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8675092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一、概述(一)项目名称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二)服务领域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的制造、安装、调试、营销和数控设备的编程、操作与维护等方面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丁河南省和中原经济区机电装备制造、模具加工等领域。(三)建设资金投入及用途项目总投资2560万元,其中申请省财政投入85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34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200万元,其他170万元。建设资金主要用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90万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800万元,帅资队伍建设372万元(其中214万用丁专业群帅资队伍建设),社会能力建设108万元。二、建设背景(一)行业背景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触发了机械工程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了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随着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低水平的劳动者已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已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和资本,机一电结合业已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和机械工程领域在机电技术上乂相对比较落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高端产品稀少、缺乏竞争能力,机电产品从外观质量到内部质量都反映出诸多问题。企业为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后劲,纷纷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引进机电融合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该学科的建设将对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科技兴国、振兴中华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的机电设备,数控机床不断增加,柔性制造、工业机械手和机器人、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应用是必需的生产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工艺设计与编制、加工制造、供配电设施的安全运营保障、自动化生产的数控程序编制及自动控制操作、检测、检验、调试、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成为能动手实干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主力军。(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全国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全国机电应用型人才的年市场需求量在50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10%勺速度增长1。而目前全国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00余所,每年培养大约15万的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全国300余所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年毕业生大约为10万,其他途径培养的大约30万人,人才引自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中国人才报告需求量缺口巨大根据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仅数控技术岗位人才需求量缺口就达30万人根据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和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数据。河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把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其中建设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提高成套设备研发能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精密成型加工设备、柔性制造设备、数控机床、智能机械设备、农业机械、重型机械、电工电气、机械基础件、仪器仪表、工程机械、模具、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是必然趋势,这就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据调查,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864家,其岗位分布和人才需求情况如图1所示,数控岗位的需求量最大。同时,对我校近3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数控机床操作岗位占53%数控编程岗位占26%数控机床维护岗位占8%工艺设计占11%其它岗位占4%从未来的岗位需求趋势看,数控机床操作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数控工艺与编程、机床维护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备数控工艺、数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高精加工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其它人员数控加工口普通加工设备维护口产品营销口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口企业管理图1机械制造类企业岗位需求分布图三、建设基础(一)专业历史基础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办丁1987年,是河南省、郑州市和学校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2007年该专业被评为郑州地方高校重点专业,2009年乂被郑州市确定为郑州地方高校示范专业;200W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该教学团队被认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和郑州地方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2008被确定为郑州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实训)室,201洗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迄今为止,本专业为国内外相关领域输送了220磨名优秀毕业生。近三年来,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为97.5%以上,专业对口率90.3%以上,企业对学生满意率达到98%很多毕业生现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二)帅资队伍状况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共有34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19人(含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等学校宵年骨十教师资助对象1人,市级教学名师1人,双帅素质达100%,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5人,专兼比例达到1:0.79。团队成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获得过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是一支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能够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团队基本结构状况见表1,团队成员基本情况见表2、表3。(三)实训实习条件河南省一流按照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教学基础建设、共同进行实践教学、共同完成专业技能考核”的共建原则,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内,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囊括了数控实训中心、柔性生产线、热处理实训室、PLCR训室、电工电子技能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测控技术实训室、机械创新实训室、CAD/CA鹰训室等23个实训室和金工实习工厂、职业技能鉴定站等,设备总值达1100万元;还与企业签约共同建设了校内“上海大众实训中心”和“广电银通一一中州大学实训中心”。在校外,与中国第一拖拉机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等10余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之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四)专业改革成就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行动型课程体系;建立了先进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确保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1.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行动型课程体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即让学生通过校内两年的专业教学,半年的校内综合实训,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来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实践检验,效果良好,突出表现在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基本实现了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的对接,学生和企业双方满意。依据能力递进规律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行动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授课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授课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11年5月通过省级鉴定。