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秋兴八首》的艺术结构与抒情脉络

上传人:靓*** 文档编号:102713550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秋兴八首》的艺术结构与抒情脉络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析《秋兴八首》的艺术结构与抒情脉络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析《秋兴八首》的艺术结构与抒情脉络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秋兴八首的艺术结构与抒情脉络试析秋兴八首的艺术结构与抒情脉络王新霞 胡永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37;河南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郑州 450002 )摘要: 杜甫的秋兴八首 不仅以其深挚的思想情感,沉郁而高华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古今绝大数评论者的高度赞誉, 而且其高超的艺术结构也为人们所一致称道。 前人评论这组诗艺术结构和抒情脉络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八首诗的结构具有浑然一体、 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二是八首诗之间又极尽开阖变化之能事, 使组诗结构跌宕有致, 情感脉络似断实连。不过,古人的评论虽然精辟,但因太过简括,使人不易明其究竟。本文在对组诗逐首分析的基础上, 把秋兴八首 艺术结构和抒情脉络的上述特征之表现归纳为四个方面:爱国忧时之心贯穿全篇, 形成组诗的主旋律; 各首诗的抒情背景都在凄凉秋景中展开, 在主色调上具有一致性; 时空背景的连续性与推移换安排巧妙; 各章在情景结构与描写笔法上各不相同。并对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关键词:杜甫; 秋兴八首 ;艺术结构;抒情脉络秋兴八首 是杜甫晚年在夔州精心完成的一组史诗, 八首诗以其高度的思想、 艺术成就得到了古今大多数评论者的广泛赞誉。 如明宗子发评云: 秋兴 诸作调极铿锵而能沉实,词极工丽而尤耸拔,格极雄浑而兼蕴藉,词人之能事毕矣,在此体中可称神境。 1 清黄生则认为: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在也。 2 这组诗之所以获得如此盛誉, 在于其深挚高远的忧国之情、 身世之悲, 在于其雄浑而蕴藉、沉实而高华的风格,也在于其杰出艺术结构和抒情脉络的精心布置。关于这组诗的艺术结构和抒情脉络, 前人有过不少精彩的评论, 我们先摘录其有代表性者如下:秋兴八章,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明王嗣奭杜臆 3八首命意炼句之妙,自不必言。即以章法论,分之如骇鸡之犀,四面皆见,合之如常山之蛇,首尾互应。清陈廷敬 4此诗一事叠为八章,章虽有八,重重钩摄,有无量楼阁门在。清钱谦益钱注杜诗 5统观篇法次第,一首有一首之照应,八首有八首之联贯,气体浑厚,法脉周密,词意雄壮,其间抑扬顿挫,慷慨淋漓,全是浩然之气相为终始。清范廷谋杜工部诗直解 6道他是连,却每首断;道他是断,却每首连。倒置一首不得,增减一首不得。清金圣叹杜诗解 7一题八首,句句稳叶,前后照应,结构森严,此格自公创之,遂为七言律诗之祖。清钱良择唐音审体若八首作一首读,其变幻纵横,沉郁顿挫,一气贯注,章法、句法、妙不可言。清屈复唐诗成法王嗣奭、 钱谦益、 钱良择注意到的是八诗之间环环相扣, 相互呼应承起的紧密性和总体结构的浑然一体性;陈廷敬、金圣叹、范廷谋注意的是组诗既抑扬顿挫,又一气贯注,前后连贯的结构的辩证统一性; 屈复的则是在一气贯注的整体结构下, 组诗章法、 句法纵横开阖、 委曲顿挫的变化性。 可以看出, 前人评论这组诗的结构和脉络,侧重点虽不尽相同,但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八首诗具有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各首之间一气贯注,前后照应、结构森严。