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化学导学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9865794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化学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九上化学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九上化学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一、体验化学的奇妙1.阅读教材P2图片,知道现在可以利用石油为原料生产出 等物品,这些都是通过 方法生产出来的。可见化学可以把我们认为难以置信的事情变成了现实。2.由此我们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有关 的学问,在研究这门学问的时候,我们应该用 方法来研究 ,从而达到 的目的。3.化学这门科学太神奇了,它不仅能 ,还能 ,并实现 的转化,从而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使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的人造物质世界中。因为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化学制品的身影。(1)阅读教P3四幅图片,认识生活中人造的化学制品。(2)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自然存在的物质呢?完成教P3“活动天地11”教室中来自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物质有 教室中来自化学方法人工制造的物质有 小结:我们生活中的材料分为 种,一种是自然界中本身天然就存在的材料,我们称之为 ;而另外一种以自然界的物质为原料运用化学方法制得的材料,我们称之为 (也叫化学制品)练一练1、厨房中下列物品是天然材料的是( )A.竹筷 B.铁锅 C.瓷碗 D.铁瓢2、制造汽车的材料有:钢铁合成橡胶钢化玻璃塑料皮革等,其中属于人造材料的是( )A. B. C. D.4.如今,化学科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如 、 等。不仅如此,化学促进了时代变革,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依靠化学,人类能更好的解决面临的多种危机,比如 ;依靠化学,人类才能创造更加繁荣、文明、美好的生活。练一练: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事( )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 B日环食、日偏食的发生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 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二、认识化学变化1.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是物质发生 。2.物质的变化有两种:一种是物理变化,就是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 的变化;一种是化学变化,就是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 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3.两种变化的辨析(1)物理变化的特征: ; 。(2)化学变化的特征:原物质消逝, 。这是判断化学变化最可靠的依据,是其本质特征。伴随 、 、 、 或 等现象。实验1:点燃镁条。(生活中常见物质燃烧一般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实验现象: 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实验现象: 实验3:将几颗锌粒放入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稀硫酸。实验现象: 实验4: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再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现象: 注意:有些化学变化发生时并无上述现象,比如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有上述现象产生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电灯灯泡发亮,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水变红。伴随能量(通常表现为 、 和 )的吸收和释放(3)物质两种变化的区别:变化后是否 。(4)两种变化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的燃烧。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如打碎瓷碗。慧眼识变化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发光 B玻璃破碎 C饭菜变馊 D自行车轮胎爆裂2.下列成语字面意思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火烧眉毛 B蜡炬成灰 C精雕细刻 D赴汤蹈火4.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文字表达式(1)表达式的组成部分: 、 及 (2)表达式的书写:左写 ,右写 ,其间用“”相连,若物质不止一个时,物质间用“+”相连。反应条件写在“”的上方或下方。(3)文字表达式的形式:物质的名称用文字书写:如 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水物质的名称用符号书写:如NaOH+HClNaCl+H2O一展身手:用文字写一写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空气中点燃镁条,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 在溶液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点燃蜡烛,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表达式的意义:表示物质在什么条件发生发应生成了哪些物质。三、物质构成的奥秘1.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微粒( 、 、 )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比如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比如 ;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比如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2.这些微粒极其微小,肉眼根本看不到,但我们可以通过 观测到原子和分子,并且可以对原子或分子实现 和 ,甚至还可以对原子和分子进行复制、改造以及创造新的分子。因此,化学这门学科是在 的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3.