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xian****hua 文档编号:124129814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 来源: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7.17 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局省粮食局等(2004年8月)目录 一、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一)基本特点(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发展潜力和优势二、国际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一)产品结构多样化(二)研制开发系列化(三)生产过程标准化(四)企业规模大型化(五)市场营销品牌化(六)经营组织一体化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一)基本思路(二)发展原则(三)发展目标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一)粮食加工(二)油料加工(三)畜产品加工(四)水产品加工(五)蔬菜加工(六)林产品加工(七)棉麻加工(八)中药材加工(九)蜂产品加工(十)饲料加工(十一)水果加工(十二)黄姜加工(十三)酒类加工(十四)茶叶加工(十五)板栗加工(十六)构树加工五、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二)调整结构,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三)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资源整合,壮大龙头企业(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档次(五)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六)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着力开拓销售市场(七)落实优惠政策,加快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即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市场结合紧密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递增、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较大、产业关联效益显著等特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有利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全省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制定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一、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一)基本特点1、发展迅速并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2年,我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共有企业2191个(指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以下工业总数统计口径相同)、职工人数64.23万人,实现产值916.0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26.87亿元、利税总额86.3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总数的35.4%、31.2%、25.5%、24.5%、21.3%。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门类齐全且部分行业位居全国前列我省农产品加工业门类齐全,涵盖了12个子行业,具备了较强的基础和实力。2002年,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等三个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过百亿元,分别达到221.5亿元、181.6亿元和112.1亿元;烟草、饮料和造纸等三个子行业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92.5亿元、89.4亿元和65.1亿元。部分行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烟草、食品加工、纺织、饮料和造纸等五个子行业的产值列全国前10位,分别 居第3位、第5位、第6位、第7位和第9位。3、投资主体多元化且非国有经济比重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非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是我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经济构成的一个突出特点。从投资主体看,除国有资本外,还有集体资本、私营资本、外商资本和港澳台资本,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从经济构成看,非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02年,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企业单位数664个、实收资本114亿元、产值330.7亿元、利税40.2亿元,分别占总数的30.3%、47.4%、36.1%和46.6%,国有经济的比重已显著降低。4、企业实力增强且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一是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1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6家;涌现出了武汉多福、黄冈华益、襄樊万宝、荆州天荣、宜昌仝鑫、孝感南大、天门健康等一批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二是打造了一批品牌。我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珍雪、武昌鱼、友芝友、稻花香、白云边等一批知名品牌。三是建立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既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又能确保农民获得稳定收益,带动农民持续增收。5、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提高且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仍然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体。2002年,平均每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职工293人,比1997年增加122人。在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带动下,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均增收50元以上。(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产品加工率较低,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一是加工比例偏低。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约为10.8,远低于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二是精深加工发展不够。我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比例只有20%左右,而发达国家却高达70%以上。