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1191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6407460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1191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1191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1191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 . 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为了贯彻落实9月21日良宇市长在市府专题会议上的工作部署和市政府第四季度的工作要求,我委会同市经委、市建委、市农委、市外资委、市规划局、市房地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南汇区政府等有关单位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与工作班子,并明确了工作重点与分工,分开展国际战略咨询、委托国家计委组织研究和由本市有关委办局及研究机构进行深化研究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在国际咨询公司提交中期报告、国家计委课题组完成课题报告、本市有关委办局完成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规划选址与布局、产业定位、环境评估报告、相关配套专业规划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本方案。一、 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依托空港和深水港,依托浦东铁路与河航运中转港,依托海港新城,拟规划建设一个面积80-1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具有研发制造、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现代物流与服务等功能的综合经济开发区。这将作为一个实现建设国际航空港与深水港战略、制造业强国战略、大浦东开发战略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的重大战略性举措。(一) 必要性与紧迫性1、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战略机遇的需要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国际产业呈现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加速转移的趋势。9.11事件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加剧了这一转移势头。美国商会调查表明,87%的美国企业欲扩大在华投资;科尔尼公司最近在对1000家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调查后称,33%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下一个投资目标;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把生产基地外迁,其中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中国正成为对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来自日及欧美的制造业,极有可能使中国成为新的全球制造基地。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构建一个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平台,是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建设更高层次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长仍然是我国社会经济成长的核心与基础。要有效吸纳国际产业转移,必须要有一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全新发展平台,吸引国外大项目集聚。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要求,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建立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真正走上强国之路。2、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龙头作用、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综合开发区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长江三角洲的整体优势。作为我国改革开发开放的龙头,浦东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基础性和功能性开发,已经成为大都市发展的新亮点,其带动与示作用日益显著。目前三个产业区已进入开发成熟期,两个服务区已基本成型。进入新世纪,航空港建设进入第三阶段,深水港开发已经启动开发,浦东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都在全面推进中,这使浦东具备了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条件。依托浦东现有基础建设临港综合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已有的优势放到更大的地域围,这将是21世纪新一轮浦东功能开发的序曲,是推进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对浦东的带动与示作用具有放大效应的有利抓手:既加快了浦东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形成能级位差,又促进了浦东的集聚辐射效应向周边与沿海地区延伸与拓展,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产业优化与结构调整,从而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构成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3、是实施我国国家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中国建设21世纪制造强国、全面推进工业化与现代化需要这样的综合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装备制造业的滞后发展是关键制约因素,尤其是国家一度以市场换资金、鼓励进口设备的发展政策,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装备制造业的成长机会与发展空间。基于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意义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中国装备制造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把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为我国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手段,作为提高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核心领域。