二十多年来,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成员在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产学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成效。2. 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4. 优质的社会服务,确立了专业社会品牌团队坚持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并重。主持完成的“NZG-31W型内燃钢轨钻孔机”、“气管快速连接与分离装置”、“HFS系列呼吸机”、“MC6O控加工中心制冷压缩机改造”、“双偏心半球阀阀芯研磨机理及工艺研究”、“微型自动温度多段测量记录器”等多项省级科研成果和专利在多家企业获得应用。主要技术成果服务项目统计见表5。我校设有“中州大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三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成员在数控技术、AutoCAD图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方面为社会培训专门人才380馀人次,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培训服务情况统计见表6。(五)目前存在的不足1. 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与优化。2. 专业教学团队中领军人物较少,部分专任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3. 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共赢的长效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完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过硬的、在省内同类院校一流、国内同类院校先进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建设集资源共享、学生实训、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为一体的中原一流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专业建设工作中坚持的理念:以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专业就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工学结合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工作过程和关键技术设计课程内容,以“教、学、做”一体化作为课程教学模式。(二)具体目标1.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内涵建设为主,与河南省及郑州周边机械装备行业、企业一起深入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2+0.5+0.5”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深化“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三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平台,形成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并根据需求适时调整优化,增强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优势。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和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2.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坚持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入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完善、创新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完善2+0.5+0.5的教学组织模式,实施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区域性典型产品为载体进行组合,重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进一步优化机电一体化专业行动型课程体系;深化“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3)扩大和新增校内企业实训中心或校内工厂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使校内企业中心达到4个;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完善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关制度,加强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建立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企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3. 帅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以师生比为前提,以校企合作的需求为度量来配置专任教师。坚持学术与师德并重,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原则,三年内在专任教师队伍中选拔和引进3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十教师,重点培养,使之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以教学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团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扩大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范围和深度。(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双帅素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增加专任教师企业工作经历。有计划地安排中宵年教师每年有13个月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生产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保持双帅素质专业教师比例100%。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通过引进和培养,使团队中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经过建设,争取团队中教授达到6人,博士达到3人,硕士达到16人(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更新和补充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教学团队;完善兼职教帅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聘请35位行业专家担任专业特聘教授,具体指导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4.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依托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和中州大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争取年均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达到260余人次。2)依托现代制造技术中心,建设“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以技术咨询、技术改造、产品研发与制造为主要功能定位,结合实训与教学承担企业科研与生产任务,实现年收入50余万元。建、建设内容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在现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河南省机电装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定位,立足工学结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引入企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三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深入调研分析,确定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从适应河南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出发,紧密围绕河南省和郑州周边产业区对机电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行业管理部门合作,深入机电产品制造、销售、机电设备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研究和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分析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能力要求。2. 探索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实践“2+0.5+0.5”人才培养模式在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即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半年的校内岗前模拟综合训练,达到准职业人的要求;最后半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性训练,达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3. 校企联合,深度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深化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依托企业和校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中心,按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分别在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培训,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初步认识职场”、“理论实践训练”和“顶岗就业砺练”,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适应未来实际职业岗位要求,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4.