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名称解释.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60912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称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称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称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1. 发展心理学(狭义):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2. 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跨文化研究:同一个客体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里发展的影响。3. 定向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的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成习惯化。去习惯化:恢复了对心事件的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4. 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5. 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成为观察力6. 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7.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8. 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9. 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10. 格式:动作的组织和结构。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11.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12. 图式: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13. 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14. 牙牙语: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15. 电报句:表达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16.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17. 对抗性条件作用: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18. 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19. 有选择的社会行微笑: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他能够认出熟悉的脸和其他的东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个体作出不同的反应,婴儿对熟悉的人无拘无束的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警惕的注意。20. 社会性参照:当婴儿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作出反应的现象21. 力比多: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得以完成。这种力量或能力称为力比多。22.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23.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24.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25. 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特和规律的科学,亦称为毕生发展心理学心理年龄特征:研究者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共同具有的使他们与其他年龄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称做心理年龄特征复演说:霍尔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发展历史的重演即所谓的复演说格式: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称做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一方面它不同与静态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有不具有生理解剖的性质同化:皮亚杰认为在格式与外部刺激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根据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够被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为同化顺应: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在同化过程的同时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的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叫做顺应心理发展连续论:心理发展连续论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是渐进式的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从时间维度上看,心理发展曲线应该是一条平滑上升的曲线。强调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理论。一般都认为心理发展是连续发展的,渐进的连续过程心理发展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有时候心理发展是平稳的有时候又会发生质变,使得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从时间纬度上看心理发展曲线应该是一个阶梯状的非平滑折线。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弗罗伊德和艾里克森的新老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心理发展的阶段论。共同特征都比较强调生物成熟因素在心理发展中有重要的影响平衡过程P26:是有机体先天具有的一种机能,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和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做客体永存感觉运动格式:儿童的格式为感觉运动格式其内容是婴儿作用于外界的动作及与动作想联系的感知觉观点采择能力:指能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和观点,并能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的能力运算:皮亚杰用运算来代表一种内化的可逆的动作,这种动作使儿童过去同一类别中孤立的动作表征组合在一起。儿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偿或可逆的关系,从而获得对一个变化体系中不变量的认识因此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守衡概念: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果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循环反应:在感觉运动格式形成的时期婴儿的愉快来源于机体在动作时所产生的感觉,婴儿为了获得这种愉快而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称这种反应为一级循环反应。前运算阶段:不具备逻辑思维,产生了象征性功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自我中心: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他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去自我中心: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形成对世界的心理表征他开始能够将自己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皮亚杰将儿童思维上的这种发展称为去自我中心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他人行为受到的强化起到的作用类似于儿童行为直接受到强化,因此将它称为替代性强化内化: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称为内化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横向研究: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这是同一时间内选取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研究的实验设计方式组群效应:指横向研究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指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序列研究:首先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在间隔一定时间后对同批被试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研究从而构成纵向研究。序列研究是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跨文化研究可以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收养研究:是通过比较收养儿童与其生身父母和养父母在心理或行为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发展特征的影响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文化公平测验:是非语言测验在测验中较好地排除了文化因素,所以一般被认为是“文化”公平的智力测验,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ABAB设计:通过系统的引进和撤去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其中A为没有引入自变量时的基线水平,B为引进自变量以后的水平如果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引入和撤去而系统地变化该自变量就是影响因变量的因素异卵双生子:母体一次排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卵子同时受精这样的双生子称为异卵双生子同卵双生子:由一个受精卵在早期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完全相同的细胞分别着床发育成两个独立的个体而形成的髓鞘:包裹在神经纤维外面的一层脂肪类物质具有绝缘作用髓鞘化: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发展巴宾斯基反射:由足根想足尖方向触摸新生儿的足底新生儿的脚趾呈扇形张开,大约在812月消失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狭义):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2.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3.关键期:最初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和形成,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有学者认为,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即关键期。也有学者称之为最佳学习期。 4.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又称交叉文化研究。同一个客体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里发展的影响。 7.蛋白质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有两方面功能:1它是细胞结构的基础;2细胞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8.等位基因:就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对性状发育的基因,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 9.显性基因:两个等位基因在决定它们所控制的性状表现时,其作用并不是平等的,其中一个基因力量较强,另一个基因力量较弱,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力量较弱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为隐性基因。 10.基因突变: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化学成分、DNA链上某一小段由于某种原因所引起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11.染色体异常是由于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减少或增加,染色体某一节段的短缺或易位造成的。 12.唐氏综合症:唐氏综合症又称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症,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婴中发生率约1/6001/800,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会导致包括学习障碍、智能障碍和残疾等高度畸形。 13.