因此,在建设综合经济开发区,是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提供发展新空间、探索发展新思路的需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加速升级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产业战略转换期的阶段特征出发,的二产也迫切需要与周边地区形成技术落差与能级位差,实现产业加速升级与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在的长足发展,无疑将对此目标的实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诸多专家与国家领导都寄希望于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正是实施国家战略、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的需要,对于提高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强化的集聚辐射功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4、有利于实现与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的良性互动,实现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作为部分集装箱吞吐地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基地,在有利于充分发挥两港作用对腹地经济的带动作用的同时,依托国际航空枢纽港和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与装备产品的加工出口,加速产业与人才集聚,实现开发区与两港的互动发展。地区功能的配套、优惠政策的聚焦以及服务能级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而且使两港在港口竞争与航运中心竞争中抢占主动权,形成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从国际、国竞争与发展态势看,创建这样一个综合经济开发区对国家与本市的发展均具有十分显著的紧迫性: 历史机遇难得,稍纵即逝。1992年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大约持续了四年,1996年以来步入相对平稳期。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步入新一轮产业转移高潮。据权威经济专家称,新一轮转移呈现目的地多元化的特征,而且高潮时间不会超过3-5年。如果不能抓住这段机遇期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在国国外两个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那么在外资的强大竞争压力下,国市场将面临被外资蚕食,国外市场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制造业强国目标也将无法实现。 地区竞争激烈,速度制胜。据麦肯锡、科尔尼等国际咨询机构分析,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际上面临着新加坡、吉隆坡、汉城、曼谷等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国有5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保税区、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工业开发区、15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竞争;近年来,处于珠江三角洲的通过大量接纳、等地的产业转移,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长三角周边地区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形成水平分工。党的十六大之后,XX准备在紧贴嘉定区建立一个180平方公里的吴凇江开发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驻;、德阳等地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试点城市;最近,、等地纷纷提出了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据不久前由省和市计委组织的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来沪调研小组称,省委和省政府已把加快省和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当前的一个重点是建设南沙开发区。面对国外地区间的激烈竞争,必须加快临港综合开发区的建设,要抢速度、抓时机,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XX省XX省XX省XX经济开发区丁卯片区XX经济开发区大港片区江都经济开发区常熟经济开发区XXXX经济开发区如东经济开发区XX保税区XX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海经济开发区乍浦开发区XX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XX市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嘉善经济开发区dgk外高桥保税区XX市XX经济技术开发区XX经济技术开发区奉浦工业区辛庄工业区Ugk松江XX业XX国际汽车城规划嘉定工业区金山嘴工业区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XX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XX新区速轴新区朔州工业区大XX的工业开发区的分布状况张江高科技工业区商机已经来临,时不我待。振兴装备制造业已排上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国家计委等国务院有关部委正在全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项目,利用我国燃汽轮机、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和巨大市场需求,扩大吸引外资、加大引进技术与对外开放力度。国家有关部委表示,如果在建设临港综合开发区,将会有一大批正在推进中的项目要落户开发区;同时,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瑞士等国家的相当一部分外商以及江浙地区不少装备企业的总部,都希望入驻。因此,在保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前提下,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加快启动先期开发地块变得十分紧迫。二可行性在自身分析的基础上,请国家层面和三个国际咨询公司作了深入论证,在对国际产业转移条件、地区承接能力、区位特点以及潜在风险等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客观上具有明显的可行性,所面临的风险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或予以避免。1、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创建临港综合开发区提供了有利的资金、技术与项目来源本次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加速升级与联动态势。转移的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制造环节的转移,带动研发、服务等环节的联动转移。如微电子、技术装备型产业的转移,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围的调整。与产业转移相应的是巨额国际资本的流动。