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统文化当如何传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05400935 上传时间:2022-06-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的传统文化当如何传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们的传统文化当如何传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们的传统文化当如何传承?梳篦,也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谈起梳篦,常州人总是特别地自豪。常州梳篦久负盛名,自古便有“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之说。相传在乾隆年间,常州西门和南门一带,家家户户都从事梳篦生产,在最鼎盛的时期,从业者可达3万人之多,其行业区域差不多占据当时常州城的一半!至今坊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在常州微服私访,当他来到常州西门的花市街时,不由被眼前的繁盛景象惊呆:梳篦店铺一家连着一家,爿爿店中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宫梳名篦”。由于当时南门木梳街上专做木梳,花市街上专做篦箕,于是花市街被更名为篦箕巷,还有了“南门木梳街、西门篦箕巷”的说法。遥想当年常州城里梳篦生产和买卖的盛况,今天的我们,重新走在篦箕巷里,会不会觉得太过冷清?放眼今天的常州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实力稳步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现代化的改造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是不是也无情地带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来到常州梳篦文化苑目前常州城里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梳篦制造厂。在参观访问中,我采访到一位75岁的梳篦工艺传人潘秀兰奶奶。潘奶奶从小就学习梳篦制作,一晃都好几十年了。她是常州目前少数几个能从挑选木料开始一直做到编楂工序的人。在车间里,我有幸一睹老人娴熟的编楂技法,并为之赞叹。潘奶奶告诉我,多数人只能制作篦箕的几道工序,然后将半成品出售,现在能从第一道工序做到最后成品的人已经没有了。再者,篦箕制作非常辛苦,又不赚钱,现在只有一些年龄大的人还在坚持。说到这,老人显得有些沮丧。她说,虽然自己的儿女也会做,但都不愿意做,而且掌握梳篦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自己真为常州梳篦的未来担心,这样下去恐怕会是后继无人呀!“白似琼瑶滑似苔,随梳伴镜拂尘埃。”当人们对精美的梳篦爱不释手的时候,当人们把梳篦奉为绝世的工艺品反复欣赏的时候,可曾想过,这些令常州人引以为荣数百年的传统工艺,将在不远的未来消逝?这门在民间发起,在民间昌盛,最终走入皇家宫廷的传统工艺,现在还有什么人在传承?渐渐地,梳篦制作工艺会被遗忘,属于这个城市的宝贵文化也在岁月的剥蚀下渐渐消失。如果有一天,这些年迈的梳篦传人不再了常,州梳篦又将何去何从?不要让未来充满太多遗憾,也不能让先人的精神财富毁于一旦无,论是保护还是保留,今天的我们,都应当认真而严肃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当如何传承?”常州外国语小记者:七(10)班指导老师:王艺周雪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