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节选)》学案1(粤教版必修4)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24761400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棋王(节选)》学案1(粤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棋王(节选)》学案1(粤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棋王(节选)》学案1(粤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棋王【阅读指导】(1)基本解读:“何以解忧,唯有象棋”,是王一生把别人无心说的话变成了自己的名言。象棋是王一生战胜心理饥饿和生活匮乏的法宝,是他的生命和生存意义的全部。王一生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与象棋相关的故事逻辑地表现出来的。王一生的性格与象棋有着不解之缘。王一生记忆极好,对象棋可谓一往情深。但他不知道曹操的短歌行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杰克?伦敦、巴尔扎克是何许人也。他从不与现实利益叫板,晚食当肉.安步当车,对现实做出了“绝圣去智”式的超越,完全靠个性、情致、智慧爱上了象棋。这就是他成棋王、得棋魂的基础。他的母亲是非常爱他的,看他为了下棋废寝忘食,向他跪下,求他不要下棋,要好好念书,说:“不去什么象棋组,要学就学有用的本事,下棋下得好,还当饭吃了,有那点儿工夫,在学校多学点儿东西比什么都好。”母亲去世前,没有钱买棋,捡别人的牙刷把给儿子做了一副棋子。上学念书和学养家糊口的本领,二者都是为适应社会而生存下去。在王一生看来,二者与象棋是对立的,是现实生存与文化精神的对立,而他就是要超越现实生存,走向象棋的精神圣地。王一生的象棋老师是个捡破烂的老人。王一生能由下棋人变为高手,变为得棋道之人,全受益于这位老人。老人是一流的象棋高手,与其说他懂的是棋艺,还不如说他更精于棋道和棋的精神。老人是棋文化的承传者。他传给王一生的棋谱,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而且还是手抄本,书的边边角角补了又补。捡破烂的老人和补了又补的古书,象征了现代文化对传统精神的压抑。本文所选的是王一生同时战群雄的故事,也是小说的最后高潮。从比赛的举行,我们可以得知,包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棋的精神在现代已蜕变为一种追求名誉的纯技术方式。但王一生不在乎能否参加正式比赛,也不在乎冠军的名声,他关注的只是棋艺和棋道本身。于是他以下盲棋的方式大战九位看着棋盘下棋的高手。本来对于他下棋过程和取胜的描绘已经使他的形象很鲜明生动了,但作者还是忍不住通过王一生朋友的“我”和冠军老头的口吻点明了主题:“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在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忽然又仿佛见了棋呆子的母亲,用一双弱手一页一页地折书页。”冠军老头说:“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2)精华鉴赏:哲学与文学把握对象的方法是不同的:哲学用概念、推理的思辨方法来分析;文学用具体可感的表象来说话。在古代中国人那里却有着巧妙的契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阿城作为寻根的作家,他透彻地把握了这种特点。阿城在棋王中最后一段写道:“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火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其中有景物,有想象,有真情,有实感,也有老庄追求自然、平淡真人生的哲理内涵。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让读者在具体的审美感受中获得心智的启迪,去思索人生的真谛。文学形象具有现实性,重在形似;文学意象具有较强的虚拟性,重在神似,需仔细品味才能感受和把握。文学形象可通过具象的概括使读者有较为确切的把握;而文学意象重在寓意于形,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隽永的意蕴,有许多言外之意让读者产生无穷的遐想和思索。棋王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意象化的特点。如王一生说:“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呆在棋里舒服。就是没有棋盘,棋子儿,我在心里就能下,碍谁的事儿啦。”看起来,作者写了一个痴痴迷迷的棋呆子,而实际上岂止写棋,从对王一生的外形描绘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阿城与众不同的用笔。“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地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从人物的外形看:孤身一人,铁铸一个树桩,眼睛深陷,一蓬乱发,让人难以想象同时迎战九名棋林高手的王一生有任何王者风范。但再细看默想:王一生坐在大屋中央,面对惊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墨黑的眼睛似俯视大千世界,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灼人脸热。