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学类小说阅读 专题十七 文学类阅读 散文阅读Ⅲ 核心突破五 赏析表达技巧试题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140785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学类小说阅读 专题十七 文学类阅读 散文阅读Ⅲ 核心突破五 赏析表达技巧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学类小说阅读 专题十七 文学类阅读 散文阅读Ⅲ 核心突破五 赏析表达技巧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学类小说阅读 专题十七 文学类阅读 散文阅读Ⅲ 核心突破五 赏析表达技巧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心突破五赏析表达技巧答准技巧,夸尽效果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一、修辞方法散文常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楚;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反语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答:答案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方法,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答:答案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等修辞方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方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方法。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要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白描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虚实结合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联想想象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甲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节选自老舍想北平)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甲、乙两文在表现手法运用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答案甲文:直抒胸臆,表明对北平深深的爱,如“可是,我真爱北平”。类比抒情,把爱北平和爱母亲类比,表达对北平的爱深入骨髓。乙文: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作者因荷塘四周朦胧的景色而内心得以宁静,又因无精打采的路灯光而使自己内心的宁静被打破。运用衬托手法,以蛙声、蝉声的热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动静结合,写荷塘四周树木等为静景,蛙声、蝉声为动景。三、表达方式散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很多,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重点是记叙和描写。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绍、交代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过程的表达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鉴赏角度分类作用记叙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有对话效果,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用于物时,往往能产生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多用于叙事散文中。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记叙详略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记叙方法顺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节选自韩少功我心归去)在第二段中,作者使用了第二人称叙述,有何表达效果?答:答案第一段用第一人称叙述,第二段改用第二人称叙述,加重了初到法国的陌生感,而且把读者带进去,同作者一同感受那份陌生和孤独。运用第二人称营造了直接与人交流的氛围。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的同时,表现自己寂寞得恨不得与读者交流的无奈与焦灼,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它是散文的主要表达技巧。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1)人物描写散文的人物描写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也有多方面的作用。