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119700769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1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较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一、学生情况分析全班学生入学不久,这些孩子都聪明活泼,调皮可爱,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 规定都不了解, 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 还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但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本学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作为主要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 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 10 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 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 10 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 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 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 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3 、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 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 掌握 10 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 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4 、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 11 20 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 20 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 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5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 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二)空间与图形1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2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 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 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 球等立体图形。(三)统计与概率1 、第四单元分类 。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 排列和分类, 并在 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不同标准下的多样 性。2 、第九单元统计 。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 会填补相应当图标;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1 、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 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 个和我同岁的人” “我找”。2 、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 0。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结伴走还是单独走?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一) 20 以内数的认识20 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单元, 认识 10 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 10 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 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 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发展对数的理解力。(二)加减法的处理1 、不以 10 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2 、 10 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 10 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 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 10 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 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 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 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 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 也能提出减法问题, 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 减法存在某种关系, 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 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 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 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4 、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1 、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 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 后、 上、 下、 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四)分类与统计的编排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 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 利用学生的经验, 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五、教材的评价建议(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 他们才能理解数学、 有意 义的“做数学”。(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 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20 以内数的加减法和比大小以及有关计算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物体的认识,位置与顺序以及时间的认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一、教学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研究课堂为重点,深入研究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完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小学数学自如化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化学习。 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 创新与质量的辩证关系,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我的教育质量上一个台阶。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力。 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 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二、学情分析有幸教一年级* 班和 * 班。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对数的感知不是很理想。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够理想。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塑性强。 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三、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1 、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 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 会读、 写 120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目标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 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五、教学措施1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应该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努力做到:( 1) 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 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2 、 认数与计算相结合, 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 达到计算熟练。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 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 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 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3、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 20 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 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 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 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教学时应该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 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 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 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6、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为此, 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 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 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 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 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 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 发展规律来看, 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 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8、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努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六、培优辅差具体实施措施1 、有重点培养和辅导的对象。优秀生的标准是班级前20%。学困生是班级后20%。优等生的确定选择标准:( 1)班级名次靠前但所教学科成绩偏低的学生。( 2)本学科学习成绩较好,特别是潜力较大的学生。学困生确定的标准:( 1)成绩不理想但学习积极较高的学生。( 2)基础较好,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2、教师对确定给自己的培辅学生做认真研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进行一定数量的额外辅导,并做好记录。3、经常与学生谈心,教育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指导。4、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家访工作。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3一、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 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 10 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 10 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孝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二、班级情况简析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 20 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 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O初步学会 20 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 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 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 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 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 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孝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 20 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 推理能力, 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 综合和判断等。 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 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 整理数据的过程, 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 整理, 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 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有学习数学的热情, 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 获得成功的感受, 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会读写 20 以内的数。2 、熟练地掌握10 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 以内的加减法。3、理解20 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4 、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五、渗透教育1 、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六、教学措施1 、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4一、情况分析一( 1)班有学生47 人。全部进入学前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 因为学前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二、目的要求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 熟练的数出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020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 10 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 20 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1 、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四、教学措施1 、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5一、班级孩子情况分析本学期任教一( 1)班数学,本班共有孩子36人,其中有11 人是住宿生。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 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教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还有,本班有近1/3 的住宿生,这些孩子在7、8 岁就要离开家长独立生活,更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一起慢慢引导, 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二、教材分析(一) 、教学内容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 认识 20 以内的数。 