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培养质疑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梅江区嘉应中学 孙丽娟 摘 要: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海森堡也说过:“提出真正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学生在学习中如能产生疑问,就会主动地在求知领域中做出探索,就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阅读教学中,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问、善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提问的方法,做到质疑时有章可循,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乐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关键词:敢问乐问善问提高效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提出疑问的习惯。疑是思维的出发点,更是探究学习的推动力,有问题才能主动探究。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心理上造成生疑、质疑的状态,才会产生求知欲。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问;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引导,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鼓励学生向老师、课本发问,养成乐问的习惯。做到以疑促学,以疑助学,以疑导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促使敢问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问,敢提问。学生只有消除对老师的惧怕心理,消除怕师生嘲笑自己的心理疑虑,消除在提出问题时的紧张、压抑和焦虑的情绪,他们才能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问,达到在问中学,在问中提高,在问中培养能力的目的。如: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与学生有意无意地拉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在学习、生活上及时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上的信心;每一次进教室时都面带笑容,可以与学生拉近距离;在课堂上,学生不举手可以随时发言;提倡并鼓励学生“出声说”,即允许学生课堂上把问题和答案情不自禁地说出来等。另外,凡是学生提问,不管对与错,问题问得是否有质量,都应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因势利导进行学习。这样,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消除了学生质疑时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心情放松,思绪放开,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张扬,达到了敢想、敢说、敢问、敢答的目的,树立了学生的问的意识,增强敢问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二、教给学习方法,帮助善问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析疑,把课内阅读与课外质疑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教给他们一些质疑的方法,培养他们质疑的思维。这样,步步引导,持之以恒,帮助学生善问,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1指导学生就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先向学生展示每一篇课文甚至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学习的精力集中,很快就能进入学习的状态,确立研究问题的方向性,提高课堂中学习的效率;然后指导学生围绕三维目标,对课文内容质疑发问。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引导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大胆设疑。如:教读鲁迅的故乡时,先向学生展示这一节课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文中通过中年闰土的形象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能涉及文章主旨的段落,引导学生关注“我”与中年闰土重逢时和离开故乡时的不同心理活动。通过这些段落的研读后,学生们了解到:造成中年闰土“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有学生提出疑问:造成闰土“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原因,除了课文提到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外,还有什么原因吗?我及时表扬了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肯定他们肯动脑、会动脑学习。最后,让全班同学共同研读课文,探究这个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是因为闰土太愚昧了,只是把希望寄托在神身上。(“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可以看出。)通过不断地针对文章的主旨性提问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从中体会到: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重点段落的研讨质疑,能快速找到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学习的效率。2指导学生从文章矛盾处提问有些文章,作者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有意作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安排,用这些现象体现作者的巧妙的构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这些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启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如鲁迅的故乡中,写我见到中年闰土时,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一句中,“欢喜”和“凄凉”在形式上对立,于是有学生提出“闰土欢喜的是什么?他凄凉的又是什么?”这样的疑惑。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从这一相对立的神情中,理解了闰土当时的心理以及造成闰土麻木不仁形象的原因,从而理解了文章的中心。3指导学生从课题中提问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中心,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呢?究竟打了多少拳呢?“打”的结果怎样?通过研读课文,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4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提问有时,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些有冲突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教师则“坐山观虎斗”,把冲突交给学生,让他们互相争论,甚至唇枪舌剑地进行课堂辩论,让所有学生都跃跃欲试,直抒己见,畅所欲言,产生更多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想法。在争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在冲突中闪现的创新思维,并因势利导,使更多的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使更多的学生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如教愚公移山时,当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后,提出“愚公愚吗?”让学生进行辩论。“愚”与“不愚”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双方都引经据典想说服对方。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得出这篇寓言的寓意,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喜“疑”好“思”的情感,只有让学生生疑质疑,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产生求知欲望,开启学生思维,激起思考的动力,才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鼓励学生发问,诱导学生乐问1鼓励学生向课本发问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所学的课本,即使是千古名篇,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鼓励学生向课文发问,向书本质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从中激发他们乐问。如在学了孔乙己后,有学生说:“说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这一说法很片面。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凤毛麟角,而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表明孔乙己自身也有问题,他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生存也是我们从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我赞叹这个学生敢于向课本、参考书质疑的精神,当即表扬了他。