人物描写手法正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详写(细节描写、白描),略写语言的手法修辞,如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借助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或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描写作用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以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白描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意深邃,真实感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节选自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请赏析该段的描写技巧。答:答案该段运用了动作(行为)描写和侧面描写(对那只鸡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赤子之心。(2)景物描写鉴赏角度分类作用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描写方法工笔与白描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重彩地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动静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虚实描写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征,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扩大意境,或深化主题。注描写方法可以把修辞方法考虑进去,个别情况可以考虑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请赏析该段的描写艺术。答:答案该段描写紧紧扣住景物特点,由静到动,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月光下的荷叶、荷花、荷香之美。四、语言艺术品味语言艺术重在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咀嚼语言的韵味。鉴赏角度特点或作用用词之美炼字之美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传神。叠字(词)之美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反复之美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化用(成语或古语)之美富有文采,典雅优美。句式之美(句子)长短之美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句子)整散之美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修辞之美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请从语言的角度对荷塘月色第四段(原文见“教材助解5”)进行赏析。答:答案该段语言生动形象,描绘细致,用词准确。使用了叠字,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使景物描写更为生动逼真,引人入胜。一、综合多向赏析题赏析表达技巧是高考散文的一个重要设题点。赏析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从命题实践看,多集中在一两处句子或者一个语段,而且这些句、段多是描写性的,要求多向(不定向)赏析。因此,句段的赏析应是训练的重点。然而,从考生答题实际情况看,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答题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二是赏析角度不准确、不全面;三是赏析效果答得空泛无物,不会结合文本。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精做试题,好好揣摩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老了的父亲坐在老了的房子里,衰老的气息一起涌上来,就像石阶上的那一层青苔,迅速地爬上来的样子。父亲一次次抬起浑浊的眼睛,一次次看着老去的房子。房子前面有堵老墙。老墙就更老了,是在父亲之前的某姓人家修建的。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他们就只留下一间破败的房子,后来房子就归村里了。父亲买下来将其拆了,就只剩下这堵老墙。老墙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簇茅草,也没有谁去惊动它,一年又一年,一簇茅草就独自在那里枯了又绿,绿了又枯。只是偶尔才会有一两只鸟雀落在那里,但也仅仅在那里留下几声啼鸣之后,便又飞走了。父亲浑浊的目光偶尔也会落在那里,但也仅仅是落在上面,父亲其实也并没有想着要在意它们。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沦落,直至彻底消失。(选自李天斌老了的房子,老了的父亲,有删改)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答案将老墙拟人化,老墙化身为一个生命体,在与父亲的对视和凝望中共同品味孤独,使“衰老”“孤独”更具有普遍的意义。