关于分子(1)有 构成;(2)可由 构成,也可由 构成;(3)分子不同,构成分子的原子 或 也不同;(4)构成分子的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排列成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一、化学的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或步骤) 实例:我们知道镁条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我们不禁要问镁条还要与其它物质反应吗?于是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镁条能与盐酸反应吗?面对这个问题,可以提出的猜想或假设: 。这个猜想或假设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因为没有得到验证。而要证明猜想或假设就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实际情况如何,要完成这个实验才能知道,接下来就要做这个实验。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面对这个现象我们要分析,我们实验时给的物质金属固体镁条和液体稀盐酸,并没有气体物质,既然实验时有气体产生,那这个气体一定是不同于反应物的新物质,也就是说,镁条能与盐酸反应,从而证明了猜想或假设。于是可以得出结论 。我们完成这些环节后,要进一步从方法、程序、过程等进行反思,然后形成书面报告,即撰写实验报告。自我检测:对于木糖醇是否具有甜味,有同学认为“可以拿一块木糖醇放在嘴里嚼,品尝味道”对此你认为这是科学探究过程的( )A提出问题 B做出猜想 C设计实验 D操作实验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不要轻易放过,要多方查阅资料或多次实验验证,这样才能获得正确地认识。二、可见我们学习化学,重要的途径是 ,我们要在 中“学化学”。知识小积累一1.烟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扩散所形成的现象雾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所形成的现象2.闻物质气味的方法:用手轻轻在容器口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这叫扇闻法。3.胶头滴管使用注意事项:(1)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或容器口)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2)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容器内,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3)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倒持,防止液体倒流,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头;(4)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的滴管应立即清洗,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一、水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它具有以下性质:1.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很小2.在不断地 。分子运动的速度与 有关。3.相互之间有 。(1)对于同种物质,其分子间的间隔大小与该物质的 有关:一般地讲,物质 态时,间隔最大, 态次之, 态最小。但水例外,固态时水分子的间隔比液态大。(2)分子运动的速度改变了分子间的 ,从而导致物质的 改变以及分子的 的改变。(3)分子的排列方式与该物质的状态有关: 态时,分子有序排列; 态时,无序排列。二、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水三态的变化水凝固时,水分子的能量 ,其运动的速度 ,间隔 ,水分子由 排列逐渐变成 排列,于是水就从液态变成了固态;而冰在融化时,水分子的能量 ,其运动的速度 ,间隔 ,水分子由 排列逐渐变成 排列,于是冰就从固态变成了液态。三、物理变化的实质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是因为构成该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 、 以及 发生了变化,但构成该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 、 和 并未改变。最根本的一点未产生新的分子等微粒。练一练,我会做: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海绵能吸水2、在喷洒某些药水对环境进行杀菌消毒时,会闻到特殊气味,这说明( )A.分子间有距离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四、水的循环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 来实现的。通过天然循环,既实现了 ,又完成了 的重新分配,还不断补充了 。2.水的天然循环伴随着水分子的能量的 和 ,不断改变着分子间的 和 ,从而引起水的状态不断改变。五、天然水的种类及净化一天然水的种类及鉴别1.天然水的种类(1)硬水: (2)软水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2.硬水、软水的鉴别(1)实验室 法蒸发后,有较多的白色固体物析出的为 水;没有或有较少白色固体物析出的为 水。(2)生活中加入 加入肥皂水后振荡或搅拌,产生较多泡沫的是 水;泡沫产生少或没有泡沫且有白色垢状物的是 水。3.硬水软化的方法(1)生活中 将硬水通过加热使其沸腾,使溶解在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以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可使硬水软化得到软水(该过程是化学变化,所得的水硬度较低,不是真正的软水)(2)实验室 将硬水加热使水气化成水蒸气,再经过冷却后获得液态水(蒸馏水)(该过程是物理变化,所得的水是真正的软水)二天然水的净化物理方法净化水步骤一:沉降加入净水剂明矾,使水中大颗粒悬浮杂质沉降除去。加入净水剂明矾的作用:加速水中的泥沙等悬浮杂质的 ,除去水中较大颗粒不溶性杂质。步骤二: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1.用到的仪器有: 2.操作步骤及要求(1)制作过滤器。要求:滤纸的边缘要 漏斗边缘并使滤纸 漏斗内壁(目的:加快过滤速度)(2)固定烧杯和过滤器要求:漏斗末端 一侧 烧杯内壁。(目的:防止滤液溅出)(3)进行过滤操作A先将 轻轻斜靠在 层滤纸处(防止戳破滤纸)B盛装过虑物的烧杯口 玻璃棒(防止过虑物液体溅到漏斗外),将过虑物液体沿着 缓慢倒入 内要求:漏斗内的液面始终 滤纸的边缘(防止过虑物液体从漏斗内壁与滤纸间流过,影响过滤质量)2.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 。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有:漏斗内液面 滤纸边缘;滤纸 ;盛接滤液的烧杯等仪器不洁净等。步骤三:吸附加入吸附剂(如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或异味而除去活性炭表面积大是因为它 ,因此 很强。