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6742753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课程实施、教学组织与方法、学习评价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指导思想审视现行体育课程,可以发现它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体育课程中体育观念滞后;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社会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与终生体育接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基于以上观念,使新课程具有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价值。由此,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如何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下面从课程实施(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组织与方法、学习评价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一个教学目标,我们可能选择多种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更快的达到目标。因此,只要是能达成目标的手段都是可取的。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可选择性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出来。课程目标的多功能性也体现了出来。那么我们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有两点:依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需要是: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的发展,掌握运动技能,培养体育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学生发展需要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学生个体体育的需要是:愉悦身心,满足兴趣,实现自身价值。从行为科学看,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导行为。因此学生自觉的参与运动源于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如果学校体育不符合学生的需要,那么他的运动参与就失去了内驱力,如果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缺乏自觉积极性,那么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在利用教材的特性去完成各个领域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要符合的要求:健身性与科学性;兴趣性与实效性;地域性与简易性;继承性与时代性。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适当地进行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和有条件的地区,还应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二、教学目标的表述1.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区别在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时应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与教学任务的区别。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下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的对比(见表1),并依此列举一些案例进行更为具体的比较(见表2)。表1,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区别比较教 学 任 务教 学 目 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是在一定教学时间内各种教学活动行为要达到的标准为境界比较笼统的,分不出阶段和层次采取具体的行为动词,因而对教学过程的阶段、深度、层次有了明显的限定是教师对教学的期望,缺乏量和质的规定性。观察和测量都难以进行。其结果难以评价将教学任务具体化、量化、可观察、可测量、可作评价的依据一般为老师所掌握是师生都要明确和掌握。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对这些任务和目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般表述得当的教学目标应具有两个特征:必须说出目标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如何做);应当用特定术语描述学生学习后应该能做(产生)以前所不能做的事,即学习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详细规格。2.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教学目标的表述有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结合体育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行为的表述:主要说明学习者通过学习应能做什么。我们表述行为时要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如:“说出”、“列举”、“做出”等具体的行为动词。再加上学习内容的宾语。这样可构成学习目标的可观察,可测量性。如:学生能够做出简单动作组合。条件的表述:主要说明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条件包括时间、环境、人的因素等。如:学会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在帮组下完成。标准的表述:指出行为的最低标准,是对行为的结果做出具体的描述。一般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质量等来确定。如:学会13节广播操动作、知道身体基本部位。表2,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表述案例比较教 学 任 务教 学 目 标跑:不同距离越过不同数量障碍物跑的练习初步学会通过障碍物的动作方法,发展灵敏、速度等素质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棍棒操:掌握棍棒操的动作要领,培养学生节奏感和协调性初步学会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简单而有节奏的身体运动,说出所学简单动作的术语。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体验节奏感,韵律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并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跳跃:跨越式跳高进一步学习侧向助跑、起跳时重心下降、用力起跳的技术,发展弹跳力,培养勇敢顽强的良好品质初步了解跨越式跳高的动作技术,知道简单的运动术语。如:助跑、起跳等。能主动观察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跨越式跳高进一步学习跨越式跳高技术动作,改善两腿依次过竿技术,发展跳跃能力及灵敏性协调性学会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并从中获得运动的基础知识,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能观赏电视中的体育比赛三、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标准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按水平划分阶段和按学习领域设置目标,改变了大纲以教学内容的完成统领教学活动,实现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活动。由此,我们制定的教学计划应包含有水平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1、水平计划的制定在制定水平阶段教学计划时应该对整个水平阶段有一个整体的考虑,而不是仅对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考虑。这需要我们对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群既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把握,又要对每一个目标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以便水平教学计划更有助于学生达成相应的水平目标。我们可以首先在对水平目标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仔细地考虑每个目标可选择哪些教学内容来达成,然后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认真仔细的筛选,优化组合,最后制定出水平教学计划。2、学年计划的制定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时,首先根据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制定学年教学计划。在确定学年教学目标时,既要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也要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各学年教学目标仅是水平目标的一个层次而已。如:水平四目标应分别反映在79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之中。在制定出学年教学目标后,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确定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完成学年教学计划(见表3)。