2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在教学过程中,我印发了“勤问制”表,表中包括“时间”、“问题”、“教师签名”,做到每位学生一份,要求学生每人每周至少提两个关于语文方面的问题,在课下或课外时间向教师发问,每解决一个问题,让教师签名一次。另外,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这样,学生在向老师发问时,能得到老师的及时鼓励,提出的问题也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认可,让学生在提问中得到满足,学生对提问变得越来越有兴趣,逐步养成乐问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总之,通过鼓励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改变了过去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出答案,学生抄下答案的习惯。在师生之间的和谐讨论、谈话中,学生不知不觉锻炼了动脑、动口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了深入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思维的深度、广度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江苏省无锡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沈本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谓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并解决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设置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例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中。我先在课前将萝卜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几天后发育成一棵幼苗。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这棵幼苗,然后让学生就此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提问气氛热烈,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吗?种子萌发需要空气吗?种子萌发需要温度吗?种子萌发需要土壤吗?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吗?种子萌发需要营养吗?更有学生好奇地提出:这棵幼苗将来能长出萝卜吗?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课堂教学首先应把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看做创新的动力源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课堂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不敢主动提问。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些学生尽管心中存疑,却不敢提问,一是担心提出的问题被同学取笑;二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是新课的要点怕被老师责怪和批评。久而久之,当疑问越积越多,就对课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提了错误问题的学生也不能批评,而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给予积极的鼓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二、把握设疑契机,引导学生质疑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在什么时候设疑能引导学生质疑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可在以下几处设疑。(一)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讲到“两栖动物”的概念时,我先请学生结合小学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以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对两栖动物的认识。有学生说:“一会儿在水中生活,一会儿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有的学生说:“不对!小时候在水中生活,长大了到陆上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我设疑:“到底什么样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呢。鳄鱼是两栖动物吗?海豹是两栖动物吗?”在此时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己去认真研读教材,自己去解决问题。(二)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提出的问题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病毒”一节的教学重点是“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我在讲授“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种类”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病毒个体很小,为什么它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与病毒的结构有什么关系?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又如,“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的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克隆羊多莉很像B母羊,说明细胞核里有什么?(回答: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回答:DNA。)DNA很长,可分为许多片段,其中每一段叫什么?(回答:基因。)DNA在细胞核中是如何存在的?(回答:DNA作为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存在。)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仔细把握教材内的逻辑关系,逐步启发诱导,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三)在教学内容的过渡处设疑在过渡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生活的信息,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及时设疑。例如,在“生物圈”一节的教学中,如何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三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讲课时过渡自然。我以学生熟悉的“家”为主线,依次提出:生物圈这个“家”在哪里?“家”有多大?“家”中能提供哪些条件?生物有没有第二个“家”?生物圈是不是生物生存的唯一的“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把课文的内容贯穿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释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大胆设疑。但学生刚养成敢问、爱问的习惯后,不一定就能把问题问得贴切、有深度、有价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一)鼓励学生向课本发问,使学生学会研读新教材新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新知识的问题信息,值得学生思考。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析疑。例如,在进入生物学学习的第一课“致同学们”中就有许多问题:“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克隆人”“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种植转基因植物、饲养转基因动物”“为什么转基因番茄比正常的番茄储存时间长”等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激发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激发质疑和析疑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对新教材中的文字、插图、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新的知识结构设问质疑。一个学期以来,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对课本中提供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方案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案包含了三个探究实验,学生难以理解,可以化为几个小的探究实验来代替。又如,课本中“测定种子发芽率”实验为何要用100粒种子?有什么科学证据?能不能用50粒或40粒?再如,教材提示用钢笔在根尖上画等距离的线,来探究“根的什么部位伸长最快”,学生发现实际操作很难,为此也产生了质疑。(二)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害怕学生提问,一怕干扰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二怕自己一时回答不了,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威信。