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2049871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知道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2.从文化创新的途径入手能够分析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3.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重点难点】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温馨提示: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阅读教材52页最后一段至53页第一段,分析说明应怎样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温馨提示:注意区分“文化继承与创新”和“文化继承与发展”。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原因:(2)要求: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什么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2)怎样坚持正确方向?归纳总结: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预习自测】1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2. 应怎样正确处理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的关系?3. 应怎样做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4. 什么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一回事。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3.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4.文化创新的渊源就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活动一 回望过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学校加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电视节目推出中华诗词、汉字书写大会激起了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艺节的筹办赋予国粹艺术全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让人们感受到了它历久弥新的炫目光彩。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怎样让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绽放光彩?活动二 京剧经过2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继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中国京剧吸收昆腔、京腔、秦腔等艺术成分,在18世纪90年代初徽班进京,至19世纪40年代末,在徽、汉二调皮黄戏的基础上融汇衍变,形成了以唱西皮、二黄为主的北京皮黄戏。随之向外流动,先后传入天津、上海等地。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当堂检测】(相信自己,力争全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限时5分钟完成。)1电影惊天动地真实再现了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在创作拍摄上注重运用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同时,为了营造视听效果,把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进行了有机结合,使这部影片有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和技术的精彩呈现。这说明文化形态的更替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现代高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A B C D2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 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 (“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3每年清明,人们常常要到郊外为亲人扫墓,以寄哀思。如今,一种新的“扫墓方式网上扫墓悄然兴起”。网上扫墓就是在互联网上建一个虚拟扫墓的空间,人们可在网络上为已故的亲人朋友点烛、烧香、敬酒,还可将他们的生平资料、照片等制成信息,放在网上进行悼念。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 扫墓”取代传统的烧纸、烧物。这说明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4山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山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A. B. C. D.5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两种态度 的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知识体系构建】(具体要求:5分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途径 基本途径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课后拓展案】1“给力”一词与潮汕方言“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2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抵制外来文化 立足社会实践A B C D3在20世纪末,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发出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的宣言。事实也证明,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己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说明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B文化的竞争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交流融合 D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4一曲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而这首灵感源自童谣的歌曲是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写,“歌曲中流淌的全是中国DNA”。上述材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C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必须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5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我的反思】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参考答案【自主探究】1. 2. 3. 4.【合作探究】活动一 充分发挥教育选择、传承、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变革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促进优秀文化交流传播与继承发展,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把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结合起来;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立足实践,推动文化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活动二 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同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当堂检测】1.C 2.C 3.A 4.D 5.D 【课后拓展案】1.D 2.D 3.C 4.D 5.C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