它能对空气或水中的颜色或气味的杂质吸附在其 而被除去,这是物理现象。蒸发使溶解的物质从液体中分离出来1.用到的仪器有: 2.操作要领:在加热的过程中, 不断搅动,原因是 。当蒸发皿内 时就停止加热,原因是 。3.注意事项:(1)使用时防 ,以免打破;(2)加热后不能 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 。步骤四:蒸馏除去溶解在水中杂质(净化程度最高)注意:现实生活中,并不对天然水作蒸馏净化化学方法净化水1.加入药物消毒杀菌加入漂白粉、二氧化氯药片等净水2.高温消毒杀菌将水加热至沸腾三实验室净水与生活中净水的异同相同的是都用到了 等方法,不同的是生活中净水能使用却没有用到的方法是 。如果建议自来水厂修建用这个方法净水的池子,则该池子修建在 和 之间,并且当水通过该池子后再进行 。练一练,熟能生巧1、下列方法中可明显降低天然水的硬度的是( )A.过滤 B.煮沸 C.静置 D.吸附2、下列净水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从水库中取水 B.将含有泥沙的水静置分层 C.过滤水 D.将氯气通入水中杀菌消毒3、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蒸馏 B.杀菌消毒 C.过滤 D.沉降六、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至少由 种物质组成。1.物质(按组成的物质种数分) 纯净物:只由 种物质组成2.判断方法:看该物质由哪几种物质组成。 分 离3.混合物和纯净物的联系:混合物= 纯净物 组 成知识积累二:蒸发与蒸馏1.相同点:(1)原理:利用物质间沸点不同分离物质;(2)均用加热方式使液体中沸点的物质气化达到分离2.不同点:(1)蒸发将液体气化除去获得固体;(2)蒸馏将液体气化后再经过冷凝获得纯净的液体,未气化的物质留在原容器中。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一、水的分解电解水实验1.电解水实验现象:通电时,正负两极均产生 ,两侧玻璃管液面 ,中间玻璃管液面 。一段时间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正负两极上气体的验证(1)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验证方法:用一根 接近玻璃管尖嘴处。现象: (2)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验证方法:用一根 接近玻璃管尖嘴处。现象: 可见,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均不是 ,分别是 和 。3.电解水实验结论: 。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小结:(1)电解水实验可以简单地记为“ ”、“ ”;(2)证明了水是由 、 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水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 条件下,会反应,生成 和 。二、水的合成氢气的燃烧实验1.注意: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它的 ,即验纯。2.氢气燃烧的现象:纯净的氢气燃烧时,火焰呈 色,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的凉烧杯内壁有 ,触摸烧杯外壁,感到烧杯 。3.实验结论:在 条件下,氢气会与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了 ,并会 。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小结:(1)证明了水是由 、 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是鉴别氢气的一种方法;(3)氢气燃烧放出热量,生成的水不污染环境,可做气体燃料(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4)氢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难液化。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无色液体或雪花状固体。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 。3.两性质的区别:看该性质是否通过 体现出来。4.属于物理性质的项目: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导电性,挥发性,溶解性,延展性等;属于化学性质的项目: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腐蚀性,稳定性,毒性(在语言描述上,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学以致用,方显才能1、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C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CO2和H2O生成 D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2、苯是一种没有颜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苯的化学式为C6H6,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填空)(1)苯的物理性质有 ;(2)苯的化学性质有 。四、化学反应1.观察下列反应,找出其中的规律通电 加热水氢气+氧气; 氧化汞汞+氧气; 加热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这三个化学反应的特点是 ,我们把这样的化学反应叫作 。(基本反应类型)(1)定义: 。(2)特点: (这是识别的依据)2.观察下列反应,找出其中的规律点燃 点燃 加热氢气+氯气氯化氢 镁+氧气氧化镁 铜+氧气氧化铜这三个化学反应的特点是 ,我们把这样的化学反应叫作 。(基本反应类型)(1)定义: 。(2)特点: (这是识别的依据)3.指出下列反应的基本类型 加热 点燃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 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 通电二氧化碳+水碳酸( ) 氯化镁镁+氯气( )点燃碳+氧气一氧化碳( )五、微粒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改变,但构成分子的原子的 和 不变。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 ,而 不再分。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 ,然后 再重新组合构成新的 。4.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产生了新的 等微粒。六、分子1.定义:保持物质 性质的最小微粒。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不同,其化学性质也不同。2.注意:(1)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 性质;(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止分子。