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1)就业岗位群与能力分析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及装备制造行业,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学会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掌握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以及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具有较高的机械及电子工艺设计能力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根据所服务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就业岗位群与关键能力分析。(2)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群与关键能力分析,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结合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岗位标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见图4。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注重:以完成任务所需知识为依据进行教学,把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将岗位能力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将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纳入课程体系,推行证书的考试制度改革,实现职业技能的证书与学历证书融合的“双证书”教育。加强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专业标准,部分学生经培训考核后可获得德国工商联合会(IHK)证书。达到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培养过程,培养职业综合素养。5. 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1)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机电专业实践性强,能力培养范围广的特点,摆脱单一的课堂教学,将教室搬进实训基地,采取行动导向的项目任务教学。首先,由指导教师从现实生产中总结出若十个典型的项目,针对这些的项目案例进行编排,并对学生进行操作过程的演示,在此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相关联的知识,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接受知识。其次,让学生亲自面对真实的操作环境,逐步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教学内容上,以真实的项目案例代替平板式的书面表述,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投入到真实的学习项目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深刻分析机电专业学生能力,结合现有的课程体系,开发多个模块化课程。例如模块化课程数控编程与操作结合了劳动保障部“中、高级数控车工”和“中、高级数控铁(加工中心)工”的考试大纲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控编程基本知识、零件工艺加工设计、安全操作机床与保养和职业道德规范等,数控编程与操作跨三个学期,由几名专任教师对学生专项能力全程跟踪负责,教师可以打破传统课程之间的孤立局面,统筹规划,可以为了一个目标(中、高级数控车工或铢工),整合多门课程,让学生学习合格后就可以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项目教学和模块化课程的结合使得学生动手实践更贴近生产,同时学习有了目标和动力。(3) 教学手段上,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实训基地以及实训中心等一切有利条件来辅助教学。例如模块化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在一体化教室里,一边进行多媒体学习,一边动手组建机构,绘制机构原理图,选取必需的杆件与零件进行搭接,在实习工厂由技术人员指导开发机构和运动控制系统,深入思考,进行机构创新设计,积极改进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与师生深入讨论,相互促进,学习新知识与实践操作同时进行,达到“学训同步、做中学、学中做”。围绕12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建设,建设12个“一体化教室”,将多媒体、教学模型实物陈列、典型工装量辅具陈列、典型零件陈列等集成一体,让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更加真实化、形象化。(4) 考核方式方面,改变课程传统考核评价办法,变终结性课程考核为行程性加终结性考核(见图5),根据课程性质不同由专兼教师分别或共同完成考核评价。针对每门课程特点的不同,将采用平时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小组之间互助、小组之间竞赛、实验报告等,代替一张试卷定成绩,使考试内容既重视学习成果乂注重平时成绩与团结合作学习精神,达到了全面考学生的目的。针对每一个项目,可以分组,不定期进行考核,针对大的项目,可以制定计划,进行答辩。这样既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乂培养团队合作能力。6. 校企合作共建优质核心课程与编写配套教材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模式改革。与中国一拖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郑州中略模具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等企业合作,依托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引入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的融合。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检测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自动控制与PLC7门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将CAD/CAM实体造型技术、数控设备与维护、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课程建设成项目课程,同时编写项目课程教材。以核心课程建设带动精品课程,力争三年内建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3门。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成立课程建设小组(简称课程组),由教育教学水平高、授课质量好的高级职称教师任组长。合作企业技术专家任副组长,由骨十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建团队。课程组负责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方式研讨等工作。其建设内容主要有教学项目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教材使用与建设及试题库、课程学习互动网站等资源建设。重点建设的核心优质课程的建设计划如表8,项目课程建设计划如表9。7. 专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集教学、培训、服务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与国家正在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互补,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满足教学、培训、科技服务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岗接受继续教育、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需要。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专业教学资料库总结专业建设改革成果,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业岗位技能标准、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介绍、课程教育活动设计、教学实施保障等教学资料,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料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入库,为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提供行业、职业的参照。2)课程教学资源库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每门网络课程内容包含: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实训范例、操作规范、习题库、试题库、测试系统、评价系统以及网上辅导、答疑等。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典型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动画库、视频库、图片库、试题库、课程录像库、虚拟教学案例等;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重点建设区域特色的虚拟教学资源、图片资源、文本资源等。课程教学资源库能够满足电子课堂的组织与实施需要。开发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检测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自动控制与PLO等7门课程教学资源。3)专业教学素材库内容包括机电工程相关行业的各类技术标准、机电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典型产品加工工艺案例、通用专用工量具、数控加工程序代码、知名企业网站链接等。4)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搭建本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就业双向选择的网络平台,加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该服务平台,学生可以向社会展示自身风貌,及时反馈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搭建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的平台。5)校、企、社会互动平台建立本专业专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行业信息库,及时更新专兼职教师在企业、学校之间互动信息,方便学生顶岗实习的运行与管理。为机电行业技术人员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社会服务能力。8.