据估计20XX全球金融资产的总量近1000万亿美元,与产业投资有关、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多达50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开发区的项目、资金与技术来源。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国际竞争格局,让跨国公司把高端技术逐步释放出来,加强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把港综合开发区建设成为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平台是完全有可能的。2、的综合优势为成功建设临港综合开发区提供了有益的市场、人才、技术和体制支持国家计委组织的由两院院士和权威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认真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在吸收新一轮产业转移、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是人才、技术、经济体制和市场空间的综合优势。 人才荟萃,科教密集,基础雄厚,体制先行,这些综合优势使成为国际资本和国外人才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以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工业基地,-XX-的工业密集走廊业已成型,的四大基地建设都为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与全面配套能力;中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与国基础建设的全面推进,特别是的国际空港建设、国际集装箱航运中心建设、信息港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和越江工程建设等,将为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提供广阔的国外与国市场空间。3、独特区位优势为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规划建设中的临港开发区毗邻浦东空港与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港,往北与外高桥开发区,往南与金山开发区,往西与江金桥开发区联成一片,依托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两港,形成全市战略东移过程中的金三角。这一独特区位为临港开发区的建设提供了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开发区可依托金三角的科技优势,建成世界工厂的研发中心;借助其区位和交通优势,建立世界工厂的物流中心;通过外联系优势,建立世界工厂的采购中心。 可以说,以金三角龙头的整个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成为国际转移产业进入中国的桥头阵地,共同打造中国的世界工厂。4、国际上成功开发区的有益经验与先进理念,使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有望通过创新,形成后发优势英国硅池、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菲律宾比克湾经济特区、马奎拉多拉出口加工区都都毗临空港或海港,并且也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发建设的,对临港综合开发区有极强的借鉴意义;9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一轮资本、产业转移的开始,越南、国等国家和地区又纷纷开始建立和拟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开发区,掀起了开发区建设热潮,为临港综合开发区提供了体制示效应。临港经济开发区完全可以利用国外已有开发区的先进开发理念和建设经验,与自身的基础和优势相结合,构筑政策优势与综合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后发效应,积极创新,争创世界一流的国家级综合开发区。风险分析开发区建设面临的风险来自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区产业发展的波动性。三家国际咨询公司对此都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通过主观努力,有些风险可控制在一定的围,有些则是可以完全避免的。外部环境风险:包括国际经济与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开发区竞相推出新的优惠政策,这使得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在吸引领先的国际企业投资方面将面对更大的难度。但是,如果临港综合开发区能在硬件设施、优惠条件包括法律制度的健全与有力执行、国民待遇的保障、财务优惠政策以及其连贯透明性、人才供给包括语言技能、管理能力、技术熟练程度、劳动力成本、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外部环境风险是可以降低的。产业风险:包括资源风险和稳定性风险。具体来讲,资源风险是指高资金密度的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商业风险、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将很快转移到低工资国家和地区、原材料对进口的高度依赖将导致对价值链缺乏控制;稳定性风险包括产业本身的周期性波动将随机影响发展前景、外部市场的波动影响出口导向性的产业的发展,外部确定的行业标准对中国某些行业的影响。临港综合开发区在产业定位中要根据这两方面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降低不同行业的风险,并积极致力于建立行业间的协同效应,可以将整体产业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区间。二、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少数有条件发展更快的地区,要按照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的精神,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加入WTO的契机,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与建设世界级城市推进四化进程相一致,借鉴国际国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的综合竞争优势,建设世界级的综合开发区。抓住全球产业经济发展趋势,根据产业对的吸引力以及的相对竞争优势确定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强化自主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开拓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大圈产业集约发展的新突破,为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开拓发展新空间。二总体定位凭借规划起点高、开发模式优、配套条件好、发展环境佳、商务成本低的竞争优势,成为世界开发区中最有吸引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开发区,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平台,成为新世纪推动大浦东开发的战略性举措,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依托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支持性产业,集先进制造、研发服务、自由贸易、教育培训、出口加工和现代物流于一体,形成由若干产业集群组成的规模化、个性化产业生态系统,发挥进口替代、出口加工、产业创新和集聚辐射等基本功能,使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的供应基地、高、精、尖、新现代装备的集成基地和我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基地。