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II )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9784648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II )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II )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II )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II )卷一、 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 . 北京人遗址B . 元谋人遗址C . 蓝田人遗址D . 马坝人遗址2. (2分)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学会制造房屋B . 能够掘井引水C . 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D . 自然环境的变化3. (2分)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A . 尧帝 舜帝B . 舜帝 黄帝C . 禹帝 炎帝D . 黄帝 炎帝4. (2分)商朝在迁都到殷后,统治稳定,疆域扩大,成为世界上的大国( )A . 武王B . 商汤C . 夏桀D . 盘庚5. (2分)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中华第一鼎”正式移驻该馆。“中华第一鼎”指的是( )A . 司母戊鼎B . 毛公鼎 C . 大盂铜鼎D . 商朝虎耳铜鼎6. (2分)“泰山不让砾石故能成其大,江海不辞小流故能成其深。”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哪位人才成就了他的霸业( )A . 伊尹B . 管仲C . 伍子胥D . 商鞅7. (2分)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40多个,战国时期只剩7个了。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是( )A . 奴隶制度的建立B . 诸侯割据混战日益扩大C .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D . 由割据向统一的方向发展8. (2分)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永利工程是( ) A . 都江堰B . 灵渠C . 大运河D . 长城9. (2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下列历史人物的事迹中能体现出创新精神的有( )禹 周幽王 商鞅 李冰A . B . C . D . 10. (2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A . 战国B . 西周C . 商朝D . 夏朝11. (2分)由孔子弟子根据其言行整理而成的文化典籍是( )A . 诗经B . 尚书C . 春秋D . 论语12. (2分)在校园文化节的主题演讲会上,小刚同学引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位思想家是( )A . 老子B . 庄子C . 墨子D . 孟子13. (2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是( )A . 夏B . 商C . 秦D . 汉14. (2分)习近平在庆祝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下列属于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有( )秦朝 隋朝 宋朝 元朝A . B . C . D . 15. (2分)广受关注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经过5年来的考古挖掘,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出土金器、铜器、简犊等珍贵文物1万余件,被誉为2015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早在汉武帝时期,为解决封国问题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 )A . 实行分封制B . 推行郡县制C . 颁布“推恩令”D . 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 (2分)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 A . 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B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C . 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 . 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17. (2分)“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虞,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这一局面出现在( ) A . 春秋B . 战国C . 秦朝D . 西汉18. (2分)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破釜沉舟 投鞭断流 揭竿而起 风声鹤唳A . B . C . D . 19. (2分)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 ) A .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B .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 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D . 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人做了大官20. (2分)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明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 . 防止人民反抗B . 压制知识分子C . 巩固封建统治D . 统一思想21. (2分)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A . 大学B . 儒学C . 郡国学D . 太学22. (2分)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以下内容前后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A . 农业科学著作一农政全书B . 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C . 药物学巨著一本草纲目D . 史学巨著红楼梦23. (2分)“这是中国皇权专制的第一个盛世,在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皇权专制的第一个盛世”指的是( )A . “文景之治”B . “光武中兴”C . “贞观之治”D . “开元之治”24. (2分)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汉朝的建立者是( ) A . 项羽B . 刘邦C . 嬴政D . 李斯25. (2分)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 .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 .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 .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6. (2分)帝国的终结一书,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 统一度量衡、货币B . 焚书坑儒C . 统一文字D .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27. (2分)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对后世地方行政机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 A .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 . 车同轨,书同文C . 废分封,立郡县D . 焚书坑儒28. (2分)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A . 国人暴动B . 周平王东迁洛C . 齐桓公成为霸王D . 韩赵魏三家分晋29. (2分)“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初起,公众自发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同时就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 . 老子B . 墨子C . 荀子D . 韩非子30. (2分)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都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 A . 承认土地私有B .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C . 奖励军功D . 奖励生产二、 辨析题 (共1题;共5分)31. (5分)春秋时期,齐国书生张忠前往鲁国拜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师。三、 综合题 (共3题;共50分)32.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他”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中以这几个人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解放风潮,它是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3)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孟子、庄子、韩非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33. (15分) 中国历朝均重视思想文化的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曾用过野蛮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但但当时的统治者也认识到史书的重要性,明令规定:秦国的历史、占卜,种植书不在焚烧之列,汉朝时,儒学取得了正统与独尊的地位。材料二 隋唐时期,选官有了统一标准,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从而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埋头读书,选拔官吏额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材料三 明朝时期选拔官吏,在问题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1)根据材料一回答,秦朝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朝时,儒学的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2)据材料二回答,隋唐加强思想控制的代表方式是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方式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这样的措施带来哪些不良的影响? 34.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建议?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两则材料反映的史实有什么共同的目的? 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二、 辨析题 (共1题;共5分)31-1、三、 综合题 (共3题;共50分)32-1、32-2、32-3、33-1、33-2、33-3、34-1、34-2、34-3、3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