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10过秦论 第三课时

上传人:wuxin****2020 文档编号:153869768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10过秦论 第三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10过秦论 第三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10过秦论 第三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10过秦论 第三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教学时数】 3教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三教时教学要点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教学内容和步骤复习检查:1背诵第3自然段。2检查第4、5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附误译举例(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2)才能不及中人。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4)天下云集响应。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5)崤函之固,自若也。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6)非及向时之士也。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说明:以上译句均引自人教社教参,其中各有微瑕,试指正如下:(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5)“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检查方法:可采用上面办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继续研习新课:1第4自然段导读:如课本“预习提示”所言,“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人物 地位 出身 军队 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陈涉秦始皇(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 ”,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 ,也不是因为秦国的 不强大和 条件发生了变化。(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 ”;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 ”和“ ”,而是因为秦“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 ”;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 ”之贤、“ ”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 ”“ ”“ ”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 ”。2第5自然段导读:课文“顶习提示”指出:“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如“提示”所言, “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们仍通过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练习:(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段的“ ”及“ ”;第段的:“ ”、“ ”及“ ”;第段的:“ ”及“ ”;第段的“ ”。(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 , ”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 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 ”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对比之后,不能不深思而发出“ ”的问话。(3)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提示: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附练习答案1(1)(略)(2)余威震于殊俗;力量强大;力量;地理。(3)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振长策而御宇内;隳名城,杀豪杰;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仲尼、墨翟;陶朱、猗顿;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仁义不施。2(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南取要害之郡;争割地而路秦;宰割天下,分裂入朝;吞二周而报怨;践华为城谁何;余威震于殊俗。(2)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胜;同年而语;何也。(3)(略)布置作业(作业指导和补充练习):1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这是关于如何正确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思考。我们可从这几方面确定正确选项:(1)从选项的陈述主体和文章论述主体的一致性来判断,因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对评述主体的看法或主张,二者应一致。(2)文章的材料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中心论点必须统帅材料,所以应从中心论点与材料是否统一来判断。从本篇来说,就要看秦在攻取天下时是否施了“仁义”。据此,教参所供答案似欠妥。2补充作业:(1)对练习第三题作如下补充:(2)翻译下面句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3)以练习第三题加点字为重点,自制文言字词卡片,积累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