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概念意义流变溯因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30179225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行”概念意义流变溯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行”概念意义流变溯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行”概念意义流变溯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行”概念意义流变溯因一、导言“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概念产生于古人对物质世界本质的哲学思考。五行说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医学、政治、伦理、相术、风水等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两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1。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变,五行概念意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由物质概念演变为时空和人体属性概念的跨域现象。五行概念意义演变的理据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其意义的流变中探寻我们祖先的认知思维方式?为此,笔者试图从认知隐喻学角度探讨五行概念演变为与“五方”、“五季”、“五脏”属性概念的内在机制。二、五行概念意义的嬗变及阐释五行起源于我国原始的自然崇拜。在古人眼里,万物皆有其智其灵。天、地、时、日、月、星、火、土、木、水、旱、山、河、湖、海、等等无一不为神。由于木、土、火、水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它们从百神中突显出来,成为先民们主要的崇拜对象。人们对金的崇拜要晚于前四类。因为冶铜技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金属器物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于是人们开始了对金的崇拜。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五行”概念系统。五行概念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概念意义嬗变的漫长旅程:(一)五行概念向空间方位属性概念的演变“人类在历史上必然有过这样一个时期:那时,任何超出日常生活的狭隘视野的思想都非得凭借隐喻手段才可能表达出来狭隘视野的思想都非得凭借隐喻手段才可能表达出来2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主要是基于日常感知经验之上的。隐喻能力便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认知主体中,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领域类比联系的能力。我国古代先民对浩瀚无垠的陆地或大海充满了神秘和敬畏感,他们根据自己在生活劳作中的体验,并参照太阳的升落的方位,将自然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基于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这一五行哲学认知观,古人从对五方的自然特征的感知体验中发现,五方自然特征和“五行”物质概念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于是将“木、火、土、金、水”作为“东、南、中、西、北”相对应的属性概念。这便是古人运用古代朴素唯物观思考和认知空间方位属性特征的典型例子。从逻辑上讲,五行物质概念和方位属性概念风马牛不相及。那么五行概念和空间方位概念属性的对应关系是有其理据,还是纯属偶然呢?从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看,人类的认知蕴于身体,人们所拥有的概念隐喻都是由其身体经验和物理经验(bodilyandphysicalexperience)决定的。支配我们思想的概念不仅仅是智力问题,它们同样在支配我们日常的行为活动。概念构成了我们感知的事物、行动方式和与他人交往的关系。古人用五行概念指称五方属性显然不是任意的,也不是简单的概念意义的扩展,而是在五行物质特征和五方地域特征之间找到了某种相似性或关联性,从而对五行物质概念意义进行了隐喻性的扩展。石本俊:“五行”概念意义流变溯因“木”被古人用来指代“东方”属性。古人为什么用“木”而不是其他概念来指称东方属性呢?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万物生长,欣欣向荣。木为万物之本,处于突显的地位,故将其作为东方的属性概念。“东方”与“木”的匹配基于这一思维轨迹:东方(方位)T太阳T万物T木(属性)。显然,“木”向方位属性意义扩展只能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才能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人类有确定注意方向和焦点的能力,这就是形成突显原则的认知基础。和五方相比,南方的突显特征便是炎热的气候。正是基于这一体验,古人将南方“炎热”的气候特点和“火”的特征联系在一起,找到了两种概念特征间的相似性,故而将“火”作为南方的属性概念。在五行中,“土”位于中央位置,它是其他四方定位的参照点。人们在确定方位时,一般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点来判断方位。