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9770969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讲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九讲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九讲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义结构讲义结构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目的和要求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制度变迁模型比较制度变迁模型比较 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须了解制度创新的概念和制度学习本章须了解制度创新的概念和制度创新的动力创新的动力能够分析制度创新的过程能够分析制度创新的过程了解制度创新的诺思模型了解制度创新的诺思模型了解和掌握制度需求和供给及其影响因了解和掌握制度需求和供给及其影响因素素了解制度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了解制度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了解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了解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能够比较制度变迁的各种模式能够比较制度变迁的各种模式讲义结构讲义结构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目的和要求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制度变迁模型比较制度变迁模型比较“创新创新”的概念和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在的概念和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在1912年出年出版的版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和阐发的。一书中首次提出和阐发的。在熊彼特看来在熊彼特看来,所谓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条件的“新组合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认为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新和市场创新等。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和诺思于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和诺思于1971年出版的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一书中,继承了熊彼特的创新继承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理论,研究了制度变革的原因和过程研究了制度变革的原因和过程,并提出了制度创并提出了制度创新模型新模型,补充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制度创新学说。补充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制度创新学说。新制度经济学论述制度创新有以下几方面的新制度经济学论述制度创新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内容:(1)制度创新一般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创新一般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以获得追加利润的活动制度以获得追加利润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方它包括以下三方面面:第一第一,是反映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第二是反映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第二,是指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是指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第三化;第三,是指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是指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规则的变化。与相互关系规则的变化。(2)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而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而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的种种措施与对策。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的种种措施与对策。(3)制度创新是在既定的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制度创新是在既定的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下制度供给主体解决制度供给不足为准则下制度供给主体解决制度供给不足,从从而扩大制度供给的获取潜在收益的行为。而扩大制度供给的获取潜在收益的行为。(4)制度创新是由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制度创新是由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约束制度创新四方面组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约束制度创新四方面组成。成。(5)制度创新既包括根本制度的变革制度创新既包括根本制度的变革,也包括在也包括在基本制度不变前提下具体运行的体制模式的基本制度不变前提下具体运行的体制模式的转换。转换。(6)制度创新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制度创新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包括制包括制度的替代、转化和交易过程。度的替代、转化和交易过程。综合观之,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社会规范综合观之,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等。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等。制度创新的动力制度创新的动力 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制度总是要借助不制度总是要借助不断地创新来拓展自身的绩效范围。从一断地创新来拓展自身的绩效范围。从一般意义上讲般意义上讲,如出现预期的净收益超过如出现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就会被创新。一项制度就会被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本主要由这几部分构成制度创新的成本主要由这几部分构成: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清除旧制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削除变革阻力的费用;制度度的费用;削除变革阻力的费用;制度变革带来的损失及变革的机会成本等。变革带来的损失及变革的机会成本等。制度创新的动力制度创新的动力 制度创新只有在这样两种情况下发生制度创新只有在这样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创一是创新改变了潜在利益;二是创新成本的降低使新改变了潜在利益;二是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的变迁变得合算。制度的变迁变得合算。制度创新是制度主体根据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制度创新是制度主体根据成本效益分析进行权衡的结果。权衡的结果。