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作春泥更护花-江城子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141238244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愿作春泥更护花-江城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愿作春泥更护花-江城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愿作春泥更护花-江城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愿作春泥更护花:江城子 202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名目。由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申报的“川派盆景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目。一代宗师陈思甫一生以传承、弘扬川派盆景艺术为己任,大师若泉下有知,此时当会大感快慰了。陈思甫,川派盆景陈氏第六代传人。1924年1月20日,她出生于成全部的一个盆景世家。其父陈玉山是川派盆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匠,不但将掉拐、接弯掉拐、三弯九倒拐、滚龙抱柱、直身逗顶等规律类树桩盆景制作得精美绝伦,更是挽救了濒于失传的自然类树桩盆景技艺,为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上世纪初,在川西地域以蟠扎树桩盆景为生的盆景艺人家庭有六十余户,她们各怀绝技,全部有自己最擅长的造型样式。如成全部张彬如的掉拐身法,戴崇光、龚协之的滚龙抱柱身法,灌县龚吉如的大弯垂枝身法,郫县李洪泰的方拐身法,温江纪成久的巧借身法等等。相比而言,陈玉山所掌握的身法样式更多,技术愈加全方面。自幼,陈思甫即跟随父亲刻苦学习传统川派盆景制作技艺。在严师慈父的言传身教下,陈思甫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础功。20岁时,陈思甫便因为一件名为古道晚唱的榆树作品,开始在人才济济的川派盆景界崭露头角。陈思甫学艺勤勉,善于观察。她曾在一篇讲解树桩盆景蟠扎技艺的文章中这么记道“掉拐法,有正面后面之分,关键是看第二个弯子,弯内向着你,就是正面:弯背向着你,就是后面。传统制作中,全部是成对造型:若蟠的第一弯全部是同方向的,那末蟠第二个弯子,就须一正一背,才算成对造型;若两株全部现弯内或弯背,就成为排队伍趱趟子了,旧时代要受师家训斥,也会被同行取笑的。”因为蟠扎技艺精湛,早在17岁时,陈思甫就被推选为成城市花果苗圃商业公会的实施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她一直从事盆景的规模化生产工作。陈思甫的故乡金牛区营门口乡是个千年花乡,有大家从事花木培育工作。1958年建立公社后,陈思甫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培训社员蟠扎盆景上。据曾采访过陈思甫的作家刘盛陶撰文介绍,1960年代早期花木盆景开始逐步走出公园,装点城市公共环境。和此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加强对花木园艺人才的培养。当初的成全部,仅有陈思甫所在的公社花果生产队可提供花木。在师资奇缺的情况下,身负绝技的陈思甫引发了城建部门的重视,时常被请去讲课。陈思甫旧时只读过五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为了讲好课,她自学植物学、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同时造访很多川派盆景界耆老,虚心讨教。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她厘清了川派盆景的发展源流,总结出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十种身法、三式五型枝法和自然类树桩盆景的四种造型样式。有关川派盆景的历史,以前鲜有些人论及。陈思甫经过钻研大量历史资料和遗存,提出川派盆景起源于蜀汉,形成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的看法。这一看法甫一提出,即得到了广大盆景界同仁及省市城建园林部门领导的肯定,至今仍被多种盆景书籍征引。陈思甫对川派盆景的另一历史性功绩,就是总结出了川派多种盆景样式的蟠扎技法和枝法。川派盆景分为两类:规律类和自然类。陈思甫不但研究总结了父亲传授给她的全部技艺,还造访川派盆景老艺人,深入探讨那些独家传承和业已失传的技艺,较为全方面地总结出川派盆景所独有的掉拐、接弯掉拐、对拐、方拐、三弯九倒拐、滚龙抱柱、大弯垂枝、直身逗顶、逗身照蔸和巧借等十种身法,平枝式规格型、平枝式花枝型、滚枝式小滚枝型、滚枝式大滚枝型和半平半滚式等五种枝法,和立式、卧式、悬崖式和杂式等四种自然类树桩盆景型式。旧时的手艺人全部恪守“千金不卖道”的习俗,很多技能全部是经过口授心传的形式承袭,川派盆景技艺亦是如此。陈思甫力破这一陈规陋俗,在多种培训班上,将这些一向被视为祖传秘笈的手艺悉数传授给每一位学员。和此同时,相关部门频频邀请她参加多种书籍的编写。据不完全统计,陈思甫前后参加了成城市观赏植物名目、中国盆景艺术、成全部盆景等书籍的编撰工作。