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回顾总结,一、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原因:中原地区由于长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北魏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实施: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5影响 (1)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也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3)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制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4)均田制对后世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6与其他新制之间的关系 (1)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等。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推行。,二、正确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根本目的: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但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具体措施:实行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3评价:著名史学家何兹全说:“汉化政策,就鲜卑族说,推动了鲜卑族文化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就中华民族说,使中华民族的骨干汉族融合吸收了更多的民族文化、血液,从而更加丰富了汉族的内容,使汉族文化向前发展了。”那种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以致其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观点是狭隘的、片面的。,三、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1)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2)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1(2017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解析:第(1)问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内容,可以通过对材料内容的翻译来完成,不要直接引用原文。通过翻译来解决问题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前部分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再结合法律对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等来分析即可。 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2(2017江苏卷)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第(2)问,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3(2016全国卷)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拔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从部落首领、孝文帝、异姓王等方面归纳改革的内容。第(2)问,从削弱旧贵族的特权、减少改革阻力、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