的有机结合,是从供给侧发力“补短板”的又 一根本手段。3. 公共产品投融资。当前,我 国经济社会 中最突出的短板是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公共产 品内涵丰富,包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教育、医 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扩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既能满足城镇化发展和人口结构改变带来的消 费升级需求,也需要进行大量投资,进而拉动经52017 年第 26 期( 总第 2802 期)济发展,催生环保新产业及医疗、养老等现代服 务业。我国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的突出制约因素在 于公共产品投融资模式较为落后。改革公共产品 投融资模式既必要又紧迫。加快公共产品投融资 模式改革,是从需求侧发力“补短板”的重要手段, 也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专注于公共产品 供应,从而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根本抓手。4. 金融结构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 的 核 心,既联系着需求侧,也联系着供给侧。为实体 经济提供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的本 质功能。当前,我国金融发展滞后,自身结构问 题突出,从供需两侧的资金管理和供应功能都较 弱。因此,金融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的“短板”所在。通过改革,促进金融结构的调 整,使金融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是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补短板”的关键所在。5. 补产业“短板”。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 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我国一些产业产能过 剩,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 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不足等,都从供给侧加大 了经济下行的压力。需求侧表现出的经济下行压 力实际上是由上述产业问题造成的,因此补产业 “短板”,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当 前完成“补短板”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接下来,将 上述五个重点分别展开专题研 究,形成五个专题报告,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三、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不仅是一种重要的 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资产和资本。土地制度直 接影响着土地要素的供求,进而影响产品的供给 结构。( 一) 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 从必要性看,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中有巨大的土地需求; 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创新需要土地要素支撑; 生态、绿色、可 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出新需求。因 此,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增加土地有效 供给,助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通过土地赋权流 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补上“三农” 短板; 摆脱农民土地束缚,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 二) 现行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 我国土地制度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乡土地二元制; 二是土地资源非市场化配置。 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土地要素流动受到束缚, 土地有效供给受到限制。其中,农用承包地流转 问题约束了农用地职能的发挥,集体建设用地供 应受限导致地价居高不下。另外,土地资源市场 化程度低,易造成土地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 三) 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案例及经验。 近年来,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土地制度改革的鲜明例子。从农村土地制度改 革看,出现了如四川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探索,重 庆地票市场的探索,河南新乡市工业小区、农业园 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相结合发展的探索,以及浙江 嘉兴对土地确权颁证、促进农村耕地流转和村庄 布局调整的探索。从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看,出现 了如上海的“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深圳的“城市更 新”、广东的“三旧改造”等做法。这些探索和做法 都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良好启示。( 四) 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思路与路径。 总的思路是: 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体要 求,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创新土地制度,优化土 地供应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转型 升级。具体地讲,应从过去的抑制需求( 户籍限 制、教育医疗社保限制及购房限制等) ,向扩大供 给的思路转变,即从土地供给的高度垄断和计划 性,向市场导向、人口趋势导向转变。62017 年第 26 期( 总第 2802 期)具体路径是: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 土地审批制度改革,保障稳增长项目及时落地, 创新城乡土地开发利用制度,拓展建设发展空 间,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遏制产业用地成本 上升,探索城乡土地整治机制,完善市场决定土 地价格机制。四、实施创新驱动与人才发展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充分表 明,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 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资源在整个生产要素中 处于首要位置。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质是人才驱 动,即创新驱动要紧紧依靠人力资本提升和人才 资源充分流动两个轮子。改革人才制度,以激发 创新驱动,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 的当务之急。( 一) 理论依据: 人才为本,科技为核。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这来源于智力劳动的发展。人才既 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产物,又对推 动生产力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知识经济理论 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最主要动力,并全面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 中。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发挥了核心的作用,只 有不断提升人的素质,增加人才规模,改善人才 结构,知识创新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才有可能 持续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相较于 单纯地增加生产设备和劳动者的数量,提升劳动 者的自身素质( 培养人才) 更为有效,经验和知 识的积累将创造更大的产出。( 二) 创新驱动的供给侧短板分析。 