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十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史(浙江选考专用),考点一百家争鸣 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考点清单,名师点拨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 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吸收和融合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围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体现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1.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图说历史,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贡献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2)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荀子以“君舟民水”的譬喻来告诫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 (4)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考点二汉代儒学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秦朝焚书坑儒,尽管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 (3)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2.措施 (1)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2)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得到提升。 3.影响 (1)对儒学: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对学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对民族文化: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推动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二、太学的创建 1.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 (1)对教育: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对统治基础:使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有入仕的机会。 (4)对儒学: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考点三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名师点拨图示法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知识延伸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 (2)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考点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1.概况:浙江余姚人,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浙东学派创立者。 2.思想主张 (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2)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3.影响 (1)具体反映了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2)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二、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 1.概况: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2.思想主张 (1)政治上: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锋芒所向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在 日知录中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梁启超将其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学术上:非常注重实学,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在历史学、地理学、音韵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建树,并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3.认识:顾炎武的思想虽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但他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三、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 1.概况:湖南衡阳人,人称船山先生。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 2.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批判“孤秦”“陋 宋”,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2)哲学范畴: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成就,奠定了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精彩的内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科举制的实行 (1)时间:隋唐开始。,(2)内容: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2.影响 (1)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生的地位提升,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唯一志向,使得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三、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的困境: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与 韩愈同时的李翱,则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 兴运动。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3)在北宋新儒学思想家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 四、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产生:宋代出现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1)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和程颢。 (2)理学含义:理学又称新儒学,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是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融合的产物,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更具有理论化、思辨化。 2.成熟: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1)对四书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2)“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3.发展: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 (1)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五、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 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2.体现了时代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恪守天理之说的沉闷的儒学趋于活跃,改变了教条主义的思想局面。 3.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重视工商业,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发展的要求。 5.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一、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来看,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时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二、全面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 (1)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3)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 (1)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种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2)在修养方法上的分歧: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融会贯通而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进行内心的反省就可以得到天理。 三、全面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3.明清之际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4.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1)积极影响 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重视工商业,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局限性 由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主题一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史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2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史料3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史料呈现,史料研习,史料4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史料解读 史料1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史料2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史料3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史料4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注意画线部分对整段史料的引领,它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即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 论从史出 1.史料2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2.依据史料1、2、3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3.史料4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答案提示1.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天下受命于天子”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主题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史料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史料解读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注重实学,讲究经世致用。该史料批判宋明理学中一种不切实际的学风。这种不切实际的学风过分强调对心性的培养,忽略了实际做事能力。,史料呈现,论从史出 1.根据所学知识和史料,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典型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答案提示1.特征:批判与新生。 批判:挑战权威;反对盲从孔子;批判君主专制。 新生:倡导“工商皆本” “经世致用”,宣扬“众治” “公天下”思想。 2.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封建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