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学生版)ppt课件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20780291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学生版)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学生版)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学生版)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主题班会2012-11-5,1,几个月前,同学C某以某老师的姓名在百度贴吧注册签名,并附有该老师的头像。几个月内,C某陆续以该老师的注册名发帖、跟帖。对于这一行为,C某并未隐晦,并对老师直言:“网络就是一个宣泄的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需要负责的地方,完全自由的。如果网络都被国家、老师管理了,那我去哪里宣泄?”,事件“矛”与“盾”,环节1,2,半个月前,同学C(高三)发现有其他年级的同学在人人网上宣泄对高三年级同学的不满,语言过激。C某非常气愤,将相关截屏转至贴吧,并参与了一系列“反击”活动。,事件“矛”与“盾”,环节2,既然“网络就是一个宣泄的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需要负责的地方”,那么C同学需要这么认真吗?,思考:,3,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0年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6.4小时,青少年网民在网络娱乐和社交应用上表现较为突出,其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平均水平,青少年网民在网络视频(66.6%)、网络文学(48.1%)和网络游戏(74.8%)上的使用率分别高于整体网民。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也表现得非常活跃,其在社交网站(62.0%)和博客(74.1%)上的使用率分别高于整体网民10.6和9.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学生的数字媒介使用毫无疑问是以休闲与娱乐为主的。,4,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帮助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媒介的权责意识,使其具备运用公共理性对媒介内容及其背后运作,培养公民接近、合理使用媒体的公共意识与参与行为,使其不仅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劳动者,更要成为公民社会主动的权责主体,推动我国社会转型,建设一个公平民主自由的和谐社会。,5,数字媒介伦理,数字媒介伦理指的是在数字空间中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与规范的总称。因为数字媒介空间所存在的虚拟性以及开放自由等特点,再加上现实社会问题与矛盾的累积,使得我国当前媒介公共空间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媒介伦理失范现象。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意识上的个人主义盛行,也体现在行为层面上媒介暴力与不道德行为的蔓延。,6,新媒介对于青少年公民参与的消极因素,青少年对新媒介景观分辨能力差,好奇心强,易冲动,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等技术原因和管理原因,对政治问题和某些社会现象虽表示关注,但往往缺乏理性思维,网络水军、网络暴力、网络人肉搜索、网络谣言传播等参与失范现象较多。使青少年在接受上产生了盲目性、随意性和从众性。青少年新媒体参与的娱乐化特点比较突出,普遍缺乏利用新媒体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对公共利益进行自觉维护的意识。,7,媒介素养是公民的基本素质,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应该和人的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法制素养等一起构成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一个社会具有这样全面素养的公民比例越高,这个社会发展的和谐与良性化程度就越高。,8,媒介教育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展自己;,9,媒介行为规范的形成,需要运用数字技术去限制;需要法律去规范;更需要媒体伦理教育的普及。(媒介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主导的价值理念和标准。),10,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现:,网络言行随意、不文明有19.2%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0.6%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的调查数据显示,7.3%的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情绪不好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11,沉迷于网聊、游戏对“上网做些什么?”学生选择游戏聊天娱乐的占84.3%,选择网络探究学习的占10.0%,选择发送电子邮件交流的5.71%,也就是说上网学生中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有益交流的不到15.0%。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或就读年级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上网的学习和交流的目的性有所增强,而玩游戏和聊天的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是即便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中,玩游戏和聊天的学生比例仍高达67.5%o调查还发现,患网络成瘾的中学生网民高达20.4%、小学生网民达16.3%。成瘾者完全被网络支配,成为网络的奴隶,他们当中有的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中,有的沉迷于网聊、网恋,有的沉迷于网上的不良信息,主要是一些色情、暴力等信息,出现个性化极端化情绪,低落和孤独感,疏远家人朋友,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情感心理问题。,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现:,12,人格冲突明显调查显示,43.3%的中小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好玩、自由、刺激,不受成人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隐蔽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刺激”、“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未成年学生在网络中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现:,13,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3.2%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3.1%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5.7%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是隐蔽性的,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5.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2.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8.4%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与作业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3.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现:,14,自律道德弱化在调查中,关于如何抵制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学生的意见相对比较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63.4%),其次是“加强网络法制建设”(48.5%),再次是“加强未成年学生网络资源建设”(38.1%)。相比之下,选择比例最小的三项依次是“禁止未成年学生上网吧”(9.7%),“加强家庭教育”(12.5%)和“从技术上加以限制”(12.8%)。这表明在中小学生看来,抵制网上不良影响最重要的是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建设,建设未成年学生网络资源也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现:,15,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16,未成年学生独立性的发展使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倾向,但不论是在道德认知水平上还是在具体价值观念上,不论是道德行为方式上还是在习惯上,未成年学生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网络的暗示和诱导。未成年学生对独立的向往加深了他们同家长和教师的隔离,同时强化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影响力等等。,17,针对以下几个案例,我们需要做一些什么,思考些什么?,18,案例1:“代言人”,19,“恶搞”的背后,是无聊是发泄是失范是缺德是要承担法律责任,20,肖像权与姓名权一样,具有专有权,对于自己的肖像的占有、使用和处分,只能归公民本人所有,未经本人同意,他人不得享有。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不在于以盈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而在于不尊重公民对其肖像的专有权。因此,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将公民肖像予以复制、传播、展览等,都应征得公民的同意,否则就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21,以任何形式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即被侵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可见,未经肖像权人许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使用他人肖像的,如给肖像权人造成实际损害的,如给肖像权人造成精神上的损害等,使用人也同样构成侵权(肖像权)责任。,22,案例2:谩骂发泄,23,情绪的处理语言的表达盲目跟风,24,违反上大附中学生手册侮辱行为构成侵犯名誉权构成侮辱罪、诽谤罪,25,案例3:网络引发群体事件,不文明的语言引起了公愤;公共平台放大了学生的情绪;没有选择比较好的方式解决;理智被情绪绑架;看客心理作祟。,26,27,28,事件反思,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要学会自我审视,“慎独”;发现网络中的不文明行为,不附和并予以抵制;预计会造成不良(甚至恶劣)影响的,要和有关部门(或学校老师)沟通汇报,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29,我们该如何面对群体事件,理性控制情绪;立场要明确;尽自己力量控制事件发展:1、正确舆论导向2、不盲目参与3、与班主任老师(或相关部门)取得联系4、辅助班主任老师(或相关部门)进行相关操作,30,谢谢!,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程建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