积极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进入,企业自身的生拓展,企业间网络化协作与竞争关系的建立,形成产业生产系统。互补的技术、行业和基础设施集中在一起,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彼此关联,通过行业间的协同效应和围经济,在更大围形成综合产业生态系统。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行业生态系统,才能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竞争所需的自我动态发展。重点引进关键控制点行业:生态系统拥有自身的关键控制点。从行业的角度讲,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带动效应强,有利于其他产业能级的提升与行业融合的实现,加速产业生态系统的进化与发展速度;从公司的角度讲,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公司赢利能力强、经营规模大、知名度高,可以进一步吸引同类公司和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促进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集群经济效应的发挥。大力发展支持性产业:生产支持先进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装备业。通过在该区引入支持性产业,不仅要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还要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形成垂直分工,发挥支撑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四开发建设目标建设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综合经济开发区,既要保证战略上的整体性,又要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重点突破,稳步推进。大致可分为先期启动、加速推进和全面建设三个阶段。在启动阶段要抢抓机遇,引入关键控制点有效启动;在加速推进阶段要致力于配套,强调规模;在全面建设阶段要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产业生态系统。1、先期启动阶段20022005:先期启动10-15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先期建设投入60-90亿元;主体项目投入600-900亿元;吸引15家以上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公司先期入驻;期末年总产出达到600-800亿元。2、加速推进阶段200520XX:第二期开发面积20-2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120-150亿元;项目主体投入1200-1500亿元;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公司超过40家;期末年总产出达到1500-2000亿元。3、全面建设阶段200720XX:壮大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开发区的品牌和知名度;自主研发能力强大,形成一大批优势明显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产品的精密化、成套化与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年总产出达到3500-4000亿;产业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乃至世界相应标准,使该开发区成为良性循环、自我动态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选择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给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临港开发区应结合我国及的产业特征,承接国际产业,努力建成一个以高科技产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开发区。一国际咨询公司的产业选择方案科尔尼公司根据FDI的增长、总体位置的适合度、政府法规的影响和与已有行业的潜在重复度,科尔尼公司从107个细分行业中筛选出6大行业22个细分行业作为目标分析行业,研究提出了临港开发区在八个潜在行业具有显著拓展机会:1IT设备制造业是在该行业建立稳固的生态系统的关键点;2存储器和电池制造业应得到大力加强,增强对装配企业的吸引力;3IT元器件如芯片生产设备制造业增强对已有元器件生产商如芯片生产商的支持;4医药生产设备制造业;5化学流水线生产控制工程公司;6工业气体供应商;7环保服务与设备制造业;8物流服务业如包装、仓储、物流服务供应商等。野村研究所通过分析及其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产品进出口状况,认为未来的临港经济区有必要重点发展四个支持性产业:零件产业:是支撑以及周围地区正在集中的汽车和电子器械产业,特别是移动的产业,尤其是要引入汽车零件产业和电子零件产业两个产业群。原材料产业:与宝钢、石化、SINOPEC以及BP Amoco Chemicals的乙烯中心合作,将汽车产业和电子器械产业必需的基础原材料的生产引入开发区,重点发展特殊钢制造和高机能树脂制造两个产业;生产支持性的产业:为保证以及周围地区的汽车和电子器械产业顺利聚集,有必要发展制造、维护管理生产设备所必需的机械装置,如产业机器制造产业;环境装置产业:为减少制造业对大气、水质和土壤等的污染,有必要发展制造降低环境负荷装置的产业,如脱硫、脱氮的环境装置产业。麦肯锡公司在对所选行业的吸引力和落户临港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增长引擎主要有以下几类行业构成:1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物流与运输尤其是仓储、增值再包装,定位为亚洲拼装与分拣中心和汽车零部件出口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出口;2电子元件制造、高端电脑硬件组装及其设备制造业尤其是工厂自动化设备、化学/钢铁机械、纺织机械;3为领导早期市场,发展医疗器械与产品医疗诊断设备制造和远程业务外包服务服务中心、后端服务外包,定位于服务中国和亚洲的业务中心;4择机发展航天与飞机制造业中的短程喷气飞机制造及零部件出口。二国际产业转移特征根据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转移目的地多元化、加速化、升级化、关联产业转移联动化的新特点,并由此形成了发达国家日益趋向于发挥头脑型产业功能,发展中国家则日益趋向于成为躯干型制造基地的国际分工新格局。美国、日本、德国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他们根据各自的国情,按照不同的市场定位,占据先进制造业不同的技术制高点,拥有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在2-3个主导制造领域形成显著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龙头。对于劳动密集度高的中下游装备制造业,各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将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从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来看,主要呈现三个发展特征:一是生产、销售、研究与开发R&D的日益全球化;二是新型电子制造服务业EMS逐渐兴起;三是装备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信息化趋势。