由何种微粒构成的物质,则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由这种微粒保持;(3)分子是微观概念,描述物质时要说成“构成”。(4)分子具有 、 和 的意义。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气态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镁;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甲烷。七、原子1.定义:化学变中 的微粒。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它 。2.注意:(1)用原子描述物质或分子时要说成“构成”;(2)具有 、 和 的意义;(3)要在“化学变化”中,讨论原子最小才有意义;(4)分子与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比原子大,质量比原子重。3.原子具有的性质: 很小;同种原子相互间有 ;总在不断地 。4.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铜,铝;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硫,碳,磷;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氩气。做一做,练中学1.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子不是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E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F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了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一、对原子结构的揭秘历程1.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因原子太小作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然而, 国科学家 推翻了道尔顿的结论,提出 的惊世观点,他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他发现了带 电荷的 ,而且在他所作的实验中发现,在所有的原子中都有 这种微粒。于是他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模型。实际上,他认为原子就是一个实心球体。一直到著名的物理学家 通过实验才真正解开了原子内部结构的神秘面纱。2.卢氏实验是 。有趣的现象是:(1)绝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2)有一小部分粒子穿过了金箔但改变了原来前进的方向;(3)有极少数的粒子却被反弹了回来。解释:现象说明了原子内部不是一个实心体,里面空间 ;现象说明了原子内部也有一个带有 电荷的微粒且这个微粒体积很小,在原子内部只占了较小的空间;现象说明了原子内部有一个质量比粒子还要大的微粒且这个微粒体积很小。卢氏实验证实了两点:第一,原子内部空间大,不是实心体;第二,对原子内部那个体积小、带有正电荷且质量极大的微粒,卢瑟福把它称为 。所以,卢瑟福提出:原子是由 和 构成的,并指出,在原子内部至少有一个电子在 外面的空间绕着原子核运动。3.从卢氏实验可知,因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尽管电性相反但电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 (填显或不显)电性。4.尽管体积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的原子核,仍然可分。它可分为 和 。而且一个质子与一个中子的质量差不多,几乎相等,但却比一个电子的质量大得多。因此,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 上。5.注意:(1)原子结构或构成的几种表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是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但并非所有的原子均由这三种微粒构成( 原子除外)。(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 )是由核内 数决定;(3)同一原子中,核电荷数= = 。与中子数 (填一定或不一定);(4)不同类别的原子间的区别 (或 )不同。即原子的种类由原子的 决定的。(5)原子的质量大小取决于 的质量,而原子核的质量大小取决于核内的 和 。故原子的质量大小取决于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注意:同种原子的质量不一定相等)二、相对原子质量1.含义:以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1.9931026kg)的1/12作为基准,其他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跟这个基准作比,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2.计算公式(1)定义公式:Ar(某原子)=(2)近似公式:Ar(某原子)该原子的 数+ 数注意:相对原子质量是比值,不带质量单位,其单位为“1”例1、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kg,一个钼原子的质量为8mkg,求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例2、碳14原子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求碳14原子的中子数练为战,实力才是硬道理1.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g,则实际质量为2g的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g B.24 C.2 D.22.有两种不同的碳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另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的带电量 D原子的质量小知识:1.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其实际质量之比2.原子的相对原质量越大,则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三、电子1.电子的运动:在多个电子的原子中,原子核外的电子依据自身 高低,在离核 不同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 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 的区域运动。也就是说,电子依据能量的高低在核外分区域运动。我们通常把电子在离核 的区域运动称为 。2.