这就很不寻常了,在此情景下,只有胜券在握才能镇定自若,精神凝聚,不受外界干扰。如此,王一生的胆识、心智堪称棋王。这时,我们才明白阿城的用意,他褒扬的是王一生心智高扬,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而人物的外形仅仅是人物精神的陪衬而已。这便是阿城寓意于形象的独特描写。从王一生的这个人物中,我们至少可以感悟到这些含义:其一,下棋与养性的关系。作者把下棋与养性结合起来,借棋道阐释修身养性之道。王一生的师傅(捡破烂的老头)传给王一生的祖训是:“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生,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表面上师傅教他下棋,实际上教他在下棋中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其二,棋艺与人的精神追求的关系。王一生从小孩时开始下棋,多年探索,四方求师,练得一手好棋艺,还能够没有棋盘、棋子在心里下棋,这与“庖丁解牛”中“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是一致的,这表面上写炉火纯青的棋道,实际上在于追救求人的精神自由的至高境界。其三,下棋与竞争的关系。王一生遍访各地棋林高手,不仅在于提高技艺,还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最后,王一生大战九名高手,其意志之顽强与冒险之精神可谓兼容中西。他最终与老头和了棋,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统一的宗旨,但王一生作为明显的胜利者,作者是有意弘扬他的竞争精神的。作者渲染那棋赛中热烈、紧张的场面,势如暗卷风云的竞技场。琴棋书画在古代中国本是消遣娱乐的雅兴,而棋王中的含义远不止于此。作者把源于传统意蕴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王一生便成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意象化人物。(3)问题探究:棋呆子王一生究竟是沉迷于棋还是沉迷于自己的意念?虽然王一生的意念是“以棋解忧”,目的不在棋而在“解忧”,正因为目的在解忧,所以下棋就仅为下棋,即不“为生”,亦不在乎参赛的名次,甚或也不在乎输赢,当冠军老者提出言和,他便毫不犹豫地就说“和”了。正因为他在下棋的问题上淡泊名利,从来没有想到要比赛拿名次,最后却又大战群雄,杀败了几位高手而成为棋王,所以人们便都说他是道家之棋,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这当然不无道理,但也只能解释王一生的超脱,却不能解释王一生的沉迷。其实,仅仅是超脱名利是不能带来棋艺的精进的,必须有超乎常人的沉迷才会有超乎常人的水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那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棋王的成功,决不是由超脱无为所促成,而是由沉迷执着带来的结果,只因他所沉迷的非名非利,所以被误会为超脱。应该说,他一门心思所想的就是如何解忧,为了解忧,他才沉迷于棋艺的精进;解了忧,他才能正常地生存。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执着于解忧之道是其为,超脱于世事纷争名利得失则是其不为。王一生除专注于棋之外,还专注于吃。很多评论家都认为,吃是他的物质追求,而棋是他的精神追求。吃是生存的必需,“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吃对棋的决定作用,王一生肯定比谁都体会得深,所以当“我”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时,他便坚决反对:“我可不是这样。”对于吃,他是绝对不敢轻视的。但他重视吃,决不能视为一种物质追求,因为物质追求的本身,就暗含了物质享受,王一生是坚决反对物质孚受的。从意念上说,棋为解忧,吃亦为解忧,二者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王一生才同样地执着而沉迷。作者之所以要将棋与吃摆在同样的位置,这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人生的看法。在一般人看来,棋为高雅之物,需得高雅之人带着清纯的心态才能为之,王一生的母亲认为下棋是有钱人的事,捡烂纸的老头其家训是“为棋不为生”,均代表着这种看法。但作者却偏偏要写王一生在饥肠辘辘中迷上了棋,让棋进入普通人的世俗生活,棋以解忧与吃以解忧进入同一档次,这反映了作者对普通人生的肯定。似乎是怕读者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心思,作者还让“我”直接出面发议论,如当“我”看到观棋的群众竟那样踊跃,“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要把命放在棋里搏”时,便由此引发了一通议论:“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在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忽然又仿佛见了棋呆子的母亲,用一双弱手一页一页地折书页。”