同一种原料,在我省往往只能加工出几种产品;在发达国家却能生产出几百甚至上千种产品,如玉米能被精加工成3000多种产品,其中的氨基酸类产品可比玉米原料增值百倍以上。三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不够。2002年,在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中,产值利税率较高的烟草(45.5%)、饮料(17.75%)和食品制造(8.5%)等三个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只有22.6%、21.9%和10.9%;而产值利税率较低的食品加工业(5.3%)产值比重高达44.6%。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抑制了产业的利润增长空间。四是符合未来市场需要的产品不多。安全、营养、方便正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但我省真正在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安全食品和绿色食品还很少。2、企业竞争力较差,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力较差。一是企业规模不大。2001年,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资产、产值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8%和8.4%,居全国第23位和第9位。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4.1%,居全国第15位;投入产出率为6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3位;农产品加工企业 科研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0.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三是知名品牌严重缺乏。我省虽然注册了一大批地方品牌,但还没有享誉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由于企业实力不强、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更新缓慢,加上名牌产品缺乏,我省农业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出现了湖北市场反被河南双汇、湖南金健和江苏福临门等外省品牌占领的现象。3、原料基地不配套,加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在农产品加工发达的国家,几乎每种加工产品都有专用原料和固定原料基地。我国农产品资源看似非常丰富,但真正能满足要求的不多。如我国虽然是小麦生产大国,每年要出口几百万吨优质小麦,但多数小麦品质较差,难以满足生产优质专用面粉、啤酒等特殊需要。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供应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一是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二是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采购成本较高。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四是企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优势。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欠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离不开优质的发展环境。目前我省在上述两个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一是标准化建设滞后。受技术、管理和观念等多方面的制约,我省的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质量认证等标准化体系还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新产品开发滞后和出口受阻。二是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我省虽然是教育和科研大省,但由于缺乏将科教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业相结合的体制和机制,技术对企业和产品的贡献率很低。三是信息化建设尚待加强。以信息化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未来的方向,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及时的资讯和完善的管理平台,还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四是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强。我省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原料收购资金不足等问题,这些还有赖于财政和金融支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五是市场和生产秩序还需整顿。目前,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现象还较为普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在某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的外部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三)发展潜力和优势随着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资源短缺加剧、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一些耗水、耗电、耗地和占用劳动力多的产业会逐步向内地尤其是中部地区转移。这对加快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好的机遇。从总体上看,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四大优势。1、资源优势一是农产品资源优势。湖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常年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油菜籽产量和“双低”化率居第1位,棉花居第3位,稻谷居第4位,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第9位。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2002年,我省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的耕地仅1.08亩,按人均耕种1.5亩土地的保守估计,至少有3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出来从事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在内的非农产业。三是水资源优势。我省除有长江纵贯全省之外,还有汉江以及星罗棋布的众多湖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前列。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有利于发展淡水农产品,还能为发电和发展耗水工业提供条件。以上资源优势不仅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少见,即使是在某些中、西部省份也不多见,构成了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独特优势。2、市场优势2002年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4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789元,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4%和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0年326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2198亿元,年均增长17.2%,居全国第6位。