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2073038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土地的影响 摘要:近几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我国经济发展, 特别是市场 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云南的广大农村地区, 作为人口流动与迁移的 净流出区,由此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土地的影响是显著的。 关键词:云南;农村;人口;外流;社会经济;土地一、发生人口外流的原因 人口迁移、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的移动。人口迁移、流动是一种 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 流动的加剧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它 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由于受到严格控制 而处于抑制状态,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很低,虽然在50-70年 代也曾有过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 但均为行政调动为主的迁移,如5 0年代政府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6 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运动及他们在70年代末的大量返城等。80年代是我国人口迁移特 征纷繁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封闭、半封闭的人口分布局面, 人口迁移与流动日益增多,计划迁移的比重不断下降。人口迁移流动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云南人口迁移与流动剧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宏观角度讲: 1、首先是改革为人口迁移、流动创造了一个 较为宽松的环境。 农村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农业内部结构的进一 步调整,使农村释放出大量富裕劳动力;各种限制人口迁移、流动政 策的放宽、松动,使人口迁移、流动具有了客观可能,自发迁移大量 增加。2、云南地处高原,境内山高谷深,全省国土面积的 94为山区 半山区,全省耕地面积仅为 6,211万亩,人均生产处于超小规模经营 状态,同时又加上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业劳动 生产率低下以及农村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 农村劳动力生产剩余问题 较为突出。“经省统计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相 关数据及相关资料测算, 2000年全省共有农村剩余劳动力 750万,占 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35,” 1合理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 农村人口自发地 流动与迁移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成为促进农村 稳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003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 352万, 比2002新增36万,增长119。” 2(二)、从微观角度讲: 1,务工经商的经济型动因是促成省际 迁移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我们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所列出的 迁移原因划分为经济型和非经济型两类。经济型迁移包括工作调动、 分配录用、务工经商;非经济型迁移包括婚姻迁入、随迁家属、投亲 靠友、学习培训和退休退职。在一个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结构中,仅 有一些伴随社会生活而产生的迁移流动如婚姻迁移等, 而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走向开放, 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人口迁移与流动迅速增长, 在总 迁移中所占比重将不断提高。2、与此同时,一部分外出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有意识地逐步 向城镇迁移,再加上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村城镇建设 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制定了关于加快城镇化建 设的决定等行之有效的政策,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 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统计资料显示, 近年来云南省城镇人 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到 2003年底,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为 26 60。农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比例也由 1990年底的 9510,下降到了 2003年底的8530,” 3农村城镇化进程 显著加快。在云南农村地区, 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 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与就业。 2004年云南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了 较大幅度提高, 2004年 15月份,全省外出打工的已达到 383万,比 2003年全年的流动量还高 881。根据云南省统计局调查资料分析, 近10年来,云南省农民收入逐年升高, 农民人均总收入由 1995年的 1, 70947元,上升到 2003年底的 2,5543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即农 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也由 1995年的 707,上升到 2003年 底的 1246,人均达到 31822元。外出收入已成为云南农民家庭 经济的主要支撑部分之一。农民人均收入的上升,直接改善了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 1995 年农村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 981 1元,食物消费为 60292元,恩 格尔系数为 6145,到了 2003年底,农村全年生活消费 1,40570 元,食物消费 74458元,恩格尔系数下降为 5297,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二、 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及影响农村人口是中国人口基数最大的群体, 农村人口的稳定与流动直 接影响中国社会稳定。 而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且很集中的 省份,其农村人口的流动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一) 从年龄结构看, 流动与迁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占绝大 多数, 45岁以下的所占比重达 855;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 上文化程度的占 71。因而从总体上来说, 流动与迁移的人口在农村 中属于高素质群体。 