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先驱,不朽的丰碑---毕业论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7962007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伟大的先驱,不朽的丰碑---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伟大的先驱,不朽的丰碑---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伟大的先驱,不朽的丰碑---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伟大的先驱,不朽的丰碑 -浅论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李力 报名号:705【内容摘要】鲁迅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作家,具有广泛的国际声誉。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创新小说形式,使白话文成为小说的主要形式。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充满战斗精神,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主要描写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鲁迅是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化巨匠,是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借鉴东西方文学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注重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善于创造典型人物,在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以及语言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作为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伟大代表之一,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造活动的宝贵精神财富。【关键词】鲁迅 中国小说 改造国民性 民族魂 毛泽东同志曾经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过: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鲁迅生活在中国近代史上最衰败的时期。腐败、懦弱的清政府任外强宰割,风雨飘摇的中国民不聊生。戊戌变法曾带来一线希望,但随即破灭;辛亥革命摧毁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军阀混战又使国家和人民陷入新的灾难。就在这种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反动的大搏斗中,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反封建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促进了民众觉醒,启发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历史大潮流的背景下,鲁迅他拿起了笔,选择了用自己的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小说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节选)等八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鲁迅小说具体崇高的历史地位。鲁迅以他杰出的短篇小说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显示出“文学革命”的伟大成就。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鲁迅是我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具体来说,鲁迅小说“现代化”的标志有以下几点:1.实现了“实用大于消遣”的小说价值的现代转换。2.实现了“人物大于情节”的小说观念的现代转移。3.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小说形式。4.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明白流畅的现代口语.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了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危害,揭示出了了“吃人”的本质,表现了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和深广的忧愤。作品首先揭示出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是吃人的历史。“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这便深刻地揭露出几千年封建礼教的丑恶本质。同时又进一步揭示出,吃人者中有象征家族制度的大哥,有受封建礼教残害的下层男女,有代表民族希望的青年和小孩。所有人都露着又怕又凶的吃人的眼色,都信奉着吃人的道理,从几千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之严重,倾注了作者对我们民族的极度忧愤的感情。“狂人”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形象,他的严格的自审精神(以为自己未必无意中不吃了几片肉)与“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的深深自责,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深刻性。 鲁迅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将小说的社会功能.艺术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他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地位,改变了小说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作品充分反映了现代中国中下层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大量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塑造了劳苦大众的真实形象。这正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2.鲁迅小说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和旺盛的战斗精神。鲁迅,以博大的情怀将自己和广大民众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使鲁迅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最尖锐、深刻的解剖者,民族精神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终其一生,他都在批判与战斗中度过。而作为他毕生战斗的力量源泉,则是对创建新社会、新文化、新的国民性的向往。在鲁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爱国主义者为了国家民族而无私奉献,唤醒人民一起走向新生活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是在千千万万的人民中的光辉典范,也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值得学习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3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逐渐形成了以进化论为理论武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为核心内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当年,他曾与好友许寿裳探讨三个互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国民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就是后来鲁迅所说的用文学改良社会,改良人生的问题。毛泽东将鲁迅精神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世界,所以看得远,看得真”;其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而这三点精神的内核或是原动力,即是鲁迅的“时代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鲁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始终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坚定的无产阶级品质和革命精神,奋战在文学创作的第一线。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在前期,他热情地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迫害共产党人和青年学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先生的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千千万万的民众,鲁迅的一生,就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3鲁迅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先驱。毛泽东同志在伟大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到: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4中国小说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先秦两汉时期的小说萌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文学形式。唐朝的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艺术上更为成熟,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至明清时代,长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封建王朝时代的小说,受到历史的局限性,尽管对万恶的封建制度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但是描写的对象不外乎是才子佳人,王侯将相,妖魔鬼怪,达观显贵之类,很少描写平凡劳动人民的真实形象。鲁迅是在亲身经历了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旧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中,经历一次次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走向文学道路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呐喊更多地篇幅描写农民,写农民物质上都痛苦,更侧重写农民精神上都“病苦”,故乡中的“润土”,孩童时代机灵活泼,二十年后“苦的像个木偶人了”;风波中的七斤;阿Q正传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展开对农民的生活命运的描写。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一个典型,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都以悲剧告终。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深切关怀,在描写他们生活苦难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了导致这种苦难的根本原因。在处理这两大类人物题材上,鲁迅的眼光是独特的,他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展示他们生活状况和图景,或者直接写实地描摹具体的人和事,而是笔触直指人物的内心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还具有自觉的主体渗透意识,即把自己摆进小说中,无情地解剖自己,这是对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小说带给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千言万语也难以说尽的。矛盾在精神的食粮一文中说:“鲁迅是思想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在现代中国,没有人能像他这样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性,也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爱和拥戴。他的小说和杂文,教育了现代中国无数的文艺青年.”4.鲁迅丰富了小说形式的多样化。呐喊和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取材于普通的日常生活的普通的人,并为普通农民塑像,这对传统小说来说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具有先锋的性质。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的著作时,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在小说题材和模式方面采取了重大的变革,一改传统小说追求情节曲折、奇特的特点,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鲁迅小说情节单纯.蕴含丰富.篇幅短小.意味深长.构思巧妙,具有历史的深度.哲理的精辟和诗的情趣,使人读后回味无穷。传统小说的格局讲求对故事的全程叙述,而且基本是单线发展,对生活缺乏深入的揭示,也不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鲁迅博采众长,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非常具有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高度重视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运用各种手法,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赵七爷的辫子,孔乙己的长衫等。结构形式丰富多样,矛盾说他“几乎一篇有一个新形式”,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顺叙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开头结尾变化多端。鲁迅在故事新编同样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鲁迅自己认为: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和史实的演义。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发扬民族正气,刨坏种对祖坟”其中大量采用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来反映时代风云,其中采取“只给铺排,没有改动”的创作发法写作了铸剑;“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起死;“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炉”的理水,借历史上的人和事,对现实中的鬼怪现象进行了批判,赋予历史题材以新的意义,使之为现实斗争服务。因为鲁迅当时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抨击反动派的杂文很难与读者见面。他就选择古代神话、传说和史实题材,也穿插进现代社会的内容,捎带给敌人一刀,为我们提供了借古讽今、古代今用的典范之作。.鲁迅小说的时代意义。中国人是有气节的,我国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一向是很强的。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不表现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鲁迅很自然的会具有这种时代担当意识。在东渡日本,经历了由医学救国到文学救国的思想演变,鲁迅这种与时代现实国情相接轨,与先进文化制度相联系,改造社会,救亡图存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已经形成无疑。这种精神在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中不乏可见,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就是要学习他敢于为民族,为国家,为普通的劳苦大众“呐喊”的精神。文学在变,而文学的良心是不变的,鲁迅先生的“时代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就是文学良心的一种体现。 在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传统思维方式以外的更多的选择,也在一定意义上冲淡了主流价值观,带来了更多的道德层面上的迷茫与无助。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的责任和担当,在今天,更属难能可贵。同时也说明,当代知识分子,也急需文学良心的指引。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知识分子本身应该何去何从?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大文学家。鲁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鲁迅所坚持的方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正如郭沫若说:“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这个赞词正确地反映鲁迅在中国革命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伟大影响。注释:1 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P76,武汉大学出版社,版。2 鲁迅鲁迅精品集,P116,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3 鲁迅鲁迅精品集,P112,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4 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P467,武汉大学出版社,版。参考文献:鲁迅鲁迅精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鲁迅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年月第一版。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版。革艳丽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