二、 各首诗又在表现的时空范围上极尽开阖变化之能事, 使组诗结构跌宕有致, 情感脉络似断实连。古人的评论虽然精辟, 但因太过简括, 使人不易明其究竟。 故有必要就这一问题对这组诗做一些更为具体深入的分析探究。下面,我们先对八首诗的抒情内容与相互之间的承接脉络作一分析。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第一首,诗人立足夔州,从眼前枫林霜染的无边秋色落笔,高唱出秋兴的主题, 正如清黄叔灿所云: 起联陡然笔落, 气象横空, 着眼在 气萧森 三字。 (唐诗笺注 ) 颔联紧承气萧森三字, 绘出了高山峡谷间宏阔萧森的深秋景象。 此联上句写巫峡, 是由下而上;下句写巫山,是由上而下,只见江浪滔天,风云匝地,将深秋的萧瑟阴沉扩展于整个天地之间,写得波澜壮阔、 气韵沉雄。 诗人并非在简单地再现眼前的自然景物,而是把他对国家丧乱的忧念融入了景物的描写之中, 景物中饱含着郁勃不平之气, 起伏着诗人沉重的忧思,它是动荡不安的时代的象征。颈联由写景自然地入抒情,丛菊、孤舟是眼前景,他日泪、故园心是心中情,开字、系字一语双关,前后勾连,使这一联情景交融,妙语天成。中间四句大开大合,由阔大到细微,由写景到抒情,而在章法上则脉络分明、丝丝入扣: 江间承峡, 塞上承山;菊开山际,舟系江中,四句错综相应。 8 尤见杜甫于七律的锤炼之功。尾联以一片急促的捣衣声传出了客子还乡的急迫心情,留下了一个凄凉的尾声。全诗以秋景起兴,以秋声作结,写景抒情,深沉悲壮,气象阔大,字字警拔,实为七律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故清管世铭说: 七言律诗,至杜工部而曲尽其变。 盖昔人多以自在流行出之,独加以沉郁顿挫。其气盛,其言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无美不备,无奇不臻,横绝古今,莫能两大。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第二首, 承接第一首结尾的暮字, 续写傍晚登夔州城眺望时的所见所感。 在第一首点出故园心的基础上,这一首进一步点明秋日登楼乃是为了望京华。清浦起龙指出:二章, 乃是八首提掇处。提望京华本旨,以申明他日泪之所由,正所谓故园心也。 9诗的开头便用大笔勾勒出一幅极广阔、极凄凉的孤城独望图:落日映照下的夔州城上,一位老者向着北斗星的方向, 久久独立凝望。 诚如清人徐增所云: 前以暮字结, 此以落日起。落日斜,装在孤城二字下,惨淡之极;又如亲见一子美立于夕阳中也。 (而庵说唐诗 )而在这幅惨淡的图景上, 诗人又加以每依二字, 表明时时如此, 更是将悲凉的气氛推向极致。听猿、画省两联,眼前之景与恋阙之意错综相对出之,承接首联夔府孤城与望京华而来。诗人本有机会随严武回朝, 但又因卧病而终成泡影, 只能在这僻远山城听着猿声、悲笳, 落泪伤感。将首联望京华的悲情又递进了一层。前三联已将凄凉的气氛渲染得无以复加, 孤城独望中不觉已是深夜,尾联便把一腔羁旅、怀归的悲凉寄寓于一片空明凄清的秋夜图景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使全诗气势完足。 同时月映芦荻花的图景既表明流光迅逝之意, 又点出秋景,照应秋兴之题。如杨伦杜诗镜铨所评:对结无痕,篇篇映带秋意(请看石上句下) 。10同为写登楼所望之景,第一首以所见为主,巫山的枫林、丛菊、风云,巫峡的波浪、江 上的孤舟,意象密集,层次井然。此首则把描写的重点落笔在所闻之景上,在孤城落日、北斗京华这一广阔的背景下, 点缀以凄凉的猿声和隐隐的悲笳, 用笔疏朗。 这既体现出杜甫笔法的变化, 也符合夜晚登楼的实际环境。 两诗的结尾都是寄情于景,意味悠长,但也有同工异曲之别。第一首将故园之思,融于急促的暮砧声中,以所闻作结;本首则将京华之恋,寄寓于月光芦花交相辉映的景象之中,以所见作结,也见出构思的匠心。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第二首写诗人从落日时分登楼望京华, 直至皓月高悬的深夜, 第三首则继之写清晨登楼。同是写登楼远望, 此首却一反前两首写景凄凉萧瑟的笔调, 而是描画了一幅明丽宁静的山城秋晨图。首联,夔州城千千万万的村落城郭静静的沐浴在清晨的霞光之中,诗人独坐城楼,被四周苍青的山色所环抱,整个山城尽收眼底。境界阔大,笔力矫健。 