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加减混合计算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4469683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加减混合计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一年级加减混合计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一年级加减混合计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竞争在进一步加剧,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创新推动着机械工业不断地发展。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包括计算机信息科技在内的高新科技与传统机电科技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概念与思想、新的结构与功能,创造出新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机电工程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埘传统的高职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外还应使其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思维和能力。专业知识的传授足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开发、培养则是教育更本质,更核心的内容。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对教学改革的深层次研究与探索。2 创新能力的内涵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涉及到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如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吸收知识能力、信息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就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的含义有四层:第一层表现为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这种人,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有勇于尝试的冲动,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求新、求异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第二层就是创新思维,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的思维。它有5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第三层是创新知识,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最新的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石。第四层是创新人格,是指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动摇,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有较强的独立性品格。3 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涉及到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如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吸收知识能力、信息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时应注意对组成创新能力的各种相关能力的全面培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具有如下特征。31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创新的起点是对新出现的情况,新发生的变化,甚至是头脑中一个新异的想法及时做出积极的反应,并由此发现问题,尝试解释原因,从而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最终产生发明和创造。同时创造性的想象力能够打破思维定势,对同一事物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从而在日常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具创意。32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即对现有的学说和权威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和信仰,而是坚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33具有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创新不能仅仅靠理论教育而获得,锲而不舍、刻苦钻研、脚踏实地的实践才是造就人才的课堂。3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冈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同时,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个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创新个性一般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说,学生的优秀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是形成和发挥创瓶能力的底蕴。35竞争与合作精神当前社会色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巨大进步,每一项科技的创新都是单个人的力量难以企及的。只有发扬团队精神,才能在科学研究创新上有所作为。虽然说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分工也越来越细化,但是合作也越来越紧密与频繁。所以说,学校教育(比如日常的实验)从一开始就应培养他们的竞争与合作精神。36 知识的交流物化能力知识的交流物化能力包括知识的获取能力和知识价值的推广能力。静止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在社会中得到推广应用,知识才能实现其价值,才能促进经济和财富的增长。4 信息时代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现象4. 1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参与热情高,能够坚持深入研究的少。信息时代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既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强的毅力和明确的目标,同时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智力、时间,有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决心。但是调查发现,现在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大部分人凭的是“三分钟热情五分钟热血”,能够积极地参加,却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这使得科技创新的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的物质支撑,规模小,分散而不稳定,因而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4. 2 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要有创新的态度,更要有严谨的学术作风。投机取巧,不愿做锲而不舍的潜心研究,是学生中常有的一种错误倾向,也是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误区。大多数学生仅是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的,对课题的研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长期坚持研究的学生非常少。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总结,这是没有重大成果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4. 3 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急功近利,粗枝大叶的多,高水平的少。一方面反映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学生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健全、不够完善的一面。学生从事科技活动“起点低、小打小闹”的居多,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短、平、快” 的做法,这也是高水平科技成果不多的根本原因。 4. 4 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被动的多,主动的少,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缺乏创新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对知识、技能进行积累,造成不能发现有价值的课题。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还是盲目地听从老师的讲解和安排,在科研活动中,缺少自己的观点和对新知识、新领域进行探索的能力。有时,部分同学甚至把科研活动当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完成,不能积极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科技成果少的原因之一。5 培养信息时代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探析培养信息时代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涉及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教育机制以及人文环境等方方面面,只有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找出适合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可供参考的方面有以下几个:5. 1 教育过程中的探索性探索性教育要求教师不是把现存的知识生吞活剥地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5. 2 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创新兴趣,增长创新才干,发展创新人格。坚持活动性原则,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开展各种自然实验和创造发明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和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创新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在科技兴国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5. 3 创新过程中的协作性所谓协作是指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务。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不仅与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非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就是这样一种因素。信息时代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因此,培养信息时代学生的创新能力,既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5. 4 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坚持个性融会贯通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这样说,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新。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现实存在。如果按一个固定、封闭、僵化的模式来对待、教育、培养一个个活生生的不同酌人,“教育机器”就只能产出“标准化”的产品,容易误入歧途。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化就是创造性的代名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遵循个性化的原则,因材施教,重在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5. 5 教育过程中的民主化首先要实行教学民主化,师生之间必须建立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逢事多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自己拿主意,自己作决定,不依附,不盲从,引导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冒险心、想象力和表达欲,使他们逐步养成自主、进取、勇敢和独立的人格;再次,废除给予性学习,实行自主地解决问题学习,实行知识、技能与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勤思考,多讨论,在所有的环节中把批判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多样性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必须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