世界产业转移的在动因是将流动性差的劳动力转变为流动性强的高附加价值的工业制成品,并通过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三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选择与功能分区1、产业选择的原则1与国家装备业发展战略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使开发区的定位、目标成为国家战略的体现,成为我国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产业技术高地,缓解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服务瓶颈制约。2依托浦东国际航空港和洋山枢纽港的区位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两大枢纽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选择地发展出口加工型产业。3符合产业动态演进规律的原则。产业的选择要从动态的角度、长远的角度出发,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持续增长的产业演变格局。发达国家开发区的产业选择就体现了动态性的特点,以爱尔兰为例,1969-1990的产业选择为医药和电子制造,从1991-20XX则发展成为以IT支持服务为主导产业,从20XX至今,又演变为生物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作为新的增长引擎。4体现世界级城市功能的产业发展原则产业的选择应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构筑高层次产业体系,形成参与国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产业竞争优势。5发挥装备业与高科技产业优势与引进国际产业转移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引进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基地建设需求相结合的国际产业资本,有利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集群的形成。2、功能分区开发区将采取一区多园的产业集群式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园开发的办法,设立若干个主题产业园和相关配套综合服务园,通过产业集群、生拓展,寻求入驻企业的最低配套成本。根据80+13+7平方公里的规模,除约30平方公里为道路、绿化建设外距海港新城近,相应配套用地少,其余部分可分为5大功能区域:1制造与出口加工区。按照产业发展重点,依托两港优势,主要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左右。2自由贸易区。结合四个中心建设的加快推进,创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占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3现代物流园区。结合洋山深水港建设东北亚航运枢纽港国家战略的实施,尽快建设国最大、国际一流的物流园区,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4研发教育区。吸引与园区重点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研究所、高等院校集聚,同时吸引装备行业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入驻,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装备业基础性、关键性和竞争技术最集中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通过合资在开发区建设乃至全国最大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在校学生约3-5万人,以满足开发区对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占地面积约8-11平方公里。5综合服务区。依托海港新城,为区各类企业提供完备的生产性服务,提供区企业生产所需的各项配套服务,占地面积约2-3平方公里。3、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重点1产业选择按照上述产业选择原则,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结合国家和今后重点支持发展的装备类产业,在吸收三家咨询公司分析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按照一个核心、两大板块、一个基础的产业构建思路,选择了如下图所示的产业体系:高新技术 核心层 类装备制造业 高新技术产业与 主体与中坚层现代装备制造业 配套与基础层高附加价值先进制造业 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将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两大产业板块以及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2重点产业从对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需要出发,结合的基础和优势及园区的总体定位,提出重点建设以下8大产业:以微电子制造设备为重点的电子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专用设备,包括612硅材料制备设备,实用线宽0.50.13m前工序设备,集成电路后封装设备;整机装联设备,包括全自动贴片机、高精度大尺寸全自动印刷机、全智能视觉检查测试设备;彩色TFT-LCD生产设备;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测量仪器。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制造业重点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包括嵌入式中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信息安全和IC卡芯片、移动通信芯片组、微机电系统和生物芯片;液晶显示器TFT-LCD、等离子显示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ELD等新型显示器。通信和网络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数字电视系统与产品;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光通信系统、IP交换系统、宽带接入设备;中低端服务器、高性能安全服务器、高性能路由器、高性能交换机、嵌入式计算机。应用类数字化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数字化汽车产品;数字化交通产品;数字化物流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数字化金融设备;数字化监测及控制设备;电力电子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测量与自动控制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程序控制系统PLC、以PC为基础的开放式控制系统、具有现场总线功能的控制系统、智能变送器及其传感器;在线分析仪器;电子和通信测量仪器;精密、大型、智能化分析仪器和电子光学等科学测试仪器;汽车测试仪器及装置。