这种分析包括三个方面这种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某制度设立与该一是某制度设立与该制度缺位在成本效益方面的比较。二是把同制度缺位在成本效益方面的比较。二是把同一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运行效益与运行成一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运行效益与运行成本加以比较。三是对可供选择的多种制度的本加以比较。三是对可供选择的多种制度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成本收益进行比较,选择净收益最大的一项制选择净收益最大的一项制度。度。制度创新的原动力在于制度创新的原动力在于: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个人、社团和政府都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个人、社团和政府都企图在这一过程中减少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企图在这一过程中减少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从宏观上谋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最大收益从宏观上谋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最大收益,从微观上对不同主体的行动空间及其权利、从微观上对不同主体的行动空间及其权利、义务和具体责任进行界定义务和具体责任进行界定,有效约束主体行为有效约束主体行为,缓解社会利益冲突。缓解社会利益冲突。制度创新的终极动力在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制度创新的终极动力在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化,即一项制度安排是在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即一项制度安排是在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就会被创新。期成本时就会被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的过程 戴维斯和诺斯把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戴维斯和诺斯把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形成形成“第一行动集团第一行动集团”阶段。阶段。(2)“第一行动集团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3)“第一行动集团第一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较和选择的阶段。(4)形成形成“第二行动集团第二行动集团”阶段。阶段。(5)“第一行动集团第一行动集团”和和“第二行动集团第二行动集团”协作努力协作努力,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制度创新变成现实的阶段。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制度创新变成现实的阶段。戴维斯和诺斯认为戴维斯和诺斯认为,制度创新的过程是制度失衡与制制度创新的过程是制度失衡与制度均衡的交替变化过程。度均衡的交替变化过程。制度创新的模型:制度创新的模型:“诺思模型诺思模型”制度创新的条件和动因。制度变迁过程。诺思等人把制度变迁视为一种制度均衡非均衡均衡的过程。制度创新的模型:制度创新的模型:“诺思模型诺思模型”所谓制度均衡指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所谓制度均衡指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1)已经获取了各种要素资源所产生的所有潜在收入已经获取了各种要素资源所产生的所有潜在收入的全部增量;的全部增量;(2)潜在利润仍然存在潜在利润仍然存在,但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成本超但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成本超过潜在利润过潜在利润;(3)如果不对制度环境作某些改变如果不对制度环境作某些改变,就不可能实现收入就不可能实现收入的重新分配的重新分配,那么那么,现存的制度结构就处于一种均衡状现存的制度结构就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态(即制度均衡即制度均衡)。制度均衡实际上就是现存的制度结。制度均衡实际上就是现存的制度结构处于构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之中之中,在这一状态中在这一状态中,现存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人或任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人或任何团体带来额外收入。何团体带来额外收入。制度创新的模型:制度创新的模型:“诺思模型诺思模型”但是这种制度均衡未必是永久的。因为一些外在事件能衍生出但是这种制度均衡未必是永久的。因为一些外在事件能衍生出对现存制度安排的压力。对现存制度安排的压力。第一第一,新的潜在收入随着条件的变动产生新的潜在收入随着条件的变动产生,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会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会实现这种潜在收入。实现这种潜在收入。潜在收入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潜在收入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1)遵循报酬递增的新技术应用遵循报酬递增的新技术应用及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润。及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润。(2)外部性内部化带来的利润。外部性内部化带来的利润。(3)克服风险带来的利润。克服风险带来的利润。(4)交易费用转移与降低带来的利润。由交易费用转移与降低带来的利润。由于存在潜在利润或称外部利润于存在潜在利润或称外部利润,一项新的制度安排能够实现潜一项新的制度安排能够实现潜在利润或把外部利润内在化。在利润或把外部利润内在化。第二第二,组织或者群体组织或者群体(个人个人)操作一个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可能发操作一个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可能发生改变。例如生改变。例如,由于出现了新技术发明由于出现了新技术发明,使得某项制度变迁成本使得某项制度变迁成本大为降低。大为降低。第三第三,法律上或政治上的某些变化可能影响制度环境法律上或政治上的某些变化可能影响制度环境,使得某些使得某些集团实现一种再分配或获得现存的外部利润的机会成为可能。集团实现一种再分配或获得现存的外部利润的机会成为可能。讲义结构讲义结构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目的和要求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制度变迁模型比较制度变迁模型比较 制度需求制度需求人们之所以对制度产生需求人们之所以对制度产生需求,是因为制度能够是因为制度能够给人们提供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给人们提供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这种方便这种方便和利益就是制度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和利益就是制度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制度除了减少生活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制度除了减少生活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很多都很多都有节约的经济功能。有节约的经济功能。制度除了防备风险、减少不确定性和经济上制度除了防备风险、减少不确定性和经济上的功能外的功能外,几乎所有制度都包含了稳定和秩序几乎所有制度都包含了稳定和秩序的功能。的功能。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很多。影响对新的制度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很多。