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90年的600元上升到2002年的3671元,年均增长16.3%。从总体上看,湖北农村消费处于成长期,城市消费处于快速扩张期。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安全、营养和方便将成为新的消费倾向;加入WTO进一步拓宽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舞台。这些将为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3、科技优势我省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万人,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90人,高于全国361人的平均水平。拥有“两院”院士45名;普通高等学校75所,在校大学生人数58.5万人,居全国第2位;各类研发机构2100多个(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部委所属的76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95个。农业科学院研究院1所;农业类大专院校2所,在校学生人数约2万人;农业类中等技术学校10所,在校学生人数6000余人。可见,我省具有较好的科教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只要解决好科教与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将对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4、基础设施优势2002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5公里,居全国第11位。铁路运营里程2025公里,从武汉可直达24个省市及70多个大中城市。内河航运总里程8324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约5000公里。民航航线总里程18.65万公里,从天河机场可直达60多个大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2.6部燉百人(固定电话12.3部燉百人、移动电话10.3部燉百人),居全国第12位。互联网能通往大多数乡村。我省的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比不上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但与西部甚至中部地区的某些省份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为我省承接来自省外或国外的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国际国内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一)产品结构多样化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安全、营养、方便将成为人们的消费倾向,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推动着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也有了新的突破。(二)研制开发系列化由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越来越细化,精深加工层次越来越多,产品的研制开发呈现系列化。在发达国家,一种农产品可开发出数百种甚至数千种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加工产品。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制开发能力有较大提高,少数种类的农产品也可开发生产出数十种或数百种加工制品。(三)生产过程标准化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生产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各类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技术规程等都严格且具体,贯穿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覆盖率达到98%以上。近几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标准化工作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相关标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四)企业规模大型化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其中很多企业是跨国集团。世界食品加工企业50强中,年销售收入一般在100亿美元以上。最著名的200家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已占到全球食品产业总产值的1燉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占1燉7以上,出现了三元、伊利、夏进、双汇、蒙牛、旺旺、德大、希望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五)市场营销品牌化随着消费者对品牌意识的逐渐增强,农产品的商标品牌已成为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知名度高、信赖感强的品牌能够显著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品牌经营,在优质生产、精细加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包装、标牌销售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雀巢、百威、康师傅、可口可乐等都是国际知名品牌,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目前,我国也已涌现出了双汇、莲花、兴发、金健、希望等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农产品品牌,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开辟了品牌农产品、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六)经营组织一体化当今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形成由多个生产领域组成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经营主体在专业化的基础上,组成“农工综合体”、“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在一体化经营中,加工企业是“龙头”,农业生产者主要是根据生产合同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产品,后者则向前者提供相关服务。我国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工紧密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成长,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模式。