精密加工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冲压成套设备和冲压生产线、数控板料加工成套设备和板料加工生产线、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精密加工及精密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加工中心、多轴联动NC机床、数控大型磨床;激光加工及其它特种加工和表面处理设备。新型环保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燃煤电厂及钢厂等烟气除尘和脱硫成套设备、生活垃圾焚烧及资源化利用成套设备、污泥脱水设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隔声屏障和噪声治理设备、在线环境检测仪器。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及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及纳米材料、功能材料、新型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如强韧瓷材料及制品产业。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延伸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重点发展工程公司和系统集成公司、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服务网络、中介组织,导入和培育现代制造业文化。在构筑8大重点产业的同时,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应考虑1-2个潜在行业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依托的科技资源与竞争优势培育飞机制造业与航空航天业、远程服务业作为潜在的发展领域。4、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中的若干关系为了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技术创新、资金吸引、政策制订和人才集聚等方面的关系,构建相互关联与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形成集群经济效应和开发区的品牌知名度。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 技术引进可以比较快速地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我们往往无法得到核心技术,尤其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领域更是面临层层封锁。因此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必须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融合,致力于重大成套设备与高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改变目前多数企业没有专有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独特竞争力的局面。吸引外资与改造改制联动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尤其要通过政策引导建立合资合作企业,通过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和管理、机制的示效应,提升自身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服务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是装备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关键,因此要加快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的步伐,大胆进行企业管理机制、分配机制与技术开发机制的创新,通过吸引外资与改造改制的联动,推进传统企业由橄榄型向哑铃型的重构,提升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市场的动力,为区装备产业的升级优化提供微观基础。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 信息化是装备工业的发展方向。从技术发展特征看,表现为技术的融合化;从产品发展看,表现为产品的高技术化,即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智能化和系统化;从系统管理角度看,表现为集成化、网络化。开发区要致力于把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等高技术相结合,改造、提升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已成为高技术产业一部分的现代装备制造业,改变我国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水平装备产品短缺并存的局面,加速产业的结构优化与能级提升。产业梯度优惠与实施公平、公正原则并举 根据开发区发展战略,实行产业梯度优惠政策,在产业普惠扶持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有先有后,区别对待。与以往不同,开发区要遵循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只要符合开发区鼓励的产业门类,不论资外资,也不分所有制形式,将一视地享受优惠政策,都给予扶持,尤其是要注意发挥民营企业的机制灵活性,使其能与其他类型的企业进行公平竞争。产业布局调整与开发区建设互动 按照市场规律对现有工业园区实行分类指导,其中对于已基本建成、没有扩余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漕河泾、闵行开发区等,应鼓励参与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把原有工业存量布局调整和推动新产业增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聚集和开发区之间的错位竞争。并以临港综合开发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提高工业用地的集中度与土地产出率,带动经济重心战略性东移,促进产业布局的整体优化。人才培育与人才吸引互补 所有亚洲经济体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高熟练工人的争夺竞争,日本装备制造业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在于拥有能够进行熟练现场作业的高级技工。因此要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要配合区企业人力需求和提升人力素质的需要,园区管理机构与大学或学术研究机构合作办理各项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举办各种研讨会,同时要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生态条件、生活质量、安置服务和政策支持,吸引各地人才,尤其是熟练工人和高学历、高素质研究和管理人员进入园区。四、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选址方案(一) 选址原则依托两港。开发区的建设,要就近依托国际海港和国际空港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交通便利。开发区要有发达的交通主干道与国际性海港、空港及国际性大都市直接相连。整体性强。从有利于开发区的整体形态规划布局出发,区域的规划用地要保证相对完整性。商务成本低。为增强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开发区的选址宜充分考虑开发建设成本,土地初始开发成本低,公用与基础设施配套成本低。