将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可以丈量心与时间的距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与深思。“一丝丝一缕缕”反复出现,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桌面上净是些小瘪坑。有的坑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呢!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刮铅笔尖留下的?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划上去的?那儿黑糊糊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烤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分辨不清了,原因不明了,全搅在一起了;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还有用什么硬东西刻上去的。也有画上去的形象,有的完整,有的破碎一只靴子啦,枪啦,一张侧面脸啦,这是不是我的自画像?年深日久,早都给磨得模糊一片。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到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生活。(选自冯骥才书桌)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答案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书桌的斑驳、陈旧和漫漶不清。通过连续设问和揣测的语气,暗示了书桌历经沧桑,和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是自己往昔岁月的见证和记录。为下文张本,通过对桌面的详细描写,引出下文有关书桌的故事和往事的回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还有台南的大天后宫,那密密稠稠的烛火,且是象征大众的祈愿。都是微小的、贴己的愿望,可集在一起,却是壮丽。这些烛火挤得都能听见嘁嘁嚓嚓的声响了,五色的缎带也在风中切磋出寒牢声响,在虚空里盛满着热闹的人心。那热闹的缝隙里面,虚空穿墙而出,可就是“小众”?他们的清寂面容,映在烛火的溶溶光影。在那些结实、平俗,甚而难免粗粝的祈祝里面,是否寄寓着他们乖决的性情?给这热闹里注进一点警醒。我猜想,“小众”大约就是这样包在大众里面的。在台湾仅去过一家书店,就是诚品书店。书店外车流滚滚,门口的小吃店前也是排着长队,热闹非凡,但是一推门进店,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依然是很多人,但听不到任何声音。他们或站,或倚,或坐,或凝眉,或微笑,或冥想书店隔绝了闹市。他们每个人也隔绝了彼此,将自己关在大漠雄关的古战场,关在才子佳人的温柔乡,关在诗词歌赋的韵文里,关在诸子百家的思辨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真实,我感觉看到了渐渐渗进大众之中的“小众”。那么说,“小众”分明是布在大众里面了。那摩托车流,玩具铅兵一样置在掩护下的脸上,是什么样的神情?他们急骤地掠过,掠过,力不可挡,在那行动的身体里,有着如何的内心?是一个大秘密。(选自王安忆台湾的小众,有删改)3.赏析画线的句子。答:答案通过动作与神态描写,想象书店中的人们陶醉在各自的阅读中,作者由此领悟到了“小众”的内涵。与外界的喧闹形成对比,突出了“小众”陶醉在各自阅读中的静谧。从句式上来说,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运用了排比手法,既列举了“小众”在诚品书店看书的状态,也写出了他们丰富的联想,内容丰富充实。1.赏析的前提定点精读所谓定点精读,就是对给出的句、段进行精细阅读。精细阅读要把握“四问”:该句段的描写对象是什么,对象有什么特征,描写内容涉及的时间、地点。对重点语句做到四个“关注”:关注句中重要词语、结构关系、句间关系、句子位置。还要关注语言,要咬文嚼字;一字一句,字尽其妙,字尽其巧,一句一段牵连内涵,力透纸背。当然,个别手法的判断如果仅读已确定了范围的文字是难以进行的,须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说,要适当延展阅读范围,延读其上下文。如衬托、想象、侧面描写的判断,就需要定点精读与延展阅读相结合。定点精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明确描写对象及其特点,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还是兼而有之,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赏析的方向;二是充分感知画线句子的精妙。其实,不少考生答不好这类题目,不是积累不够、掌握不牢,而是没有潜下心来静读文字;只要读了,那些美妙的文字就会唤起你的想象,激活你的积累。2.赏析的关键准确、全面既然是综合多向赏析,就存在两个问题:从哪些角度思考?哪个角度优先切入?为此,首先要弄清描写对象。若是景物描写,就要顺着景物描写的赏析路子走;若是人物描写,则要顺着人物描写的方法走;若是兼而有之,则要两路并行。其次要多角度切入。优先从修辞方法角度切入,再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后从语言和结构角度切入。如果文字篇幅较大,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角度切入。当然,这里的“角度”又包含着小角度。如修辞方法角度,也有个综合运用问题;写人手法中又包含着多种写人方法问题。这里都需要再细化角度。最后要结合画线句子的上下文来判断。如联想想象、衬托等手法有时要兼及上下文才能判断出。另外,在判断技巧时总会遇到“陌生”的技巧。