影响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的因素,也就是使改变制度安排安排的需求的因素,也就是使改变制度安排所产生的预期净利益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所产生的预期净利益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对制度变化的需求的因素。对制度变化的需求的因素。(1)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2)宪法秩序。宪法秩序。(3)技术。技术。(4)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制度供给制度供给制度供给即是制度的生产制度供给即是制度的生产,它是对制度需求的回应。它是对制度需求的回应。制度可能由人们有意地设计出来制度可能由人们有意地设计出来,也可能是逐步演化也可能是逐步演化而自发形成而自发形成,这两种不同的制度供给方式有不同的特这两种不同的制度供给方式有不同的特点。点。正式制度的供给正式制度的供给 正式制度作为管束群体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正式规则正式制度作为管束群体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正式规则,它对群体的所有成员具有强制约束力。它对群体的所有成员具有强制约束力。非正式制度供给非正式制度供给非正式制度是自我实施的行为规则非正式制度是自我实施的行为规则,是人类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行为扩散的结果。它是个人行为扩散的结果。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影响制度供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给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1)宪法秩序。宪法秩序。(2)制度设计成本。制度设计成本。(3)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4)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5)现存制度安排。现存制度安排。(6)规范性行为准则。规范性行为准则。(7)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 制度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制度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所谓制度均衡,就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所谓制度均衡,就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从供求关系来看,制度均衡是指在影响人们从供求关系来看,制度均衡是指在影响人们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一定时,制度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一定时,制度的供给适应制度需求。制度均衡形成的过程的供给适应制度需求。制度均衡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博弈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博弈过程。制度均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均衡。影响制度制度均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均衡。影响制度均衡的因素远远多于影响商品市场均衡的因均衡的因素远远多于影响商品市场均衡的因素。制度均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制度素。制度均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制度状态偏离制度均衡的程度。状态偏离制度均衡的程度。制度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制度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所谓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所谓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欲意改变而又尚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欲意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未改变的状态。从供求关系看,制度非均衡就是指制度从供求关系看,制度非均衡就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出现了不一致。供给与制度需求出现了不一致。制度变迁实际上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制度变迁实际上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反应。制度非均衡的类型制度非均衡的类型(1)制度供给不足制度供给不足(2)制度供给制度供给“过剩过剩”。讲义结构讲义结构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目的和要求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制度变迁模型比较制度变迁模型比较 制度变迁及其发生机理制度变迁及其发生机理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度的替代过程。诺思认为诺思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变迁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变迁(诱致性变迁诱致性变迁)与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与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强制性变迁。通过政策法令实施强制性变迁。为什么发生制度变迁?为什么发生制度变迁?其原因在于制度稳定性、环境变动性和其原因在于制度稳定性、环境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及人对利益极大化的追求三者不确定性及人对利益极大化的追求三者之间持久的冲突。之间持久的冲突。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戴维斯和诺思是制度变迁概念和原因的最早戴维斯和诺思是制度变迁概念和原因的最早研究者之一。他们认为研究者之一。他们认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之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之所以能够出现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预期收益超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过预期成本,“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我我们才可望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们才可望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产权结构的企图”拉坦的分析除了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相互关拉坦的分析除了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相互关系的原因外系的原因外,而且还就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模型而且还就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毅夫定义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定义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他认为他认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一个人或一群它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制性制度变迁则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制度变迁是一种公共物品度变迁是一种公共物品,搭便车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搭便车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布罗姆利是从制度交易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制度变布罗姆利是从制度交易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制度变迁理论的。