在作者看来,只有像黑脸士兵、樵夫、呆子的母亲这种普通人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人生,所以在作品的结尾,阿城借“我”之口将这一意思更明确地告诉读者:“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II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H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那么,按照作者的意思,普通人的真实人生原本就是幸福的,只因人们未能“识到”,所以才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幸福只在意念中,解忧也就是对意念的追求。“我”是已经“识到”了,不再囿在其中,于是顿感幸福,竟睡得那样沉那样惬意。【思考?探究】(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使学生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提炼文章的观点,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参考答案:作者目的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他整个的生活境遇可以用一个“穷”字来概括。他是一个痴痴迷迷的棋呆子,“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呆在棋里舒服。就是没有棋盘,棋子儿,我在心里就能下,碍谁的事儿啦。他爱上象棋后,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光彩。穷、外界干扰、无资格参赛,即使在那个时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棋对王一生来说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他爱棋、卜棋,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呈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作家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王一生所说的“一天不吃,棋路就乱”,朴素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如果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代表了人所谓雅的一面,而衣食物质需求则更多被视为俗,那么,作品完成了雅与俗的自然统一,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形象。作者关于王一生棋场麝战一段的描写,尤为突出地表现了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品格,王一生“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散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与其说这是一个神情专注的棋手,勿宁说这是民族文化精神熔铸而成的一个棋魂。(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使学生了解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参考答案:第1小题,一场扣人心弦的一人与九人同时下盲棋的车轮大战即将打响,交战的双方,一边是无名小子,一边是骄气炽盛的高手同盟。这场闻所未闻的麋战必然引起轰动,人们巴望着一睹这样的奇观。作者通过这个场面营造出既紧张又热闹的氛围。第2小题,作者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动态画面来营造这一场面气氛的:个体与群体:一个傻子;众人、行人、百十人、上千人、店员和顾客、乘客们、一街人。人与物:众人、行人、百十人、店员和顾客、乘客、傻子;长途车、尘土、乱纸、四五条狗。无声与有声:往棋场走跑来跑去站出来张望探出头来人头攒动呆呆地在街中心把他拖开窜来窜去;纷纷问乱纸踏得嚓嚓响咿咿呀呀地唱汪汪地叫着。第3小题,面上: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点上: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傻子呆呆地在街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四五条狗窜来窜去汪汪地叫着。第4小题,作者用浓墨叙写“众人都轰动了”,都“拥着往棋场走去”,写行人的惊讶,傻子的起场麋战,其结局场麋战,其结局哄,甚至狗的忙乱,层层蓄势将整个事件的氛围造得很浓,预示着这场车轮大战必是一也必将惨烈。但这场战争是在王一生一句大度的“和了”中结束的。这就间接表现了王一生从棋道中悟得了人生的乐趣和智慧的魅力,对喧嚣纷扰的人世纠葛漠然而遁避的性格特征。(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参考答案:王一生:象棋是王一生战胜心理饥饿和生活匮乏的法宝,是他的生命和生存意义的全部。“何以解忧,唯有象棋。”但“为棋不为生”。王一生下棋追求的是棋道,而且是“中华棋道”,在他的棋里,本体论与方法论完全融合,即道德、人格、哲学、智慧、经验、技巧的融合,“大道”与“小技”的融合。王一生决不用自己的棋艺去换取更好的生活,把下棋摆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他不玩物丧志,捍卫着“棋道”的纯洁。这样做,似乎迂直,其实是一种浪漫,是用浪漫来拒俗。王一生的母亲:他母亲曾经有血有泪地教育他不可为下棋耽误了正事,要好好念书,要学就学有用的本事,下棋是不能当饭吃的,抓紧时间在学校多学东西,那比什么都强。众人:据说王一生是一个棋呆子,但棋却是道家的棋。