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一)基本思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技术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改善软环境与夯实硬环境相结合,努力提高市场化水平,提高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力争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依据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加快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优势农产品基地,实行大中小型加工企业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大中型加工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安全品牌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发展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立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和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发挥规模效益。产业化经营原则。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市场主体,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上下游产品有机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科技创新原则。加大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和自主开发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效益、后劲相统一,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鼓励投入多元化原则。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各类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非国有经济成为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主要来源,实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允许和鼓励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采取直接投资、合资、许可证生产等多种形式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加强宏观指导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三)发展目标形成与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九种特色农产品基地相适应的加工业布局,建立一批有实力、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立一批知名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和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食用农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食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使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目标: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年均递增10%;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2。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10亿美元。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一)粮食加工1、现实基础:湖北是粮食生产大省,年产量和商品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已建立了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品种不断丰富的粮食工业体系。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大米产量居全国第2位,面粉产量居全国第6位。大米年加工能力1500万吨,面粉年生产能力300万吨。大米加工形成了普通米、优质米、免淘米、营养米系列,面粉加工形成了普通粉、精粉、自发粉、专用粉、营养粉系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工企业规模偏小,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较短。2、发展方向: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着重发展优质稻谷精加工,重视精碾、调质、成品整理、营养强化、专用粮配制等技术开发与应用,积极开展米糠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力开发多种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重点开发利用本地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专用饼干粉、糕点粉等,并注重麦胚、麸皮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开发系列杂粮精加工、风味食品,利用优质中筋小麦原料优势开发营养强化面条、魔芋面条、保健面条,积极开展面制品的工业化生产。3、发展目标:到2007年,龙头企业加工原料70%实现基地化(即加工原料由相对固定的粮食生产基地提供),粮食加工产量120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0%。到2010年,龙头企业加工原料80%实现基地化,粮食加工产量160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培植3-5个年大米、面粉加工量过20万吨、销售额过10亿元的大型米业、面粉企业集团,不断做大做强神之乡、洪湖浪、天润、荆珍雪、风池、豪丰、国宝、宏发、章陵、白玉等品牌。4、企业布局:在优质稻主产区,重点发展规模日产100-200吨的单条大米生产线及多种方便食品加工,并通过资源整合向米业集团方向发展;在专用小麦集中产区,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专用面粉、特色面条加工企业;在特色资源相对集中的山区,发展杂粮精加工。在大中城市建立馒头、水饺、汤元等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和配送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粮食加工技术开发中心,为粮食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5、重点项目:(1)以湖北中汇(浠水)米业公司、国家优质稻蕲春示范基地为主体,组建鄂东优质稻加工中心,发展配制米和系列产品,主攻省内外超市。(2)以湖北豪丰(应城)米业公司、安陆禾丰实业公司为骨干,发展优质糯米系列加工。(3)以天荣米业公司、湖北银欣集团为重点,实施稻谷烘干、大米保鲜和产品冷藏工程,发展营养米、人造大米、鱼米高钙膨化食品。(4)以洪湖浪 米业集团、荆州天绿源米业公司、健良米业集团、仙桃湖沁米业公司为龙头,实施用糙米作原料、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稻米深加工项目,集中开发米糠资源,生产米糠色拉油、强化营养米、富硒大米、绿色无公害大米等。(5)以沙洋风池米业公司、钟祥宏发公司、中香米业公司、京山国宝桥米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湖北桥米、中国香稻米业集团,提高产品档次,主攻国内南方市场,建成湖北优质稻米出口加工基地。(6)以枣阳金华麦面集团、云梦龙穗麦面公司、天荣面粉有限公司为骨干,重点发展系列专用面粉,推广“7+1”(7种必须营养素和1种选择性营养素)营养强化方案,集中开发麦胚资源。(7)以应城裕隆食品股份公司、湖北双竹科技股份公司为重点,发展多种特色营养面条、双色面条、魔芋挂面及系列食品等,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油料加工1、现实基础:我省油料资源丰富,油脂产品齐全,油料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油料总加工能力超过500万吨,年加工量220万吨,加工量居全国第四位,形成了以菜籽油为主、芝麻油、花生油、棉籽油等多个产品并举的格局。