这直接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学生问我:“月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烛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都是淀粉吗?”又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教材提供的方案中提出要在实验盘内放一些湿土,实际操作时学生发现鼠妇经常钻进土里,于是向我提出:“老师,能不能不放土。”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具体表现,教师应支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加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其次,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即使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也要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还要提高自身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三)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提高学生质疑水平生物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学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也离不开生物学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向生活质疑。例如,为什么酿酒的酒罐要密封,不能漏气?为什么黄豆播种应浅一些?发黄豆芽时先突破种皮的是芽吗?西瓜子和葵花子都是种子吗?韭菜和韭黄都是由韭菜种子发育而成,为什么韭菜是绿色的,而韭黄是黄白色的?为什么树叶到了秋天会由绿变黄或由绿变红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追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小学学生活泼好奇、接受信息多、思维活跃,但缺少的是敢于大胆地质疑。因此,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从而善于质疑,提出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增强了自主探索的信心。(3)、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学生能大胆地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不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科学课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学科优越性。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1、主要目标(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作假设性的解释。(2)、选择适合学生感兴趣的,结合农村学校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3)、使学生知道对其它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4)、使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能倾听别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乐趣。本课题研究的价值目标,不是追求在新课程教育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建树,而是追求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为学生终身所用!2、基本内容(1)研究启发学生敢于质疑。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好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2)研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关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处提问,鼓励学生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学会质疑。(3)研究如何鼓励学生努力探究解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科学课特有的魅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自己选择材料、自己进行实验、自己得出结论,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三、研究过程与方法1、理清概念首先我们对有关的概念进行了一些界定,如:什么叫“科学教育”、“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活动”。(1)有关概念界定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一种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教育。它更关注科学发现和发明背后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动因以及它们对人类发展的促进。因此,科学教育不是单纯的学科教育,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易名,更不是分门别类科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以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强调多学科综合、兼容的基础教育。科学素养 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和价值观。它强调人们掌握科学文明的方法,掌握科学所应有的探索、创新的精神实质,并使人们将科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科学实践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最终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贯通的整体素质。科学探究活动 是指通过教师创设综合的、充分联系儿童实际的、以注重儿童亲身体验并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这种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习的主题是儿童自己发现并形成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的目标主要是指向儿童的思考和行为的调整;学习的成果注重集体共享。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质疑 就是提出疑难的问题。“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习中随时随地都会碰到疑问,因为不懂,因为有“疑”所以要学习。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探究解疑再次质疑四个阶段,培养学生对话、答辩、争论的能力,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2)理论假设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活动中敢于质疑的情景,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儿童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客观事物、现象的探究体验,发展儿童关注、发现、形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态度、能力与情感,让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贯通,最终提升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2、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我们认为搞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必须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因此,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参加了自治区教研室召开的总课题开题会和自治区教科所举办的科研培训会,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以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动课题组成员广阅群书及上网搜寻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然后组织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自本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周卫、郝京华、郁波、蔡矛、章鼎儿、张和平、姜允珍、刘唐育、戴冰青等教育教学专家及区市学科骨干教师的专题讲座共21次(详见附页1),并通过网上、刊物上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3、进行科学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我们对所在学校的学生、专兼职自然(科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组织人员进行归类统计和细致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能力、态度等情况,了解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现状,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和数据,为进一步提出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实事求是的调查报告,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明确了方向。