老者“出山”能夺冠固然好,但老祖宗传下来的这玩意儿后继乏人,这棋道不兴也足以堪忧。众人虽然只是观战不下棋,但似乎也都把命放在棋里搏。我:“我”是不会下棋的,但“我”承认象棋也是运动,而且是马拉松,是多一倍的马拉松!下棋始终是处在一种机敏的运动之中,兜捕对手,逼向死角,不能疏忽。【相关资料】且说棋王王蒙我久没有见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我写“评论”是最懒得抄引的,对于阿城的棋王(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我却想自管抄下去。比如,王一生的爸爸说:“你不知道酒是什么玩意儿,它是老爷们儿的觉啊!”“知青”打牙祭时,“巧克力大家都一口咽了,来回舔着嘴唇。麦乳精冲得稀稀的六碗,喝得满屋喉咙响”,都令人叫绝,而且如此佳句摘不胜摘,美不胜收一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嘎喊利落但仍然细密有致,刻画入微却又惜墨如金。它很难归类,异于现时流行的各家笔墨,但又不生僻。一个三十六岁的作者的处女作,难得!可惜竟在一个细处栽了跟头:在该用“令尊”的地方用了“家父”(编辑居然没有看出来),贻笑大方,甚至让人觉得是露了破绽。棋王的文很有特点,质也很独特。“知青题材”小说多矣;多写农村的严酷现实对天真烂漫的城市知识青年们的考验,或发出弱者的呻美大地与人民、抒发美大地与人民、抒发吟乃至血泪,或叹息农村之落后贫困,或描写绝望中的希望、黑暗中的光明,或赞忧国忧民之思,或归结为这种考验终是有益的。不管是从消极、从积极还是多面地去写,在这些小说里,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事件是绝对的主角,是一切人物命运、纠葛、悲欢离合的主宰力量。如写一对男女青年,在下乡后的寂寞空虚中冲动相爱,在一方回城后爱情破灭。或者写一个青年下乡后物质上虽然匮乏,精神上却仍觉充实,回城后反而耐不住小市民的俗恶,以至于决定再回乡下去。二者思想倾向自有高下、强弱之别,但相同的是,事件支配着人,人的变化与事件的变化紧紧相随。这样写当然有道理,在急剧的社会变动中,在动乱中,在数千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样的史无前例的“壮举”(当然也有人认为是狂举)中,个人委实常常变成了小船,而事件变成了大涛大浪。但是棋王不同,虽然这篇小说同样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知青生活的若干画面,但它的人物和故事有大得多的独立性。在这篇小说里,“棋呆子”王一生的身世、性格、下棋故事是真正的主体,知青上山下乡事件是背景。我们也许可以说,这篇小说突出了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不会仅仅是被历史的狂风吹来卷去的沙砾的思想,表现了一种新的强力。这篇小说取材角度之特别,也会给人们以相当的启示。王一生这个人物与众不同。他出身贫苦,有自己的务实、克己、生活上很不讲究、做人上又严格得近乎古板(例如他不参加地区象棋决赛)的一套完整的性格。他说:“忧这玩意儿,是他妈文人的佐料儿。我们这种人,没有什么忧,顶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他吃相很恶,因为他挨过饿,不是一般的饿而是真正的饿。别的知青对乡下生活叫苦连天,他却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却并非麻木不仁。第一,他“呆亦有道”,实质上十分自尊,知道倪斌用家传的棋做礼换取他参加比赛的权利时,他严正声明:“我反正是不赛了,被人作了交易被人戳脊梁骨。”第二,他有他的“二元论”,物质上知足常乐,但精神上自有追求、自有境界。最后山小说中的“我”概括说:“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II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这其实也是王一生的心声。凡此种种,都与我们习见的那种文艺作品中的知青形象不同,那些知青或弱或强,其敏感多感易感则是相同或相似的。他们其实都出身于中上层人家,才把上山下乡看得如此之重,看得如此之可怕或如此之伟大壮烈。其实广大农民家庭的子弟,包括其中上过学的子弟,是不会也无法这样看的。在这个意义上,王一生的形象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补充或者匡正。王一生不是农民子弟,但出自城市下层人家。这种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感受之不同,王安忆在她的墙基里曾写得很出色。如今又有了棋王,这说明经过沉淀,人们的思想包括青年的思想,进一步成熟因而公正些、也深刻些了。棋王的主要特色还不在于此。它的主要事件不是像一般“知青”题材小说那样:离家、进点、劳动关、生活关、与农民的关系、与干部的关系、恋爱、上调、不正之风而是下棋。下棋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茨威格在他的名著象棋的故事里把写下棋写作一种机械的、缺乏创造力的技巧,写作一种法西斯统治下智能积蓄的一个突破口,一种可怕的体验。而王一生的下棋不然,他讲的是棋道,而且是“中华棋道”。在这里,本体论与方法论完全融合,道德、人格、哲学、智慧、经验、技巧完全融合,“大道”与“小技完全融合,大道是小技的主宰、小技的本源、小技(无道小技)的克星。这是非常中华式的理论,中国不论是讲文艺、讲武术、讲医,都是这样讲的,是至今仍然给人以启迪的一套思想系统这样,才出现了扣人心弦的王一生与九个人同时下盲棋的精彩描写:“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这是一幅画,也是一种境界,是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于是,下棋的故事就有了某种象征的意味,作者当然是在写下棋,王一生当然在下棋,这并不晦涩朦胧。