各种食用油除满足我省城乡居民消费需要外,还外销其他省份。2002年我省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约为49.2万吨,人均8.2公斤,在全国列第7位。据测算,到2007年我省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将达到83万吨,增加约68.7%;饲用饼粕消费量将增长约40%。油料加工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加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80%以上企业仍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备,年加工量在3万吨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千吨;油菜籽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率低,生产的食用油30-40%为色拉油,油脚加工利用产值仅是油料原料价值的1.2-1.5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发展方向:以“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产业带及优质花生、优质芝麻、优质油茶基地为依托,整合加工能力,主攻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最新科研成果,采用“双低”油菜籽脱皮、冷榨、浸出制油及其它油料加工新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出油率及饼粕蛋白质含量和质量,不断推出新型“双低”菜籽营养油及花生、芝麻食用油系列产品,利用饼粕提取饲用和食用蛋白,从油脚中开发甾醇、磷脂等精细化工产品。3、发展目标:到2007年,油料加工转化率达到80%;加工油料250万吨,其中油菜籽150万吨;生产油脂65万吨、饼粕110万吨,产值达到70亿元;精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40亿元,利税25亿元。到2010年,油料加工转化率达到90%;加工油料300万吨,其中油菜籽170万吨;生产油脂80万吨,饼粕125万吨,产值达到75亿元;精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50亿元,利税30亿元。培植2-3个年加工油脂过20万吨、销售额过20亿元的大型油脂集团,不断做大做强天颐、中昌、玉树、万重山等油脂品牌。4、企业布局:按照油料资源区域布局规划,控制非油料主产区油料加工企业的发展,逐步整合、淘汰加工档次低的小型加工企业;依托江汉平原、鄂东和鄂中“双低”油菜种植基地,建设油菜籽规模化深加工板块区,重点发展日处理油菜籽500吨、油脂200吨的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油脂工程技术中心,为油脂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5、重点项目:(1)扩建年产10万吨色拉油生产线,年加工30万吨“双低”油菜籽。(2)建设“双低”油菜籽脱皮冷榨菜籽油生产线,推广应用调氏冷榨等新技术。(3)从饼粕中提取饲用浓缩蛋白、植酸及其衍生物、植物多酚,从油脚中提取磷脂、甾醇、VE等,年加工1万吨饼粕和油脚。(4)建设脱毒饼粕车间,采用新型溶剂脱毒工艺。(5)开发“双低”菜籽适温预榨-浸出制油技术,生产各种营养保健油、特种功能用油、膳食油等。(6)运用现代萃取新工艺,生产市场紧俏的大豆分离蛋白改性产品和酞系列产品,年产大豆分离蛋白改性产品2400吨,酞系列产品600吨。近期重点支持湖北天颐、湖北日月、湖北中昌、湖北华益、武汉新元、潜江巨源、荆门洪森等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三)畜产品加工1、现实基础:近年来,我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促进了畜禽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省肉类产量接近300万吨,年加工量30万吨;禽蛋年产量超过110万吨,加工量6万吨;鲜奶加工量10万吨;以地方家禽为原料加工的禽产品及禽蛋加工产品在市场上有较高的占有率;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高的肉类、蛋品和乳品龙头加工企业。但我省畜产品绝大部分以初级加工品或以原料 进入市场,加工企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加工能力有限,大路货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餐桌食品多,旅游休闲制品少。2、发展方向:肉类重点发展猪禽等产品加工,肉类加工逐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开发具有湖北特色的畜禽加工产品,用现代标准化生产工艺发展传统风味肉制品;蛋类推行鲜鸡蛋分级生产工艺,改进皮蛋、咸蛋、卤鸡蛋等传统蛋类加工工艺,全面提高湖北蛋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奶类重点发展液态奶、保鲜奶及各种酸奶饮料。3、发展目标肉类加工:到2007年,猪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0万吨、15万吨和2万吨;加工活猪、禽、牛羊规模分别达到600万头、1.5亿只和30万头;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到2010年,猪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0万吨、20万吨和3万吨;加工活猪、禽、牛羊规模分别达到750万头、2亿只和50万头;加工产值达到135亿元左右。禽蛋加工:到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加工禽蛋20亿枚以上,产值10亿元;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加工禽蛋30亿枚以上,产值15亿元。奶类加工:到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16万吨,产值20亿元;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产值25亿元。培育3-5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型畜禽加工企业,培育3-5个国内知名的畜禽加工制品品牌。4、企业布局: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在江汉平原猪禽集中产区,扶持一批包括冷藏、保鲜和深加工在内的龙头企业。在鄂北、鄂西及大别山牛羊生产区,对现有肉联厂、冷冻厂和大型龙头加工企业,要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沿江流域禽蛋主产区,重点对蛋制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向分级包装、蛋清蛋黄分离提取、加工蛋清蛋黄粉、生产各类具有蛋类营养的食品方向发展。在武汉、宜昌、襄樊、荆州等大中城市奶源基地,重点发展鲜奶和乳制品加工企业。5、重点项目:(1)集中扶持1个年加工生猪300-500万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猪肉加工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牛羊肉1万吨的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禽肉5万吨的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禽蛋10亿枚的蛋制品加工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乳制品12万吨的奶类加工企业。(2)进一步完善农业部(武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建立畜产品质量监测标准化和质量保证体系。近期重点支持武汉双汇、宜昌双汇、武汉中粮、湖北神丹、湖北九珠、武汉友芝友、宜昌均瑶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四)水产品加工1、现实基础:湖北是“千湖之省”,淡水产品资源极其丰富。2002年我省水产养殖面积63.35万公顷,淡水产品产量约27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水产品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年实际加工产量5万吨,有干制品、腌制品、调味品、罐制品、熏制品、鱼糜制品、保健制品、生化医药制品、植物饮料等十大系列近100个产品。