所谓“陌生”,也不是多么陌生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起来。对此,最关键的还是对所给句段进行细致、反复的阅读,并兼顾上下文,调动你的审美积累与想象。上面说的是对局部文字的赏析。如果是对全文的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等)的赏析,则要结合散文的具体文体,优先考虑选材、组材、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3.赏析的重点具体、实在赏析赏析,既赏又析,重在分析表达效果。分析包括四个方面:(1)写出了对象怎样的特点。所谓对象,就是描写或叙述的主体。(2)怎样写出或者说写得怎样。这一点一般与技巧自身的效果有关。(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方法上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要善于从所给文字中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引述于分析中。二是答表达效果时,一要全面,因为技巧不止一种,效果也不止一种;二是可以综合表述,也可以分类表述,不必把技巧与效果一一对应起来。(4)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二、精准定向赏析题(一)语言赏析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读上海文汇出版社朱耀华老师向我推荐的凭什么。我孤陋寡闻,对作者王小龙,也是中国口语诗的先驱王小龙一无所知,而朱老师,那种让人稀罕的老派编辑的激情在暗流涌动,期待我读出某种呼应。初读一千字,顿时惊呆,以为是一部精彩长篇小说的开头。作者的笔触有一种不凡不羁的才子气,他要驾驭记忆,驾驭苏州河边驳杂的光影,驾驭流浪和饥饿。1962年,那个著名的年份,我未曾经历过。要10年后,我才初尝这个世界的滋味。但是王小龙笔下妈妈们走来走去的纱厂,准确击中了我的童年记忆。王小龙笔下那个跳入苏州河的“小瘪三”男孩,我应该也认识。他就是我街坊。曾经对他做过恶,不想跟他玩,就把他一把推下了运河河滩,然后因闯大祸得到一顿暴揍。我8岁,镇上时常有游行队伍敲锣打鼓地经过,那翻天覆地的热闹与欢腾,仿佛明天就会实现四个现代化。一个中午,我听到游行队伍的锣鼓声,端着饭碗就箭一样射了出去,热闹没看成,我摔倒在门槛上,缝了八针,手上留下永远的伤疤。原来我与素不相识的王小龙,还有如此隐秘、相通的记忆:关于热烈激情的游击队伍、古巴糖、腌咸菜、江南最冷冬天瓦檐上挂着的冰条以及开春前奇痒难忍的脚后跟等等。(选自萧耳一言不发就各奔东西,略作改动)4.作者的“惊呆”在文中画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答:答案用词上,“翻天覆地的热闹与欢腾”“奇痒难忍的脚后跟”体现夸张,整体上用词朴实,有一种口语化的絮絮叨叨之感。句式上,长定语的运用让句式发生变化,语言表达活泼而自然。修辞方法上,运用比喻,“就箭一样射了出去”表现出急切感。表现手法上,场景突转,热闹没看成摔倒在门槛上,缝了八针的伤疤和想看热闹的急迫构成反差;细节列举,游行队伍、古巴糖、腌咸菜、冰条、脚后跟等,说明记忆犹新,“惊呆”于记忆和文章的贴切。语言赏析可以放在前面的综合多向赏析题中考查,也可以单独考查。单独考查一般在题干上明示“语言”关键词。其命题角度多为局部,也有从整体上考查的。局部语言赏析题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方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切入,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另外,如针对语言风格及其形成要素考查,具体可见小说部分核心突破四“赏析语言艺术”部分。(二)叙述人称赏析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离别北国原野的那个早晨,我在江边徘徊。迷蒙的亮光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渐渐点燃了丝丝缕缕柔软的云,投向淡紫色的江面。笼罩在紫丁香般晨曦中的江水,带着无言的欢欣,奔流在静谧中。大江用千里长线,携带着广袤北国的豪放和夏天的纯净,追逐地平线。地平线不断呈露出一处处闪耀在灰蓝色远方的诱人的天地。随意而潇洒,风无声地掠过大地,像琴弦低声细语的倾诉。江水应着风的节拍,为无形的风所牵制着、驾驭着、呼唤着。风,是江河自由的侣伴。这样的静谧让我觉得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所听不见的一些声音。他凝神屏息,睁大眼睛。有种东西在使他激动,让他马上就要打开自己的胸怀,对着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我所看不见的东西。他倾听着七月的黎明的音响,吮吸正在消失的夏夜的气息。沉默使他感到沉重。在这样的早晨不应该沉默,在这样的早晨要唱歌!这冲动不仅仅是来自歌喉,而是一种心的深处发出的东西,一种最能唤起别人同样的激情,最能使人吐露最隐秘的心曲的东西。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我喜欢在这样的早晨眺望原野。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无声的闪亮的流水,一片无声的闪亮的绿色,听着一个想象中动听的声音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在水凝滞在宁静的沉思中的地方,一切都像天空一样灿然。(陈世旭守望心灵的高地)5.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描述“那个人”时却又采用了第三人称“他”。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答:答案运用第三人称便于展开叙述,使内容更客观、有说服力。