但它使读者想到的却不仅是下棋,从来不下象棋、不知象棋为何物也不准备从此学棋的读者仍然会对这个故事、这些描写感兴趣。何况这故事发生在那种背景、那种年代下面!下棋的故事还包含着两层值得重视的意思。第一,王一生强调他迷下棋,但下棋不能当饭吃,自幼他的母亲就有血有泪地教育他不可为下棋耽误了正事,正事便是“真人生”,便是每人要忙的“衣食之本”,也就是劳动生产。同时王一生也决不用自己的棋艺去换取更好的生活,如果目的不纯、手段不当,他宁可不参加比赛。这样,既把下棋摆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不可玩物丧志,又反转过来捍卫了“棋道”的纯洁。这样一种思想态度,既迂直又浪漫又拒俗,对于有知识有技艺有本领的人来说,对于那些以自己的知识技巧本领来逐名寻利的人来说,是有着某种教训意味的。当然,工一生也不是伯夷叔齐式的采薇而食的“超现实主义”人物。现实和理想、义务和爱好、争强与忍让,他似乎分得蛮清,心里有数。其次一层意思是作者也罢,工一生也罢,他们相信人民中间的智慧,相信卑贱者最聪明。例如王一生的一位同学的父亲是“国内名手”,要收王一生为徒,反被倨傲地拒绝:残局尚且未通,“那我为什么要做你的徒弟?”而与“名手”对比的是捡烂纸的老头儿,其技也精,其论也高,令王一生五体投地。再如“脚卵”倪斌,其实是“蛮好”的一位同学,但与“棋呆子”王一生一比,便觉逊了一筹。最后车轮大战的故事,对地区比赛前三名,“棋呆子”不怕;而不知从哪里杀出来的六个人倒使王一生沉吟。他还有一个说法,叫做“怕江湖的不怕朝廷的”,这也值得玩味。当然,说下大天来,象征也罢,寓意也罢,棋道也罢,下棋毕竟就是下棋,谈不上“重大题材”,棋王这篇小说无法完全摆脱它的题材的局限性。它和烟壶等,都是奇文。文坛上会不时出现反映现实斗争的时代之强音,代表了文学发展的主流,同时文坛上也会出现各种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是传达读书的快乐、文学生活的快乐的名句。60年代的这两句话旧案新翻,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在我们谈论棋王的时候,我想起了这名句本来的美好含义。最后我要说一下,王一生的信条里确也存在着消极的东西,他的下棋似乎首先是为了自娱,为了“解不痛快”。他似乎在追求一种自我解放、解脱、精神的享受。他强调“呆在棋里舒服”,说“我在心里就能下,碍谁的事儿啦”这当然有其不足为训之处。只是考虑到中国知识分子渊源久远的这一套处乱世的自解的本领,考虑到王一生的具体状况和具体处境,考虑到棋王只是一个年轻作者的计划中的系列小说的第一篇,我们在明确地指出王一生的思想的消极的同时,似乎更有理由祝贺他的“一鸣惊人”,并对他今后的创作寄予殷切的期待。选自文艺报,1984年第10期)棋王的含蓄自然的审美风格李晓红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有着我们的传统美德和传统习惯。中国人崇尚含蓄的审美风格,使我们的文学有着独特的抒情方式与表达方法。看阿城的小说,具有一种平和淡远的艺术氛围,显示了一种含蓄自然的审美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淡化时代背景。阿城的“三王”都是写知青上山下乡的现实生活,但他并没有像其他知青小说一样,展现十年动乱时期给青年一代造成的痛苦,使他们荒废了学业,早尝了人生的艰辛;阿城也没有深刻反思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在棋王中他只是平静地叙述:“车站里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当年的知青,亲身经历过这送行时哭天抢地的悲壮场景,让阿城这么一写,仿佛一切都变得那么遥远,又好像经过了时间的过滤,人们淡忘了许多,就像不经意谈起局外人的事。其实阿城这种看似冷静的、客观的叙述,并不是无情感的,而是把情感积淀在叙述中避免情感的直露;也不是无褒贬的,车站里乱得不能再乱,大红标语的字纸都折坏了,语录歌一首接一首,唱得大家心更慌,也包含着作者对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态度,只是阿城没说白,让人细细地的体会罢了。第二,淡化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小说中一系列安排有序的生活事件的展开,直接影响到人物性格的塑造,许多小说家为此颇费苦恼,莫泊桑、欧?亨利都是善于谋篇布局,巧构情节的高手。阿城看起来并不精于此道,有时很难弄清楚他小说情节开展的线索,整篇文章就像一片混沌。其实,这也可以说是阿城小说的一大特色,既然人物形象是意象化的,所有的叙述便按照其蕴意去开展。为此,小说中具体生活事件的展开,常常依哲理内涵来串连,也就不必再去交代清楚一件件事情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第三,淡化人物内心冲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以社会生活中的人生与人的心态为表达对象,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以折射出人对现实的情感体验与评价态度,从而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阿城小说并不着意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王一生赢棋时的大度,王七桶一人干完所有农活后的宽容。一个个人物好像活得潇洒自如,不受艰难时事所累;一切又似平平淡淡,顺其自然。这中间不是没有不平、不是没有沉重,而是阿城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去展示现实生活。