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功能完善、满足教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能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群提供完善的技能训练项目,实现顶岗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引入企业产品、技术和生产管理,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完成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提高学生生产性实训比例。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完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的建设,在现有数控实训中心、金工实训中心和23个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增部分实训、实验项目,使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达到真实操作岗位50个;虚拟岗位50个。新增实验、实训建设项目设备购置活单详见表11。建设后可开设实训、培训与技能鉴定项目详见表12。在现有的两个校内校企合作“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再建设2个以上校内校企合作“实训中心”。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以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全面的改革与提升为目的,联合中国第一拖拉机有限公司、中国长城铝业有限公司、开封晋开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郑州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郑州中略模具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成多层次的集“学、训、产”功能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企业顶岗实训、企业项目实训等教学环节,扩大与企业合作的范围,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使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共赢。(1) 校企合作,建设一体化实训基地通过双向介入资源,以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方式同中国第一拖拉机有限公司、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三个一体化基地。工厂负责学生的教学实训;学生作为工人,为工厂进行生产服务;教师作为工厂职工接受工厂管理,承担一定的生产、管理任务,同时对工人进行理论指导;“车间即实训室、岗位即课堂、工厂设备即实训设备、师傅即教师、学生即职员”。真正实现工作与学习快速转变,生产理念与教学理念兼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通;形成企业与学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2) 校企合作推进企业技术研发和革新积极培育“校企合作”等多样化的校外实训基地,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为现场教学、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提供良好条件。学校同开封晋开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郑州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郑州中略模具有限公司、濮阳中石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多方位、多领域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校内实训条件一流,设备先进,帅资力量较强,充分发挥学校设备优势和理论、科研优势,对合作单位开放校内资源,合作开发项目,计划合作企业数量达到17家,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达1000人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企业聘请教师到工厂进行理论指导和员工培训,设立双方的“合作教师”,校企联合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创新;教师积极研究解决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在管理、技术及工艺等各方面的难题,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联合建立能为区域支柱产业提供服务的校外公共研发平台,开展课题研究。(3)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各类机电、机械制造类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校企共建、租赁场地、企业赞助等形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使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数量达到50家,满足机电一体化学生顶岗实习需求。通过面向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项目化”合作教育、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等途径,进一步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扩大合作层面,提高合作深度,使学院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结合。经过三年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每年达到为学生提供400个左右的顶岗实习岗位,保证学生至少半年的顶岗实训。从而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带动专业发展。工学结合管理制度与质量体系建设1)建立健全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实训目标系列化,实训过程规范化,实训结果标准化,实训考核定量化。进一步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定运行办法和考核方法。如制定并实施校内实训基地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学生校内实训和现场教学管理制度、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全面向学生开放的管理办法、实训紧急事故处理预案、实验实训室(车间)管理条例等。加强教学实训质量管理,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考核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课程考核标准。将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重视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制作作品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培养与考核。考核内容不仅反映学生的业务能力素质,还体现学生的行业灵活运用能力。2) 完善校外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质量评价体系在企业建立教研室,教研室由公司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根据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课程标准,负责实训课程的组织;拟订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将企业评价引入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环节实施员工式管理,探索学生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在制定校外实习考核标准和手段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考核方式,而代之以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及在项目驱动中的业绩作为评价方式及考核的分数,并将这种评价方式应用于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评价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列入该专业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定期专题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合作制定目标、落实责任、动态考核。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健全与实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践训练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合作企业合作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实践训练大纲、实践训练指导、实践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1) 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性实训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明确校、院、实习单位、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各自管理职责,制订管理工作规范,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完善生产性实训的组织管理制度、考核鉴定制度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指导老师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施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2) 加强性实训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制订系统完善的工作制度。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质量管理条例,学生的每一项实训活动必须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责任到人,期间需要过程考核,最后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后,颁发学习、实训证明材料。学习期间注重质量监控,定期安排专人定期进行教学督导,对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改进。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向用人单位征求人才使用意见、调查学生员工满意度等活动加强过程监督和绩效考核,提高管理质量。学生在通过企业的真实生产考核和校企双方组织的针对工学结合内容的答辩才能取得成绩,并颁发工作经历证书证明。