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讲义PPT学习教案

上传人:辰*** 文档编号:120770744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22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讲义PPT学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育心理学讲义PPT学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育心理学讲义PPT学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学1教育心理学讲义教育心理学讲义知识结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认知发展与教育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1页/共31页本章提要:1 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有关概念(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等)。2 理解并掌握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发展理 论),以及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3 理解并掌握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以及对教育的启示。了解自我意识及其 发展。4 了解埃里史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掌握影响人格发展 的社会因素。5 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内容及其教育意义。第2页/共31页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第3页/共31页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婴、幼、童、少、青、成、老年期。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年龄01岁13岁3岁6、7岁6、7岁11、12岁11、12岁14、15岁14、15岁25岁2565岁65岁以后表: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第4页/共31页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中学生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中学时期处于青春发育期,这时人体内分泌腺相当活跃,分泌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比较高,这些激素能使全身组织器官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因而学生的情绪不稳定,神经系统也容易疲劳。一般来说,脑和神经系统的完全成人化,要在20-25岁以后才能完成。第5页/共31页(二)中学生阶段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1、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A.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B.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C.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半成熟、半幼稚,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着调节自己的行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但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具体的经验材料。少年期青年初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第6页/共31页2、观察能力发展的基本特点 A.目的更明确;B.持久性明显发展;C.精确性提高;D.概括性更强。3、记忆发展的特点 A.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B.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C.抽象记忆占优势;第7页/共31页4、情感发展的特点 A.初中生:a、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情感;b、自相矛盾的情感;c、少年的热情与冲动;d、选择性友谊的建立;e、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B.高中生:a、个性化的情感;b、浪漫主义的热情.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的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自控力不强,常常有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出现。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美感、道德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但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做,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少年期青年初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第8页/共31页5、社会性发展特点 A.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B.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C.中学这一阶段发展包含了积极的内容,也往往容易产生消极的因素;D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对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总之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第9页/共31页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即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也就 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包括两个维度:纵向和横向。2、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 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少或没 有影响。第10页/共31页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人物简介 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第11页/共31页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3、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第12页/共31页 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有很大影响。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一)维果斯基人物简介第13页/共31页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从此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二)维果期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第14页/共31页2、心理发展观 在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及其特征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A.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A.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B.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技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C.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第15页/共31页3、内化学说 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维果斯基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符号系统的运用将促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16页/共31页(三)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A.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B.维果斯基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C.他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2)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做到独立发现,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他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教学模式有一定指导性。(3)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效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第17页/共31页一、人格的发展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即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第18页/共31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一)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第19页/共31页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01岁半,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岁半4岁,自主感对怀疑感与羞耻感)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岁,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成年晚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第20页/共31页埃里克森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关于“自我同一性”:第21页/共31页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第22页/共31页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的划分: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第23页/共31页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构成。(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生理自我(至3岁左右成熟)2、社会自我(至少年期成熟)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第24页/共31页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学习风格又称学习方式,1954年由哈波特塞伦提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指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包括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社会性要素。第25页/共31页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认知方式差异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2、智力构成 3、智力的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第26页/共31页(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第27页/共31页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选班学生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相适应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二)性格的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 2、性格的类型差异第28页/共31页(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29页/共31页1、什么是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3、解释概念“学习准备”、“关键期”、“自我同一性”、“最近发展区”。4、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及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5、阐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6、评述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7、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8、观察儿童的认知方式,阐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教育影响。(第六周见习作业)8、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0、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本课思考与练习第30页/共3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