颔联则在这宏阔宁静的画面上点缀以隔夜未归的渔舟, 和轻盈翻飞的秋燕, 增添了一些生动的意趣。 这本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但是诗人在这优美图景的描绘中使用了日日、还、故等词语,其中的意味便大不一样了: 山城虽美,但日日眺望, 便觉无聊; 江中还是那些已经看厌的渔人在泛舟捕鱼;马上就要飞回的燕子似是要戏弄我这孤独老头儿,故意在眼前飞来飞去,难免可厌。正如金人瑞所评: 千家山郭下加一静字,又加一朝晖字,写得何等有趣,何等可爱。 江楼坐翠微 ,亦是绝妙好致。但轻轻只用得日日二字,便不但使江楼翠微生憎可厌,而山郭朝晖俱触目恼人。 (杜诗解 )悦目之景却引出懊丧的情绪,其中原因全在于诗人的一颗百无聊赖的愁心,如王嗣奭所道出,此人情、物情之各适,而以愁人观之,反觉可厌( 杜臆 ) 。这种写法和春望中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一样的,都是以乐境写哀情,只是这里写得委婉含蓄, 春望中写得较为直露。前两联诗人在明丽优美的景物面前却透出无聊的性情, 形成了一个悬念, 为下文渲染蓄势,后两联直书衷曲,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中国古代士人一般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 首先是立德立功, 退而求其次才是立言。受家学的影响,杜甫自幼就树立了奉儒守官的人生理想,这正是立德、立功、立言的路子。匡衡抗疏获得功名就是立功,刘向传经就是立言,杜甫也曾抗疏力救房琯,但没有成就匡衡那样的功名;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完全有立言的学识和才华,但却遭逢世事艰危之时,漂泊流离,难以像刘向那样传经立言。而那些并无立功、 立言大志的少年同窗反倒轻衣肥马, 既富且贵。 这正是诗人百无聊赖的愁心之所在。浦起龙评论说:前两首故园 、 京华 ,虽已提出,尚未言明其所以。至是,说出事与愿违衷曲来,是吾所谓望之故。 (读杜心解 )可见前三首写怀恋京华之情,情意愈愈深,心事愈说愈透。结尾之处,前两首皆寄情于景,余味深长,此首则直诉衷肠,慷慨悲愤之情抒发得沉着痛快,淋漓尽致。前三首诗如果放在一起看, 我们会发现, 第一首,从白日写到日暮,第二首从日落写到深夜,第三首又写到早晨,可见诗人确是每依北斗望京华,日日江楼坐翠微。三首诗连读,颇有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之妙。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这是第四首。前三首皆从夔城秋景写起,引出故国之思,反复吟咏,心事愈愈深,秋景则已无以复加。 此首便抛开夔州,直写长安, 这既是情思奔涌不可遏制之形势,又是章法安排不得不变化之结果。萧涤非先生说:此首为八首之枢纽,前三首多就夔州言,此以下五首多就长安言。由第一首之故国 ,第二首之 京华 , 第三首之 五陵 , 杜甫已把读者一步步引向长安, 故不觉突兀。 11诗的前六句直书胸臆,叙写长安世事。首联大笔如椽,气势雄健, 总括百余年来的长安局势。 诗人生长于开元盛世, 又一生向往贞观年间清明安定的政治局面; 天宝年间奔走长安十多年,倍尝酸辛, 目睹奸臣专权、 祸国殃民的罪行;又亲历安史之乱的惨烈巨变及其后唐王朝艰难多舛的政治形势;现在虽远离长安,但京城动荡不安的时局仍频频传入他的耳中。这些历历如昨的往事,是如此纷繁复杂, 确是如同弈棋般起起伏伏;而回顾这些世事, 诗人的情绪岂能是一个悲字了得!可见这两句诗中含蕴之丰,情感之深,足以力透纸背。颔、颈两联, 则是首联的具体展开,写足了如弈棋的长安局势、 不胜悲的百年世事。王侯的宅第里已经换了新主人, 朝中的文武大臣也已不是往昔诗人所知道的那批人, 这对于曾多年居住长安,又曾在朝中任过左拾遗的诗人, 无疑会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 但是,这还只是百年世事的浅层;曾经亲历往昔那君明臣贤,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开元全盛日,如今却面对长安城外战鼓声声, 羽檄飞驰的局面, 这才是最让诗人悲不自胜的地方。 总观全诗,前六句直书胸臆,抒情、议论,一路写来,汹涌澎湃,悲愤之情势不可挡。