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南沙区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2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4925246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南沙区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南沙区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南沙区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南沙区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2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共5题;共15分)1. (3分)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 , 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B . “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C . 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 , 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D . 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 , 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2. (3分) (2016高二上苏州期中)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 .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C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D .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3. (3分) (2019高一下肥城期中)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第四回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B . 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C . 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D . 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4. (3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由于有了众多的遗传学证据,_。一些中国学者仍然坚持中国人有自己独立的起源,大概是出于“民族感情”。_。何况,承认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非洲人的后裔,无损于民族的尊严,_。单起源说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学说多起源说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学说但是科学事实应该战胜感情但是感情不应该凌驾于科学事实之上正如承认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无损于人类的尊严正如承认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无损于中国人的尊严A . B . C . D . 5. (3分) (2018连云港模拟) 为下面的公益广告图拟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A . 美德点亮生活B . 携手创造光明C . 节能人人有责D . 科技驱散黑暗二、 文言文阅读(18分) (共1题;共18分)6. (18.0分) (2019高一上佛山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 对下列两句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何厌之有秦伯说A . 满足劝说B . 讨厌劝说C . 满足高兴D . 讨厌高兴(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与“不以物喜”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D . 以乱易整,不武(3) 对烛之武劝秦伯撤兵的理由,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秦、晋两个国家攻打郑国,郑国已经知道了,早有准备了,不一定能战胜。郑国离秦太远,消灭郑国只会增加晋国的力量,而秦国力量反而被削弱了。如留下郑国做东道主,秦国的使者往来可以从郑国得到他们所缺乏的物资。秦国曾受到过晋国的赏赐,得到了它的焦、瑕二邑,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了。A . B . C . D . (4) 翻译下列语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三、 古诗词鉴赏(11分) (共1题;共11分)7. (11.0分) (2017高一上抚顺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1) 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B . “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寄意深刻,韵味悠远。C .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作者撷取萧瑟秋风、纷飞落叶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慨叹被贬后的无聊,以哀惋的笔调道出人生百无聊赖之情。D .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以想象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稍为缓解;“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忧国之心,身世之感。E . 本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2) 本首词与赤壁赋为苏轼同一时期作品,赤壁赋中作者的内心已趋于平淡、释然,本词的思想感情是否与其相同,试结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句加以分析?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共1题;共8分)8. (8分) (2019高二下泉港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在赤壁赋中泛舟游玩赤壁之下,兴致所至,引吭高歌,吟唱乐曲的句子是:_,_。 (2) 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_,_。以虚写映衬出蜀道的雄奇险峻。 (3)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_,_。传达出不堪回首的无限怅恨的慨叹。 五、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共1题;共20分)9. (20分) (2017高三上贵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 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了”易迷路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 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的信息体。B . 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C . 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 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D .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賽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已响的对比。(2)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共1题;共15分)10. (15分) (2015高一上盐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快乐的死亡陆文夫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的。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磨了他的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样做才能不酗酒,不做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1) 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2)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七、 作文(70分) (共1题;共70分)11. (70分) (2018十堰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围观”恐怕是鲁迅最喜欢也最热衷描写的题材。药里围观处决革命党的情景,后来又出现在阿Q正传里,只不过这一次围观的是枪毙阿Q,而且很不让人“满足”。鲁迅还特意为“围观”量身定做了一篇小说示众,写一群路人如何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围观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游街示众。