环境相容性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开发区的建设要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匹配、融合。二方案比选在对临海临港地区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我委会同市规划局研究并提出了A、B、C三个选址方案。A方案:位于浦东国际机场以南,北至大治河,西起远东大道,往东至东海海滩。比较优势:紧邻浦东国际机场和空港新城,有利于依托空港优势;离中心城区较近,联系便捷;毗邻惠南新 城区,生活等公共服务设施可就近依托。比较劣势:与海港新城的结合不理想,总体布局结构分散,难以形成集中紧凑、互相依托的格局;完全处于机场的控制围,有净空和噪音污染等方面的严重限制;同时东临老港生活垃圾处置场,对开发区的环境、景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与惠南城区之间有浦东铁路、市郊R3线和远东大道等分隔,直接联系并不方便;规划磁悬浮选线纵向穿越该区域,影响开发区的完整性;地处惠南新城下风向,对产业定位带来制约。B方案:东起人民塘随塘河,西至远东大道,北至大治河,南与海港新城相连,区域面积80平方公里。比较优势:功能、布局与海港新城衔接紧密,能就近依托洋山深水港强大的对对外辐射力,提高产业区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开发区的市政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可就近依托海港新城,联系便捷,避免重复建设;结合海港新城建设开发区在产业发展、就业岗位等方面为海港新城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支撑,促进海港新城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交通等依托条件较好,铁路、公路、河、航运以及磁悬浮等均在附近穿越,有利于加强外辐射联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用地完整,空间较大,土地利用条件较好,有利于尽快形成园区统一、完整的环境景观形象;有利于带动奉贤区东部的城镇建设与发展。比较劣势:因与海港新城衔接而涉及后者的布局方案局部的优化调整;涉及周边地区市政和大交通规划的调整。C方案:位于海港新城以西,横跨奉贤区、芦潮港农场。比较优势:功能、布局上与海港新城较容易衔接,并为后者的产业发展、就业岗位等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支撑;与海港新城的物流产业园区衔接紧密,有利于产业集聚和一体化发展;区域有东海二桥登陆点,可直接接受洋山港的辐射;有利于带动奉贤区东部的城镇建设与发展。比较劣势:与中心城区距离较远,与空港的联系较为薄弱;与海港新城主城之间有东海大桥、东海二桥、高速公路、铁路等分割,交通联系不便;选址围受大交通分割情况较为严重,有铁路、高速公路、河、磁悬浮线等横向穿越,难以形成完整的园区形象和功能布局;现状用地条件不理想,涉及区芦潮港老镇的搬迁、改造,成本较高;涉及南郊沿海防护林和生活岸线等用地的功能调整;增加与奉贤区及农场之间的协调成本。在对A、B、C三个方案优劣势比照的基础上,规划局选取用地情况权重为2.5、交通区位权重为2.0、开发成本权重为1.5、地区联动权重为1.5、发展依托权重为1.5、生态环境权重为1.0等六项关键要素作为三个选址比选区的量化比较条件,每项要素条件又分2-3个子项,合计分为15个子项。按照加权指数的测算方法,得出A、B、C三个方案的加权指数分别为3.6,4.8,3.9,综合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意见,B方案是最为合适的选址方案。三B方案选址的概况和综合优势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选址区域位于南汇东南部,东起人民塘随塘河,西至远东大道,北至大治河,南与海港新城相连,规划面积为85.1平方公里,涉及万祥、书院、新港、泥城、大团、黄路、老港、三墩8个镇行政区域,含59个行政村。区域9.1万人,36025农户,共需安置劳力4.15万人,养老安置3.51万人;需动迁企事业单位546户,职工1.53万人;需拆迁居民用房444万平方米,非居住用房85万平方米。开发区选址区域劳均占地2.4亩。1、可近距离享受海港新城和国际空港的配套服务。在国际海港和国际空港的双向辐射下按国际标准建设综合开发区,更易于输入国际先进的开发管理理念,便于吸引世界上具有知名度的跨国公司投资落户。同时能为海港新城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而海港新城的海关、商检、检疫、政务、港务、商住、人才等则能为开发区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形成互为支撑、互为依托的双向推进格局。2、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对综合交通优势。该地区虽然远离市区和环线,地理位置相对独立,但是交通便捷的优势十分突出。两港拥有最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已建成的郊区环线纵贯南北,大治河、五尺沟能提供畅通的水上运输;规划建设中的沪芦高速公路、磁悬浮列车、轻轨以及浦东铁路,将使南汇成为通衢之地,交通的便利直接降低了运输的成本。3、具备低成本开发的有利条件。该区域实际面积为85.1平方公里,涉及8个镇行政区域,含59个行政村。该地区劳均占地2.4亩,耕地占区域面积的比重为58.4%,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19.1个百分点。所选区域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41:36, 是各区中毛地开发成本较低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地区建设综合经济开发区,既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高起点地设计生态型总体规划,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能较好地控制初始开发成本。4、具有有利的环境资源优势。根据对开发区环境评价的报告,开发区的选址能充分利用临海的地利优势为开发区产生的废气、废水提供有利的扩散条件,使开发区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南汇区大治河水资源及将要开发的水资源为开发区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开发区与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表明,开发区的建设对周边的环境基本没有污染,开发区排放的工业废气对惠南新城、海港新城和海滨旅游带基本没有影响,若开发区的工业污水与海港新城的生活污水统一考虑,既有利于污水的生化处理,也有利于污水的集中处理;同时周围的环境污染对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也不会造成影响。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容,环境评价良好。5、具有较好的市政设施建设基础条件。由于该区域处于临海地区,可就近实施雨污水排放;毗邻惠南新城的优势,可就近利用220KV变电站;区域围的东海平湖油气田登陆点,能够提供开发区企业所需的生产用气和生活用气;规划区域北侧的老港垃圾处置场,能够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后集中填埋。通过对市政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或改造,使该区域较快、较好地具备完善的水、电、能源等众多的市政配套设施功能。供水、排污:结合浦东新区和南汇区的专业规划统一考虑供水系统;结合海港新城统一规划,雨污水排放考虑就地组团式建立雨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标准采用雨污水分流制,区域围雨水管网采用P=1-3年,排涝设施达到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雨量标准;开发区河道面积率不低于8%。