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练 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反映出当时()A.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C.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材料“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表明子贡经商致富,与国君平起平坐,商人地位明显得到提高,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B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载通典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续补遗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B材料“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选B项。根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A项。题干只是反映土地的占田情况,而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政府是限制土地兼并的,排除D项。3.(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秦律工律规定: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秦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商业发展B.加强经济控制,巩固中央集权C.重视制度建设,规范手工生产D.统一生产标准,实现政府垄断答案B材料中“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反映了秦朝加强工商业规范,统一度量衡,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B正确。加强工商业规范不等于抑制商业发展,故A错误;秦朝最主要的制度建设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实现政府垄断”的信息,故D错误。4.(2018江苏如东调研)古代冶炼时,在地面上挖出缶状炉缸,内层涂以耐火泥,上置顶盖,将生铁料烧成熔融或半熔融状态,鼓风吹炼并加搅拌,使成为熟铁,这一技术始于()A.西周B.两汉C.南北朝D.明朝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炒钢技术,其始于两汉时期,B项正确。5.(2019江苏南通1月)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说明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其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出牛耕技术普及全国,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没有体现出女织,B项错误;唐朝才出现曲辕犁,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6.(2018江苏扬州期末)盐铁论水旱记载:冶铁者“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贳(赊欠)。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材料中蕴含的信息有()官营冶铁作坊的经营方式有强烈的追求利润的要求注重产品质量和经营方法注意市场信息和成本核算A.B.C.D.答案B由材料中“家人相一,父子戮力”“民相与市买”,可知是私营手工业,排除,故排除A、C、D;由材料中“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可知符合题意,故选B。7.(2018江苏南通二模)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A.利用水力资源提高冶铁质量B.推动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C.克服地势限制增强灌溉效益D.使农田灌溉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答案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是龙骨水车,它克服了地势等的限制,提高了灌溉效率,故C项正确。A项是指水排,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青裙箬笠倚车卧”说明这种灌溉工具仍然使用人力,排除D。8.(2018江苏扬州考前调研)据耒耜经记载,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答案A材料说的是江东地区,显然不是整个长江流域,也不能说明是广泛使用,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能从材料中得出,不符合题意,排除。9.据明代太仓州志记载,太仓州(属苏州府)所产的棉布,“岁商贾货入两京(南京和北京),各郡邑以渔利”。这说明()A.太仓州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B.两京地区的棉纺织技术落后C.江南棉纺织业成为经济主导D.南北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达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明代商业。材料中江苏太仓的棉布远销北京,说明当时的长途贩运业发达,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太仓与其他地区棉纺织业的对比,不能说明其中心地位,A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两京地区棉布需求量大,不能说明棉纺织技术落后,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棉纺织业与其他行业的对比,不能说明其是经济主导,C项错误。10.(2018江苏南通等七市三模)“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B.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C.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D.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答案DA说法与史实不符,开封是北宋的都城,其政治功能也较强;材料没有涉及宋政府对商业的态度,B不正确;由材料描述可以得出宋代商业发展打破了坊市界线,C不正确;由材料中“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可知,开封商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D符合题意。11.(2018江苏南京三模)“每日如宅舍宫院前铜铁器、衣箱、磁(瓷)器之类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如此生鱼有数千檐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马行(街)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传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材料主要体现了北宋()A.市场分布类化 B.彩瓷交易频繁C.商帮经营兴盛 D.长途贩运繁荣答案A材料信息“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如此生鱼有数千檐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马行(街)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传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说明北宋东京的“市”已经打破了空间限制,并且不同地区卖不同的商品,即市场分布类化,故A项正确。12.(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A.冶金工具革新B.农业技术进步C.风能普遍利用D.小农生活富足答案B材料中“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风轮共转相钩加”反映了宋代利用风力的水车进行农业灌溉,体现了当时农业技术的进步,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冶金工具的革新,故A错误;“风能普遍利用”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小农生活富足”,故D错误。13.(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都各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A.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B.招来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D.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材料说明鼓励外国商人从事商业贸易,“收息钱达98万”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D正确。A中满足贵族物欲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述是促进海外贸易,不是招商引资,排除B;“民众崇尚洋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14.(2019江苏南京、盐城5月)宋朝高斯得有诗云:“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阬谷,行当歌大东。”材料说明,宋朝()A.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纵 B.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D.丝织业不再由政府管理答案B材料反映了蚕桑的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波动很大,而不是蚕桑业被大商人操纵,A项错误;材料“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表明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B项正确;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5.(2018江苏盐城三模)明太祖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这表明当时()A.长途贩运受到严厉的排斥B.传统抑商政策发生动摇C.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由题干可知,对于南雄商人的诉讼,“刑部议吏罪当纪过”,而皇帝的态度和意见是“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这说明无论是刑部还是皇帝都主张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故选C。题干中没有体现A,B和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B和D。16.(2019江苏海安高中期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答案A材料“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者”表明由于倭患严重才导致明政府实行“海禁”,A项正确;明初“海禁”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一律在官府主持下进行,并非禁止一切海外贸易,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而不是实行程度,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7.(2019江苏海门期初)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材料反映了()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已废除了“海禁”政策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答案C材料“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表明明朝海禁政策有所松弛,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且材料反映的是海外贸易,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外商来华贸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8.(2019江苏扬州1月)明朝正统九年二月,广东潮州府民滨海者,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货爪哇国。正统十年(1445年)三月,福建缘海民有伪称行人正使官,潜通爪哇国者。由此可见明代()A.开放对爪哇国贸易B.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D.对外走私已成普遍现象答案B材料“私下海,通货爪哇国”体现出私人与爪哇国进行贸易的现象,这反映了明代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B项正确。“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潜通爪哇国者”表明官方并没有开放对爪哇国贸易,A项错误;明朝建立以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的私人海上贸易活动,只允许保留有限制的官方朝贡贸易,C项错误;在“海禁”政策下,官方朝贡贸易是主流,对外走私仅是个别现象,D项错误。19.(2018江苏无锡期末)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答案D由材料可知,农妇每天纺棉织布,可以到市场上卖出换钱,可以供给家庭用度,或者交税给政府。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但是在满足家庭自身需求之后,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对外有交流,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排除B;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排除C。20.(2018江苏如皋学情调研)清代前期,杭、嘉、湖三府是蚕茧丝绸的集中产地,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江流域蚕桑业快速发展,赶上杭、嘉、湖三府。这一变化源于()A.棉纺织业成为杭嘉湖地区新兴产业B.区域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C.珠江流域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江流域蚕桑业快速发展,赶上杭、嘉、湖三府,主要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只设立广州十三行有关,故D项正确。棉纺织业成为杭嘉湖地区新兴产业与材料中“杭、嘉、湖三府是蚕茧丝绸的集中产地”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三府“区域间经济交流”,而是强调珠江流域蚕桑业赶超杭、嘉、湖三府,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珠江流域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而是强调珠江流域蚕桑业赶超杭、嘉、湖三府,排除C。- 7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