电子核外分层排布的描述原子结构示意图(1)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 ;圈内的数字表示 ;圈内的“+”表示 ;弧线表示 ,把离原子核最近的电子层称为 电子层,由核向外排布的电子层依此称为 电子层或 电子层等,把最后排布的电子层称为 电子层;每条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2)电子在核外分层排布的规律:每层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代表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层上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第一电子层为最外层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3.各类原子最外层电子层上电子数的特点(1)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 (氦He除外)(2)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 4(3)非金属原子:4 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 8(硼B、氢H除外)4.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1)在化学变化中,原子都有形成 的趋势。我们把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层有8个电子(第一层电子层为最外层电子层时上有2个电子)的结构,称为 结构。(2)在所的原子中, 原子都具有稳定结构,所以这类原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于不具有稳定结构的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来讲,要在 上发生得失电子从而达到稳定: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 ,使次外层(倒数第二层)成为 ,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最外层电子层上 电子,使最外层电子层上达到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3)由此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 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是原子中原子核外的 上的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化学性性质是否活泼或者说原子是否容易得失电子取决于该原子原子核外 上的电子数。5.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 ; ; ; ; ; 注意:不同原子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指的是它们核外排布的电子层数、每层上的电子数均相同,则它们核外的电子数相等。四、离子1.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发生得失,这就使原本不带电荷的原子呈现出电性。我们把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 。2.分类:根据离子所带的电性,把带正电荷的离子叫 ,这类离子一般是由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层易失去电子的 原子形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叫 ,这类离子一般是由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层易得到电子的 原子形成。3.离子的形成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层 电子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层 电子阳离子原 子阴离子可见,原子变成离子后, 未改变,改变的是原子核外 数通过 上 来改变的。4.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构成该物质 和 共同保持。5.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称为离子化合物)有酸、碱、盐6.离子的表示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中最后一种元素符号的 标出电荷数(“1”时可省不写)和电性符号(“+”或“”):先标出 ,然后在 后标出电性符号 。如镁离子 氟离子 碳酸根离子 氢氧根离子 7.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1符号本身的意义:(1)表示一种离子(表种类)。如O2表示 离子;(2)表示一个离子(表个数)。如,O2表示 个 离子。2离子符号中相关数字的含义(1)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Ca2中右上角的数字“2”,表示钙离子带有 个 电荷。Cl中右上角的数字是 ,表示 离子带有 个 电荷。(2)离子符号前的数字的含义“一个数字 + 一种离子符号”形式表示某种离子的个数。如4O2表示 个 离子;7NO3表示 个硝酸根离子。8.离子的结构示意图(1)金属类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上失去 上的电子(即该层不画),然后在其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失去的电子数(即电荷数)及电性符号(“ ”)。金属类阳离子的电荷数=该原子核外 上 数。(2)非金属类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上直接写出 个电子,然后在其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得到的电子数(即电荷数)及电性符号(“ ”)。非金属类阳离子的电荷数=8该原子核外 上 数。9.根据示意图,对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判断1原子: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总数2阳离子: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总数3阴离子: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总数学以致用,学中练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2、下列各微粒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288+17A B C D3、下列示意图中,能表示阴离子的是 ( )4、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元素原子的( )A最外层电子数 B核外电子层数 C核内中子数 D质量5.说出下列符号的含义(1)Cu (2)3Fe (3)Al3+ (4)2Mg2+ 五、原子、分子、离子的比较分 子原 子离 子不同点相同点联系第四节 元素一、元素1.定义: 。2.注意:(1)所谓“一类”原子指的是它们 相同的。也就说,不同元素间的区别就是 不同。可见元素的种类是由组成它们的原子的 决定的。(2)不能超出原子的范围讨论元素;(3)元素是宏观概念,描述物质要说成“组成”。如描述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4)元素具有种类、质量的意义,不具有个数的意义。如,可以说一种氧元素,但不能说一个氧元素。