地方特色产品如豆豉武昌鱼、洪湖奇味鱼、华山龙虾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据统计,2002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35.6公斤,实际消费量不足15公斤,水产加工品的消费量更少。随着水产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以水产品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保健水产食品、医药品、模拟食品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空间较大。我省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工比例小,加工率仅为3.7%,远低于全国15.7%的平均水平;现有的水产品加工仅限于初级加工,产品单一,仍以冷冻、腌干制品为主;水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低,鱼糜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量只占加工总量的4.4%。2、发展方向:依托优势水产品基地,发展壮大水产品加工企业,逐步扩大水产品加工能力;在发展“三去”(去头、去尾、去内脏)、分割、切片加工的基础上,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制品、模拟食品、保健制品等;大力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3、发展目标:到2007年,水产品加工突破30万吨,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0%,产值36亿元,加工品出口3万吨,创汇过1亿美元。到2010年,水产品加工突破60万吨,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5%,产值85亿元,加工品出口8万吨,创汇过3亿美元。培植10个水产品加工能力过万吨、出口创汇过千万美元的加工龙头出口企业,进一步做大武昌鱼、绣林笔架鱼肚、德炎等品牌,发展一批新的名牌。4、企业布局:按照特色化养殖生产、区域化集中加工的思路,建设不同类型的水产品生产加工区。武汉地区建设水产品综合加工示范区,江汉平原水产主产区建设名优水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克氏螯虾加工出口基地,鄂州围绕“武昌鱼”品牌建设综合开发加工基地,黄冈地区建设以速食水产制品、青虾、珍珠、贝类等为主的加工基地,孝感地区建设以云梦鱼面为主的深加工基地,宜昌地区建设以鲟鱼、鱼回鱼、罗非鱼等为主的深加工出口基地。5、重点项目:(1)建设湖北省水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中心,进行淡水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推广。(2)建设湖北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中心,进行水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监督、产品监测工作。(3)在武汉建设水产品综合加工示范园,重点开发鱼皮制革、DHA提取、甲壳素系列产品、方便速食水产制品和水产品综合加工。(4)以潜江市、仙桃市现有水产品及加工制品出口创汇企业为核心,建设水产品出口创汇加工园区。(5)以鄂州武昌鱼食品工贸有限公司、鄂州红尾鱼贸易公司为核心,建设武昌鱼、红尾鱼、珍珠等特色品种的加工园区。(6)以洪湖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为核心,在洪湖建设名优风味特色水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开发当地水生动植物资源。(7)以石首长吻鱼危良种场为依托,重点开发笔架鱼肚加工、长吻鱼危鱼肉制品加工。近期重点支持潜江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潜江禾亿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洪湖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荆州天和水产品有限公司、鄂州武昌鱼食品工贸有限公司、鄂州红尾鱼贸易公司、仙桃三蒸食品公司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五)蔬菜加工1、现实基础:全省现有蔬菜(含魔芋,下同)加工企业1000余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小型加工厂和加工作坊,年保鲜处理与加工转化鲜菜300万吨左右,约占全省年蔬菜总产量的10%。我省蔬菜加工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内发达省市差距较大。绝大部分蔬菜未经清洗、分级就投放市场,加工产品也基本上是传统的腌菜、泡菜、干制品,仅香菇、木耳、魔芋等少数特色产品的加工制品有一定量出口。2、发展方向:大力提高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推行净菜上市;改进传统蔬菜加工制品的生产工艺、更新机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水平;加快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魔芋、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加工产品及蔬菜罐头、速冻保鲜菜、脱水菜、蔬菜汁等出口外销蔬菜产品。3、发展目标:到2007年,蔬菜加工及净菜上市比重由10%提高到40%,生产增加值提高50%以上。到2010年,全省三分之一左右的蔬菜实现保鲜加工处理,其中保鲜处理750万吨,加工转化250万吨,实现保鲜加工产值200亿元、加工增值3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4、企业布局:在蔬菜集中产地建设净菜保鲜加工企业,在大中城市和现实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蔬菜精深加工企业,在鄂西地区发展特色优质产品加工出口企业。5、重点项目:(1)在恩施、武汉选择1-2家魔芋加工企业进行扩建改造,引进发达国家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生产高纯度葡苷聚糖、魔芋胶、生物可降解膜等魔芋深加工产品,年加工转化鲜魔芋20万吨。(2)在随州、十堰和武汉等地各选择一家食用菌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真空冷冻干燥、无菌保鲜包装等先进技术和配套设备,生产保鲜香菇、双孢蘑菇、食用菌功能食品等系列产品,年加工转化食用菌10万吨。(3)在恩施、黄冈等地,各新建或改造蔬菜加工企业一家,引进保鲜加工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发莼菜、蕨菜等山野菜资源,年加工山野菜5万吨。(4)在武汉、孝感、黄石、宜昌、荆门等地,各新建蔬菜保鲜加工企业一家,引进蔬菜保鲜、加工、包装新技术新设备,生产莲藕、萝卜、辣椒等系列保鲜蔬菜和加工制品,年转化鲜菜50万吨。近期重点支持武汉蔬菜集团、武汉莲花湖集团、武汉崆亚库公司、鹤峰长友公司、恩施宏业公司、宜昌金桥蔬菜集团、随州中兴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六)林产品加工1、现实基础木材加工:我省现有木材加工企业6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年生产能力450万立方米,年产量190万立方米,2002年实现年产值20亿元,利税3.3亿元。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家,资产总额20亿元,年产值10亿元,年创利税1.1亿万元,年出口创汇200万美元。主要产品为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刨花板、胶合板和装饰板等,其中纤维板、细木工板等2种产品分别荣获过国优、部优和省优产品称号。目前,我省木材年需求量在800万立方米左右,省内木材供需缺口50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企业因原料不足,年产量仅占生产能力的42.97%。