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识10册教案(苏教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36035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常识10册教案(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小学常识10册教案(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小学常识10册教案(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 案 (序号 1 )课 题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2 月 26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准备鼓、锣、小提琴、口琴、音叉、小玻璃瓶、不锈钢长尺(也可用:废旧的钢锯条)、碟子、水、泡沫小球(适量)、系泡沫小球的线。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发生?1、提问:(1)城市的马路上白天车水马龙,喧闹无比;到了深夜则人歇物停,一片宁静。说说看,为什么人们用“车水马龙”来形容“喧闹”,而“人歇物停”就叫“宁静”了呢?你们对“喧闹”与“宁:静”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2)大家再说说看,鼓、锣、小提琴、口琴、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拨这些都是对物体施加了一定的力)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4、总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的作用力时就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板书课题)(1)指导学生边实验边观察“当物体发出声音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把用线系着的小泡沫球靠近发声的锣面。看发音的琴弦。(这两个实验方法可叫学生参照课文自己设计)(可再加:个“鼓的实验”,过程简单直观)在发声的鼓面上撒些小泡沫球。让学生细心观察物体发声时发生了什么现象。(2)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2、研究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听到声音吗?3、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师生总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动”。(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让物体停止振动会怎样呢?下面大家就设法使鼓、锣、小提琴发声时的振动立即停止,看还能不能再听到声音。为什么?(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谈话:为了体现科学实验的严密性,我们要用更多不同类的物体进行实验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第4页实践1图中的一组照片自己设计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3)分组实验。(其中关于“尺”的实验,可增加一个尺子露出的一端长与短不同的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幅”与“频率”及频率的高低对声音音调高低的影响)(4)师生总结:通过以上多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后感受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教 案 (序号 2 )课 题2、声音的传播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3 月 5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准备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每组一套)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2、学生讨论、汇报。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人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3)汇报实验结果。(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3)汇报实验结果。(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课后感受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教 案 (序号 3 )课 题3、回声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3 月 12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而产生的,了解减少或消除回声的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教学准备1、纸筒、镜子、手表、木板、手电筒、毛巾、玻璃、软绒布、多孔的泡沫。(每组12套)2、回音壁、影剧院墙壁的图片或录像资料、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回声的成因。2、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回声原理建成的我国古代建筑。1、指导学生观看录像(生活中的或儿童故事中的回声片段)。2、提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1)讨论:针对这一现象,你想知道什么?它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谈话: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3)学生自学课文。(4)汇报实验方法。(5)学生分组实验。(6)学生讨论?正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调整纸筒或书的角度,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又说明什么?(7)讨论:当声音在传播的途中遇到障碍物后,会怎样?(板书课题)(1)谈话:我国早在400多年以前就知道利用回声原理建造出许多具有奇特声学现象的宏伟建筑。请打开课本第9页,自学阅读部分。看一看,回音壁和三音石有哪些奇特之处?这种现象可能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自学课文。(3)讨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3、指导学生认识消音材料。回音壁建于哪一年?三音石和回音壁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叫“三音石”?你想可能是怎样形成三次回声的?你能简单地画一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这些建筑的表面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设计建成这种式样的建筑?(1)投影出示音乐厅、影剧院的墙壁特写。同时播放一些音响效果较差的、听不清楚、有回声的说话声音。(2)学生讨论:为什么把影剧院、音乐厅的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为什么在有些屋子里说话听不清楚?(3)学生分组实验。(4)讨论汇报实验结果:哪些材料消除回声的效果好?你是怎么知道的?影剧院、音乐厅为什么要用上消音材料?课后感受学生都能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教 案 (序号 4 )课 题4、听不见的声音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3 月 14 日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使学生了解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是有限的,还有听不到的声音次声波和超声波。