他以老庄淡泊、平和的人生追求去平衡人物的内心冲突,以超然物外的智者风度去俯视现实社会,思索人生、民族的真正归宿。为此,他的小说深深打上优秀传统的烙印,体现出自然含蓄的审美情趣;既展现活生生的人生,又让人不能确切阐释;既有真情实感,又表达得曲折含蓄。总之,让读者在具体生动的审美感受中去领悟深刻隽永的意蕴美。(选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衬托与蓄势棋王的人物造形魏威阿城的棋王得益于古典文学名著的熔铸熏陶,评家已有定论。那朴素达意、不求详尽但求神似的白描手法,那精警捷健的语言锤炼功夫无不使人联想起红楼梦和水浒的某些章节片断。棋王王一生在小说里初次登场亮相,作者匠心独具地将他置放在一个与周遭的氛围情绪格格不入的具体环境之中。当年知青下乡的送行离别,最是凄切的场景,然而王一生既不像最坚决的知青中坚诸如吴大路(严亭亭、晓剑世界)和李晓燕(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样视为脱胎换骨的革命归宿,但也不把它看成受苦的去处。作品中的“我”已经是够不为世事所累、够达观洒脱了,尚且不能无动于衷,终究无法于此大乱中静止行事。然而王一生却偏能在火车即将启动而尚未启动的伤心之际,不顾与唯一的亲人妹妹说上几句嘱付的话语,而邀约“我”与之对弈,这便有些“呆”了。及至“困身忽地一动,人群,嗡地一下,哭声四起”,而“我”也心里有些酸、宣言不再下了的时候,王一生“忽然好像明白了,身子软了下去,不再说话”。此乃神来之笔,然而写来却不动声色。王一生之呆之悖于常情,未必就是无情之辈,只是习惯与性格使然,以为愤不如静、恸不如宁,悲恸无济于事,不如淡泊以养性。再者他也以为不必悲、不必恸,那遥远的边陲,乃是一个“有饭吃的地方”,而人生之道之乐,“顿顿是饱就是福”,对于人们的悲啼恸哭,生离死别自然也就大不以为然了。这自然进而写出其呆憨、不通人情世故了,但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他的经历遭际。其间既有合乎情理的耿介正直,譬如与名手权威交弈宋代残局时所显露的“倨傲不逊”;但更多的却是悖于情理、愈显其呆其憨的逸闻趣事。棋王的着意描摹王一生痴迷的呆相,艺术地再现荒谬时代对于社会英才、民族智慧以及人性情愫的窒息戕害。棋王的魅力常常使人想起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然而它又不全是哀怨悲愤、令人心灵战4栗震颤的控诉,而是亦庄亦谐、似怨又嗔的哲人之语。王一生的超脱,并非得自天成,而是首先归因于坑坑洼洼的世道和困苦拮据的家庭生活。这种窘困得几近不可思议的社会底层生活,必然限制着他在诸如社交、文学、音乐、体育等方面的才能发展,而棋道则不一样,几乎不要家什本钱,弈棋的同道也未必非要人人相识谐熟,甚至一旦没有了棋盘、棋子和对手,也能在心里研究琢磨,“变着花样儿玩”。既然王一生从棋道中唯一地悟得了人生的乐趣和智慧的魅力,也就必然对于喧嚣纷扰的人世纠葛漠然而遁避。而“文化革命”的起落纷争又更促使他一味地沉溺于棋道之中。然而,王一生的这种超脱始终朦胧愚昧地处于直觉自在的离群索居状态。他虽执着地痴迷于棋道,但缺乏一种高远的鸿鹄志向。即便是在受到了捡纸老人阴阳道家思想的点化之后上升为无为无不为的旷逸豁达,也依然未能超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的藩篱。捡纸老人的道家意识对于棋道、对于审时度势自然有极其高明的导引之妙,但他那形于外的为人处世却又一味地宣扬出世遁世,虽然具有极有害的消极因素,但于乱世之中却也不失逍遥之乐。这便与王一生固有的性格情致几乎一拍即合,王一生顿生相见恨晚的启蒙之感。然而捡纸老人的出世观念仅仅是形于外地涵盖着他的人生目的即便是无儿无女,也要将祖传的棋艺传授于棋道真人。“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胜。”一为了锤炼和传授棋道,不惜放弃现实的人生欢娱,这是忍辱负重,是一种更加深沉执着,更加自觉的入世思想。然而可惜的是,身处猝然际遇之中的王一生,由于缺少必要的人生历练,于此颇少领悟,因而依然沉睡于为棋道而棋道的混沌状态之中。但是,捡纸老人毕竟是王一生人生遭际中率先得见的开蒙哲人,他的所作所为不可能不对他发生深沉持久的影响。既然形于外的旷达已使王一生豁然顿悟,那么更加深沉的、蕴于内的人生追求必然也会使他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下脱颖而出。问题在于是否能得遇一个具有转振意义的人生契机。如果说棋王业已将王一生与捡纸老人的际遇置放在十年浩劫动乱背景的映衬之下,使之显得飘逸、超然、高致的话,那么在谋篇布局的整体构思之中,作者又远远地埋下一伏笔,以其在下九局连环、车轮大战的情事中忽然照应,遂使王一生的性格发展脉络既有视骐骥般的腾挪变化,又有一贯之、紧紧把定的主脉轨迹可循。衬托描写既收塑形之妙,又启蓄势之端,共妙也盛矣。棋王对于衬托手法的运用很是熟稔自如。除了以上述及借用环境氛围的反衬以外,主要还是通过传神的细节描绘来加以表现的。他的超脱、他的高法,他的描写得极为隐秘因而显得更加深沉内向的感情波动,也常常出乎常人的一般口味,从而愈显出其呆憨来。他那狼吞虎咽的饕相,他那关于干炼饼比较解饱的见解,他那关于吃与馋的内涵区别以及将邦斯舅舅的老饕准确地说成是“馋的故事”而不是“吃的故事”的新鲜论断,欲扬先抑、欲擒故纵地将王一生的性格情致推向了迂阔憨呆的极致。而脚卵的情绪转变又恰到好处地不仅映衬了王一生的高超棋艺,更辉映了他的人品。其间既有家庭出身、教养和生活条件高低悬殊的鸿沟横亘,更有相同的落难遭际和共同追求棋艺造诣的惺惺惜惺惺的理解沟通(众人都唤其绰号“脚卵”,而唯独王一生呼其“倪斌”,即可见此一斑)。而当脚卵不惜以祖传的明代乌木棋为王一生的参赛资格贿赂地区文教书记而获得成功的时候,尽管众人物都雀跃欢呼,唯独王一生“却没说话”这便充分地但却是极其隐蔽地显示了王一生的耿直狷介:既有对开后门仰仗权贵的不以为然,但更多的是毫不计较脚卵曾经有过的鄙视心理的领情。他的决计不参加地区比赛(获胜以后也许可以调动工作)而宁愿赛后再与优胜者比试高下。