中部(相对概念)是先民们耕耘劳作的地方。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中部最典型的自然特征就是土。在五行和五方属性配对中,“土”被作为中部方位的属性概念也就顺理成章了。“金”为西方的属性。在分析其理据前,有必要对“西方”和“金”两个概念作简单的语义分析。“西方”的概念意义:西方,太阳下落的地方、西风吹来的方位。“西方”的蕴涵意义:一天的终结、黑夜来临、闭户夜宿;联想意义:垂暮之年、末日来临、死亡归属之地(如西方极乐世界、一命归西、驾鹤西去)等。在中华文化中,“西方”和“落日”的负面联想意义由来已久。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便是一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异乡游子触景伤怀,无限惆怅的心境。“西风”“夕阳”最能让人产生凄凉落寞之感。“金”的概念意义为:金子、金属、金钱、金属制品等。“金”的联想意义:金属制品一一刀、枪、剑、戟等;由冷兵器联想到:战争、杀戮、血腥、伤亡等。从对“西方”和“金”的语义分析可知,古人把“金”作为西方的属性,是因为太阳落于西方,残阳如血,黑暗即将来临,象征着末日和衰亡。肃杀的景象易使人联想到金的刑杀特征,于是便有了西方属金之说。其思维轨迹为:西方(方位)T落日T黑暗T末日来临T死亡T刑杀工具T金(属性)。北方的属性为“水”。初看起来,“北方”与“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更不存在所谓“相似性”。古人是如何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并将“水”归为“北”的属性的呢?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北的概念及蕴涵意义。北的概念意义:清晨面对太阳时左手的一边;自然特征:北方寒冷,多冰雪。水的物理特征:无色透明液态物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严寒的冬天可以结成冰。人们的生活体验:隆冬季节,北风怒号,大雪纷飞,水结为冰,到春暖花开时,冰雪化为水。北方虽然有很多自然特点,但寒冷和冰雪才是最典型的自然特征。所以古人认为北方是冰雪之源,故用“水”的概念代指北方的自然属性。其隐喻推理过程为:北(方位)T寒冷T冰雪T水(属性)。(二)五行概念向季节属性概念的演变庞朴说:“五四以前的中国文化,是以阴阳五行作为骨架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思想,弥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体系。”1随着时间的流逝,五行概念不仅演变为空间方位隐喻概念,而且还扩展到时间概念领域。“木、火、土、金、水”分别为“春、夏、季夏、秋、冬”的属性概念。古人用物质概念来指称季节概念属性,究竟是基于何种理据?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内在的认知机制,语言形式相对于人们的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框架、语义系统以及客观世界来说,应该是有理可据的3。事实上,五行概念演变为五季属性概念很难作出合乎逻辑的诠释。我们只能从体验哲学和认知隐喻学角度来阐释这一问题。五行哲学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五行文化得以发展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方法与其所持的哲学观有密切的关系。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了变化不居,周而复始的物质世界。比如季节更替,日月轮回,草木枯荣,风雨雷电等等都是古人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他们便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理解或阐释这些现象。仅就五行物质概念衍生为季节属性概念而言,它体现了五行说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原理:春为木T木生火T火为夏T火生土T土为季夏T土生金T金为秋T金生水T水为冬T水生木如此往复无穷。此外,每个季节的自然特征和五行概念特征有着显著的关联性。比如,春天万物复苏,草木发芽生长,绿色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木是万物中最突显的、有代表性的植物,所以古人以木为春季的属性。夏天气候的显著特点是炎热,各种植物向上生长,这和火的炎热和向上升腾的特征具有相似性。先民们在夏季气候特征和火的特征之间找到了相似点,把火隐喻为夏季的属性也就不足为奇了。秋天为收获季节,植物呈黄色,人们忙着收割、砍伐,以备过冬;“收割”和“砍伐”需要使用金具,易使人联想到杀戮和夺命的刑具。从另一方面看,秋季临近冬天,草木凋零,旷野如焚,人迹罕至,一派肃杀景象;古代行刑问斩、战事一般都发生在秋季。古人称“金曰从革”,意思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金指代攻伐杀戮之器,因而将金作为秋季的属性概念。冬季太阳处于低纬度,气温极低,水分不易蒸发,万物处于休眠状态。另外从五方属性看,北方为冰雪之源,其属性为水。古人一般把寒冷的冬季和北方联系在一起,这样北方水的属性就自然被投射到冬季的属性上,冬季的属性为水也就顺理成章了。为了和五行相配,先民们将夏天和秋天过渡段定为“季夏”,其属性为土。“土爰嫁嫱”,意义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一年只有四季,为什么先民们将四季分为五季?五行说似乎更能解释古人设“季夏”的理由。如果按四季则无法和五行相配,在夏(火)和秋(金)之间就缺少了“土”。这样夏与秋就是相克而不是相生,所以,有必要在夏秋之间加一个季夏,补上其属性“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五行相生链。