由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三人称使行文富于变化。最后交代“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这样加强了强调的意味,更能表达“我”被北方原野激发出的充满力量的主观感受。对于这种定向赏析题,当然首先要熟悉各类人称的作用。只是这类题通常考查的是人称变换的好处,因此,还要关注它是在何时变换人称的;变换人称后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弄清这两个问题再去思考其好处,就容易多了。关键在“变换”“交替”的文字上深阅读、精思考。另外,平时在这方面多积累,因为这类题需要极高的专业鉴赏水平。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选自贾平凹明月清泉自在怀)1.赏析第二段画线部分。答:答案(1)引用。引用“明月松间照”和“为赋新词强说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文化韵味。(2)比喻(象征)。用“浮雕”比喻青年时代的特有的情状:较之少年时代的虚饰、做作多了些人间烟火,但较之成年的厚重又显得轻浮。(或:用“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比喻人的心灵不能没有对于澄明与清洁的追求)(3)对比。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比,人生的苦与乐、得与失的对比,指出人不能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应始终保持高洁的心灵和淡泊的情怀。(或:以成年后的阅尽人间事相对比青年时代的浅薄浪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四方城贾平凹今冬无事,我常骑单车在城中闲逛。城市在改造,到处是新建的居民楼区,到处是旧建筑被拆除后留下的废墟,我所熟悉的那些街,那些巷,面目全非,不见了那几口老井和石头牌楼,不见了那些有着砖雕门楼和照壁的四合院,以及院中竹节状的花墙和有雕饰的门墩。怅怅然,从垃圾堆里寻到半扇有着菱花格的木窗和一个鼓形的柱脚石,往回走,街上又是车水马龙,交通堵塞,真不知是该悲还是该喜?天黄昏到家,胡武功却在门口蹲着。问:找我吗?他说找你。入屋吃酒,他从皮夹克衫里往外掏东西,他的夹克衫鼓鼓囊囊,竟掏出百余幅的照片来要我看。原来武功他们同我一样,是这个城的闲人,有兴趣在城里闲逛,而且多年前就这么闲逛了。但是,我闲逛了也就闲逛了,他们闲逛了却抓拍了这么多照片!于是我便兴趣了他那夹克衫,探手再去掏,果然又掏出一个照相机来。我说你们做了布袋和尚嘛!照片全摊在床上,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西安城的巷巷道道,人人事事,一下子平面摆在面前。我嗒然忘失自我,也不知在了何处。片刻,扭头看窗外,窗前老槐上正有寒鸦,拍窗它不惊,开窗以酒盅投掷,仍也不起,疑心它必在偷看我们,是痴是僵。我对西安是熟知的,一张张看着,已不知今夜是从四堵城墙的哪一个门洞进去,拐过了几街几巷,又要从哪一个门洞出来?只急急寻找四合院中四分五裂的隔墙和篱笆中的人家,那早晨排队而入的公厕呢?那煤呢?那盛污水的土瓮呢?老爷子的马扎凳、小孩子的摇篮车呢?小小的杂货店里老板娘正在点钱,蹬三轮车的小贩在张口叫卖。巷口的谁家有了丧事,孝子贤孙为吹鼓手的耳上夹烟。城墙根织沙发床的人回过头来,一脸惊恐,原来是不远处爆玉米花的人又爆出了一锅。风雨中红灯一片的夜市上,手持大哥大的小姐与收破烂的民工同坐一桌吃起饺子了。来去匆匆的上班人群中,有老头坐在隔离礅上茫然四顾。那放风筝的孩子,风筝挂在了树上,一脸无奈。那电杆下扎堆的人指手画脚,观棋而语一定不是些君子。挂满广告条幅的商场门口,是谁摸奖摸中了,一人仰笑,数人顿足。坐在时装店塑料模特脚下的艺人拉二胡,眼睛闭着是自己陶醉,还是原本就是瞎子?擦皮鞋的老妪蹲在墙角,牵长毛狗的小姐一边走一边照镜。从仅容一身的巷道里跑过来的是谁?镜糕摊前那位洋人在说什么?股票交易厅外又是拥满了人,邮局门口代书写信件、状词的三张桌子怎么空了一人一座转型时期中的古城里,芸芸众生在生活着。生活中有他们的美丽和丑陋,有他们的和谐与争斗。我看了这张又急切翻看那张,喃喃地问:我在哪儿,哪一张有我呢?举起杯来,向胡武功敬酒。我说,以这么大的热情和朴实无华的镜头,这么真实地记录一个城市的百姓生活,在中国摄影史上还并不多见吧。而在这些作品中,从人与城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和城与时代的关系里,你们竟能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性、哲理性和艺术性!我们都是西安城的市民,我们荣幸生活在这个城里又津津乐道这座城,但正如河水,看到的河水又不是了看到的河水,在这瞬息万变的年代,谁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安记录员呢?摄影是一门能将复杂处理成简单,而又能在简单中透出复杂的艺术,如果这批照片结集,最能清点二十世纪末的西安的面目。今天的西安人或熟知西安的人,我们同历史将从古城走出去,明天的人或不熟悉这个时期西安的人又将会凭此集再走回古城啊!(有删改)2.赏析文章第三段的铺陈手法。答:答案(1)通过一张张照片,表现了照片拍摄角度的多样与内容的丰富。(2)将许多生活镜头剪接在一起(或“巧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展现了西安古城里丰富生动的市井风情(或“呈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3)善于捕捉典型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画面感强,给读者真实的阅读体验,具有感染力。(4)用连续发问的方式,既将读者领入一个个原生的、未加修饰的生活场景,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寻找之急切,以及对古城生活的热爱。