他们的流动与迁移,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地 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1、一方面,人口的流动与迁移使云南农村地区减少了大量精锐 的青壮年劳动力, 给以季节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短期的稀 缺劳动力。为了弥补农忙时节的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以资金、机械替 代劳动力的方法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 2003 年末为止,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34,256,713千瓦,大量农业机械和 农产品机械的增加,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缓解农 忙时劳动不足的局面,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人工 +牲畜劳作 生产方式向半机械化方式的转变。2、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与迁移所带来的现金收入及新观念、新 思想的传入, 使得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显著增加。 促进了农业新品 种、新技术的应用, 改善了农业的用水条件, 提高了农业的单位产量, 使得农业生产没有因为劳动力的外出而受到较大的不良影响。 农业总 产值稳步上升,到 2003年末达到 453 72亿元。(二)、影响: 1,对云南农村人口安全的影响( 1)、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在外出务工收益与农业 收益的比较利益差异的刺激下,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尤其是具有较 高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农民纷纷流入城市, 造成了不同地域间人口的机 械变动。作为人口净流出地的云南广大农村地区而言, 人口的流动与 迁移无疑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 根据云南省公布的统计数据 测算,“ 2003年在农村人口中, 50岁以上农村人口占总农村人口的 81,人口的流动与迁移使这一比例上升为 86。” 4在缺 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 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 已经使 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凸显出来。( 2)、导致农村男女人口比例失调。在云南农村流动的劳动力 中,男性劳动力流动比重较高, “占到流动人口中的 70左右,”5 农村“留守”妇女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家庭基本由妻子支撑,承担着 扶养小孩和照顾老人的责任。表面上,外出男性劳动力春去冬回,循 环往复,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引起农村男女比例的变化,但实质上,人 们外出出就业, 长时间不回家, 实际上已经引起了男女比例的临时性 变化,影响到了农村的社会稳定。(3)、促进了各种流行疾病的传播。人口在流动的过程中往往 为疾病的传播架设了“桥梁”,成为流行病扩散与传播的媒介。农村 大规模人口流动为当地经济带来积极贡献的同时, 也对当地居民的健 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特别是对艾滋病的流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农 村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本身与艾滋病的流行无因果关系, 而是人口流动 与艾滋病毒传播因素相结合,才真正导致了艾滋病病毒的加速传播。 在云南特殊的边疆地理环境和边地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影响下, 流动的 主体成为易感HIV病毒的高危人群。在他们返回农村时,又不自觉地 将疾病传染性给自己的家人,使家人深受其害。据有关专家估计,云 南省实际的艾滋病感染者已超过 8万人,成了国家艾滋病防治的主战 场之一,在全省 129个县市区中,只有 8个县未查出艾滋病感染者。2、对云南农村社会文化的影响(1)、引起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是知识素养的提高,自 1984年起,国务院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和城乡分割的 行政、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 使得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出现提 供了契机。 云南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也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 纷纷 外出打工就业。 通过这种形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使得他们有机会接 受外来信息,适应外面的生活环境, 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 经历“继 续社会化”过程,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强了大 量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实现了农民知识、技术的全面提 高。同时也使得他们体验到了科学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因而非常 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加快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2)、婚姻生育观念的变化,在广大农村,除了部分少数民族 外,年青人的婚姻关系的建立大多是靠媒人的介绍才开始的, 通婚圈 一般都是以乡镇为范围, 跨乡镇特别是跨县跨省通婚现象极少, 人口 的流动与迁移, 使得外出的年青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与自己年龄相 仿的异性朋友,他们自由恋爱的机会变多了, 通婚的范围也明显增大。 在农村,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的媳妇和女婿已不再是件稀奇事。与 此同时,农民的流动与迁移也对农村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 影响。农村离婚现象 (这种让农村人很丢家族面子的事情 ) 也日益增 多,尤其是婚姻中男女单方在外务工的家庭, 更容易出现家庭的离异 现象。随着计划生育的成功实施, 云南省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出逐 年下降的趋势,“2003年云南省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首次跌破了 10 %。, 达到9. 8%。” 6然而,出于老有所靠、传统的传宗接代等观念 的影响,农民要求生儿子的愿望仍很强烈, 农民的生育观念的变化是 比较迟缓的。( 3)、市场意识的增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小 农意识思想占统治地位,农民的市场意识淡漠。随着“民工潮”的兴 起以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农民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劳动 市场,靠着自己的体力和技能在城市当中谋求一份工作。 在外出工资 的诱惑及农业比较收益不断下滑的情况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 地流出农村。与此相对应,留守农村的农民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增长, 农民不再局限于自给自足的物品消费, 而是步入市场, 将自身有竞争 市场的农副产品变成商品, 再在市场上购买自家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用 品。农民市场观念的增强, 在不断增加人民收入的前提下,也活跃了 市场,促进了农村集市的繁荣。