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527160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2019陕西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国内外经验可供参考。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历次“三农”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原因,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产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是要避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有时出现的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近期,需要在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重组产业链,并适当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逐步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未来,则需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其不但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影响,同时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出应有的作用。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都是为了实现乡村宜居,而这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无论是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还是社会管理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渴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这势必会影响原来的管理格局。随着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村民自治意识的增强,管理方式必然要求发生转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平台和利益诉求渠道,通过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只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程度,才能减少决策的偏误和实施的阻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因此,只有构建有效的民间参与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各种社会冲突,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摘编自高启杰乡村振兴需要实质性创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融合是其他方面振兴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B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因此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C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既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D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因此要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解析 B项,“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错,文中并未说农业产业不需要创新。C项,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应该是龙头企业既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D项,“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这一说法于文无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引出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要的举措。B文章从制度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两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需要的实质性创新内容。C文章第五段论述了社会管理的格局、方式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质性创新指明了方向。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其中,后面三段层层推进,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解析 “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错,应是论述了要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了解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注重实质性的创新,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B社会管理的实质性创新可以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实现乡村宜居。C如果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不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会发生改变。D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解析 说法过于绝对,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不仅仅是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二、(2019太原五中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生生美学”是对中国传统生态审美智慧的概括,这里的“生生”是动宾结构,前一个“生”是动词,后一个“生”是名词,意为使万物获得旺盛的生命,也就是“生命的创生”,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有机性”内涵,即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具有明显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第一,“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诚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天人合一”之“一”的本质就是“生(命)”,“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对于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第二,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而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此说明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周易系辞上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可见阴阳之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包含无限意蕴之“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根本动因。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折伸张、文辞的抑扬顿挫、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皆是阴阳相生的体现。第三,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太极”是一种阴阳相依、交互施受、互为本根的状态。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多表现为一种圆柔的包含生命张力的形态,如嫦娥之奔月,飞天之以S形升空,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等等。中国传统美学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主要体现在经典的理论著作中,而是体现在国画、戏曲、古琴、园林、建筑与民间艺术等各种传统艺术的广阔范畴中。比如诗歌中的“意境”反映了“意”与“境”、“天”与“人”的有机统一、相反相成,生成象外之象、意外之韵的生命力量。再如戏曲之“虚拟表演”,正所谓“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千军万马”。川剧秋江陈妙常渡江追赶潘必正的戏剧情节中,舞台上只有陈妙常与老艄翁两人,全凭老艄翁一支桨以及两人起伏上下的舞蹈表演,使得满江秋水波涛起伏,甚至给人以晕船之感,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所产生的“真景逼而神景生”的艺术效果。(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4下列选项不符合“生生美学”内涵的一项是(C)A在周易中,(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在论语中,孔子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在荀子中,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在次北固山下中,诗人写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解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表现的是“天人相分”的思想,即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5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从文化背景、基本内涵和思维模式等方面,论述了“生生美学”的特征。B第一段通过解释“生生”的含义,提出“生生美学”属于东方文化的观点。C第三至五段多次采用举例论证,使“生生美学”的相关特征阐释得更为具体形象。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逐层推导出“生生美学”具有广阔范畴的结论。解析 “逐层推导出生生美学具有广阔范畴的结论”错,本文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老子的“道法自然”、周易的“与天地合其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都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相关表述。B中国传统美学虽然没有形成经典理论著作,但是却以国画、戏曲、古琴、园林等多种传统艺术的实践形式得以传承与发扬。C中国传统建筑中“法天象地”的核心观念,典型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如天坛的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是一种与天地相应的建筑。D“生生美学”作为中国传统生态审美智慧的概括,对于当今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解析 “中国传统美学虽然没有形成经典理论著作”错,原文最后一段的表述是“中国传统美学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主要体现在经典的理论著作中,而是体现在国画、戏曲、古琴、园林、建筑与民间艺术等各种传统艺术的广阔范畴中”,“并不主要体现在经典的理论著作中”不等于“没有形成经典理论著作”。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