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4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练习 新人教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048916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4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练习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4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练习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4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练习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4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层发展壮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并未分析其原因,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仅是土地私有制现象,这些现象并未标志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大量存在,并未抑制大土地所有者,排除D项。2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较稳固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C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明显解析:选C。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从材料中的“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等信息来看,这种认识反映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故选C项。3(2020山东潍坊期末)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选A。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制造舆论,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4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析:(1)第一小问方面,据材料一“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得出;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得出。 (2)第一小问视角,据材料二,秦人抛弃了“王德”,表明是从道德的视角进行评价;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二“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得出。(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答案:(1)方面:制度建设。 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 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 (3)问题: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解析:(1)材料一的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2)第一小问汉化措施,根据所学知识作答。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得出答案。(3)据材料三“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所学知识得出。答案:(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6市易法是力推的富国之法,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思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神宗时期,随着大商人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本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欺凌压榨外来商人,盘剥勒索本地行铺稗贩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朝廷在京师设立市易务。尔后,全国较大城市亦陆续设置市易务或市易司设立市易务的初衷是使“出入不失其平”“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以及“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方宝璋怎样看宋代市易法材料二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市易务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推行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背景和目的。(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市易法的初衷并没有真正实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所列现象带来的影响。(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从经济的视角评价市易法的利弊得失时我们应该把握的主要标准。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从商业垄断等方面说明;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一“出入不失其平”“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信息概括。(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从国家对商业管理的角度说明;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标准是改革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答案:(1)背景:大商人垄断经营,扰乱商业秩序。目的: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原因:国家过度干预商业;执行机构动机、手段不当。影响:市场失灵,价格扭曲;部分商人破产、百姓生活受影响,滋生官场腐败;矛盾激化,改革阻力增大,埋下变法失败的隐患。(3)标准:改革措施是否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