这样王一生的性格操守便在众人以及脚卵的寻常观念准则的映衬下获得了成功的刻画。可以说,棋王每一处精心构筑的衬托描写,都是着眼于王一生的某一方面性格情致、抑或对性格发展具有转振意义的情节之“眼”,因而这种衬托描写无论是在人物的性格发展的脉络轨迹还是情节的生发展现之中,都具有真正的蓄势意义。然而,真正将衬托与蓄势炉火纯青地糅合一起,遂使人物的性格突变与情节高潮的来临仿佛天地应和、携手前行,从而达到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的,尚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的纵横描写。其实,衬托手法的妙诀无非是“烘云托月”、“以宾衬主”八字而已。云若有病,则月亦有病。欲达托月之目的,必先烘托得当。而“烘云”则必须造势。这是我国古典美学画论的一个基本常识。阿城自然深谙此理。他率先浓墨叙写这场车轮大战的严重局势,交战的双方一边是无名小子的澹猜挑战,一边是亚季军骄气炽盛的同盟应战。一场闻所未闻的鹿战奇观,把“众人都轰动了”,便都“拥着往棋场走去”。作者不仅准确地摹写了交战双方各色人等的神态行为,同时也写了行人的惊讶,傻子的起哄,甚至于狗的忙乱,层层蓄势将整个事件的氛围造得很浓很浓。然而,恰恰是在这场空前的棋道搏击中,王一生获得了具有转振意义的人生契机。他的性格产生了突变,他的思想终于摆脱了老庄出世思想的桎梏而稍稍懂得了一点棋道昌与国运昌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悟觉了“人还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真谛。但是,王一生毕竟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灵魂搏斗,才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思想涅槃。棋王一方面运用蓄势的艺术技巧,将棋局的胜负态势逐步地推向最后的结局;另一方面又独具匠心地将王一生褴褛、委琐的身形与他辉煌的战绩以及同样辉煌灿然但事后又百感交集的心灵造影形成鲜明的比照映衬。这既是王一生性格逻辑发展乃至最后突变的真实描写,也是作品主旨得以生发凸现的点睛之笔。然而这一切又是经由“我”的体察观照才鞭辟入里地勾勒岀了王一生的内心波澜。如“我”对工一生在开局之初、中盘乃至大胜以后的二段不同形态的心境:“我”的体察感受对于严重局势的渲染和王一生性格的铸塑,自然具有极大的“烘云”作用,而且通过联想:将眼前的棋局凝练成了人生的历史的缩影,这就使作品具有了一种苍凉、亘古的凝重色调。于是,那荒诞年代所独有的荒唐、苦涩、折腾、起落,都成了历史的必然。这当然是今天人们都会乐于承认的,但在那荒诞的昨天,却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坦然于此的。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阿城就是这么过来的。因此,他既不会壮怀激烈地热情讴歌当年屯垦戍边所曾洒下的满腔热血,就像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当然也不可能一味地哀怨这白白地流逝的青春,就像叶辛的蹉脱岁月。他只把它看成一场历史的寻常赐予、一种必要的人生磨砺。于是棋王便成了林林总总知青题材作品中的奇花异葩。(选自名作欣赏,1985年第2期)【能力训练】拓展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9题。(一)因为,山在那里冥子弟弟又去登山了。这一次是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北美大陆的最高峰一麦金利。弟弟有两大爱好,一是登山,二是下围棋。他的棋艺很一般,然棋臭瘾大,找不到奕者时,他便夜夜自己打谱。棋慰藉了他许多无眠的夜晚。然人终究是要岀门的,需要与人的交往。憋闷久了,他便生岀些许焦虑与烦躁来。这时候,他就说:“我该去登山了。”然后就是长久地站立在窗前,目光穿越都市高耸的建筑,停留在某个莫名的远方。我常常探究他的两大爱好,终而也就释然了。我知道,他是在逃避人群。弟弟是寡言的。十多岁的年轻人少有的寡言。他的寡言不在于木讷,而岀于一种恐惧,他的自然率直与他的不谙世事、不懂礼仪,常会在言谈间伤及某些人,有时甚或朋友。还是少说为妙,多说便要作假,而假是违背他为人的品性的。他不愿媚俗在喧哗与骚动的人群中被围困久了,就得找一个突破口,都市里的现代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他选择了棋和山。弟弟爱山。他大学毕业后当了体育记者,工作给了他登山的机会。这一次,他便是与三名中国的登山勇士一起去攀登6194米的北美洲最高峰,随队采访。人。去年初,弟登山是艰苦的,睡无定宿,食无定顿,终日与危险做伴。登山家都是些钻死神空子的他只剩下九十多斤了,皮直接他只剩下九十多斤了,皮直接弟去滇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搜索在此遇难的十七名中日队员。回来时的包在骨头上,粗大的关节一动,就像是要撑破皮肤。那些天,梅里雪山每天平均有四十八次雪崩,雪崩形成雪的瀑布。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登山是一种甜美的苦役,”他这么说,“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山就是为了等待我,而在那里历经沧桑了几千几万年。”而一位外国登山家是这样回答“为什么要登山”这个问题的一“因为,山在那里。”是啊,仅仅因为山在那里。它存在着。沉默着,沉默地呼唤着。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弟弟平素是宽容的。为了山,他却有时苛求于我,他从来不许我对山说“征服”这个词。他说把山峰踩在脚下是人类自诩的勇气,山其实就是山。