人们因为有自己的对制度交易的偏好和迁理论的。人们因为有自己的对制度交易的偏好和选择选择,当他为增加自身的利益而且预期新制度安排能当他为增加自身的利益而且预期新制度安排能够带来足够的利益时够带来足够的利益时,就会反对现行的制度结构就会反对现行的制度结构,改变改变现存的制度安排现存的制度安排,提出一种新的行为准则或所有权结提出一种新的行为准则或所有权结构构,以此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法律基础。以此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法律基础。制度变迁的时滞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时滞与路径依赖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是一种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是一种“滞后供给滞后供给”模模型,就是在潜在利润出现和使潜在利润内部型,就是在潜在利润出现和使潜在利润内部化的制度创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即化的制度创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即制度创新滞后于潜在利润的出现。制度创新滞后于潜在利润的出现。制度变迁中的时滞可分为四个部分:制度变迁中的时滞可分为四个部分:时滞时滞l:认知和组织:认知和组织时滞时滞2:发明:发明时滞时滞3:菜单选择:菜单选择时滞时滞4:启动时间:启动时间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锁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锁定路径依赖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制(positive feedback system)的体系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代。路径依赖强调了这样的一个经济现象路径依赖强调了这样的一个经济现象:在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下,在动态经济过程中在动态经济过程中,存在的是多重均衡而非传统经存在的是多重均衡而非传统经济学分析结构赖以存在的单一均衡济学分析结构赖以存在的单一均衡,相应地相应地,经济系统经济系统中存在着传统经济学以外的影响因素中存在着传统经济学以外的影响因素(即在传统经济即在传统经济学中被忽视的偶发的、微小的历史事件学中被忽视的偶发的、微小的历史事件),它们成为影它们成为影响和决定系统最终将走上哪一条发展路径的重要因响和决定系统最终将走上哪一条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素,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次序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次序,不会产生同一个均不会产生同一个均衡结果。也就是说衡结果。也就是说,经济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经济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是是“敏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initial conditions sensitive dependence),这就是路径依赖的经济学本质。这就是路径依赖的经济学本质。学习与制度变迁学习与制度变迁 为什么个人行动者和组织会对制度变迁有要求,诺为什么个人行动者和组织会对制度变迁有要求,诺思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取决于两因素,即学习与思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取决于两因素,即学习与竞争。竞争。学习机制是如何影响制度及其制度变迁的呢?学习机制是如何影响制度及其制度变迁的呢?第一,经济及其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第一,经济及其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但变迁的方向却取决于获取不同知识的预期回报率。但变迁的方向却取决于获取不同知识的预期回报率。第二,经验和学习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社会和文明的第二,经验和学习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社会和文明的重要原因。其实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也遵循着达尔文重要原因。其实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也遵循着达尔文“物种竞争、适者生存物种竞争、适者生存”的原则。的原则。第三,既然制度变迁取决于现存的知识存量,那么,第三,既然制度变迁取决于现存的知识存量,那么,现存知识存量的变化会对制度变迁的时间因素起着现存知识存量的变化会对制度变迁的时间因素起着重大的影响。重大的影响。讲义结构讲义结构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目的和要求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过程制度变迁模型比较制度变迁模型比较 制度变迁模型分类制度变迁模型分类诺斯认为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制度变迁是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从制度变迁的主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和诱因来看体和诱因来看,制度变迁方式分为强制性制制度变迁方式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度变迁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林毅夫认为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制度变迁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变迁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变迁(诱致性变迁诱致性变迁)与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与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强制性变迁。从制度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强制性变迁。从制度变迁的速度来看变迁的速度来看,有激进方式和渐进方式。有激进方式和渐进方式。但从制度变迁的轨迹加总来看但从制度变迁的轨迹加总来看,可能组合成多可能组合成多种多样的变迁模式。种多样的变迁模式。制度变迁的层次制度变迁的层次:基础性制度安排与次级制度基础性制度安排与次级制度安排安排基础性制度安排基础性制度安排(foundam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新制度经济学一般把制度环境视为制度创新新制度经济学一般把制度环境视为制度创新模型的外生变量。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模型的外生变量。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这里的制度安排也可称之为这里的制度安排也可称之为“第二级制度安第二级制度安排排(secondary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或者称之为次级制度安排。