(4)、引起了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是穿着服饰,云南少数 民族众多, 各少数民族都有着他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 在他们的劳 作和外出时,也都穿着自家自纺自做的服装, 这种服饰一般颜色单一, 差异性小。 当地农民的外出打工就业, 使他们接触到了家乡之外的世 界,不自觉地融入到外面的主流文化当中,穿起了牛仔裤、夹克、休 闲装。并且随着他们的回流影响到留守的家人和朋友, 使现代的服饰 文化随着他们的流动也一并带到了他们的家乡, 促进了现代服饰文化 与他们本民族服饰文化不断地融合。 二是文化生活, 云南是多民族地 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节日。 如佤族的木鼓节; 哈尼族的长街宴;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景颇族的“目脑纵 歌”等传统少数民族节日。 他们用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和抒发自 己的欢乐。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得欢庆的主体人数大幅减 少,同时又由于市场经济背景下,活动组织资金的缺乏,使得大范围 的群众欢庆活动没了往日的热闹与喧嚣。 多数的农民选择待在家里用 电视打发时间,农民的文化生活变得相当单调,也使得打牌、赌博这 一传统陋习在农村地区屡禁不止。3、农村社区基层组织的变化 伴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制度变迁及市场经济的发育, 农民的政治和 经济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农民个人意识形态的增强和外在的拉力 作用,使得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纷纷走出家门, 在外面寻找发展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口的流动与迁移对农村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带来的 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积极方面:一是人口流动与迁移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贫困的农民是少有心思 考虑个人政治权利和义务的;二是人口流动与迁移开阔了农民的视 野,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参与度,提升了农村民主 政治质量; 三是人口流动与迁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群矛盾, 稳定 了农村社会秩序,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消极方面:一是大量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导致 农村难以选出较高质量水平的村级组织领导人, 直接影响了村内民主 建设;二是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既严重影响了村内民主建设,也影 响了流动与迁移人口民主权利的行使。三、对土地的影响(土地经营权流转等)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推进土 地流转长期化变革。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进城务工,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大量农地粗放经营或者被抛荒,这严 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一)、土地生产情况拥有土地的农民都会以本地区所种植的常规作物为主, 经济作物 为辅的一种生产情况。 “一些农户家庭通过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从其 他农户或者本村获得更多的土地, ” 7土地多了,为了更好的经营 土地,所以农户都会放弃种植经济作物, 而去种植适应本地区生长的 作物,然而土地较少的农户,则是想发种植高产经济作物。在以种田 为主的农户中,大部分都会饲养一些家禽,像鸡鸭鹅等,这些都是为 了方便自己日常食用,少数有以养殖方式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在为提高种植收益, 农户希望政府的投资方向方面, 农户期望政府补贴种子和化肥(二)、土地流转情况土地流转, 从有人外出打工就开始了。 起初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 少,都在在家的家庭成员代为耕作。后来有些家庭举家转移,也多为 亲戚朋友代为耕中。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土地流 转的类型也丰富起来。1、承包:“农户经发包方同意,将自己承包期内的部分或全部上 地,以一定条件转包给第三者, 承包方与发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 权利和义务。”8这种模式运作简便,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过 高要求,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耕地撂荒,扩大农户土地规模 经营和连片种植起到积极作用,是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2、出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 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属于目前比较规范、 也为各方所普遍接受 的一种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也是一种债权行为。3、互换: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者各自需要,对属 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 主要是为了承包农 户便于耕种而交换承包地块使用权, 土地流转中用以解决个别承包户 不愿意流转土地或连片流转的矛盾。 其市场化程度较低, 实际情况中 由于其形式简单,私下互换土地的情况多有发生,容易引发纠纷。4、委托代耕:农户暂时无力或不愿经营承包地,临时把承包地 交由别人代耕。 这种流转几乎都是无偿流转。 委托代耕在本村通常情 况是,转出户举家外出务工,或进城经营,或进入附近集镇落户,承包的土地长期无人耕种,只有委托亲戚朋友耕种。5、政府组织土地经营招商: 政府出面通过某种流转方式 ( 通常是 股份制) 把农户的承包地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后成片地通过招商的方 式出让土地经营权。(三)、土地流转租金收益方面 土地流转的租金形式方面, 绝大多数农户采取现金支付的形式也 有一部分农户租金采取实物形式,既每亩地给一定数量的收获物。直到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主 要地区都已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土地流转的现象, 农民愿意把自己的土 地进行流转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实现双赢。 成绩卓著的背后依然存在 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例如,土地承包制度是否会影响土地租赁稳定 的问题。家庭承包制作为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 实际上就是指农 地的家庭承包经营。 最初包产到户时, 各地一般都按人口来平均分配 承包地,随着人口的增减, 尤其是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农村土地与 劳动力之间配置失衡的情况越来越多, 于是大家便把多余的余地向外 出租,已得到一部分利益, 但承包制度的存在是否会阻碍土地流转这 一行为呢,“受调查的群众反应不一,大部分农民没有认真思考过这 个问题占到调查群众 60%,”9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很多的 麻烦。一部分租赁土地的农户担忧一旦租赁双方发生冲突, 土地承包 制度是否会与土地租赁相矛盾,而导致自己的经济损失。另外,在农 村土地流转中, 转出土地的多为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户, 他们都在从事 二三产业,或在城区或南下,每年只是过年回家,他们都不愿意耕种 土地,但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他们仍不愿放弃土地承包 权,把土地看作是今后生活的退路和保障。 