4、开展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详见附页2)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建立了两周一次的“课题研讨日”制度,共开展了23次较大规模的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观摩了36节区内课堂教学和38节全国优秀课堂实录,并进行了深入研讨。5、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案例评析等(详见附页3)每学期在教师中开展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课例)研究活动。课题组加强对上述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促进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每节课进行认真设计和教后反思。对于课例的研究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按专题进行深度分析,强化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着力于教学行为的调整与改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显著提高。三年来我们共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等84篇,其中在利通区、吴忠市、自治区和全国获奖34篇(节)。由课题组编写的教研通讯、获奖文集、课题报告汇编、优秀教学设计等成果资料在利通区推广。6、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我们充分发挥科学(自然)学科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舍得花时间,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从2003年5月始,我们结合本课题又把“做中学”的先进理念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真正的探究活动,学会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真枪实刀地去搞科学。四、研究的成果及分析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本理念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人说: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园时,头脑里满是问号,到六年级毕业时头脑里已全是句号了。是不是他们全明白了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并不是学生们头脑里没有了问号,而是我们教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消磨了学生质疑的兴趣!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善于引疑、指导析疑、帮助解疑。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意识。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发问“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新的见解吗?”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谓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并解决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设置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例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中。我先在课前将萝卜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几天后发育成一棵幼苗。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这棵幼苗,然后让学生就此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提问气氛热烈,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吗?种子萌发需要空气吗?种子萌发需要温度吗?种子萌发需要土壤吗?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吗?种子萌发需要营养吗?更有学生好奇地提出:这棵幼苗将来能长出萝卜吗?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课堂教学首先应把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看做创新的动力源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课堂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不敢主动提问。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些学生尽管心中存疑,却不敢提问,一是担心提出的问题被同学取笑;二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是新课的要点怕被老师责怪和批评。久而久之,当疑问越积越多,就对课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提了错误问题的学生也不能批评,而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给予积极的鼓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二、把握设疑契机,引导学生质疑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在什么时候设疑能引导学生质疑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可在以下几处设疑。(一)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讲到“两栖动物”的概念时,我先请学生结合小学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以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对两栖动物的认识。有学生说:“一会儿在水中生活,一会儿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有的学生说:“不对!小时候在水中生活,长大了到陆上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我设疑:“到底什么样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呢。鳄鱼是两栖动物吗?海豹是两栖动物吗?”在此时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己去认真研读教材,自己去解决问题。(二)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提出的问题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病毒”一节的教学重点是“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我在讲授“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种类”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病毒个体很小,为什么它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与病毒的结构有什么关系?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又如,“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的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克隆羊多莉很像B母羊,说明细胞核里有什么?(回答: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回答:DNA。)DNA很长,可分为许多片段,其中每一段叫什么?(回答:基因。)DNA在细胞核中是如何存在的?(回答:DNA作为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存在。)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仔细把握教材内的逻辑关系,逐步启发诱导,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三)在教学内容的过渡处设疑在过渡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生活的信息,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及时设疑。例如,在“生物圈”一节的教学中,如何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三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讲课时过渡自然。我以学生熟悉的“家”为主线,依次提出:生物圈这个“家”在哪里?“家”有多大?“家”中能提供哪些条件?生物有没有第二个“家”?生物圈是不是生物生存的唯一的“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把课文的内容贯穿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释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大胆设疑。但学生刚养成敢问、爱问的习惯后,不一定就能把问题问得贴切、有深度、有价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一)鼓励学生向课本发问,使学生学会研读新教材新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新知识的问题信息,值得学生思考。