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包括连加、连减) ;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 。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图 形”、 ”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 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孩子发展的需求。(二) 、教材特点本册教材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各项规定,促进孩子全面、持续、 和谐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作了精心的安排,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1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教材把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二个单元进行教学。其中”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三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数数、比较和分类; ”数和运算”的内容分六个单元, 教学 20 以内数的认识,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认识钟表;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两个单元, 分别让孩子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和简单的几何体;”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主要教学收集、整理简单的数据, 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 另外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对于内容结构的安排,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有较大的改变。首先,对于数数、比较和分类,不再作为”准备课”来教学,而是作为正式内容让孩子学习。 它不仅让孩子学习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初步体会可以从数学的角度和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接触一些数学思考的方法。其次,对于数和计算, 10 以内的不再把认数和计算穿插进行,而是先认数,主要让孩子学习认数、写数和大小比较,并重视通过认数初步培养孩子的数感;再单独安排”分与合”,让孩子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以便孩子自己探索加与减的含义、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后采用相对集中、分段安排的方法教学加和减。 20 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只分为三段进行教学。第三,对于”空间与图形”,教材先安排认位置,让孩子认识前后、上下、左右,并能用它们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再安排认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于”统计与概率”,则通过对有效信息的收集、整理,让孩子初步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第四,把”解决问题”贯穿于教学内容四个领域的全部,使数学学习和数学活动本身成为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一方面, 教材不再出现”应用题”,而是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孩子生活联系密切的具体实际问题, 作为学习计算的题材, 使解决问题融于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在认识图形、统计等内容的教学中,都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 增加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帮助孩子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探索性地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 加深对不同领域内容的理解, 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2 、 选取与孩子生活联系密切、 孩子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教材注意从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孩子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孩子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 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调动孩子学习相应内容的策略与机智。例如,选择孩子非常熟悉的家庭客厅、厨房这样的场景,让孩子观察、比较这些场景的物体,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 轻重, 并建立相应的观念; 选择让孩子整理自己的学具和文具,学习”分一分”, 认识分类的意义,学习分类的思想和方法;组织孩子自己通过搭积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种几何体,并通过”有趣的拼搭”进一步感受这些几何体的一些特征。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题材,促进孩子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又如,在教学 10 以内加、减法时,以学校生活里孩子亲身经历过的浇花、游戏、游泳和踢足球等活动,以及生活里常见的栽树、运南瓜等劳动的现实场景为题材, 或创设动态变化的情景, 或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体会数学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如,教材在选取童话题材方面, 以”森林运动会”的场面为题材, 引导孩子通过比较,学习”等于”、 ”大于”和”小于”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通过动物到大象家做客的情境, 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导孩子学习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教材还注意从孩子身边选取一些有价值、感兴趣的问题,让孩子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知识、生活经验来解决。例如,应用分类的思想整理日常用品和食品,在上下楼梯的情景中找出”都靠右走, 谁走错了”, 让孩子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你在哪儿见到过0”,针对钟面上表示的时刻说说不同时间的钟面上”怎么都是10 时”,分清有上午10 时和晚上 10 时。 又如, 让孩子根据”你最喜欢吃哪一种水果”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用统计的方法描述问题的结果。3、重视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为孩子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本册教材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使孩子的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首先,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一般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孩子主动探索建立数学模型解释、 应用和拓展”的过程, 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例如,教学十几减9 时,例题中先呈现孩子感兴趣的童话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接着采用卡通图片结合语言表达的方式,充分展示孩子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动,在孩子的交流中呈现各自的算法, 让孩子在感受不同的算法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接着在”试一试”里让孩子”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不再统一给出某种算法, 而是让孩子对自己的算法作出必要的解释。又如,在教学统计时,先设计到大象家做客的童话场景,提出不同的问题,再引导孩子分类、整理,用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的统计表表示问题的结果,然后让孩子用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其次,教学内容的呈现十分重视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孩子的学习活动,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以适应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例如,在”认物体”时,让孩子自己玩积木, 试着把积木块分类, 在分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进一步联系生活找它们的”朋友”,逐步建立这些几何体的观念,同时安排”有趣的拼搭”,使孩子在”滚一滚”、 ”堆一堆”、 ”摸一摸”、 ”搭一搭”、 ”数一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它们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又如,在”分与合”里教学5 以内数的分与合时,例题先提出”把4 个桃放在 2 个盘里,可以怎样放”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发现4 可以分成几和几,再提出”几和几合成4”的问题,让孩子讨论、交流,接着提出关于5 的分与合的问题,组织孩子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把结论交给孩子自己得出,然后让孩子独立摆一摆、填一填,完成2 和 3 的分与合。在加、减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孩子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现或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孩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再如统计的学习,则让孩子着重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和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 用自己的语言交流统计的结果。 教材的这些处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孩子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孩子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 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4、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培养孩子的数感。教材在计算教学中,尽量为孩子提供自己探索的空间,通过自主探索突出算法多样化。例如, 10 以内的加、减计算,不再像过去那样先复习数的组成, 然后用数的组成引导孩子学习计算方法, 而是联系实际问题的情境出现算式,让孩子来探索、交流计算方法。这样孩子就可以联系生活经验算出结果, 也可以从图画里数出结果, 还可以用”分”或”合”的思想解释结果。 20 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 教材让孩子独立思考、 相互交流, 出现多种算法, 使孩子在感受、体会不同算法的基础上,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这里不强调孩子采用同一种算法,也不要求孩子几种算法都掌握。教材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数感。例如,在认数中,让孩子理解所学数的意义,用涂色、画图或用学具来表示数,说出”比 8 小的数”、”比 7 大的数”,”说一说 5离 8近一些,还是离1 近一些”,通过游戏让孩子猜数,要求孩子用认识的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 在计算中, 让孩子”不计算”估计算式的结果, 体会估计的方法及其合理性; 让孩子在探索问题时自己选择适当的方法,也有助于数感的培养。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本册教材还具有落实思想品德教育、落实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序扎实、图文并茂富有童趣等鲜明特点。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数与代数经历数物体个数的活动,认识 20 以内各数,掌握20 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认识数0,知道一个物体也没有要用0 表示,直尺上刻度的起点是0,知道 0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计数器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知道十位上的 1 表示 1 个十,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知道10个一是1个十;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来描述20 以内数的大小。在分与合的活动中理解并受气10 以内数的组成;联系把两部分物体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和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 理解加、 减法的含义, 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联系实际问题理解连加、连减和回头混合两步计算。结合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会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时间大约是几时。( 2)空间与图形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在堆、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平面”和”曲面”。初步认识并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经历把物体按种类、形状、颜色、用途或其他特征分类的过程,初步感受”分一分”是整理、统计数据时的重要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表示分类的结果,会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减的表格,会利用象形统计图和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2、数学思考方面。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发展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抽象出数,理解数的含义;在操作学具活动中,感受并概括出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 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 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在理解加、减法含义和学习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 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通过对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发展计算策略, 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宜自己的算法; 在计算练习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在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等方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在把物体分一分、理一理、数一数的过程中,感受到统计是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统计结果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实际情境或问题, 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 在教师帮助下进行有条 理的思考,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组织下,应用 20 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情。在教师的组织下,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能大致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初步具有经过独立思考认识数学知识的体验。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四、教学措施1 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2 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3 通过数一数,让孩子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4 通过分一分,让孩子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5 联系实际帮助孩子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小棒、 数字表示数的内容, 引导孩子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并用数交流信息。6 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孩子保留 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