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建设.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929946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专题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专题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 节能减排 建设生态文明一、材料1、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报告指出: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2009年3月5日上午9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支持和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健全节能环保各项政策,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坚持节能节水节地。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国家标准,加大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3、2009年3月28日晚20:30-21:30,全球各地从欧洲到美洲的地标性建筑都将伫立于黑暗之中。而世界各国人民将通过关灯这一方式,携手为创造地球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支持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 “熄灯一小时”,让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一起来应对气候变暖。4、北京市交通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最新社会车辆交通管理措施:从2009年4月11日至2010年4月10日,按车牌尾号每周一日高峰时段停驶(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日除外),停驶时间由6:00-21:00调整为7:00-20:00,停驶范围为五环路以内道路(不含五环路)。停驶的车牌尾号 由一个月轮换一次改为每13周轮换一次。首次高峰时段停驶的车牌尾号星期一至星期五分别为5和0,1和6,2和7,3和8,4和9(含临时车牌),尾号为英文字母的按0号管理。二、与教材结合点1、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多增长快;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且不合理、不科学;环境形势严峻,是我国的具体国情。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之一。3、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我们应在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必要性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4、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损害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生态文明,也离不开法治。三、知识点链接1为什么要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3)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4)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5)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6)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的要求、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 你认为怎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依靠科技开发替代资源,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坚持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为什么发展循环经济?(意义)1)有利于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节约资源。2)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3)有利于实现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5)有利于保障人们健康与安全,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6)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提建议)? 国家:加强道德建设,进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进技术设备,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寻求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充分利用资源,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严惩浪费资源的行为。社会:加强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宣传,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的社会风气;发挥舆论和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谴责铺张浪费的行为。公民:提高自身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积极同浪费的行为作斗争。 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对“倡导消费者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进行简要评析答: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习惯,既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长远利益:消费者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延续是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青少年该怎样用实际行动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践行者? 节约资源:使用节能灯;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使用纸张等。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自备购物袋、尽量不使用塑料袋;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等。 四、点击中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要求,也是各地中考的重点。2009年中考将以选择题、辨析题、实践与探究等多种题型出现,方式灵活多样。1、考查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具体国情,及根据国情制定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特别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中考出题的重点。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例,及时总结,合理归类。 2、考查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意义、相应的措施(包括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五、练习及答案一、选择题1、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近三年累计,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减少6.61%和8.95%。这说明我国(D)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A、 B、C、 D、2中学生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浪费资源的现象有(C )纸张使用双面 寝室电灯彻夜通明 小红外出就餐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小王从不使用塑料袋购物 塑料瓶等垃圾随意丢弃A B C D 3、我国的资源现状(B )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A B C D4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A )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 需要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 只是环保部门和环保工作人员的事情A B C D5、目前,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资源相对紧张 ,且浪费严重对此,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必须采取措施(A)完善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加大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和使用把环保节能工作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A、 B、 C、 D、 二、实践与探究材料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已进入经济加快发展阶段,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生资源回收是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1我国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有什么重要意义?我国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可以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工作,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你认为再生资源回收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再生资源回收可以采取上门回收、流动回收、固定地点回收等方式。3为了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工作,请你为国家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国家应鼓励全社会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积攒交售再生资源;鼓励以环境无害化方式回收处理再生资源;鼓励开展有关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