三)帅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在原有教师的基础上,再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3人,骨十教师16人,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顾问和兼职教师18人,形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师团队。帅资队伍建设计划详见表13,建设规划进度见表14。1.专业带头人和骨十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学术与师德并重,教学能力与科研推广应用及实践能力并重的原则,三年内在专任教师队伍中选拔和培养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骨十教师,重点培养,使之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同时从企业至少引进至少1名具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并制订详细的培养方案对其进行培养,使其确实能够引领整个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并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从现有专任教师中选拔5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通过到国外进修、国内高校师资基地培训、到企业顶岗锻炼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使他们成为成本专业的骨十教师,从而带动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经过3年的培养,使骨十教师的数量达到16人。2.“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通过不断引进和培养,使团队中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三年建设,争取团队中教授达到6人,引进和在读博士达到3人,硕士达到16人。有计划地安排中宵年教师每年有13个月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生产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鼓励专任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等级考试,使其掌握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维护维修等专业基本技能,获得本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先进的优势,对所有专任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培训,安排教师在校内培养锻炼。争取继续保持双帅素质专业教师比例100%。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更新和补充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教学团队;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聘请35位行业专家担任专业特聘教授,具体指导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为加强专兼结合的帅资队伍建设,计划在三年内再聘请精通企业生产过程,熟悉机电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管理工作的,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高级技师、工程师18名,承担课程开发建设、校内技能训练指导以及校外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重点在高教理论及教学方法技巧等方面对兼职教师的进行培养。三年建设期后,兼职教师数量达到33人。(四)社会服务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1.社区服务开展机电设备、家用电器社区维护行动。在以展板和宣传单的形式向市民介绍郑州市工业发展资讯和国内外先进工业技术动态,宣传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美丽郑州的工业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余围。成立郑州机电专业创业指导协会,在进行机电专业及专业群调研的同时,广泛收集行业信息。2012年底,开通机电就业创业网,设立论坛在线答疑,在郑州市高新区、郑州市开发区等工业密集区发展协会成员,促进郑州市高新机电产业乂快乂好发展。2. 技术服务发挥政府贷款项目中机电设备的技术优势,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孵化能力建设,开发新型数控设备检测仪器,进行机电教学仪器研制,计划申请专利6项,开发产品生产工艺,扩大产品加工能力。建成“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开发,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课题,每年开发项目或提供技术支持3项,与深度合作企业联合攻关重要课题1项。3. 培训服务吸纳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理念,利用专业帅资力量,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中州大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多个技术工种的培训;加强对企业的职业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工人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在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再就业人员的培训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每年培训人员1000人次以上。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参与制定相关职业标准,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每年鉴定能力达到260人次以上。(五)专业群相关专业建设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可以带动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冶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群建设。专业群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使用机械加工中心、数控加工中心等高水平的实训设施及专业基础课相关实验、实训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使用专业基础课帅资队伍,共同使用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成果,共同使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室资源等。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要建设成为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平台,为河南地区、郑州地区建成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持,将其建成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地域示范作用的品牌专业。七、预期效果(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使校企合作走向深度合作、共赢合作的道路上,重点开展分院层次、专业层次的平台建设,即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企业效益的提升。(二)专兼结合帅资队伍能力得到提高专业带头人知名度、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能够充分把握专业建设改革方向;骨十教师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同时具有一定的项目开发、技术革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兼职教帅相对稳定,通晓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能够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三)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层次的校企合作为平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社会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将校企共建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打造成集生产经营、人才培养、教育培训、职业鉴定、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具有产学研职能的科技服务基地。通过对本专业的建设,利用建成的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扩大对社会企业人员的培训领域,大幅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开拓学院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技术攻关的领域和能力。(四)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通过省级骨十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声誉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以专业为核心的实训基地建设、帅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形成的经验对其他职业院校具有骨十作用、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推动河南省由职业教育大省向职业教育强省迈进,促进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Nurfurdenpers?nlichenfu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Pourle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ddesfinspersonnelles;pasddesfinscommerciales.tojiekopTOp回enojib3y瑚ai&mOyqeH叨史cie/iOB徂hw曲只ojikheiHCnOJIb3OBaTECflBKOMMepHeCKHX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Nurfurdenpers?nlichenfu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Pourle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ddesfinspersonnelles;pasdeteialiesscommtojiekopTOp回enojib3y瑚ai&mOyqeH叨史cie/iOB徂hw曲只ojikheiHCnOJIb3OBaTECflBKOMMepHeCKHX以下无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