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第2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 人民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70702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第2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第2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第2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讲明清时期的经济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3)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美洲农作物传入的影响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研究成果核心论点:(1)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内在联系。 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2)成就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纺织业A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b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等。3商业(1)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明朝中后期,出现在江南丝织业中。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核心论点:(1)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2)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核心论点:(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图解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信息提取: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以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图解历史】古代手工业【知识拓展】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构图解史】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教材补遗】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图解历史】“海禁”、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教材补遗】隆庆开关1567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经济因此焕发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隆庆开关”表现出明朝在对待国民的海外贸易政策上,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大大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使晚明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进程最终完成。它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辨析比较】“海禁”与闭关锁国“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规律总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规律(1)商业场所:由城市到农村;由限制时空到突破时空界限。(2)交易内容:由以地区间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3)交易媒介:由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出现纸币。(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5)经营领域: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教材补遗】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重点一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史料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和中华文明史【史料解读】史料从农作物品种、经营方式、经济作物、种植格局等方面分别总结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问题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试答:【提示】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推广;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促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史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史料二清代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发展。(2)史料二“山陕会馆”体现了当时形成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问题思考】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试答:【提示】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重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资本主义发展史料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指商人)苦艺能之无用,行者(船民)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史料解读】史料反映了南洋“未禁”时的社会状况及“既禁之后”的社会状况。【问题思考】据史料分析“海禁”政策实施前后的社会变化。试答:【提示】“海禁”之前沿海居民生活富足,“海禁”之后沿海对外贸易无从发展,使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史论归纳】古代中国由开放到闭关的原因(1)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阶级必然引起汉民族人民的反对,要防范中外结成反清联盟。(2)自然经济的反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和外国“互通有无”。(3)重农抑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思想抑制商业发展,不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解读】漫画说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结论】“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比较“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史料一中国古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基因,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认定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杨师群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属伪问题 史料二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中以江南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最为明显。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解读】(1)史料一认为仅仅以雇佣关系的存在作为评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准是片面的。(2)史料二认为明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苏州的纺织领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可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结论】全面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1)概念: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面向市场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2)缓慢发展的原因(3)历史地位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会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9高考天津卷T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命题点: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解析:选B。由材料“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集市中既有文化娱乐活动,也有商业交易,说明当时武城县文化和商业活动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当时武城县集市贸易的繁荣,并非强调农村集贸市场从无到有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文化生活,还体现了商业活动繁荣,C项说法不全面,故排除。材料只是强调了武城县集市繁荣的情况,并未涉及乡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2(2019高考全国卷T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命题点:明代手工业的发展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从中可看出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也没有关系,故B、C项错误。3(2019高考全国卷T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命题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4(2018高考江苏卷T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命题点: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的特点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选C。解题先从时间与区域看,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理解关键词“桑蚕”“稼穑”即农民种地养蚕,按照常理,地主收田租应在秋收谷物之后进行,但当时江南地区地主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说明农村的副业有了一定的规模,逐渐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农户收入多依靠家庭副业,所以C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才开始瓦解,所以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农耕技术,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地主照旧催收地租,可见地主剥削程度并未减轻,D项错误。5(2019高考全国卷T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命题点:清朝的租佃制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正确。6(2016高考全国卷T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命题点: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7(2018高考全国卷T27)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命题点:明朝的对外贸易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选B。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明代农耕经济发展)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选D。材料未提及农耕经济与市场的关系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故A、C两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知犁耕的状况,故B项错误;通过图片所反映的“工具”“播种”“肥料”等事项可以看出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2(命题点: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反映出当时()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解析:选C。“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表明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没有涉及,排除。