燃气:在新港天然气首站设专门调压站2.5/1.6Mpa,并敷设高压输气管道,保证充足气源;生产用气采用1.6 Mpa压力直接到户,生活用气采用0.2-0.4 Mpa压力到户。环卫:环卫设施同步规划落实用地;生活垃圾实施分类收集、运输、处理,鼓励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压缩式收集站服务半径控制在0.5公里;开发区单独设置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粪便污水纳入管道。用电:电力负荷密度按25-40万千瓦/平方公里考虑,用地面积50-60平方公里,总负荷150-240万千瓦;近期电源点就近利用220KV变电站,远期建设天然气为燃料的热电联供厂,或由南汇500KV变电站接入;规划保留高压输配电走廊和若干35KV变电设施的用地。五、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开发模式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结合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特点,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总体要求,创新开发模式,加快启动开发建设,尽快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一基本原则1、有利于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要有利于按照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政府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合作、共同开发的新局面。2、有利于提高开放度、最大限度吸引国外资金。要有利于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与国外具有丰富经验和一定实力的投资管理公司、国际财团合资合作,进行规划设计、运作管理和招商引资,负责开发区的总体开发运作;要有利于按照整体规划、分园开发的办法,对一区多园中的不同园区吸引不同的中、外方公司参与开发建设。要有利于重点吸引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公司入驻。3、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要有利于降低土地一级开发成本、公用与基础设施配套成本以及开发区的协调、管理成本,增强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4、有利于政府充分授权、提高效率。要有利于实现政府对开发区的充分授权,减少协调与管理成本,提高开发区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二开发模式开发模式一:成立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开发公司;邀请一位主要的国家领导人兼任管委会名誉主任,由市里主要领导兼任管委会主任;赋予管委会市级政府主管部门享有的审批权限,并将其余由各主管部门负责的建设项目审批和工商营业执照等权限下放给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要负责开发区重大事项的协调与决策;开发公司主要负责开发区的总体开发、日常运作管理以及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负责开发区的一级土地开发。该模式为目前国大多数开发区所采用的开发模式,管理层级多,增加了协调成本,效率较低;变通模式为将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合一,以提高效率。开发模式二: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出台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相应政策;对一区多园中的不同园区吸引不同的中、外方公司参与开发建设,成立中外合资开发公司,负责该园区的土地一级开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与日常运作管理等工作;由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开发区重大事项的协调与决策,有关审批事项仍由市级政府主管部门按审批权限审批。该模式管理层级最少,但由于有关审批事项仍由市级政府主管部门按审批权限审批,协调成本反而增加,效率不高;吸引不同中、外方企业参与不同园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招商引资、降低开发成本。开发模式三:由市政府向社会公开招聘,由中标公司按照规划及有关要求,负责开发区的土地一级开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一区多园中的不同园区吸引不同的中、外方公司参与该园区的开发建设,成立中外合资的开发公司,负责该园区的招商引资与日常运作管理等工作。由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开发区重大事项的协调与决策,有关审批事项仍由市级政府主管部门按审批权限审批。该模式管理层级相对少,减少协调成本,效率较高;通过公开招标由中标公司负责开发区的整体开发,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吸引不同中、外方企业参与不同园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招商引资、降低开发成本。从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等角度出发,拟选择开发模式三作为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开发模式。开发区将实施梯次推进的滚动开发办法,按照一次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开发步骤,梯次推进,逐步提升,实现良性滚动发展;到20XX完成首期开发时,要吸引至少15家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跨国公司先期入驻,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六、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下一步工作建议1、建议尽快成立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专门机构,在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启动开发建设,尽快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2、建议从实施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出发,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争取国家级开发区定位的有关工作,争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及国家在十五、十一五计划中作为国家重大综合专项从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3、建议尽快研究本市对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政策聚焦配套方案,制订加快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配套政策。4、建议尽快启动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总体形态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国际招标。5、建议深化招商方案,先期启动区域条件成熟的抓紧启动开发建设。6、建议进一步细化基础设施与公用设施配套规划。36 / 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