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8573727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西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西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 业 论 文 浅谈祝福的悲剧性主考院校:西北大学专 业:汉语文文学指导教师:任广田教授学 员:朱 婕准考证号:011006100177时 间:2012年9月浅谈祝福的悲剧性目 录:一、祝福的悲剧氛围: (1)悲剧观 (2)悲剧环境二、祝福的悲剧情节三、祝福的悲剧人物 (1)祥林嫂命运分析 (2)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塑造四、祝福的悲剧根源 (1)社会根源 (2)个人根源五、祝福的悲剧性和鲁迅的悲剧意识内容提要:小说的悲剧艺术是他所处的那个悲剧时代悲剧社会的反映。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真实地反映了血淋淋的现实,把芥豆之微的普通庸众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以深刻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国民的灵魂,揭示被扭曲的精神,因而扩大了悲剧作品的审美范围,加深了悲剧色彩和思想容量,从而使他的作品获得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不衰的审美效果。关键词悲剧氛围 悲剧人物 悲剧意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在反映统治阶级所安排的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席上,有被吃的知识分子、农民,当然也有妇女。“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的鲁迅,对妇女的了解超过了对广大群众的了解,当然也更关心妇女的命运。妇女问题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占极重要的地位,他的二十五篇现实主义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重要内容的,它们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让她们以各自血淋淋的伤痕,酸苦的泪水,走过读者面前,倾诉她们的悲苦,表达她们的愿望,从而揭示那黑暗王国的最黑暗的底层生活,鲁迅正是通过这样的悲剧性妇女形象,熔铸自己对压迫妇女的封建制度的深恨,和对被压迫被摧残妇女深切同情;对她们那种麻木、愚昧、任凭命运摆布的状态感到痛楚。使人们通过强烈的震撼上升到理性的思索,从而引起人们的慨叹悲愤,鼓舞人们去为美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而奋斗。鲁迅小说正是实现了悲剧艺术的原则,从而获得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经久不衰的审美效果。本文拟就祝福来浅谈鲁迅小说的悲剧性。一、祝福的悲剧氛围(1)鲁迅的悲剧观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无情地嘲讽了一部分人患的“十景病”,无论什么,往往不凑足“十”不肯歇手。这种思想反映在文艺上,往往是大团圆的结局。鲁迅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中嘲讽道:“这真是曲终奏雅,令人如释重负,觉得天皇毕竟圣明,好人也终于得救。”这是御用文人们歌颂升平、粉饰黑暗、麻醉人民常用的一种伎俩,而悲剧绝不能采用这种方法。鲁迅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对传统“大团圆”格局的突破,实际上是对“瞒和骗”文艺的反驳。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也就是真善美暂时被假丑恶所压倒,光明、正义和进步的力量暂时遭受摧折,遭受毁灭,其中必将有血与火的搏斗,包含着撼人心魄悲剧冲突,引起人们悲愤、激昂的情绪和强烈的道德震撼。(二)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表现出来在时间上它不是偶然的,在空间上它不是一个点。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就是说,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是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的,它可以推动读者情感的逐步升华,以至于最后达到提高精神境界的目的。(三)给人看,说明“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已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了,而是已经成为反映形态的艺术,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了,因而它必将能使人奋发兴起,产生审美愉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悲剧观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已经很接近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悲剧性的冲突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实现”之间的冲突。(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895年5月18)“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正是代表了历史必然要求的事物被毁灭。由于鲁迅悲剧观的深刻性、科学性,决定了鲁迅悲剧的丰富性。那么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是如何来反映他的悲剧性的,让我们走进鲁迅的小说之中。(2)悲剧环境鲁迅在他的小说悲剧环境中大量运用了对比结构,来反映他的悲哀主题。就拿祝福中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看,文章开头是这样叙述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小说的序幕,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悲剧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鲁迅巧妙的把祥林嫂的悲剧性格的几次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的付出自己的艰辛。这样,通过环境描写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的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中,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年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然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从而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与感染力。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描写祝福景象。文章的最后写道:鞭炮声把“我”从回忆中惊醒,四叔家已开始祝福“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欣享了牲礼和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通过对祥林嫂凄惨的死亡与大年夜的热门气氛呈鲜明的对比,环境反差,更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不幸,鲁迅对悲剧环境的处理,具有反讽效果,增强了悲剧色彩。