3(命题点:明清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C八股取士制度的实行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解析:选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由于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使商人“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故D项正确。4(命题点:明代的纺织业生产)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记述出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金泽小志风俗“棉纱成纴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木经团。”清代褚华木棉谱“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提到农耕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三则材料均涉及纺纱,体现了纺纱生产的专业化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商人进入生产领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了区域分工,故D项错误。5(命题点:清朝的贸易)据载:“乾嘉之时,南北贸易繁盛之地,有数银号,其所出之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这反映当时()A出现了向信用货币演进的趋势B白银外流影响货币供应C商贸繁荣活跃了中国资本市场D官营票号控制国家命脉解析:选A。材料反映银号的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银票相当于今天的支票,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向信用货币演进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北贸易”,非国际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银票可以通行于南北,以适应商品经济繁荣的需要,非资本市场投资例如股票、期货、金银买卖等,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银票通行于南北,没有指出票号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6(命题点:清朝的外贸政策)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 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C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D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时间以及上海的地理位置可看出上海发展得益于政府“海禁”政策的放宽,故B项正确。(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解析:选D。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这种现象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式经营,仍然是封建土地生产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城镇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城乡差别,排除C项。2(2020广东佛山二模) 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A外来作物的传入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外来作物的传入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解析:选A。“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说明增加了粮食产量,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故选A项;“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排除B项;“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不属于农业技术层面,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统治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而非开放,排除D项。3(2020广东化州一模)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A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B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C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D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生态农业。其产品主要进入市场销售,商品化程度高,正是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D项正确。4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开始形成一批繁荣的商业市镇B苏州成为徽商晋商主要活动区域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为繁荣D苏州居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解析:选C。材料信息“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等反映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为迅速,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5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D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解析:选B。依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发达,而非开始兴起,故A项错误;据材料“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可知,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发达,这表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6(2020重庆月考)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A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解析:选A。材料“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反映了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这说明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正确。7有学者说:“明清变迁时期一个非常具有意义的社会转变就是士与商的关系。约在16世纪开始,就流行一种弃儒就贾的趋势,而且渐渐地这种风气愈来愈明显。”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人不得为官制度废除B士贵商贱观念受到冲击C明清八股取士弊端显现D商人政治地位逐渐提高解析:选B。“商人不得为官制度废除”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贵商贱的观念有所变化,故B项正确;八股取士并不会冲击士人地位,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8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实施后的民间对外通商状况,不涉及贫富分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可知,“海禁”政策不利于社会的安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使民间私下发展对外贸易,民间对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项正确。9康熙帝云:“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雍正帝则说:“楚地本产米之乡,素为东南所仰给”。这说明江浙地区()A农业经济已经衰落B经济结构变化很大C出现新的经济因素D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解析:选B。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由材料“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楚地本产米之乡,素为东南所仰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浙地区手工业的发展使其粮食需要依赖其他地区供给,这反映了其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结构,而非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排除。10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解析:选D。根据材料“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空前繁荣的市镇经济推动了园林建设,故D项正确。11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账、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解析:选D。材料“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算账、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说明商业的发展使徽商注意研究经济、交通、气候等多种知识,故选D项;材料“书市”和“徽商刊刻”说明不是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涉及多种知识,与“好儒”关联不大,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印刷术的变革,排除C项。12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解析:选A。据材料“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王朝是王权强大的时期,由此可见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非常明显,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3)根据材料信息“商业很发达”“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作答。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积极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14(2020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章节主要内容第1章早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等概念解读第26章纺织业、食品工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造纸业与印刷业以及重工业(工具制造业与建材工业、造船业)的发展状况第79章早期工业化的能源与材料问题(动力、燃料、铁、木材)、原料输入与产品输出问题、人口与工业劳动力问题第10章工业发展的特点,即节能省材型的发展模式第11章英国模式与江南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上表为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从其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解析:通过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段,即15501850可知,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主要叙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种新生事物并没有发展成为生产力领域的资本主义经济,据此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为“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在论述过程中,我们要从政治、经济及思想方面进行论证。答案:示例论题: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 阐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早期工业化成就突出,但其是建立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使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治保障;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依然实行,使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要素;社会上的农本商末观念和消费观念制约早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由于政治、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