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析疑。例如,在进入生物学学习的第一课“致同学们”中就有许多问题:“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克隆人”“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种植转基因植物、饲养转基因动物”“为什么转基因番茄比正常的番茄储存时间长”等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激发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激发质疑和析疑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对新教材中的文字、插图、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新的知识结构设问质疑。一个学期以来,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对课本中提供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方案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案包含了三个探究实验,学生难以理解,可以化为几个小的探究实验来代替。又如,课本中“测定种子发芽率”实验为何要用100粒种子?有什么科学证据?能不能用50粒或40粒?再如,教材提示用钢笔在根尖上画等距离的线,来探究“根的什么部位伸长最快”,学生发现实际操作很难,为此也产生了质疑。(二)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害怕学生提问,一怕干扰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二怕自己一时回答不了,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威信。这直接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学生问我:“月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烛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都是淀粉吗?”又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教材提供的方案中提出要在实验盘内放一些湿土,实际操作时学生发现鼠妇经常钻进土里,于是向我提出:“老师,能不能不放土。”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具体表现,教师应支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加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其次,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即使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也要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还要提高自身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三)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提高学生质疑水平生物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学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也离不开生物学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向生活质疑。例如,为什么酿酒的酒罐要密封,不能漏气?为什么黄豆播种应浅一些?发黄豆芽时先突破种皮的是芽吗?西瓜子和葵花子都是种子吗?韭菜和韭黄都是由韭菜种子发育而成,为什么韭菜是绿色的,而韭黄是黄白色的?为什么树叶到了秋天会由绿变黄或由绿变红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追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提出:问题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提倡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还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教学的课堂讨论和研究中,逐步形成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实现了由传统的关注“教”彻底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真正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鼓舞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创建师生合作、平等交往、师生共学的有效课堂;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张扬、生命成长的有效课堂。使学生由“苦学” 变为“乐学”、由“懒学”变为“会学”,让学生感受到彻底的解放,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课堂成为提高质量的殿堂。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好”的问题,人类便不能创造出数学。所以,我们应该在提出问题方面多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时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人。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呢? 一、营造气氛,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课标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教师创设条件,由学生选择教学的起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教学时,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学分数的大小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唐僧师徒四人口渴难忍,八戒找不到水,却抱回一个大西瓜。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一听,满脸不高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应该多分一点,至少也要五分之一。”悟空听了直笑,“切八分之一给你,怎样?”八戒兴高采烈地答应了。正当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西瓜时,八戒突然拍拍脑门说:“嘿嘿,我真傻!”听到这里,学生热情倍增,问题也喷涌而出:“为什么八戒直说自己傻?”“八戒是多吃了还是少吃了?”“分数该如何比较大小呢?”这样的导入,犹如投石激浪,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其主动性也得到发挥。 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方法。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设计了具体生活情境导入:“大家每年都过生日,可老师今年都28岁了,才过了7个生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问题情境的设置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老师28岁才有七个生日?老师是哪天出生的?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疑问伴随着猜想,使他们产生了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三、鼓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提问,还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提出好问题。 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而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练习题设计中,在课前让学生调查本班各兴趣小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在刹那间开放起来,提出了“奥数组和写作组的人数共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足球组比象棋组多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等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不仅是问题的讲解者,更是问题意识的培养者。当学生再发现问题过程中能够“活用”教师提供的有关发现问题的知识,这种“活用”就是我们所说的终生受用的智慧。 而学生不敢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题。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指导、训练学生学会提问。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问原则。比如给学生出“甲数是20,乙数是40”这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学习了除法学生会提出“乙数是甲数的几倍?”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学生会提出:“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甲数占甲乙两数总和的几分之几?”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也不断深入,提问兴趣不断提高。 四、教授提问方法,使学生质疑善问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善问。