(三)五行概念向人体脏器属性概念的演变五行说在古代作为一种系统论的模式被广泛应用。我国古代医家运用五行学说,试图说明世界万物构成的物质,及其构成特点,希望能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体各脏器组织的特征及表现作出分类和解释,探求腑脏组织之间的关系,追溯事物运动变化的机制和规律。但是,由于受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和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自给的中医理论的形成,古代医家对生理解剖知识的需要也就停止了。现代人认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对应属性关系缺乏科学的依据。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也就有与这种自然观和方法论对应的理论形态。中医理论便是最好的例证。我们无法对五行与五脏的属性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但理性主义哲学观无法解释的现象或许能从体验哲学和认知隐喻理论上找到这种思想观念存在的依据。五脏和五行对应关系现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五方说,另一种是功能说。如果古代医家信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把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就有可能从五行哲学观思考五行和五脏的配属关系。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在五方和五脏之间找到完全对应的关系。显然方位相似性的推理并不能成立。那么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是否建立在形态相似性的基础上呢?其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果说能找到对应关系的理据的话,只能从功能相似性作出解释。古人对五脏的认识主要从功能角度着眼,对五脏和五行的类比联系也是以五脏功能特性为逻辑思维中介4,即五脏功能和五行意义特征之间的隐喻关系。这与古代医家对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和五脏功能的认知可能有密切联系。古代医家认为,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而肝喜条达恶抑郁,木有生发,故以肝属木;火有阳热,故以心属火;土能生化万物,故以脾属土;肺有清肃,故以肺属金;肾主水藏精,水有润下,故以肾属水。我们可以看出,五行概念意义经过了这样的演变过程:自然物质概念T时空属性概念T人体脏器属性概念。五行概念意义的跨域演变现象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隐喻认知思维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的五脏概念实际上不是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脏器概念,它们只不过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借用物质概念建构的一套隐喻性概念体系。因此在物质概念和隐喻概念之间寻找科学的逻辑是徒劳的。这正如卡西尔指出的那样:“语言就其本性和本质而言,是隐喻式的;它不能直接描述事物,而是求助于间接的描述方式,求助于含混而多歧义的语词。”5一种学说思想与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因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明显不同的思想文化个性。中国哲学以人生哲学为核心以道德和艺术为精神,以经验主义的直觉和领悟为方法,理性主义的认知思辨能力先天不足。西方哲学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以理性主义的求真求知为主旨。正是这种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的显著差异,东西方在医学研究领域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在笔者看来,中医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基本上是经验主义的,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中医概念体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隐喻性的,因而不能用现代西方理性主义的医学理论体系来论证或评价古代中国经验主义的中医理论体系。三、结论“五行”产生于我国原始的宗教崇拜,它们由神的指称概念演变为宇宙物质概念,实现了由神的指称概念向自然物质概念的转化,先民的认知能力实现了从童蒙认知思维时期向理性思维的跨越。五行概念的演变为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和中华五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五行向五方、五季、五脏属性概念的演变都是古代人隐喻认知思维的产物。五行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仍然在影响着现代人的认识思维方式。比如人们还在运用五行说研究现代企业管理。五行概念意义的隐喻流变现象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我国先民的经验主义的思想方法和认知概念系统的隐喻建构能力。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