3.在自然界的分布(1)在地壳中的分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其次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 ;地壳中非金属元素含量最多是 ,其次是 地壳中金属元素含量最多是 ,其次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 和 ;(2)在海洋中分布: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氢、氯、钠、镁、硫、钙。(3)在人体中分布: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碳、氢。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4.元素分类1按汉语名称( 创造的)的汉字部首划分(1)汉子部首是“钅”金属元素(汞、金除外):铁、铝、铜汞(Hg)俗称水银,常温下为液态。其余金属常为固体。(2)汉子部首是“气”、“氵”或“石”非金属元素(以“气”、“氵”或“石”为部首,表示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通常状况下存在的状态分别为气态、液态或固态):硫、溴、氯(3) 汉子部首是“气”稀有气体元素(共6种):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2按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划分(1) 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数4 元素(2)4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数8 元素(硼B、氢H除外)(3) 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数=8 元素(氦He除外)二、元素的表示元素符号1.国际上用字母来表示元素,这个字母我们称为元素符号。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这个字母要 写;若用两个字母来表示元素,第一个字母要 写,第二个字母要 写。如,氢元素的符号:H;铜元素的符号:Cu2.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1符号本身的含义:(1)宏观含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种类),如,“N”表示一种 元素,“Au”表示一种 元素。表示一种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K”不仅可以表示一种 元素,还可以表示一种由钾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 。(2)微观含义:表示一种原子(原子表示法),如,“C”表示一种 原子;“Mn”表示 。表示一个原子,如,“Cu”表示一个 原子;“Al”表示 。2元素符号前数字的含义“数字+元素符号”的形式表示某种原子的个数,如“5F”表示 个 原子;“mAu”表示 。注意体会元素符号与离子符号的异同:如3Mg与3Mg2+三、元素周期表1. (国家名)化学家 (人名)根据各种元素 的规律按 顺序将元素排列起来,得到了世界上第 张表,我们把这张表称为元素周期表。2.认识元素周期表(1)用 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加以区分;(2)每一格代表一种元素。每一格揭示了这种元素 、 、 及 等相关信息。(3)原子序数(实际上就是元素在表中的编号)。在数值上,原子序数(编号)= = = (4)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 ,共有 个横行,共计 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 ,共有 个纵行,共计 个族(其中第 纵行合并为一族)。3.周期表内元素排列的规律(1)按 由小到大依次排列(2)按 由小到大依次排列(3)按原子核外 由少到多依次排列。元素的周期数=该元素原子核外 。(4)按原子核外 由少到多依次排列。元素的族数=该元素原子核外 上的 。(5)第一、七周期外,其余周期内元素的排列从 开始,以 元素结束。四、物质的分类1.物质体系2.注意:(1)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 ,也可能是 ;(2)非氧化物 (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不含有氧元素,氧化物 含有氧元素;(3)含氧元素的化合物 是氧化物。知识积累三一、固体物质的称取用托盘天平1.称取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 ,再 ,最后 ;称取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 ,再 ,最后 。2.称取时正确操作:物质放在 盘,砝码放在 盘。即“ ”。则有如下关系: 盘物质的质量= 盘砝码的质量+游码指示的数值。若砝码放在左盘,物质放在右盘,即“左码右物”,则有如下关系:左盘砝码的质量=右盘物质的质量+游码指示的数值,这样的话,实际称得的物质的质量与要称取的物质的质量相比,称 (填多或少)了。3.在读取游码所指示的数值时,应以游码 边缘所指示的刻度为准。4.称取时产生误差的原因(1)未调平就称取若指针偏左:读数大于实际质量,即实际称量偏少;若指针偏右:读数小于实际质量,即实际称量偏大。(2)指针未指到分度盘中央便读数若指针偏左:读数小于实际质量,即物质实际称多了;若指针偏右:读数大于实际质量,即物质实际称少了。(3)称取时,称取物与砝码位置放反了,即“左码右物”进行称取。二、液体物质的量取用量筒1.量筒使用分两种情况:测量某种液体的 ;量取 的液体(用量筒和胶头滴管)2.量取一定量液体时量筒量程的选择:量筒容积大于且尽量接近所量液体的体积,以尽量减少误差。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其操作可简单记为“先 后 ”4.量筒内液体体积的读取:平视,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实际量取体积数。若俯视读数,则读数 实际量取体积数,即液体量 (填多或少,下同)了;若仰视读数,则读数 实际量取体积数,即液体量 了。5.量取时产生误差的原因读数时,量筒未放平;俯视或仰视读取液体体积数;量程不恰当;量筒不干燥三、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先将 浸入水中,再 ,若看到 就证明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四、仪器的洗涤1.洗涤试管,一般也可以先用 刷洗,再用 漂洗23次。2.试管洗涤后,应 放置在 上。第三单元 溶液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一、溶解的过程一悬浊液(混合物)特征:1.物质 ,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2.不稳定,静置后细小固体颗粒 产生 。二乳浊液(混合物)特征:1.物质 ,以细小液滴分散; 2.不稳定,静置后液态物漂浮在 上产生 。三溶液1.定义: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 或 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 的 。2.说明:(1)形成溶液时,物质要能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