二、祝福的悲剧情节祝福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讲述“我”在旧历年底返回故乡鲁镇时,遇到四叔家里过去的女工,现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祥林嫂向“我”追问灵魂的有无,而得到“我”含糊的答复。由此“我”为一种不祥的预感包围,为祥林嫂的命运感到不安,后来听说,在除夕夜里祥林嫂死了。这个不幸女人的死,引发了“我”对其一生中几个片段的回忆,叙述了祥林嫂如何在封建的“夫权”“族权”“神权”和封建礼教的迫害下,从一个健康勤快的年轻妇女,变成了木乃伊般的活死人,最后走向生命的尽头的经过。在“我”的介绍下,祥林嫂有三次“登场亮相”。从而告诉人们悲惨的故事。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她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她死了丈夫,婆婆要把她卖到深山贺家坳,她从婆家逃婚来到鲁镇,被卫老婆子带到四叔家的时候。那时的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虽然四叔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四婶见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就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间,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可以看出,此时的祥林嫂对生活是抱有希望的,她的要求很低,只是用她的劳动换得一口饭吃,而她的勤快能干也给鲁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第二次亮相,已窘迫麻木得多了。那时她第二个丈夫害伤寒病去世了,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了。她被丈夫的族人赶出了家门:“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四婶留下祥林嫂多半是被她悲惨的故事感动了。“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的特别大。上工之后的第三天,主人就觉得她的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虽然命运的打击已使祥林嫂濒于绝望,但她还有悲哀,还有眼泪,还在絮絮叨叨地讲她的故事,然而,在“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已百无聊赖,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改变之大,使“我”大吃一惊。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祥林嫂的绝望主要是她精神上的恐惧。信佛的柳妈告诉她,她到了阴司要被二鬼分尸,所以她把历来积存的工钱拿去捐了门槛。然而到了冬至祭祖时节,四婶仍然嫌她不祥不洁,不让她动用来祭祖的东西,怕祖宗神仙怪罪。可以说,封建的道德、习俗、礼教,是真正杀害祥林嫂的元凶。使她一步步走向绝望的深渊。三、祝福的悲剧人物(1)祥林嫂命运分析祥林嫂是寡妇,她的处境和命运自然是女性中最悲惨的。老实说,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的不幸,的确带有命运的成分(伦理悲剧如果涉及命运的话,或许更能震撼人心吧。)当然,在命运后也有人为的因素,但这是间接的。此外,我们还要说明的是,作者之所以在小说里给祥林嫂如此一种不好的命运,是因为现实中这样“命不好”的寡妇太多了,例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就是。作者借此表现了他对她们的同情与哀悯,小说在第四部分是借卫老婆子的口这样来叙述祥林嫂的命运的:“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是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的,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反倒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下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到此时,祥林嫂够可怜的了,她一重回鲁镇来,作者便给她安排以“我真傻”开头的那一篇催人泪下的话语(注意这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哀悯)。但是,这样不幸的、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回到鲁四爷家中的时候,别人哀怜她吗?别人真正理解她的痛苦吗?人们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迎接”这样不幸的祥林嫂呢?她首先迎来的便是鲁四老爷和四婶的“伤风败俗”“不洁”之类的可怕的看法。勤劳的甚至是把自己的价值不自觉地体现在勤苦能干上的祥林嫂因“不洁”,几乎被她的主人丢弃在一边:“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这就是鲁四老爷们迎接已经被不幸命运几乎完全击倒的祥林嫂的方式。(为什么祥林嫂会被认为“不洁”,甚至是“谬种”呢?这就涉及古老中国的可怕的对寡妇的看法。认为女人死了丈夫再嫁人是“不洁”、“灾星”、“白虎星”)。可怜的祥林嫂终于被这种罪恶的不洁观念彻底摧垮了。当她听了柳妈的那一席话(同样是她有罪和不洁),用了她历年来所有的积蓄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门槛后(多么顽强的挣扎),她满以为她从此就成了干净无罪之身了,但她哪里知道,她的“有罪”和“不洁”哪里是区区的一条门槛可以洗清的呢?她只有“死”,这就是祥林嫂的命运。鲁迅用那一段颇为“奇怪”的哀悼词时,就不仅读出了深深的同情和哀悯,而且读出了他对这世道的血泪控诉:“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以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2)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使人物具有独特性。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快、质朴、善良、顽强,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懦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她屡遭不幸,走投无路,最后在极度痛苦中悲惨地死去。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在鲁迅刻画祥林嫂外貌时,他着重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她初到鲁镇做工作时“顺着眼”,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再到鲁镇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及至当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的苦痛与恐怖。鲁迅在刻画祥林嫂行动、语言、肖像方面,独巨匠心。她的第一次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两颊却还是红的”四婶见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可以看出,此时的祥林嫂既勤快又能干,给鲁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来鲁镇,“两颊已消失了血色”,经常絮絮叨叨地给别人讲她的故事,她想得到别人的同情,然而,别人成了“看客”。