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突出表现为: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科技创 新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创新型人才短板突出表现为: 创新型人才整体质量不高,创新型人 才贡献率低,创新型人才环境亟须改善。( 三) 人才成长和开发的全链条。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人才服务业务,提供了较完整的服务产 品系列,对人才成长和开发发挥了重要推动作 用。目前贯穿人才发展和使用全链条的人才服 务业全要素链条已经形成,主要从人才开发和使 用,包括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 动配置、激励保障五个方面,建立一个前后链接、 互相关联的人才事业发展的循环体系。这为人 才发展提供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市场化手段。( 四) 制度创新助推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人才市场机制,建立人才储备体系,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 人才安全法律保护机制,建立人才信用体系。五、改革公共产品投融 资模式,补 齐 公共产品短板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 品供给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的一大“短板”。扩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将释 放出巨大的投资需求,满足新型城镇化、人口结 构改变带来的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不仅是缓解经 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关键举措, 更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寻 求经济动力转换,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 支点。有效推进公共产品投融资模式改革,更好 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生产经营,是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重要抓手。1. 公共产品投融资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有 利条件。在新的形势下,公共产品投融资模式改 革,既面临我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的历史机 遇,也面临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历史机遇。一是 韩心灵: 经济新常态下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载于理论导刊2016 年 9 月。72017 年第 26 期( 总第 2802 期)城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 二是以土地财 政融资循环模式为核心的地方政府公共产品投 融资模式难以为继; 三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为目标的市场化改革,为公共产 品投融资模式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政府职能 加速转变为公共产品投融资模式改革提供有利 条件; 五是创新驱动战略为公共产品投融资模式 改革注入新动力。2. 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领域。目前, 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点领域包括水利工程、 高速铁路、机场、地铁、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及养 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同时,全面实现小康 战略提出的脱贫攻坚任务,也为公共产品和服务 的供给提供了巨大需求及实施领域。3. 我国公共产品投融资模式改革的进展和 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公共产品投融资 模式先后经历了土地出让金及相关土地收入为主 的阶段( 1998 2008 年) ; “土地抵押 + 融资平台 ( 城投债) ”为主阶段( 2008 2012 年) ; 大力发展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PPP) ,公共产品投融 资模式多元并举阶段( 2013 年至今) 。尤其值得注 意的是,2015 年以来,公共产品投融资模式改革的 步伐逐渐加快,具体包括: 整顿和改革地方融资平 台,重启资产证券化改革,试点发行地方政府市政 债券,大力发展 PPP 模式,设立专项建设基金等。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共产品投融资也遇 到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公共产品投资的回报 率预期低抑制社会资本投资需求; 二是公共产品 投融资运行的交易成本较高; 三是“稳增长”目 标下,PPP 模式较易异化为短期融资工具; 四是 现行融资体系尚不适应项目融资的要求; 五是政 府主导下公私关系不协调。4. 公共产品投融资的国际经验。典型的国 际经验包括: 美国主要靠发行市政债券,利用发 达的资本市场进行公共产品直接融资; 日本曾经依靠长期信用银行方式解决公共产品资金问题; 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则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 PPP) 模式推进公共产品供给。国际经验比较 显示,公共产品投融资“民营化”“市场化”“法制 化”,融资渠道多元化,政府在公共产品投融资发 挥事前规划、事后监管作用,是国际上公共产品 供给的共性做法。5. 公共产品投融资模式改革的政策建议。 应把握的总体思路: 一是赋予社会资本在竞争性 公共产品投资中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产权 保护制度。二是进一步开放公共产品投资市场, 提高公共产品投资回报率。三是加快推进公共 产品融资“市场化”,拓展公共产品融资渠道,降 低融资成本。四是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对策建议: 一是继续总结 PPP 模式经验,因 地因时推广 PPP 模式; 二是借鉴日本中长期信用 银行经验,研究建立公共产品中长期信用工具; 三是继续推进财税金融配套改革; 四是优化公共 产品投融资决策,提高投融资决策效率。六、加快金融结构调整,支持实体经济 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加速金融结构调整,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实体经济 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步在金融领域显现,金融系统 自身蕴含的风险也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 日益显露,金融结构失衡削弱了金融促进实体经 济发展的效果。我国应通过补金融领域 的“短板”,更好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1.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本研 究涉及的金融结构是指金融体系结构。理论界就 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 研究,主要包括四类观点: 一是银行主导论; 二是市 场主导论; 三是最优金融结构论; 四是金融结构无 关论。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当前我国金融结构 属于动态演化过程中的以银行为主导的结构。2. 金融结构失衡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主要82017 年第 26 期( 总第 2802 期)短板。当前我国金融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 一是 直接融资占比仍较低,2016 年前 3 个季度,我国 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融资合计达到 3. 5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1. 11 万亿元,占同期社 会融资规模增量的 26. 5% 。二是中小型金融机 构市场份额偏低,截至 2015 年年末,我国中小型 银行类金融机构市场份额仅约为 30% 。三是金 融创新能力薄弱,上市交易的品种较少,且交易 量较低。例如,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目前仅有沪 深 300 指数期货、上证 50 指数期货、中证 500 指 数期货、5 年期国债期货以及 10 年期国债期货 等五个品种可以上市交易。