结尾鱼龙一联,却陡然刹住, 从纵情的想像中拉回现实, 而思念起往昔长安生活中美好的方方面面来。 恰如诗经中所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卫风氓 ) ,情思至极,化为无声,尾联鱼龙寂寞秋江冷又照应了诗题的秋字,再次见出老杜笔法的细密。从八首诗整体结构看, 本首则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前三首诗分别点出故园心、 望京华、功名薄、传经心事违的心事,此首承之而来,更是信马由缰,纵笔大书长安的百年世事;而结尾故国平居有所思, 则又顺势引出后文, 以下四首就是承此而来, 俱是诗人对往昔长安生活的追忆。浦起龙云:四章正写望京华 ,又是总领,为前后大关键( 读杜心解 ) ,清人范廷谋云(第四首)上应故园心三字,为下四首引脉。八首中关键全在于此,读者勿草草看过( 杜工部诗直解 ) 12 ,都道出了本诗在整个组诗前后承中的关键地位。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第五首, 承上首故国平居有所思而来, 是所思长安生活的第一首。 全诗前六句纵笔而下,极力铺写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 朝省仪式的隆重庄严, 隐隐带出诗人当年意气的风发; 结尾两句陡,瞬间拉回漂泊夔州、秋江独卧的凄惨现实,今昔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迸发出惊心动魄的感染力。如清杨伦所评:前六句直下,皆言昔之盛,第七,一句打,笔力超劲。 (杜诗镜铨 )诗的前两联描画大明宫,它南对终南,西望昆仑,东临函谷,其宫阙可与终南山比高,如同汉代的承露仙茎直入云霄,在高山、云霄、险关的衬托下,其气势是何等的巍峨壮观!而且四句又都分别用蓬莱宫阙、 承露金茎、 瑶池王母、 东来紫气这些和神仙相关的词语加以装点, 渲染其不同凡俗、 宛若天宫的辉煌缥缈之气。颈联描绘君臣上朝时的威仪, 像云彩般绚丽的雉尾宫扇缓缓移开,旭日高升,映照到皇袍上的龙鳞, 才能看清皇帝的圣颜,二句用浓墨华彩把宫中的富丽堂皇, 皇帝的威严尊崇渲染得无以复加。 可见描绘昔日宫阙、 朝廷的盛状, 诗人是用了十分的气力, 而结尾作大开大合的折也同样是十分的笔力。 惟其有此十分的气力, 方可产生十分的艺术感染力, 一卧沧江惊岁晚才能给人以强烈的内心冲击, 感受到杜甫对国事由盛而衰的巨大悲哀。故清方东树评曰:第五首,思宫阙。高华典丽,气象万千。结句收五、六句,忽跳开出场,归宿自己,收拾全篇,苍凉凄断。此乱后追思,故极言富盛,一片承平瑞气,而言外有余悲,所以为佳。 13论者评价秋兴八首,多认为其风格雄浑富丽,沉着痛快,此首及以下三首以极富丽的辞藻,写出极沉痛的情愫,正是这种风格的主要表现之处。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朱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第六首,是所思故国平居的第二首, 主要写长安城内的名胜之地曲江。 清陈廷敬曰:此承上章,先宫殿而后池苑也;下继昆明二章,先内苑而及城外也。 (杜诗详注卷十七引)五章至八章回忆故国平居,其次第应是杜甫有意安排。这一首和第五首在章法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先纵笔追忆长安往昔的繁华,然后陡然兜回现实,在今昔强烈的对比中,产生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但具体的布置上有不同之处。第五首从长安着笔,结尾关合夔州,此首则先从夔州入手,迅速切入长安。仇兆鳌引清陈廷敬评曰:上下四章(应是指四、五和七、八四章),皆前六句长安,后两句夔州。此章在中间,首句从瞿塘引端,下六则专言长安事,俱见章法变化。(杜诗详注卷十七)可见老杜诗安排布置的高妙。瞿塘峡口是承接上首结尾一卧沧江而来,第五首诗人纵情抒写长安宫阙往昔的繁华,结尾折回现实,作一停顿;但夔州城环望,城头峡口弥漫的满都是萧瑟的秋气, 它无边无际,这头连着夔州,那头远接长安,于是笔调便复振起, 继续奋笔疾书长安城内的往日繁华。开篇写秋,横空而起,秋字一点却又大笔入长安,笔力横绝,方东树评日:他篇 或末句结穴点秋字,或中间点秋字,此却易为起处,横空突入,又复错综入妙。