1982年6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盛大推出陈思甫专著盆景桩头蟠扎技艺。对于本书的创作初衷,陈思甫在后记中写道:“即使蟠扎技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不过至今并不普及,一些尚存的传统技法甚至有失传的危险。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这项传统艺术形式,我决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桩头蟠扎经验写成本书,贡献给人民。这算是我对我们这座伟大的社会主义大厦增添一砖片瓦吧。”在书中,陈思甫用通俗的语言、明晰的图解,概要地介绍了川派盆景的发展简史,规律类和自然类树桩盆景的蟠扎技艺,适宜蟠扎的树种、时间、用具和用材,和日常维护管理的方法。内容丰富,行文流畅,词句优美,可操作性强。成全部资深园艺教授潘传瑞曾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树桩盆景蟠扎技艺的专著,剑南盆景将所以而生色,四川古桩将为此而增辉。”陈思甫一生致力于传承、弘扬川派盆景艺术。她曾动情地说:“我多么期望自己的总结,能促进今天还有实物借鉴,濒于绝迹的传统蟠扎身法,得以继承,甚至发扬光大。”在她所总结的十种身法中,方拐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此法和对拐颇为相同,只是将弧形弯子蟠成缺一侧的方格型,近似“弓”字形态。方拐干的蟠扎须从幼树开始,在枝条半木化时进行,枝盘应达成层次分明的规整度,其基础成型的时间最少需要15年。这种技法在1930年代以前,只有郫县的李洪泰一人利用。因为费时费工,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但无人继承这种技法,甚至连这种类型的盆景作品全部绝迹了。陈思甫在深入研究以后,曾花费十数年创作了一件名为方圆随和的方拐作品,成功再现了这类盆景样式的风采。时至今日,不但四川有些人传承这种技艺,甚至外省全部有兴趣者执着探索这种独特的技法。多年来,有些盆景界人士在多个场所发表言论,认为规则式盆景的出现是经济市场催生的产物,她们的理由是这类盆景成型快并可大批量生产。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规则式盆景讲究精巧,以显示创作者的耐心和技巧:同时,过于繁琐的蟠扎会抑制植物的生长。陈思甫的后期代表作亭亭玉立,从1960年代开始蟠扎,直到1990年代才成型,前后花费了30年时光。怎样继承和创新,是晚年的陈思甫思索最多的问题。她认为,将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规律性认识视作“僵化”了的公式的观念是错误的,将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视为无和伦比的艺术绝品,墨守陈规,也是不可取的;应该从对传统风格的再认识入手,吸收精华,去其糟粕,融进丰富的新的思想内涵和当代的加工技艺,只有这么才能真正谈得上继承、创新。在陈思甫的提倡下,经过众多川派盆景艺术家的研讨,对于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内涵的解读,基础达成了以下共识:一是要看树桩形状姿态上的古老性和奇特征,越是古老奇特的树桩,其审美价值越高:二是要看树桩蟠扎、修剪加工技艺的难度大小和技艺的精湛程度,表现出精湛的高难度技艺的树桩,更有观赏性;三是要带着读“格律诗”一样的赏析眼光和审美爱好来欣赏规律类树桩盆景那些比较对称和规则的造型形式,只要读懂了这类盆景在身法、枝法、丝法等方面的造型规律,就会领悟到其中的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蟠扎用材也由传统的棕丝、席草转变为愈加便利的金属丝,亦可谓是一个创新。为表彰陈思甫对传承和弘扬川派盆景艺术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9年9月,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等单位联合授予其“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大师一生善于思索,勤于实干,甘于淡泊,乐于奉献。在川派盆景艺术的园地里,大师倾其一生,用春泥般无声的滋养,换得那一枝一时的芬芳。2021年5月26日,大师和世长辞,享年82岁。大师的离去,意味着一个全方面总结、传承传统川派盆景艺术时代的隐去。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环境中,愿意静下心来用传统棕丝蟠扎技艺制作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据陈思甫大师长子陈凡介绍,她和她的姐弟及后辈们还在坚持用祖传的技艺蟠扎,但规律类盆景在她们作品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川派盆景技艺传承人赖胜东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传承着,她期望先辈们留下的传统技艺能够在被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让优异的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让中华之艺术永远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