在这百无聊赖中,成了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陈旧玩物。祥林嫂的绝望主要是她精神上的恐惧。信佛的柳妈告诉她,她到了阴司要被二鬼分尸,所以她把历来积存的工钱拿去捐了门槛。然而,到了冬至祭祖时节,四婶仍然嫌她不祥不洁,不让她动用祭祖的东西,怕祖宗神仙怪罪。“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甚至常常忘却了淘米。”鲁迅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反映了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是封建的道德、习俗、礼教。四、祝福的悲剧根源(1)祝福的社会根源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是他所处的那个悲剧时代、悲剧社会的反映,他的小说集中地反映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病态面貌,充分表现了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是一个到处弥漫着悲剧气氛的时代,是一个内忧外患共存,希望失望相互交织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两次性质完全不同的民主革命,即以辛亥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以“五四”为发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很快地表现了他固有的妥协性和软弱性,甚至和封建阶级相勾结,阻挠革命的发展,因而这个革命终于以革命果实被篡夺而流产了。而“五四”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虽然有无产阶级地领导和民主科学思想地指导,但由于领导阶级年轻幼稚以及暂时还没有跟广大人民相结合,所以广大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一部分先觉者开始呐喊,开始抗挣。这就是鲁迅小说所反映的现实。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岁月里,作为一个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文学青年鲁迅,他站在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的立场上,注视着悲剧的时代,悲剧的人生,注视着那个万恶渊薮的社会,然后,他将观察所得熔铸在他的小说里,因而使他的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思想容量和浓重的悲剧精神,甚至部分小说给人以“重压之感”,这正是由于他的小说是那个悲剧时代的真实写照的缘故。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2)个人根源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修史时候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灯下漫笔祝福展示的祥林嫂后半生的全部生命历程,可以说是为了“争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历程。祥林嫂只想做个好寡妇。先是以她的“安分耐劳”,几乎“争”到做好寡妇的权利了。“她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她也满足于这样的奴隶生活“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而,这种做稳了奴隶的幸福竟是这样的短暂,她婆婆把她卖进山里给贺老六做了媳妇,她知道这是犯了寡妇不能再嫁的天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她知道从此她将失去做个好奴隶的资格。她拼死反抗了,只是没有成功。偏偏贺老六又死于伤寒,她再度到四婶家做女工,她还想以向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换回自己做好奴隶的权利。然而,她只能把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一起做了祝福大典的最悲惨的祭品。五、祝福的悲剧性和鲁迅的悲剧意识作家的思想决定作品的主题,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说到为什么做起小说罢,我仍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所以我的选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说:“美术云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谓。”这里所说的“思理”,即作者的思想,“美化”即艺术加工,“天物”即客观现实。从以上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基本艺术主张是强调文学艺术必须为现实斗争服务,必须为人生才能改良人生。这也是鲁迅的悲剧意识,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悲剧是严肃的事情,它要求高度的真实性。试想:感情做作、任务虚假,怎能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怎能催人泪下?因而悲剧对真实性有着特殊的要求,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的如何,是衡量作品是否有其真实性的关键。由于“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美好的,而这种美好的东西遭到毁灭,必然是痛苦的,自然要引起读者的悲悯、悲愤、同情等强烈的情感反应。鲁迅在塑造人物悲剧性格的同时,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撼人心魄的人物悲剧命运的画卷。人生是美好的,而悲剧的人生命运,这种被黑暗的社会所毁灭的美好人生,必然会激起读者更为强烈的情感反应,激起读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寻根究底的思考。鲁迅通过小说悲剧艺术来“疗救”精神病毒者的魂灵以改造国民性,这就是鲁迅的悲剧意识。作者的思想意识决定作品的主题,鲁迅在祝福这篇悲剧小说中,他把全部的笔力倾注在揭示几千年来压在大石板最低层的女性经受的封建礼教精神奴役造成的深刻而沉重的精神创伤上。中国女性特别是最低层的中国女性,灵魂中积淀着沉重的奴隶意识,因为她们甚至从来没有想过,她们是可以争取到做“人”的权利的,当然更不用说争取做人的价值了。如果她们不能从奴隶的麻木中觉醒,她们身上一切好品质,就只够做个好奴隶。鲁迅通过祥林嫂形象,画出了我们国人的女性的灵魂,揭示了祥林嫂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寄希望于中国女性从这个形象中认识自己,觉醒过来,自己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争取到做“人”的价值和权利,这才是祝福悲剧性所揭示的最深刻的底蕴。由于鲁迅着力描写的是普通庸众的悲剧,又由于鲁迅在写出社会悲剧的同时,着重写出人物的精神悲剧,因而扩大了悲剧作品的审美范围,加深了悲剧色彩和思想容量,从而使他的作品获得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参考文献:1、中国现代文学丛刊(北京出版社 1981.2)2、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谭德晶著)3、鲁迅小说绝望与希望的对比结构(彭博著学林出版社)4、呐喊、彷徨新论(胡尹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致谢:衷心感谢西北大学任广田教授悉心指导、纠正。眉县槐芽高中高级教师朱浩老师的热心帮助! 2012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