(昭 味詹言卷十七)颈、颔两联即是对曲江往日繁华的描绘,花萼两句写它乃是皇帝游赏之所,从虚处映衬,珠帘两句写它的江头宫殿及江上游船的华美,从正面描绘。芙蓉小苑入边愁一句,以前论者多认为是以讽刺为主, 但从全诗的整体仔细揣摩, 其实它的讽刺意味并不明显,杜甫这里的本意是从边愁入手反写其繁华,是一种惋惜的口吻。因为全诗的整体构思是要通过结尾处的陡,逼出讽刺之意和悲慨之情, 所以前文以不露声色, 极写繁华为上。正如萧涤非先生所云: 上句故毫无讽意,下句入边愁三字,讽刺之意亦轻,惋惜之意反重。(杜甫诗选注)同时边愁也有照应补足结尾的作用,因为尾联折虽然和前文已形成对比,但它毕竟没有点明今日的残破,有边愁一词在前,结尾的意思才显得明白。尾联,歌舞地总上两联,帝王州则递进一层,倍增其深厚的意蕴。 长安的繁华不仅仅是在唐代,而是自古皆为帝王所居,本繁华无比之地,但今日那繁华却成了回忆中的幻影。今 日的残破之状诗人虽未直接说出,但有上文的边愁和结尾的可怜两词,今昔之间鲜明的对比已不言而喻。故此诗惋惜、感慨之情浓烈而悠长。明徐常吉论尾二句曰:歌舞地,今戎马场;帝王都,今腥膻窟,公之意在言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弓I)方东树亦谓:末句兜 回,收全篇,无限低徊,所谓弦外之音。(昭味詹言卷十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第七首,是诗人所思长安往日生活的第三首,主要写长安城郊的昆明池。 从总体的构思来说,这首诗也是通过追忆昆明池, 来写他忧国之心和身世之悲。 在结构上大致与上首相同, 但在写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对昆明池的描写,不是简单的今昔对比,而是一种乱后的追忆, 因此,尽管昆明池依旧是名胜之地,汉代的石刻织女与石鲸历经八、九百年仍然陪伴在池畔, 池中依旧盛产着菰米和莲花,但是,他们出现在诗人的追忆中, 却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梦幻般的意味,被赋予了凄凉感伤的时代色彩。正如浦起龙所评:其日夜月、秋风,波漂、露冷,就所值之时,染所思之色,盖此章秋意,即借彼处映出,故结到夔府,不复带秋也。(读杜心解)首联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写的是昆明池悠久的历史和曾经作为水战演习 之地的壮观景象。从汉时、武帝写起,和上一首结尾秦中自古帝王州相呼应。汉武帝是昆明 池的开凿者,又是建都于长安之地的英雄之主,盛唐时期昆明池的盛况则和汉时相同。汉时功一词一笔囊括从汉至唐以长安为中心的秦中之地的长期的繁荣,武帝旌旗这一鲜艳醒目的意象便写尽了昆明池上往日的繁华,笔力劲健无比。萧涤非先生所云:从前看过,今犹若在眼中,言印象之深。杜甫和唐代其他诗人多以汉武比玄宗,又杜甫寄贾严两阁老诗:无复云台仗,虚修水战船。可知玄宗在昆明池亦曾置战船,故以为比。(杜甫诗选注)但描写虽极雄壮,但结尾一笔在眼中,却分明使人感受到,昆明池上那旌旗招展、楼船云集的壮 观景象早已成了过眼烟云,只是追忆时出现在眼中的幻境了,这是何等的悲凉!颔联描写昆明池畔的汉代文物,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化静为动,化想象为现实,具有梦幻般的意象色彩。织女、石鲸的石雕是当年昆明池繁华的象征,但是诗人用夜月那朦胧的银白色笼罩了整个昆明池,赋予一切意象以无限伤感的色彩,使人仿佛看到今天的织女只能孤独地空立在凄清的月光下。 石鲸是灵物的化身, 据说每至雷雨之时就发出鸣吼,髻尾皆动,但是现在的石鲸只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微微地摆动。一个虚字、一个动字,引发多少生动的联想,仿佛历经沧桑的织女和石鲸也在诉说着他们悲凉的感慨!颈联写昆明池的自然景象, 以见物产之丰饶。 关于这一联,注者分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是写昆明池的荒凉, 因为荒废才有菰米生长的茂盛;另一种认为是写昆明池之盛。 其实,就描写的自然本身而言, 自是写昆明池物产之胜, 然而就自然现象反映的情调色彩而言, 却是极其之悲凉。 菰米茂盛本身并非意味着荒凉, 因昆明池本为盛产蒲鱼之地, 向为贵族所垂涎,通鉴卷二九记载:安乐公主请昆明池,上(中宗)以百姓蒲鱼所资,不许。