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目标导航,1.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作用。(重点) 2.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教训。(难点),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改革的背景 1.内忧 (1)嘉靖年间, 反复南下劫掠。 (2)嘉靖、隆庆年间,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3)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义此起彼伏。,蒙古贵族,2.外患 (1)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2) 乘虚侵占澳门。 3.号称“救时宰相”的 应运登上了历史舞台。,葡萄牙,张居正,思维点拨,思维点拨,明神宗时,内阁首辅的作用基本上相当于以往的宰相。这个权力和地位为张居正改革提供了可能。,二、改革的措施,尊主权,考,成法,汉蒙,互市,以银代役,一条鞭法,货,币流通,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的三个特点 第一,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这种做法使政府既从掌握大量土地的地主手中增加了赋税,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简化了征税手续。众多赋役合而为一,使豪强地主和官吏难以在税收问题上舞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三,以银代役和计亩征银,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三、改革的结果 1.表现: 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 2.原因 (1)明神宗贪欲膨胀,对 劝教约束早怀不满。 (2)变法触动了怙恶违法的豪强权贵及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反对。 (3)张居正策略不当,结怨太多。,考成法,权相,史论要旨,史论要旨,1.一条鞭法是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的标志,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2.张居正改革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3.张居正改革适应了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改革的历程是曲折的。张居正身后毁誉,是历史的悲剧。,知识图示,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及评价,史料一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因此叫一条鞭,或称“条编”。 史料二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史料解读,表明一条鞭法简化了税制。 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张居正的赋税制度改革有何特点?,提示田赋、力役和杂税合编,按田亩核算,征收银两。,提示,(2)从史料二看出,明史对张居正作出了高度评价。请列出支持史料观点的史实。,提示实行边防新政,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进行赋税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进行吏治改革,加强中央的权力,严明了法纪。,对张居正改革的评价 (1)积极性 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国家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防御能力。 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史论总结,(2)局限性 张居正倡导改革不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 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明史张居正传载:“又为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达到这种效果是因为张居正采取了 A.严肃纲纪 B.设立驿站制度 C.创设颁行考成法 D.控制内阁,答案,解析,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看出,由于张居正改革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新法的通畅。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考成法的效果。,1,2,3,4,1,2,3,4,2.俺答汗主动与明朝言和修好,其主要原因在于 A.迎合当时边疆与内地经济依赖关系的需要 B.俺答汗看到发动掠夺战争不如与明朝通好贸易更为有利 C.为了促进双方人民的交流 D.明朝疆域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答案,解析,解析俺答汗时期,发动的掠夺战争无法取胜,经济上又迫切需要换取农耕区的产品。,1,2,3,4,3.他是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也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在其改革措施中整顿吏治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以法理政 B.确保政令畅通 C.强化君主专制 D.杜绝贪污腐败,答案,解析,解析张居正认为“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结合张居正改革之前令不行,禁不止,吏治混乱的现状可知,其目的主要是确保政令畅通。,1,2,3,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为了改变“贪官为害”“驱民为盗”、吏治腐败的局面,改变因循敷衍、没有实效的官场恶习,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创立了“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的政绩。“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法是逐级考核,抚按以上述标准考核属吏,吏部以之考核抚按一级,朝廷以之考核吏部。如抚按不能悉心甄别、如实考核,则抚按为不称职,吏部应秉公汰黜之;如吏部未能精心核实处理,则吏部为不称职,朝廷宜秉公处置。逐级考核之外,还有随事考成的制度,即规定六部都察院,1,2,3,4,及各衙门之间来往公文、传达处理均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岁考,建立了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绝纲法度莫不修明”。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主要标准。,答案,解析,解析目的由材料中第一句话可得出;主要标准结合材料中“安静宜民者为上”来回答。,1,2,3,4,答案目的:整顿吏治。 主要标准:“安静宜民”(不扰民,不乱政)。,(2)归纳“考成法”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答案,解析,解析特点根据材料逐句分析;作用则依据所学回答。,1,2,3,4,答案特点:标准、职责明确;注重实绩;逐级考核,随事考成。 作用:加强了监察,整肃了吏治;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保证了政令畅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