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文关怀 提升人文素养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517201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人文关怀 提升人文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施人文关怀 提升人文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施人文关怀 提升人文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人文关怀 提升人文素养 摘 要:人文关怀是回归语文本位、探寻个体生命意义的根本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从改变教学理念、构建开放课堂、营造人性化教学氛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这四个方面着手全面实施人文关怀,让人文雨露浸润到教师的灵魂深处,让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提升、巩固和强化。 关键词: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38-02 作者简介:栾小玲(1974),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高港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区别于其他工具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此,人文关怀应是回归语文本位、探寻个体生命意义的根本要求。正因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理所当然,要想让人文雨露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首先要让人文雨露浸润到教师的灵魂深处,落实到教学的理念、课堂、氛围和资源开发的方方面面。 一、语文教学新理念必须张扬人文关怀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和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重读陶先生的这段话,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是僵死的教育,没有文化积淀、性灵激发和人文熏陶的语文教学是缺失“美的追求”、丧失活力的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者必须转变几个理念:首先,建构新的知识观,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确立“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其次,确立新的学生观,先前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个体差异,而语文课程改革是要求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第三,人文关怀要求语文课程回归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反思、体验、享受生活的同时提升、完善生活的质量。 人文关怀是课程改革新理念得以生成的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学改革生成的新理念必然要张扬人文关怀。从学生个性出发,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具有了这样的新理念也就加快了人文关怀与课程改革融合的步伐。 二、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要真正落实人文关怀 真正的阅读,绝不会把价值指向“语言”本身,除非是出于研究语言的目的。让我们觉得阅读有意义的,应该是语言承载的“义”“理”“情”等与我们的内心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阅读中的“感受”和“领悟”,也是一个自己的心性智慧与文本发生联系,与“义”“理”“情”产生“同构”的过程。因此,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要真正落实人文关怀。 首先,人文关怀要求语文教学实现由文本向人本的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指令,这种教学严重抹煞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语文教学被认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的定位,要求以学生为本,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应多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独创见解,使语文学习变成一个发展个性的过程。其次,人文关怀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也为人文关怀的拓展延伸提供了实践平台。 三、人文关怀强化了语文教学氛围的人性化 人文关怀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原来的“单向输出”“被动接受”转变为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实现“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发号施令转变为积极的旁观,不断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和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呵护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真诚的鼓励,恰当的肯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想象思维极其活跃,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想、去做,就会释放出他们潜藏的巨大能量,使语文教与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也就能得到全方位的渗透,并随着语文学习活动的进行不断提升人文关怀的意义,使人文精神不断得到完善。 四、合理利用开发课程资源使人文精神得到提 升、巩固与强化 人文关怀要求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开发,要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巩固、提升人文精神。我们的教材,撷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语文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积极发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的熟读、体悟、养成,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要始终将教师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因为只有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才能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此外,还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校内外的网络资源,让中学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和学校,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语文课程资源中,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与地位尤为突出。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强调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成败得失的唯一依据,偏重于对教师教学技巧、教学结果的鉴定,这种近乎畸形的教学评价完全脱离了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的轨道。因此,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评价观进行革命。但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是要求教师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常言道,过犹不及,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养成学习时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态度。因此,积极的评价必须是在客观公正基础上的鼓励。由此可见,合理利用开发课程资源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主体意识、获取生命体验,从而使人文精神得到提升、巩固和强化。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贯穿于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始终,就如一股清泉源源不断注入,使语文教学充满灵性、充满人性,并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活力。因此,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创造语文教学良好的人文环境,让人文雨露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明为.试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12).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