动作技能:是一种自动的、迅速的、正确的、柔和的动作,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一连串的上百个肌肉与神经的协调的动作。 1.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的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 15.去习惯化: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16.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17.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 成为观察力 18.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它是物体的性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和方位知觉。 19.视觉恒常性: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20.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21.方位知觉:即方向知觉,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前后、左右、上下及东南西北的知觉。物体的方位总是相对的,是与所参照的客体的方位相比较而言的。 22.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23.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24.认知: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涉及知识的获得、加工、组织和应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广义上说,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想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等。狭义的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忆。 25.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26.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27.物理经验: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如轻重、软硬、粗细等。 28.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 29.格式: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位。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30.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时间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 31.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也可以说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 32.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也可以说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33.知觉: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识别和解释。 34.短时记忆:是一种暂时的、主动的和有意识的记忆。有时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 35.组织是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36.元记忆: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37.提取是探究并得到记忆中信息的能力。 38.再认就是能够识别一个客体。重组是指恢复先前看到过的客体。回忆是一种更复杂的记忆呈现,它有赖于心理映像和恢复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 39.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40.监控学习是持续的追踪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并相应地调节自己学习的策略。 41.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语言: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 42.牙牙语: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复述是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一种加工方式。 43.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44.电报句:表达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 45.简单句是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包括没有修饰语和有修饰语两种。 46.复杂句是指由几个结构相互连结或相互包含所组成的单句。 47.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49.常模:是指某一个标准化样组在某一测验上的平均分数。常模的功用是给测验分数提供参照点。 50.对抗性条件作用: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51.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52.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几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53.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如机械记忆、分类和图形关系等。 54.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和普通常识等以回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55.测验的信度是指同一组被试用同一测验实施两次后所得分数的一致性,或者同一组被试经过一次测验,而后用一个等同形式的测验再测一次,两次得分的一致性。 56.测验的效度指的是测验的有效性、正确性,也就是测验所能达到测量目的的程度,这是衡量一个测验质量的重要标准。效度可归纳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关联效度。 57.准则关联效度又可称为经验效度或统计效度,它是以测验分数和效度准则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测验的效度的高低。 58.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59.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60.有选择的社会行微笑: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他能够认出熟悉的脸和其他的东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个体作出不同的反应,婴儿对熟悉的人无拘无束的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警惕的注意。 61.社会性参照:当婴儿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作出反应的现象 62.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63.视觉悬崖:视崖是人的立体视觉发展的一个体现。人类在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出深度知觉的能力。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觉悬崖。试验者设计了一个台子,左右半边有高度的落差,在台子上铺一层透明的玻璃,让婴儿在上面爬行,婴儿爬到中间时,即使他手摸到前方的透明玻璃,仍然不敢再向前爬过去,研究者发现他们的心跳速率减慢,证明人类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深度有了警觉心,这种能力具有帮助物种生存的作用 64.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65.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66.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的。 67.美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 68.伊底: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组成之一。也称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构成,如饥、渴、性、肉体是它的能量来源。自我:有意识的、理智的,它遵循“现实原则”行动。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 69.体貌指的是面部特征、身高体重和身体的比例。 70.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 71.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72.里必多: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得以完成。这种力量或能力称为力比多。 73.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74.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75.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76.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77.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78.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所做的判断。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79.自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因而成为有自律水平的道德判断。 78.替代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他人行为受到的强化起到的作用类似于儿童行为直接受到强化,因此将它称为替代性强化。 79.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80.运算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有几层意思起意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其二是一种可你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其三运算具有守恒性其四具有系统性。 81.双向性原则 :儿童会主动选择与自己的先天倾向相吻合的环境。儿童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称作“双向性原则”。 82.心理年龄特征:研究者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共同具有的使他们与其他年龄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称做心理年龄特征。 83.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84.自我强化是指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内部行为准则,当儿童的行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自己奖励自己;违反了这个准则时,儿童就会自己惩罚自己。 8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86.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 87.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即使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工具。 88.延缓满足即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缓立即能得到的奖励。 89.相互作用论:皮亚杰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90.词序策略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顺序来理解句子。 91.事件可能性策略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 92.强化依随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94.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见证。 95.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96.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97.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98.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人与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 99.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时产生的心理状态。与儿童个性发展的道德圈有密切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