我省木制家具年销售额近100亿元,其中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沿海省份或国外占有,本省所占份额不到五分之一。世界木材市场需求趋势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材产品增幅将大于发展中国家,人造板在工业材中仍居首位。木浆造纸:全省现有150家左右造纸企业,2002年造纸产量100万吨。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综合效益较差、木浆比例低、水耗、能耗大,吨纸污染指标较高。我省具有培育速生丰产林得天独厚的土地、气候、降水量等自然条件,并有交通、水资源、电力资源和机械制造业等优势,是发展木浆造纸最有潜力的地区。林产化工:我省林产化工主要产品为松香、单宁酸和林产色素。我国是世界松香生产第一大国,年产50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国际市场前景看好。湖北是松香生产大省,年产量5000吨,在全国排第五位;单宁酸年产量15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林产色素主要利用栀子加工提炼,产品市场广阔,是我省林业的新兴产业。竹藤加工:湖北是我国十大竹材主要产区之一,全省现有竹林面积270余万亩,蓄积量达5亿多根,其中鄂南地区咸宁市竹林面积就达190万亩,蓄积量超过3亿根。全省竹材年产量5340万根,其中楠竹产量1800余万根。竹藤生产及加工是我省传统产业之一,近年来,竹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全省各类竹制品年产量达10余万立方米,产值1.6亿元。虽然我省竹产业发展受竹产区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有较大差距,但发展潜力很大。我省竹材年供需缺口达660万根,武汉等大中城市竹制日用品、工艺品等近40%从外省流入,产品市场广阔,竹产业是我省林业的朝阳产业。2、发展方向木材加工:充分合理利用人工速生树种,扩大现有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开发定向刨花板、阻燃刨花板、高密度板、结构板等人造板新品种;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保留我国传统仿古工艺,引进国际先进流行生产工艺,努力扩大家具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瞄准国际市场,扩大海外资源的定向进口规模,解决加工原料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大力开发培育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木浆造纸:实行鼓励、扶持的产业政策,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一体的产业化新格局。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造纸业和林业建设协调发展,使我省造纸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林产化工:充分发挥我省松脂资源优势,改造老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提高松香品质和产量;改进五倍子繁育技术,加大原料基地建设力度,开发单宁酸产品应用领域;面向市场,开发色素、香精、化妆品系列、保健品系列等产品,做大做强栀子和木瓜产业。竹藤加工:充分利用我省竹藤资源优势,依托竹藤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发竹藤加工新产品,进一步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藤家具、日用品、旅游工艺品、竹炭生产和竹浆造纸。3、发展目标木材加工:到2010年基本建成年产200立方米人造板、700万件家具生产能力。产品年销售收入179亿元,其中木(竹)材生产49亿元,人造板95亿元,家具35亿元;年创利税5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木浆造纸:到2010年,全省木、竹材制浆年生产能力达到190万吨,木浆造纸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产值150亿元。林产化工:到2010年,新建和改造松香生产线,总产量达到3万吨,年产值1亿元;五倍子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年加工产值7亿元;年产色素2000吨、香精100吨,实现产值9亿元。竹藤加工:到2010年,全省以鄂南为中心发展楠竹面积350万亩,其中新造竹林面积200万亩,改造低产竹林面积150万亩,实现种植产值21亿元。各类竹加工产品年产值达到20亿元,利税2.5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4、企业布局木材加工:以石首吉象、咸宁巨宁、蕲春九方园、省木业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在江汉平原、鄂南、鄂东和武汉周边地区构建人造板加工和家具生产两大基地。木浆造纸:在荆州至武汉的长江两岸重点布局武汉晨鸣、赤壁晨鸣、监利大枫、荆州骏马等4个木浆造纸工业项目。林产化工:依托现有企业和引进外来企业,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在黄冈、十堰、宜昌、随州、荆门、孝感、襄樊等地形成松香、单宁酸、栀子、木瓜产业链和湖北特色产业。竹藤加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托现有企业和引进外资企业,在咸宁、黄冈、黄石等地开发以竹炭、竹胶板、竹地板、竹藤工艺品等为主的竹藤系列产品。5、重点项目木材加工:(1)人造板。在武汉周边及孝感、恩施、荆门、宜昌、随州等地重点发展定向结构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强化复合地板、微粒板生产,新建和扩建加工项目六个,重点支持石首吉象、五峰山山、咸宁巨宁、省木业集团、鄂林、荆门洪森、荆门宝源、蕲春九方圆、恩施福恩、随州高远等企业发展。(2)家具。重点支持武汉、十堰、荆州、荆门、襄樊、宜昌、黄石等地,各选择一家家具生产企业进行扩建,引进部分专用设备和油漆工艺,提高家具质量,逐步形成年产700万件家具的优势产业。木浆造纸:重点抓好四项工程:(1)武汉晨鸣纸业20万吨木浆、20万吨高档文化纸和30万吨纸板生产线及其50万亩配套基地的建设;(2)赤壁晨鸣纸业35万吨林(竹)纸一体化工程;(3)监利大枫纸业20万吨木浆、30万吨纸及纸板项目;(4)荆州骏马纸业50万吨林纸一体化工程。林产化工:(1)松香。在黄冈、宜昌、荆门、随州、十堰等地新建和扩建五至七家新法生产松香厂。(2)单宁酸。以五峰翔源林化公司、竹山县林化厂为龙头,在宜昌、十堰各发展50万亩倍林基地。(3)林产色素。在孝南、长阳新、扩建二家各1000吨色素厂,配套建设20万亩栀子基地。(4)基地建设。在谷城、老河口、丹江口等县市发展花椒基地30万亩;在郧县、郧西发展木瓜基地100万亩。竹藤加工:在咸宁、黄冈、黄石等地重点发展竹炭、竹醋液、竹胶板、竹地板、卫生筷、竹制工艺品等产品生产,新建咸宁市竹产品工业园,扩建黄冈市环球竹地板厂、通山县竹胶板厂、咸宁市兴林竹胶板厂、赤壁市楚天激光工艺品厂等,配套建设竹林基地350万亩。(七)棉麻加工1、现实基础:纺织工业是湖北的传统支柱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棉纺拥有环锭纺331.29万枚,居全国第3位;气流纺5.4万头,居全国第二位。全省麻棉混纺、麻与化纤混纺纱线年产量达2.4万吨,占全国的二分之一,麻棉纱市场占有率50%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小规模企业比重较大,先进纺纱设备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棉麻纺织品种仍以传统的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名牌产品少。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在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纺织工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2、发展方向: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全流程更新改造步伐,加强纺织专用器材的研发与应用,改造纱线准备工序的技术手段,发展无梭织机;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多种新型纺织纤维的开发成果,开发各种高支纱、高弹纱、天然彩色棉纱及棉麻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品种;提高装备的技术水平,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尽快使棉麻纱线的质量达到国际公认标准,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3、发展目标:到2007年,先进纺纱设备达到550万锭左右。