杜甫此诗写于大历元年,据旧唐书代宗本纪记载:代宗于大历二年( 767)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杜甫写此诗时昆明池尚未荒芜, 此处的描写是远在夔州的杜甫据承平时所见的想象之词。 昆明池经过贞元十三年的修堰涨池, 直至中唐, 池中的菰米莲花仍然很盛, 为民所利,白居易昆明春中菰蒲无租鱼无税,近水之人感君惠便是证明。这两句的写法和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相同的,自然界仍在按照规律发展,但国势衰微、风光难再。云黑、 粉红两词色彩极为秾丽, 所表达的情绪却极为悲凉。因为在诗人的笔下,昆明池中的菰米虽依然茂盛, 却如乌云般的让人感到沉重而压抑; 满池的莲花虽还留存着曾经繁华的迹象,却也是绿残红坠。波漂而菰米沉默, 露冷而红莲坠泪,以茂密秾丽之景象表凄凉欲绝之情态,此种写法实开李商隐凄艳诗风的先河。尾联笔触再次回到现实, 想像中昆明池的风光不再、 国势衰微已让人不堪, 然而它也是被险峻的蜀地关塞阻隔于遥不可及的地方,自己只能在这江畔山城作一孤凄渔翁想望伤怀。正如萧涤非先生所云:一惟字,便将上文所说的旌旗、织女、石鲸、菰米、莲房等等一扫而空,见得那些东西只存在于个人想象之中,而眼前所见,则只有峻极于天的鸟道高山,岂不大可悲痛! (杜甫诗选注 )身世之悲、国势之忧交汇一起,把悲慨的情绪推至极致。方东树评此联曰:收句结穴归宿,言己落江湖,远望弗及,气激于中,横放于外,喷薄而出,却用倒煞,所谓文法高妙也。 (昭味詹言卷十七)又值得注意是,尾联这两句用的是对句,却又很好的收结了全篇,让人不觉得其板滞,宋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曰:少陵七律诗,卒章有时而对,然语意皆收结之词。 (杜诗详注卷十七引)可见老杜艺术功力的深厚,任意挥洒,皆成妙笔。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第八首, 全组诗的最后一首, 也是故国平居所思的第四首。 第七首放笔描写昆明池往日繁华之后的无限凄凉, 使忧伤之情再入高潮, 此首则又将笔势宕开, 以迤逦之笔写昔日渼陂景物之美、游人之盛,以为结尾造势。在诗歌描写中最美好的时刻,结尾突然又折回现实,用白头吟望苦低垂总束全篇, 通过大开大合、 波澜迭起的整体结构, 形成今夕盛衰的强烈对比,给人以剧烈的心灵冲击和极大的艺术震撼力,使全诗收结得雄健有力而又意味深长。首联以渼陂附近的形胜衬托渼陂, 昆吾、 御宿乃汉武帝时著名的上林苑中的地方, 渼陂与它们相近,可见其盛名;高耸的紫阁峰与陂水相映相衬,足显其壮观。颔联状渼陂物产的丰美,稻饰以香字,梧饰以碧字,已是浓墨华彩,而再以珍稀的鹦鹉、吉祥的凤凰作烘染,其精美珍贵不言而喻。 香稻两句倒装的句法也是后人津津乐道之处。 如宋人李颀 古今诗话中评曰:杜子美诗云: 红(按:香一作红)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此语反而意奇。老杜特意把香稻、碧梧放置于句首,也同样是要突出、强调二者。颈联则通过游览的盛况、游人的不同凡俗写渼陂当年之盛。春意盎然之日,游人如织,女子们个个美若神女,在岸边嬉笑玩耍,互相赠答;结伴同舟的士人们,犹如东汉郭泰、李膺那样潇洒不凡的名士,天晚了还雅兴未尽。 这两句诗, 老杜用极为秀逸的笔调, 把往日渼陂热闹非凡的景象写得栩栩如生,游人的音容笑貌如在目前、宛然耳畔。清人徐增评这两句说: 佳人句娟秀明媚,不知其为少陵笔,如千年老树挺一新枝。 吾尝论文人之笔,到苍老之境,必有一种秀嫩之色,如百岁老人有婴儿之致,又如商彝周鼎,丹翠烂然也。今于公益信。 (而庵说唐诗 )其实这首诗的前六句, 不妨说老杜都在极力使用秀嫩之笔, 有意写得丹翠烂然, 为结尾两句极苍老沉郁的抒写蓄势、 铺陈。 杜甫所描绘的游赏渼陂的游人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 他在 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 、 城西陂泛舟 、 渼陂行 等诗中,记载了当年在长安多次和友人到渼陂荡舟宴游的情景,如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城西陂泛舟 )这迟日锦缆,歌舞宴饮的情形可以让我们看到他长安生活骑驴十三载、 处处潜悲辛之外的另一面。 游渼陂是杜甫向玄宗献三大礼赋之后不久的事情, 当时杜甫献赋,震动玄宗,诏试文章,更是名动一时。