首先,在引导学生看题后,提出想了解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这种提问方式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及角的分类和画法后,一次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说出下面钟面上的角是什么角?(外带一个思考题: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也是直角?)在学生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于阳突然叫起来:“我还能说出这些角的度数呢!”听了这话,我表扬了他的这种挖掘新问题的意识。随即就问:“就这道题目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有的说:“我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大格,一周角是360度,那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是一大格的话就是30度,360除以12就得30。”有的说:“2时整的时候是60度,那还有几时整也是60度吗?”有同学就抢着回答“还有10时整,我们如果把这两个角在同一个钟面上画出来的话就像对称图形。”还有的问:“那11时30分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呢?”教室里争论不休,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的运用,将问题挖得更深,解决得更彻底。经过学生提问这一环节,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开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可能所有学生提的问题都会紧扣教学重难点,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可能比较零散,甚至不着边际,此时教师要能迅速地从学生所提的问题中选取有价值的,紧扣教学重点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那些学生目前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要向学生作些说明,并及时肯定该生大胆提问的学习态度,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学完新课后,要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问题。一堂新课结束,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指导学生通读课本所学的新课内容,将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形成过程、应用题思路的分析过程等重新梳理一遍。在看书的过程中,若部分同学对某些内容还存疑点,可及时向老师或同学提问。在学习了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后,学生认识了毫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我让学生举例什么物体用毫米作单位时,不少学生讲了针尖、羽毛、绒线的厚度等等。在学生看书后,我问学生: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有学生问:“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我说问得很好,下面已经有学生说出了“微米”。又有一个学生问:“那么测量微生物用什么长度单位?它是要在显微镜下看出来的!”下课铃响了,教室里依然沸腾。我让他们接着这个问题想下去,不少小朋友一下子围上来,一小男生问:“天空怎么测量啊?”“深不可测”一个同学抢着回答。一个同学问:“为什么1米用1m表示啊?”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似乎没有问题,更重要的是诱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即激发学生从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问题终,让学生不断打破已有的认知平衡。在这样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让学生真正学会质疑、学会提问,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浓厚,学习责任感才会增强。只有让学生真正学会质疑、学会提问,才能真正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因人施教、因人施学的原则,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开发,进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萌芽和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使学生真正会学会提问。陶行知言:“发明千千,起点一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极为重要,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让我们从每一个四十分钟做起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萌芽和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使学生真正会学会提问。陶行知言:“发明千千,起点一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极为重要,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让我们从每一个四十分钟做起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加数学活动。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研究探索。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久而久之,就不单单是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尝试抽象出数学问题并探究解决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同时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而求知欲往往正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加数学活动。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研究探索。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久而久之,就不单单是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尝试抽象出数学问题并探究解决的好习惯,而是让学生具有了能学会学的能力了。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真正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鼓舞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创建师生合作、平等交往、师生共学的有效课堂;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张扬、生命成长的有效课堂。使学生由“苦学” 变为“乐学”、由“懒学”变为“会学”,让学生感受到彻底的解放,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课堂成为提高质量的殿堂。 2、现状分析: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可是我们的教育往往使学生有疑而不敢质疑,长期压制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或认为有疑问就是学习不认真这是不对的。学生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应当积极保护。 如果学生只知道教师说一就是一,从来不问“为什么不是二”,这对于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言面寓是不利的。、教师:不敢放开时间让学生发问,一是因为没有耐心,等不到学生发问;二是害怕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重点难点不着边界的问题,影响教学进程。所以往往“钓鱼”式,也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但只是让学生一味地顺着教师的思路把教师想要表达的东西演练出来,从而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家长:上学前,往往都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听老师的话,放学后,常询问的是今天上课乖了没有。而很少有家长问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向老师提问题,提了什么问题?此外在家中,许多已有的成品如电视机、汽车等,也很少鼓励孩子去研究电视为什么有图像?汽车为什么会跑?相反,对于孩子的这些提问,大都以电视一开当然有图像、汽车有油就会跑、这有什么好问等来搪塞、打击孩子。、学生:胆小、见识少。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那些不符合要求者可能还会招致教师或同学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也许受到一次打击,就造成了他以后不愿发言。3、提出问题:为什么课堂中质疑现象这么少?为什么中学比小学差?而高中更差?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但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的专家教授能获诺贝尔奖?成年人为什么不如中学生?关键在从小对学生质疑的培养这个问题上!目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中,许多教师也注意到了要启发学生质疑,也采用了一些手段,但都缺乏有意识的培养,大都流于形式,没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培养。事实上,光靠一节、两节课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要有系统性,对学生长期地培养、训练,才有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