到2010年,先进纺纱设备达到700万锭左右,无梭织机比重达到50%以上,保持全国领先地位。4、企业布局:棉纺实施“123810计划”,通过重组,在武汉、襄樊、荆州、仙桃、孝感等地,逐步形成由1个100万锭、2个50万锭、3个30万锭、8个20万锭、10个10万锭的纺织企业组成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的大型棉纺织企业集团,使湖北棉纺织的主要生产能力集中在优势企业群体内。同时,把咸宁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苎麻种植、纺织加工的出口基地。5、重点项目:仙桃裕波100万纱绽、武汉一棉10万锭精梳纱及500台喷气织机、江南集团15万纱锭及700台喷气织机、襄棉15万纱锭和500台喷气织机、襄樊银河10万纱锭和800台喷气织机、荆州奥达15万纱锭和800台喷气织机、孝棉20万纱锭和800台喷气织机、蒲纺30万纱锭和1000台剑杆及喷气织机、安棉10万纱锭和300台无梭织机项目等。麻纺以湖北天化麻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银泉纺织有限公司、湖北咸宁精华苎麻纺织有限公司为重点,开发苎麻生物脱胶、梳纺和牵切工艺技术设备及麻纺织印染后整理技术。(八)中药材加工1、现实基础:我省中药资源丰富,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种类多达3970种,位居全国第5位。全省人工种养药材已达66种,具有较大种养规模的32种,产区加工总能力超过40万吨,平均年加工量20万吨。但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广泛分布在产区村、乡(镇);加工设备简陋、加工工艺陈旧,包装落后,产品多为初级品或药材原料。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国际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日益扩大,国际市场植物药及其制成品2000年的销售额已达300亿美元左右。2、发展方向:以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为标准,以湖北现有地道药材生产基地为依托,在抓好生产规模最大的黄姜生产,确保湖北茯苓、黄连等传统名优药材质量及市场优势的同时,引进先进的设备及工艺,改造药材产地加工厂,逐步实现机械化清洗、整形,烘房式干燥,规范化包装,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湖北中药资源及地道药材品牌优势,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在我省建立绿色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扩大湖北药材在国内外医药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产品深度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产品加工附加值和产区经济效益。3、发展目标:到2007年,地道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产值20亿元,培育优质药材品牌68个;地产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产值10亿元,培育优质药材品牌34个。到2010年,地道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20吨,产值达到40亿元。地产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4、企业布局:按照湖北中药资源区划及药材产区地道性特点,在大宗药材集中产区,逐步淘汰规模小、设备差、加工档次低的小型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培植地道中药材知名品牌。5、重点项目:(1)分别在英山县石头咀镇、罗田县九资河镇各建设500亩茯苓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年产10万袋优质菌种的茯苓菌种培育厂、年产10万公斤茯苓药材的加工生产线及干燥烘房。(2)在麻城市福田河镇建设500亩白菊花种植示范基地和年产500吨微波杀青、蒸汽干燥的白菊花药材加工生产线。(3)在利川市福宝山药材场建设5000亩黄连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年产500吨黄连药材规范化加工生产线。(4)在襄樊市欧庙乡建设2000亩麦冬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加工生产线。(5)在潜江市园林镇建设1000亩荆半夏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年产100吨半夏药材加工生产线。(6)在孝感市楚天鹿园建设800头梅花鹿规范化养殖场和年产值1500万元的鹿制品加工生产线。(7)以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为基础,建立湖北省地道药材产品研发中心及质量监测中心。近期重点扶持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公司、湖北湖村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利川市福宝山药材厂、蕲春县李时珍药业有限公司、麻城市福海菊花有限公司、潜江市中药材公司、湖北楚天鹿园科技开发公司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九)蜂产品加工1、现实基础:我省蜂产品原料品质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蜂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产值、销售额、创汇额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蜂蜜年加工能力3万吨以上,实际年加工量1.8万左右,原料以本省为主,同时从周边省区收购。蜂产品既是天然食品,又具有保健功能,目前国际市场消费量呈现上升趋势,国内购买力也大大增强。我省蜂产品加工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加工企业仅限于是对蜂蜜、蜂王浆原料进行简单的物理加工处理,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亟待提高。2、发展方向: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成熟蜂蜜和高癸烯酸含量蜂王浆,积极开发蜂花粉、蜂胶等系列产品,改进包装,加强蜂产品质量监控,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3、发展目标:到2007年,蜂蜜产量达到9500吨,蜂王浆产量达到130吨,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到2010年,蜂蜜产量达到2.1万吨,蜂王浆产量达到480吨,出口创汇3600万美元。4、企业布局:调减蜂蜜浓缩加工企业的数量,发展蜂王浆和蜂胶加工企业。武汉、荆州、黄冈、荆门等产区,重点发展以规模化生产蜂蜜为主的企业;孝感、麻城、随州等产区,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蜂产品加工企业。5、重点项目:(1)依托湖北扬子江蜂业、孝感三蜂蜜业、武汉小蜜蜂食品、麻城英联等企业,将不同来源的蜂蜜原料进行消毒、脱色、去农残、去抗生素等工艺处理,生产质量稳定,颜色、口感一致,无残留、无抗生素的精制蜂蜜。(2)对扬子江蜂业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生物酶分解法,解决蜂王浆在饮料行业中应用的局限性,使其最终产品溶于水中清澈透明,开发出系列蜂王浆保健饮料。(3)对随州小森林蜂胶厂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不同级别提取方法,分级分层提取蜂胶中的黄酮类等有效物质,满足医药原料市场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