表3,体育与健康8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水平四)领域年 级 目 标参 考 教 材上学期下学期运动参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能合理安排锻炼时间;1、体育游戏2、体育锻炼对机体主要系统的影响1、简单身体练习方法2、科学锻炼身体运动技能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发展技战术能力;能安全进行运动;1、篮球运动的技术和战术简介2、篮球技术(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等)3、田径(实心球)4、体操(曲体后滚翻)5、武术:五步拳1、篮球运动规则简介2、简单篮球战术(传切、掩护配合)3、田径(障碍跑)4、韵律操(自编操)5、武术:少年拳身体健康发展速度、耐力和灵敏性素质;理解身体锻炼的积极作用;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1、田径(障碍跑)2、耐力性游戏3、体操(曲体后滚翻)4、篮球5、如何选择运动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1、田径(接力跑、快速跑)2、跳绳3、体操(肩肘倒立)4、篮球5、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心理健康学会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1、自我暗示方法1、呼吸调节法社会适应识别体育中的道德行为;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1、篮球游戏2、区分体育运动中的不道德行为1、角色游戏2、体育运动中如何避免不道德行为3、单元计划、学期计划及课时计划的制定在旧的教学大纲中,教材内容是按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的,因此,同一个运动项目就是一个教学单元。而课程标准是按照体育的功能进行分类的,因而,具有同一功能(即完成同一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应分到同一个教学单元中去。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单元中,可以只有一个教学内容,也可以出现多个教学内容,但不论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方法,都应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学期教学计划也称教学进度。我们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也要依据学年教学计划和单元计划,进行适当地调整和补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使学期进度更具实用性和操作性。在制定时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为活动的载体,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两翼将单元计划合理分配到五个学习领域中去。制定课时计划要体现以下几点:指导思想明确,在教案中有所体现;确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清晰,教与学的方法有所表现;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内容安排要有弹性,留有空间,使教师有创造性的教学展示的舞台;常规教案中要有课后小结或教学反思。在此,不对以上各类教学计划的制定逐一举例说明,但是在制定各类教学计划时应突出以目标的达成为统领来组织安排教学的各项工作。四、体育教学的组织与方法1、课程环境的改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然导致课程环境的改变,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见表4)。表4,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表现方面传统课程环境新课程环境课堂活动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学生的发展单向发展多方面发展学习方式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状态接受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习反应被动反应有计划的行动学习内容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教学背景孤立的人工背景仿真的现实生活背景教学媒体单一媒体多媒体信息传递单向传递(双向)多项传递2、练习方法与组织技巧基于以上课程环境的改变,我们依据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来选择练习方法(见表5)、组织技巧(见表6)。表5,练习方法示例分组练习法轮换 不轮换 对等 不对等散点练习法大散点 小散点 控制 非控制集体练习法同心圆 大圆 多圆 长方形等讲解示范法教师 学生 分组 对比 图像积分练习法相加 递减 互加 互减表6,组织技巧示例目标把握的技巧三维目标 水平目标 领域目标开始引导的技巧情景导入 游戏导入 艺术导入整体安排的技巧主题 主线 合并 层次场地布置的技巧图案 实用 多用 自然器材运用的技巧设计 制作 研究 创新 音乐选择的技巧节奏 情绪 速度 思想动作编排的技巧健身 艺术 专业 特色3、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总称。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互相影响和制约,教师的教法必然通过学生的学法体现出来,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现列举教法与学法及教学形式示例(见表7)。表7,教法、学法、教学形式示例教法学法班级教学形式分组教学形式目标教学法主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信息教学法创设情景法区别对待法竞赛激励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延伸性学习信息化学习评价式学习行政班男女分班男男合班兴趣分班爱好分班小班化教学合班化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并质分组合作分组帮教分组友伴分组目标分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与互补性这一特点对于学习方式的运用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对待任何一种学习方式的运用,我们都要用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对待。如:“自主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学习原则,提倡“自主性学习”是说明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还不够,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但它绝对不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否定。我们提倡多样的学习方式并存与创造,无论是接受性学习方式、合作性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或是其它学习方式都应哲思。五、体育学习评价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定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水平的机会,能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由于新课程标准较之大纲有较大变化。因此,学习评价的重点也发生了转变(见表8)。表8,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重点不 太 强 调比 较 强 调评价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体能等评价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记忆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评价单个运动技术的掌握的水平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仅评价最终成绩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仅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尤其是需要与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课程标准的五个学习领域的设置,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必须反映这五个领域目标。所以学习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体能的评定、知识与技能的评定、学习态度的评定、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采用学习成绩评定方法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体能、运动技能的评定可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可采用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方法进行。在具体评价时,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式进行。体能的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绝对评价标准和相对评价标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见表9)。表9,学生学期体育成绩综合评定表序号姓名学习态度知识与技能体 能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学期成绩等级出勤积极参与项目项目项目项目项目师评互评师评自评互评师评自评互评师评自评互评师评自评互评师评自评互评师评互评师评互评师评123六、结束语1、无论体育课程管理的形式怎样变,体育的学科特性不会变。 2、无论体育课程目标领域怎样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不会变。3、无论手段的划分怎样变,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会变。4、无论体育教学结构怎样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艺术性的原则不会变。参考文献: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052、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1.073、朱万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校本研究,武汉市体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2003.074、徐诗鹏,新课程需要教师的课堂行为发生哪些主要变化,武汉市体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2003.075、吕卫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教师,武汉市体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2003.076、吴艳,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设计与分析,武汉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专业委员会体育论文集,2003.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