这些无聊的围观群众,被鲁迅一并打包,装进一个叫“看客”的篮子里。从此,“看客心态”成为中国国民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在围观方面,其他国家的民众并不比中国人矜持多少。请结合上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共1题;共10分)12. (10.0分) (2018宝山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彭州圆觉禅院记北宋洵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注】“食”、“服”:食,指俸禄;服,指官服。“楚”:指项羽,季布是项羽部将,屡败刘邦,项羽败亡后被刘邦捉拿,但被刘邦赦免并任命官职,丁公在楚汉战争中曾抓住刘邦但私下把刘放了,后来楚败,丁公拜见刘邦以为会重用,刘邦却把他杀了并示众以警示背叛的人。(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 以B . 之C . 则D . 乃(2) 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应该随遇而安并听从自己内心的“乐”与“不乐”选择居所,但不应该随便搬迁。B . “乐”与“不乐”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居所,所以要怡情养心而不应该随便搬迁逃脱。C . 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名实表里是否统一和为政做人的态度。D . 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我”能否驾驭他人、天人是否和谐的表现。(3) 洵愿意为保聪写“记”的根本原因是( ) A . 保聪在京师就殷勤地求与洵相识,洵被他的诚恳感动。B . 保聪求与洵相识相知而没有背叛其师,且光大其师事业。C . 士大夫们从唐开始就排斥僧道,洵要表示与他们的不同。D . 宋朝已不像唐朝那样排斥僧道,而且保聪又为圆觉院命名。(4) 分析第段画线处论证方法的作用。 (5) 从前三段看,本文作为“院记”与一般的院、亭、楼、台的“记”相比特点突出,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九、 名著阅读题(15分) (共1题;共15分)13. (15.0分) (2020江苏模拟) 名著阅读题 (1)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边城里的天保和傩送,两人都是船主,又都是船手,对待爱情又都具有自我牺牲的美德,当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B . 茶馆以写人来带动情节发展,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C . 哈姆莱特中美丽、年轻、纯洁的奥菲莉娅,深爱着哈姆莱特,但因哈姆雷特的出走和父亲被杀死的双重打击而精神失常,抑郁成疾,最终不治而亡。D .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嫁给德篷风,她只给丈夫友谊而不和他同居,几年后丈夫去世,欧也妮成了富有的寡妇,她将大量的金钱用于慈善事业。E . 三国演义中,孙坚被刘表部将率伏兵乱箭射死,尸首也被夺走,年幼的孙权入城和刘表讲和,刘表被孙权真情打动,同意以孙坚尸首换回被俘的黄祖。(2) 简答题 红楼梦“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中,“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这话是谁说的?请结合这一情节,概述其性格特点。呐喊中的白光,主人公是谁?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十、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共1题;共15分)14. (15分) (2019高一上萧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历史”的盛行作为史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丰富多样、纷繁复杂的。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除了有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还有许许多多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大概念,还有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对于历史,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些“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在历史的发展中虽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但这些意志并不等于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这些在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内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并与那些引人注目的历史大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历史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说,宏观的“大历史”研究勾勒出历史之经纬,却难以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要把握历史的多面相,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仅仅满足于大事件、大概念的探讨,习惯于综合性、总体性的分析,眼里只有改朝换代、治乱兴衰而不见民众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过滤掉丰富多彩的细节而把历史抽象为条条框框,这样的研究就会陷入空泛,枯燥无味。因此,漠视“小历史”研究,将其斥为对历史细枝末节的纠缠,显然有失偏颇。“小历史”的微观取向让我们看到了更生动、更具体、更富有个性的历史景象,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提供了参考。但是,历史研究毕竟不是简单地对具体史实的罗列、对浩繁史料的考证和对轶闻逸事的辨析。仅仅满足于此,即使把某些历史细节搞得一清二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还是支离破碎、缺乏意义的,最终这些引人入胜的“小历史”只能沦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我们对历史总体的把握还是茫茫然、昏昏然。历史研究还需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衰之理,以史为鉴、鉴往知今,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历史”微观研究的同时具有宏观的意识和宏大的视野,在一头扎进“小历史”的天地里寻找历史蛛丝马迹的同时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进行俯瞰式考察,善于用不同焦距审视“小历史”,从“小历史”中见大社会,从大社会出发理解“小历史”。(1) 下列对文中“小历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的“单个意志”。B . 历史变迁中的小事情、小人物、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风俗礼仪、喜怒哀乐等。C . 生活中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D . 历史发展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的不同于“大历史”的“特殊的生活条件。”(2) 下列阐述,最能支持“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观点”的一项是( ) A . 人类社会的历史丰富复杂,除了引人注目的“大历史”,还有许多未被重点关注的“小历史”。B . 恩格斯深刻指出,人类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C . 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D . 要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把握历史的多面相,过滤丰富多彩的细节显然有失偏颇。(3) 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基本观点。(不超过15个字) 第 16 页 共 16 页参考答案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共5题;共15分)1-1、2-1、3-1、4-1、5-1、二、 文言文阅读(18分) (共1题;共18分)6-1、6-2、6-3、6-4、三、 古诗词鉴赏(11分) (共1题;共11分)7-1、7-2、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共1题;共8分)8-1、8-2、8-3、五、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共1题;共20分)9-1、9-2、9-3、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共1题;共15分)10-1、10-2、10-3、七、 作文(70分) (共1题;共70分)11-1、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共1题;共10分)12-1、12-2、12-3、12-4、12-5、九、 名著阅读题(15分) (共1题;共15分)13-1、13-2、十、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共1题;共15分)14、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