其中又以举家转移的为主, 也有因为年龄大或者身体原因而参加转移的农户, 他们都不依靠农业 为主要谋生手段, 主要靠外出打工或者儿女赡养。 他们因为拥有土地 承包权,即使不种地也不愿意将土地租赁给他人。 从这部分农民可以 看出,在某些地区土地承包制度可能会影响土地租赁工作的开展。 实 际调查中,农户处于弱势, 很多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强迫农户 流转、侵犯农户的承包权和使用权、与民争利等现象。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农村普遍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 了农村生产力, 大量农民进城打工, 随着非农收入渐渐成为家庭收入 的主要来源,导致部分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而如今是否仍然有 这样的现象发生呢,通过我们的调查, 90%的农民不愿把土地撂荒, 原因主要是,家里有足够的劳动力,可以继续经营,获得更多的家庭 收入,同时满足家里的生活,这样也体现了他们自己的劳动价值,是 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另一个原因是与其将土地白白撂荒不如将它转让 给其他人,获得额外的租赁费。 但土地撂荒的现象依然存在, 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可耕资源的减少,严峻的人口增长形势, 人口、 耕地、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税,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导致 农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现象普遍, 土地资源撂荒和粗放经营, 不仅影响 了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 也会间接的影响工业、 服务业的发展, 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 耕 地资源质量差,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且水土流失严重, 这些状况决定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耕地资源问题将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的制约因素。 只有保持稳定的耕地数量和质量才能够保证农业 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动摇, 才能够间接的促 进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 发展。农民希望国家加强法律建设, 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 派出农业专 家给种粮大户进行技术指导,改良种子,加强土地制度改革,使其更 适合于土地流转, 只有基层的农民群众和国家一起努力才有土地流转 蓬勃发展的时代。四、农村与现代化历来城市化的研究都与人口迁移密不可分, 城市化的表现形式之 一就是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 高。此外,城市化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市文 明不断向农村渗透和传播。 我国学者在研究城市化对人口的乡城迁 移的影响上主要借鉴了推力拉力理论, 即城市化的一系列成果对人口 乡城迁移的拉动。“陈吉元等认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远超过农村, 城市的高收入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促进农民进城, ”10而农村 实行以均分土地为特征的联产承包制, 农村的推力较小, 故我国农村 流动人口的迁移是以城市的拉力为主导的。 “张贡生认为,工业化和 城市化的相互作用使得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规模扩大, 从而创造更多 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产生了强大的吸纳作用。 ”11 尽管我国学者对城市化对人口乡城迁移的作用的研究成果较少, 但 结合城市化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来看, 城市化对人口的乡城迁移起到 了促进作用。对“蔡建明认为, 城市化水平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移人口数量和 行政区划的变动, 但设市行政区划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受设市标准的左 右,因此迁移因素对城市化程度的影响更持久和活跃。 ”12从目前 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 人口的乡城迁移对城市化既有正面的促 进作用, 也有负面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人口的乡城迁移对我国城市 化进程是促进作用。 这种促进作用也是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城市发展 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在城市发展的作用方面, 学者们的主要观点是人口的乡城迁移使 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 有助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但是其路 径略有差别。 例如“王桂新认为农民工进城是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 重要路径, 一部分农民逐渐脱离农村成为城市居民, 从而大大加快中 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13南农村而言,流动与迁移人口借地育才,成才回乡创业,同时带 回农村所稀缺的资金、 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 构的整体调整和升级, 就地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乡镇企业, 乡镇私营企业, 乡镇个体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逐年上升, 到 2003年末 就业人数分别达到 3181万、 637万、 2096万,占乡村总就业人 数的 295 ,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人口流动与迁移所带来的资金回流, 也极大地提高了农民 的市场购买力,带动农村地区相应市场的发育,增加了市场类型,促 进了市场的多元化。在农村小集镇上如商业,建材业,交通运输业, 娱乐服务业等发育良好,其城镇化的趋势也在不断的加强。五、粮食与国家安全 农业劳动力外流会改变农业结构和影响土地利用率, 对粮食生产 的效率、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竞争中, 粮价上涨所形成的粮食危机不时引发一些 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危机。 粮食与石油、 货币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竞争中 的战略武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能力无疑成为中国全 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稳定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中央 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连续八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 也采取了诸如通过制定粮食保护价、 粮食直接补贴和农机补贴等政策 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以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 但尽管如 此,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以来,二元经济 越来越明显,使得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向相对发达地区大规模流 动,这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二元经济引致的农业劳动力外流到底对农业生产影响如何? “Rozelle etal1 (1999)” 14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发现,劳动 力转移对家庭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 劳动力转移对农 业产出的直接影响是负面而且显著的; 另一方面, 劳动力转移虽然减 少了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但外出劳动力给家中的汇款却增加了家 庭的收入。