或者称之为次级制度安排。从制度变迁的规模来考察:整体制度变迁和从制度变迁的规模来考察:整体制度变迁和局部制度变迁局部制度变迁整体制度变迁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制度整体制度变迁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制度体系的改革体系的改革,这种制度变迁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这种制度变迁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制度制度,这又可称之为宏观制度变迁。在宏观制这又可称之为宏观制度变迁。在宏观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度变迁的背景下,各种制度变迁交叉推进。各种制度变迁交叉推进。局部制度变迁是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局部制度变迁是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如如粮食流通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社会保粮食流通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等等。与局部制度相对应的制度障制度变迁等等。与局部制度相对应的制度均衡称之为局部制度均衡。均衡称之为局部制度均衡。从制度变迁的主体来考察从制度变迁的主体来考察:需求诱致性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来自于地方政府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来自于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对潜在利润的追求和微观主体对潜在利润的追求,改革主改革主体来自于基层体来自于基层,程序为自下而上程序为自下而上,具有边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实施的,它是以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它是以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程序是自上而下的激进性质的存量革命。程序是自上而下的激进性质的存量革命。从制度变迁的速度来考察从制度变迁的速度来考察:激进式和渐进式激进式和渐进式激进式的制度变迁是以终极预期目标为参照激进式的制度变迁是以终极预期目标为参照系数系数,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一步到位安排一步到位安排预期制度的方式预期制度的方式,“破破”与与“立立”同时进行同时进行,也也就是在新制度安排的同时就是在新制度安排的同时,否认现存的组织结否认现存的组织结构和信息存量。构和信息存量。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是假定每个人、每个组织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是假定每个人、每个组织的信息和知识存量都是极其有限的的信息和知识存量都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预不可能预先设计好终极制度的模型先设计好终极制度的模型,只能采取需求累增只能采取需求累增与阶段性突破的方式与阶段性突破的方式,逐步推动制度升级并向逐步推动制度升级并向终极制度靠拢。终极制度靠拢。制度变迁的相机组合的模式制度变迁的相机组合的模式强制性制度变迁既可以与激进方式结合强制性制度变迁既可以与激进方式结合,也可以与渐也可以与渐进方式结合。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也是一样进方式结合。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也是一样,既可以既可以与激进方式结合与激进方式结合,也可以与渐进方式结合也可以与渐进方式结合,其组合方式其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有以下几种:组合一组合一:强制性制度创新方式强制性制度创新方式+激进方式的变迁模式激进方式的变迁模式,简称激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简称激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组合二组合二:强制性制度创新方式强制性制度创新方式+渐进方式的模式渐进方式的模式,简称简称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组合三组合三:需求诱导性制度创新方式需求诱导性制度创新方式+激进方式的组合激进方式的组合模式模式,简称激进式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简称激进式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组合四组合四: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渐进方式的组合模式渐进方式的组合模式,简称渐进式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简称渐进式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比较比较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分析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分析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致性制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1)改革主体来自基层。改革主体来自基层。(2)程序为自下而上。程序为自下而上。(3)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4)在改革成本的分摊上向后推移。在改革成本的分摊上向后推移。(5)在改革的顺序上在改革的顺序上,先易后难、先试点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和从外围向核心突破相结合。后推广和从外围向核心突破相结合。(6)改革的路径是渐进的改革的路径是渐进的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优点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优点(1)具有坚实的组织保障机制具有坚实的组织保障机制,改革的速度和路改革的速度和路径有可控性。径有可控性。(2)具有自动的稳定功能具有自动的稳定功能,改革震动效应在预期改革震动效应在预期内。内。(3)具有内在的优化演进机制和广泛的决策修具有内在的优化演进机制和广泛的决策修正机制正机制,降低了决策失误率。降低了决策失误率。(4)激励机制持久起作用激励机制持久起作用,保证源源不断的改革保证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动力。(5)改革收益外溢性和改革主体的受益性改革收益外溢性和改革主体的受益性,保证保证了改革的不可逆性。了改革的不可逆性。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缺点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缺点(1)改革难以彻底改革难以彻底,核心制度难以突破核心制度难以突破,或或者强制性制度供给长期滞后者强制性制度供给长期滞后,制度需求制度需求缺口大。缺口大。(2)改革时间较长。改革时间较长。(3)改革成本较大改革成本较大,且有向后累积的趋势。且有向后累积的趋势。(4)改革主体可能会出现逐步位移。改革主体可能会出现逐步位移。(5)导致导致“双轨制双轨制”长期并存长期并存,加大了政加大了政府和官员的府和官员的“寻租寻租”空间。空间。强制性制度变迁分析强制性制度变迁分析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强制和实现。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类型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类型(1)从制度变迁的主体来看从制度变迁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可以分为两种种,即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变迁和即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变迁和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变迁。