他诗中也描绘过当时的情形: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莫相疑行 ) 可以说这一段时光是天宝年间杜甫在长安最快意的一段生活。 可见 秋兴 此首中杜甫所描写的渼陂盛状是有他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在里边的, 所以他把它写得色彩斑斓、神采飞扬。对曾拥有的盛事爱之深切,一旦失去就更加痛之深沉,结尾一联,即用强烈的对比, 以雄劲的笔力又重新兜回到现实的悲凉。 彩笔昔曾干气象是对上六句的总结与补充,其实也是对所思故国平居盛状的总结。昔字综上启下,有此一字, 下面白首吟望苦低垂之句自然也就呼之而出。浦起龙说: 彩笔句,七字承,通体灵动。 (读杜心解 )所指就是这个意思。白首句是本诗的结束,更是秋兴八首整个组诗的收结。从第一首到第八首,篇篇都是写诗人在夔州城四顾秋景、想望长安、反复吟咏,可用白首吟望概括之。吟望之余, 往昔的繁华已成梦幻, 京华帝都依旧遥不可及, 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只是夔州这满目萧瑟的秋色和自己一个满头霜发的孤老头子,无尽的国痛身悲便只有定格在那高楼秋风之中,诗人白首低垂的孤凄身影之上。以景语作结,满腔心事化为无语,虽感哀伤,但却沉雄深厚。清佚名杜诗言志中论曰:前数首皆慷慨君国,以极其怨慕之意;此一首则悼惜己身之盛衰,亦先公后私之义也。 14如果从后四首故国平居所思的角度看这首诗, 以杜甫的思想个性, 先公后私当是他有意的安排, 但也不可忽视的是这同时也是他艺术构思上的匠心安排。 因为老杜作诗常常将家国之忧和一身之悲交融起来, 使其诗因忧国之情而显得沉雄深厚, 因亲身的遭际而显得真切动人。 秋兴八首五、六、七三首所写皆涉国事,此首所写渼陂则主要是老杜当年个人游览之地, 此结尾处入个人, 以真切鲜明的描绘抒写作结,自然使其形象顿出。 诚如萧涤非先生所论:前三首所思蓬莱、曲江、昆明,皆属朝廷之事,此则个人游赏,故放在最后作收场。 (杜甫诗选注 )通过上文对秋兴八首的逐一分析,可以看到,这组诗表现的抒情主题是身处夔州、心向京城的一片爱国忧国、感时伤怀的深情。 围绕这一主题, 八首诗在艺术结构上,一方面紧扣主题、前后照应、结构森严、浑然一体;一方面各首诗又独立成篇,在表现的时空范围上极尽开阖变化之能事,使抒情节奏跌宕有致、回旋往复,情感脉络似断实连、曲折流。具体来说:1 .在抒情脉络上,全篇以爱国忧时之心一意贯穿,形成抒情诗的主旋律爱国忧时是贯穿于秋兴八首 的内在之神, 是支撑全篇的骨架, 也是诗歌反复演绎的主旋律。八首诗围绕这个主旋律,各章间开阖变化,回旋起伏,层层演绎。诗歌之所以似断实连, 都是由于这个抒情主旋律的贯穿始终。 总体来看,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以写夔州秋景为主,由眼前之景引出故园之心, 由此而下,第一首至第三首均以描写夔州为主,并隐写故园心。 第二首在第一首点出故园心的基础上, 进一步点明秋日登楼乃是为了望京华。 第三首的描写重点为夔州晨景, 三首诗连读, 确是日日江楼坐翠微, 每依北斗望京华, 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从第四首起,描写的重点入长安。此首为八首之枢纽,前三首多就夔州言,此以下五首多就长安言。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 )由第五首到第八首,紧承第四首结尾的故国平居有所思,依次回忆描写了所思中的长安生活。 在诗歌描写中最美好的时刻, 结尾突然又折回现实,用白头吟望苦低垂总束全篇。 通过大开大阖、 波澜迭起的整体结构, 形成今夕盛衰的强烈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思,使全诗篇章既雄浑阔大而又意蕴深厚。同时, 也自然形成了篇章结构上的完整性。2 .抒情背景主色调上的一致性秋兴八首由夔州而思长安, 内容极其丰富,各章的描写手法各不相同,所着眼的景物色彩也各不相同。 这组诗前三首写眼前所见的夔城秋景, 色调主要是萧瑟凄冷的, 后五首追忆长安景象, 则写得堂皇华美, 笔调高华。 这样就在前后审美色调的变化中形成往日繁华和今日凄凉的对比。 而前三首同写夔城秋景, 色调也有所不同,也有或萧森悲凉、 或明丽宁静的不同色彩。 