即使你登顶了,只是山接纳了你。人不能改变山,一千年一万年,山都亘古不变。山,给弟弟以“家园感阳光下人的世界常常显得陌生;而月光下山的世界,却是友善的,柔情的。山色苍苍,山风猎猎,给予我们一种久违了的信念与气度。不过,我又常恐惧他因过分的执著而易流于自我流放的倾向,不免为他的安全忧心。帮他收拾好行装,抹去眼泪挥一挥手,对亲近的人不说再见。五月艳阳下的麦金利,气温只有零下十五度。山势凶险,而他们这一次选择的路线是十七条登顶路线中难度最大的。我没有如朋友们叮嘱的那样,给他挂上一枚“护身符”;只在每一个有月或无月的夜晚,多读几页有关山的书。世界著名登山家植村的自传就搁在枕边。植村君是在麦金利山遇难的,为了打破该山冬季无人登顶的季节禁区,他死在五千多米的一处冰壁上。在我看来,植村已成了麦金利峰上的一个神。读他的书,便是我做的一次“晚祷”一我仿佛听见厚重的钟声在心的深处和谐地振荡1、联系弟弟的个性特点,说说他为什么会“选择了棋和山”?2、弟弟称“登山是一种甜美的苦役”,(1)这里的“甜美”是就什么而言?(2)弟弟为什么会感到“甜美”?3、对于“弟弟的过分执著”,“我”的态度如何?根据文义,分要点简要回答。4、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怎样理解结尾“我仿佛听见厚重的钟声在心的深处和谐地振荡”一句的含意?(-)为自己减刑余秋雨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岀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岀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岀版。”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我见到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不时抬手看看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这位售票员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呢!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仇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独自煎熬。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字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这真对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没有铁窗和围墙。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车良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呢?5、为什么说“这辆公共汽车就是这位售票员的监狱”呢?(回答不超过32字)6、第四段中“棋谱和外语”指的是什么?(回答不超过12字)7、文中叙述“象棋的故事”和列举售票员的例子,分别是为了表明什么意思?(1)叙述“象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回答不超过15字)(2)列举售票员的例子是为了表明(回答不超过15字)8、散文取材自由广泛,中心明确集中,本文取材涵盖了哪两方面内容?这些材料表现了什么中心?(1)本文取材涵盖了和两方面内容。(2)这些材料表现的中心是(回答不超过20个字)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A. 本文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展开联想,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使人受到启迪。B. 人进了监狱不要紧,只要能学习一种技能,就会有被减刑的可能。C. 要想为自己减刑,除了自己争取以外,还得依靠外界的帮助。D. 禁锢思想的监狱比禁锢肉体的监狱更能束缚人。E. 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语言朴实而含义深邃,耐人寻味。【参考答案】(-)1、因为弟弟自然率直,不愿媚俗,不谙世事,不懂礼仪,为逃避喧哗与骚动的人群而选择棋和山为突破口。2、(1)“甜美”是从登山的精神收获来谈的。(2)弟弟感到“甜美”是因为山的世界充满友善和柔情,给人以家园感。山以博大的气度接纳我们,以亘古不变的信念感召我们。3、(1)理解他率直不媚俗的性格和欣赏他所向往的信念、气度。(2)担心其安全和流于自我流放的倾向。4、形象地表达了对“登山者”的执著追求精神的赞颂之情,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宽容。接纳、友善与柔情的呼唤。(二)5、他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为自己减刑,自我赦免,度日如年。6、使日子轻松愉快的释放点(或充实有意义的精神生活)。7、(1)人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2)人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8、(1)现实生活文学作品(或“过去的,现在的”;中国的,外国的”等)(2)人不应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9、A、D、E点拨:B、C两条不是唯一条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