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吐鲁番,我看见羊吃草。我一直以为,羊和牛、马或驴子一样,吃的都是贴近地面生长的那种软嫩的短草,这时才知道,吃的竟是像玫瑰花茎那般多刺的植物。我看见它们愉快地吃着,像部锋利的剪草机,沙沙沙,草都吃进嘴巴去了,多么丰富的一顿下午茶。我还看见羊只在草丛中走来走去,仿佛它们四周的植物不是尖锐的芒刺,而是如絮的棉花。它们真使我惊异呢。它们有一张怎么样的嘴,是钢铁的唇舌、上下颚和口腔?为什么可以吞啮针似的草茎而不受伤?肥胖的绵羊,满身是浓厚的卷曲羊毛,走在草丛中也许能够无视草叶的利刺,可是山羊只有短而薄的披毛,但它们在丛草间穿插,同样仿佛经过的是一片秧田。羊们真令我惊异呢。在乌鲁木齐,我也看见了羊吃草。那时候,我们坐在天池上的游艇里,两岸是层层叠叠的山和松树,在向阳的山坡上,遍山隐隐地点缀着一点一点的白花,并且弯弯曲曲的,在山坡上呈现一个“之”字形。偶然,白花缓缓地移动起来,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山坡上的白点子不是花朵,而是放牧的羊群。带头的羊走在前面,横越过山腰,随后的羊都跟着那道白色的虚线朝更高的山顶攀登。羊们居然能够爬上那么高的山,仿佛它们不是羊,是鹰。对于天山的风景,我们感到失望,天池是一座水库,但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令我们沮丧:到处是故意摔破的玻璃瓶,花衬衫的游民提着声浪袭人的收音机。或者,关于天山,我们其实又认识多少呢?我们不过到达天池旁边的一个小角落,看见的也只是供游客驻足一阵的名胜,我们可曾攀过雪线,自己去寻找天山冰洁的雪莲?为了寻求更丰盛的草原,羊们攀到了山的极高处,当我们抬头仰望,山坡上的动物,竟是我们心目中柔弱的羊吗?天池的水寒彻入骨,天池的风凉冷如冰,带备衣衫来的人纷纷披上了风衣或毛线衣。山坡上的羊没有加衣,在这充满荆棘的世界上,它们不必穿戴甲胄,不必练就一身铜皮铁骨,但见它们摇摇摆摆、晃晃荡荡,以一个个软绵绵的身躯,在芒刺间悠然步行,安然渡过。(西西羊吃草,一九八一年十月)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答案(1)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乐美。(2)运用比喻,将羊喻为“白花”,写出了动态感,形象生动。(3)多用短句,富有节奏感。4.作者在文中交替使用“我”和“我们”,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视角更丰富。以多种视角去关注羊吃草,表达自己的赞叹。(2)思考更深入。由个人的思考推及全人类的关注和思考。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万鞋墙梁衡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90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布,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针。那堵鞋墙共有13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鞋墙不朽。(有删改)5.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1)借物抒情。(2)通过鞋墙引起的关于鞋的一系列联想,表达出对布鞋的由衷敬仰,抒发了作者对像纳鞋人一样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6.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答案(1)采用“抑”的手法,描写布鞋的平常、贫贱和渺小。与后文的“扬”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万鞋墙的赞美取得抑扬有致的效果,还为下文的联想埋下伏笔。(2)语言上,口语与文言交替,使语言变化多姿。7.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答案运用引用、对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做鞋针数繁多,艰苦曲折,深刻地表达了对慈母辛勤劳动的赞美。8.本文语言风格庄重,试结合文中画波浪线段落加以赏析。答:答案(示例)(1)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因为“鞋”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2)语言凝重。作者说“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举的例子如巴黎公社墙等,鞋与之一样都容易让人们勾起痛苦的回忆。(3)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如“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4)关联词语运用完整、准确。如第一句中的“虽但”,第二句中的“如还有但还是”,第三句中的“虽却也”。9.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答:答案(1)从鞋墙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联想到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皮鞋上路的情形。(2)想象农村妇女纳鞋的情景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等。(3)这些联想和想象,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