后五章对长安的描写,各章色调亦有差别:长安宫阙的高华富丽、 曲江昔日的锦绣繁华、 昆明池景物的凄艳、 往日渼陂的丹翠烂然, 但八首诗中的描写和回忆全部是在凄凉秋色的背景中展开, 这就使八章的景物色彩有了某种共性, 形成了全篇在抒情主色调上的一致性。前三首直写秋景自不必赘言,第四首鱼龙寂寞秋江冷、第五首一卧沧江惊岁晚、第六首万里风烟接素秋、第七首织女机丝虚月夜,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都点明了秋景, 第八首白头吟望苦低垂的现实自我形象中也不难体会出肃秋独望的环境。 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凄凉秋色把八首诗凝结为了一个浑然统一的整体。3 .对时空背景的连续性与推移换的巧妙安排组诗结构上的完整性与各章间的开阖跌宕, 还得力于诗人构思时对时空背景的连续性与推移换的巧妙安排。 秋兴八首以抒情为主,抒情则离不开一定的时空范畴与背景。一方面, 组诗中一些时间和空间线索增强了八首诗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如前三首描写的重点都在夔州, 第一首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点明傍晚时分, 第二首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获花已是深夜,而第三首千家山郭静朝晖则来到了清晨。这样时间的顺次推移,不仅强调了望之频繁长久,加深了思之迫切,也使前三首诗的同写夔府秋望有了流走之气,而不显得呆板。 后四首诗写长安繁华,则在空间的布置上次序井然、线索分明。第五首写了长安的宫殿, 第六首描写长安名胜曲江, 第七首写长安城郊的昆明池, 第八首描写长安的渼陂。 其篇章结构先宫殿而后池苑, 由城内到城外, 由国家而及个人, 是诗人匠心独运的安排。如此由宫中到城外, 由近及远, 历历分明, 使组诗在对往日繁华的反复追忆中增加了忧国之情的浓度,也使诗中的描写移步换景,连贯而下,不显得重复拖沓。另一方面, 在注重时空连续性的同时, 则是诗歌意境在不同时空中的不断切换。 古人常用开阖比喻空间的推移和换, 此诗中, 杜甫更是以横放超逸之笔, 在身处的孤城夔州与心向的长安之间不断推移换, 形成了大开大阖的组诗结构。 由于诗歌内容极其博大, 上届百年世事,下至故国平居, 八首诗又各自组成了不同的时空范畴,在清晰的抒情脉络下, 诗人回忆中的盛时景象、想象中长安的宫殿池苑,与安史之乱后残破的现实、夔州一带凄凉的秋景,在诗歌中交叠呈现,从而形成了全篇回旋往复、跌宕起伏的特色。4 .同中有异,各章在情景结构与描写笔法上各不相同秋兴八首 除了在整体结构上的变化开合, 各首诗在篇章结构上也并不雷同, 我们先看其情景配合的布置。第一首诗以写景为主, 用萧瑟的山色、 动荡的峡水、 凄凉的砧声烘托忧国伤己之情;第二首则情景交融,结尾以清冷的深夜秋景寄寓悲情;第三首前半写景,后半抒怀,以清丽的景色逗出直抒胸臆的议论抒情;第四首抛开景物,纯粹叙写长安情事,只在结尾以鱼龙寂寞秋江冷凄冷景色将悲愤难平的情绪收结;后四首则都以写景为主,分别描状长安往日的繁华,结尾逼出今夕盛衰对比中难以掩抑的悲伤。八首诗的情景安排可谓首首不同,极尽纵横变化之能事。再看其笔法的变化。前三诗同写夔城秋景和故国之思,第三首以乐景写哀情,有所变化。 但前两首都是萧瑟秋景,就可能有雷同之嫌。而诗人在第一首中主要写傍晚所见之景,结尾以砧声寄寓思归情思; 第二首则主要写深夜猿声、悲笳等所闻之景,结尾寄情思于月映芦花的景象,从而使两诗有了区别。后四首同是描状京城长安往日的繁华,也易有雷同之弊。但是杜甫也以笔法的变化使四诗各具面目,摇曳有致。第五首写长安宫阙的壮丽辉煌以四围终南山、王母瑶池、函谷关来烘托,以侧写为主,境界极为宏伟;第六首写曲江,以正面描写 为主,大处着笔,主要写这里总体的观感和景象;第七首写昆明池,又为细处入手,以岸边 的石雕织女、石鲸,池中的菰米、莲花四个具有代表性景物,从细微处显其繁华,并以武帝 旌旗表明其历史的悠久,增加其繁华的厚度;第八首则巨细兼顾,既有昆吾、御宿、紫阁峰 等外围景观的大笔映衬, 又有香稻、鹦鹉、碧桐、凤凰、佳人、仙侣等细微意象的工笔刻画。 这样就使组诗的整体意境避免了冗繁之气。总之,秋兴八首这组诗情感脉络跌宕起伏,但又一气贯注,艺术结构曲折变化,但 又浑然一体,圆融统一,确实达到了艺术上的极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