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变迁。(2)从对制度需求的回应来看从对制度需求的回应来看,也可分为也可分为两种两种,即需求回应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即需求回应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没有需求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没有需求的强制性制度变迁。(3)从制度变迁的暴力性质来看从制度变迁的暴力性质来看,有暴力有暴力性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非暴力性质的性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非暴力性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1)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2)程序是自上而下的。程序是自上而下的。(3)激进性质。激进性质。(4)具有存量革命性质。具有存量革命性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点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点一是推动力度大。一是推动力度大。二是制度出台的时间短。二是制度出台的时间短。三是能够保证制度安排较好地运行。三是能够保证制度安排较好地运行。四是对旧制度的更替作用巨大。四是对旧制度的更替作用巨大。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缺陷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缺陷一是低效性。一是低效性。二是二是“搭便车搭便车”行为不可避免。行为不可避免。三是制度破坏性大。三是制度破坏性大。四是社会震荡大。四是社会震荡大。五是风险高。五是风险高。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强制性制度变迁尽管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制性制度变迁尽管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但它可能违背了一致性同意实施成本,但它可能违背了一致性同意原则原则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比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比较较在社会实际生活中,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在社会实际生活中,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很难划分开的。它们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很难划分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制度变迁。的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为了更好地揭示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为了更好地揭示制度变迁的规律,根据制度变迁主体的不同,把的规律,根据制度变迁主体的不同,把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这两类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性制度变迁这两类具有代表性的模型。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相互补充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相互补充的。这种相互补充有两方面的含义:这种相互补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当诱致性制度变迁满足不了社会对制度的需求一是当诱致性制度变迁满足不了社会对制度的需求的时候,由国家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就可以弥补的时候,由国家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就可以弥补制度供给不足;制度供给不足;另一层含义是,制度作为一种另一层含义是,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公共品”也并不是也并不是无差异的,即制度是有层次性、差异性及其特殊性无差异的,即制度是有层次性、差异性及其特殊性的,有些制度供给及其变迁只能由国家来实施,如的,有些制度供给及其变迁只能由国家来实施,如法律秩序等,即使这些制度变迁有巨额的外在利润;法律秩序等,即使这些制度变迁有巨额的外在利润;任何自发性团体也无法获取。任何自发性团体也无法获取。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有许多共同点,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有许多共同点,如两者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两者都得遵循成如两者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两者都得遵循成本本收益比较的基本原则等。收益比较的基本原则等。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差别的差别(1)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2)两类制度变迁的优势不同。两类制度变迁的优势不同。(3)两类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不同。两类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不同。制度变迁理论的总括性分析制度变迁理论的总括性分析通过以上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梳通过以上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制度变迁的方式可以是理,我们可以看出,制度变迁的方式可以是,而实际上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实际上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制度变迁既不同的制度变迁既是对立的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之所以说是对立的之所以说是对立的,是因为制度变迁的方式不是因为制度变迁的方式不同同,制度安排的内容就会不完全一样。制度安排的内容就会不完全一样。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是从社会整体利益,或是从或是从集团统治者的利益做出的强制人们认同和执集团统治者的利益做出的强制人们认同和执行的规则;行的规则;诱致性的制度安排是人们对制度变迁的获利诱致性的制度安排是人们对制度变迁的获利机会的预期看好机会的预期看好,为获得这项利益而做出的为获得这项利益而做出的,且能相互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则。且能相互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则。制度变迁方式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由制度变迁方式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由个人或集团之间的利益偏好与选择的对个人或集团之间的利益偏好与选择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的。这是因为立统一关系决定的。这是因为:(1)制度变迁是存在获利机会的。制度变迁是存在获利机会的。(2)个人或集团有明显的利益偏好。个人或集团有明显的利益偏好。(3)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偏好是通过制度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偏好是通过制度安排以及结局的结构来决定策略或选择安排以及结局的结构来决定策略或选择的。的。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