四是新兴金融业务 领域的监管相对滞后,互联网金融领域由于监管 相对滞后,出现了部分风险事件,如 e 租宝非法 吸收存款等。3. 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金融结构失 衡。未来,我国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 融结构调整,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一是进一 步扩大金融开放,继续稳步推动外资金融机构和 资本“走进来”,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和资本“走出 去”,稳步放开和扩大国内民营金融机构市场准 入。二是着力增强金融创新能力,稳步推进资产 证券化,积极发展利率、汇率、股票类衍生品。三 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监管 政策框架,完善金融监管部际协调机制,加强跨 国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提升互联网金融等新兴 金融业务监管能力。4. 金融服务实体经 济“补 短板”的 对策建 议。我们认为,应重点突出对小微企业 和“三 农”的支持。首先,就小微企业而言,应允许风险 控制能力强的企业获得更多银行贷款,支持小微 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创新,在期限、利率、计息 方式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服务。支持小微金融机 构推介“社团贷款”“土地流转贷款”“应收账款 质押贷款”等新业务,进一步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其次,就“三农”而言,整合农信社等农村 金融机构信贷数据,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发 展农村融资担保公司; 开展大型农机具抵押贷 款、订单农业与供应链融资等,探索开展“三农” 业务资产证券化,盘活农村存量资金; 建立、完善 与“三农”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考核标准与监 管体系。七、补产业“短板”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产能过剩、投资效率 偏低、出口竞争力下降以及传统工业基地断崖式 衰退等突出问题,使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 恢复中高速增长受到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在需求 侧表现出的下行压力,事实上是由产业问题所造 成的。因此,在新形势下,为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 运行,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其中,补产业“短 板”是新形势下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1. 我国产业“短板”的突出表现。我国三次 产业在产品质量、产品设计、品牌构建、产品安全 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国内外需求的新变化。出现 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产业自身存 在“短 板”。 这些“短板”导致产业供给对需求变化回应不灵 敏,需求对生产传导渠道不通畅。总 体概括起 来,我国产业“短板”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融合程度低。首先,服务业与制造业融 合度较低。其次,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 于初级发展阶段。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不仅 导致了高端化、个性化供给存在明显的不足,也 导致了资源消耗大及生态环保压力大,对落后地 区特色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也未起到应有作用。 二是产业中低端现象仍十分明显,产业竞争力不 足。从国际上看,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 列,但在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主 要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我国则仍主要集中在中 低端。农业方面,现代农业、高科技农业发展不 足,农产品供给难以适应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92017 年第 26 期( 总第 2802 期)注重满足“质”的需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 竞争力也十分弱。工业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水 平不高,按照德国的划分标准,我国工业企业整 体处于 2. 0 的水平,需要补上从工业 2. 0 到 3. 0 的差距,才能 实现 4. 0 的方向发展。服务业方 面,“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 售 业”“交 通运 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大,而 依靠信息、科技、知识的现代服务业 发展不足。 其次,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低。在产业发展 水平低下的影响下,我国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 力,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业与知名品牌。三是关键技术产品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受制 于人。如,大规模集成电路也严重依赖进口,圆 珠笔的笔尖珠芯近 90% 来自进口。2. 我国产业“短板”的原因。分析产业“短 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粗 放式增长路径依赖阻碍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 是研发投入不足,使产业缺少内在动力; 三是政府产业政策有失偏颇,政府对产业的扶持政策容 易变形走样,政府对产业融合的重视程度不够, 垄断和行政审批环节过多,制约了产业发展; 四 是我国的高端需求偏好国外产品,削弱了我国本 土企业的创新发展; 五是创新型人才缺乏,制约 了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3. 补产业“短板”的对策建议。补产业“短 板”需要依靠自主创新,发挥需求的拉动作用,推 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消费者为中心 的生产模式,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一是推动三 次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实施“品牌中国”战略; 三 是重点加大研发投入; 四是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 才; 五是完善功能性产业政策,形成对企业创新 的正向激励机制; 六是构建法治化市场营商环 境; 七是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分工,提升我 国的全球产业链位势; 八是着力推动产业扶贫, 增加居民收入,释放有效需求,为产业创造一个 良好的宏观环境。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谈俊摘要: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国际方面,次贷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增速整体仍维持相对弱势,贸易增长前景 难言乐观,各国经济周期分化及政策分化的发展态势将得到延续,金融风险隐患仍 不容忽视。国内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环境等问题愈 加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对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促进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防范 经济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入。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背景; 意义中图分类号: F123. 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 3151( 2017) 26 0010 1310DOI:10.16110/ki.issn2095-3151.2017.26.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