但“ Lipton ( 1980)”15却认为农业有效劳动力流出 会影响农业生产,其原因一是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二是留守者(往往 是生产效率更低者) 会由于能得到汇款而倾向于更多的消费闲暇, 耕 地抛荒增加。托达罗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 一书中指出,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而流往城市的农村人口往往是优秀的人才, 将造成农村人才短缺, 进 而影响农业的发展。 “徐进华( 2010)认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 外流直接表现为在短时间内使劳动者表面上获得比本地更多的现金 收入,但这种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也造成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结构性矛 盾,使本来就欠发达的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上缺乏 必要的人力资源。” 16我国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客观上增加了城镇现代产业发展所需 资源,而粮食生产所需资源则日益短缺, 面临着城镇发展与农业发展 优质劳动力需求矛盾, 而城镇地区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乡村, 而且在相 当长一段时间内, 就业的可持续性能够得以保障, 使得理性的农业劳 动者流出农业部门。必须指出的是,在目前情况下,大量有效农业劳 动力转入现代产业部门, 这对粮食生产来说并不是一种理想状态, 政 府应该寻求对策抑制这种状况持续下去。 但是,从劳动力流出的角度 来看,不能简单地要求中央政府出台政策, 来强制阻止农业劳动力流 动,因为这样做既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原则, 也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矛盾, 人为地阻碍农业劳动力转入城镇现代产业 部门,也将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虽然农业劳动力外流在一定程度 上提高了农户家庭收入, 但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 一旦粮食生产供不 应求,粮价就会上涨,进而影响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同时还会带来 一些家庭问题,外出打工机会成本增加。同时,政府也不能满足于农 业劳动者大量流出带来的城镇现代产业的繁荣, 以及表面上的缩小城乡收入 差距,而应该高度警惕农业劳动力的持续流出。 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 距,关键还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落后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 努力提高 农业劳动力本地就业率, 改善本地就业环境, 从根本上消除劳动力外 流的动因,进而兼顾粮食生产。因此,在目前农业技术还没有广泛应用, 耕地规模过小的情况下, 防止大量青壮年农业劳动力过快转移对确保粮食生产是必要的。当 然,耕地面积的扩大对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也是非常显著的, 减少农业 有效劳动力外流就会减少耕地抛荒率,进而增加粮食产量。综上所述,人口流动与迁移对云南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显著 的,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 现阶段的人口流动与迁移能有效地缓解农 村地区劳动力过剩压力, 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有效地缓解城乡二元 所造成的城乡差别, 但在我们也不能忽视人口流动与迁移对流出地的 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农村人口安全所造成的影响, 以及对农村与现代 化、粮食与国家安全的重大影响。参考文献:1罗荣准等 20042005云南经济经济发展报告 M 昆 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1) 2黄慧芳对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衬 J 农村经济, 2005,(04) 3王学鸿关于加快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R 昆 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 2003( 27) 4王学鸿应该积极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R 昆 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 2004( 44) 5刘小荣农村流出人口与流出地治安 J 湖南公安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2) 6云南省统计局 2004云南省统计年鉴 M 北京:中国统 计出版社( 69) . 7甘庭宇 . 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利益保障 J. 农村经济, 2006(5):( 29-32 ) . 8孙运锋 . 土地流转实践的个案研究 J. 河南社会科学, 2009,17(4):( 193-195 ) . 9杨海钦 .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学分析 J. 农村经济, 2009(9):( 22-24 ) . 10陈吉元等: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76 83 ).11张贡生:中国国内乡城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山东经济,2009 第 4 期,( 40 42 ).12蔡建明:中国省级人口迁移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地理研 究,1990 年第 2 期,( 122 129 ). 13王桂新,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6 年,( 266 267 ). 14 Rozelle , Scott ,J. Edward Taylor and Alan de -Brauw.Migration , Remittan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Chin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2). 15 Lipton ,M.Migration from rural areas of poor counties the impact on rural productiv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J World Development ,1980,( 1).16徐进华 .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J. 新西 部, 2010,(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