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积累知识,从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投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书资料(或有关图片)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听不见的声音。2、指导学生了解发生在动物中的次声波、超声波给人的启示及通过这些启示研制出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仪器。1、指导学生观看录像(蚊子或蝴蝶飞行)或投影。2、学生讨论:(1)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来的?(由翅膀振动发出的)(2)蝴蝶的翅膀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与蝴蝶翅膀振动的速度有关)(1)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入耳都能听见吗?(不能)你还能举出物体只振动而听不到声音的例子吗?(2)谈话:这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虽然振动,但听不到声音的呢?请你们自学课本第11页。(3)学生自学课文并参考人和动物能够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表(4)提问:什么样的声音我们听不见?哪些动物能感受低于每秒20次的声音?哪些动物能感受高于每秒20000次的声音?(5)观看蝙蝠捕虫的录像或投影并解说。(6)提问:蝙蝠是怎样捕虫和避开障碍物的?(1)认识次声波的危害和应用。讲述海蜇在风暴前逃向深海的故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讨论:为什么海蜇风暴前会逃向深海呢?是谁告诉它的?学生阅读资料(次声波的产生、危害和监测)。揭示风暴到来前海蜇逃向深海的秘密。谈话: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已经掌握一些关于次声波的产生和危害以及监测的知识,但是如何减少和预防次声波,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和探索,只要你们多注意,留心观察,细心研究,将来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贡献。(2)认识超声波及应用谈话:我们在对生物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许多动物都能发出超声波探测外面的信息。人们受到动物们的启示,结合超声波的特点,也发明了许多仪器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下面我们就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来了解这些知识。教师分发准备好的图书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和阅读。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什么叫超声波?人类利用超声波做了哪些事情?课后感受对于一些听不见的声音,学生有一定的认识。教 案 (序号 5 )课 题5、呼吸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3 月 19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和阅读认识呼吸的意义。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和呼吸的过程,养成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教学准备1、保鲜袋(一样大)、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瓶上要有石灰水的标签)、气球、钟表、多媒体“人的呼吸”课件。2、人的呼吸器官的模型、挂图或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是因为要从食物中获得长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获得热量。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人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呼吸”。(板书课题)(1)分组用保鲜袋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谈话:我们不停地进行呼吸,吸进去的是什么?呼出来的又是什么?请同学们取出保鲜袋罩住口和鼻,不要留缝隙。这时你的呼吸有什么感觉?过一会儿又有什么感觉?当你感到呼吸困难时,抓紧袋口,不能漏气,左手把保鲜袋取下来,并扎紧袋口备用。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师生小结:保鲜袋刚刚罩在口和鼻上时,呼吸还正常,过一会儿,感觉到呼吸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保鲜袋内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了,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了。(2)推测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什么变化。谈话:开始时保鲜袋里是什么气体?现在保鲜袋里还有气体吗?它的成分有没有变化?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学生讨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2、指导学生测量每分呼吸的次数,认识静坐时、活动后每分呼吸的次数是不同的。3、指导学生认识人在呼吸中有最大的通气能力(肺活量),但各人不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开始时保鲜袋里的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现在保鲜袋内空气中氧气可能变少了,二氧化碳可能多了。我们可将燃烧的火柴棒放进袋中,火柴立刻熄灭了,说明缺氧;再把澄清石灰水倒人袋中,变浑浊,说明袋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3)实验:检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师生小结: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所以燃着的火柴会熄灭。将澄清的石灰水倒人袋中晃动后,变浑浊了,说明袋中的二氧化碳较多。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在呼吸中,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体只有连续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氧气,“生命之火”才能旺盛,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1)测量静坐时,每分呼吸的次数。讲述: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呼吸,你知道你1分呼吸多少次吗?每人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默数1分呼吸的次数,并作记录。学生活动:学生实验(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并填写测量结果。(2)测量做操后,每分呼吸的次数。谈话:我们做操以后,每分呼吸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的一样呢?学生活动:做室内操。提问:请同学们用手摸胸部,与活动前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学生随即测每分呼吸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填写测量结果。师生小结:静坐时,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比较稳,儿童平静时的呼吸频率在每分2025次左右。运动时,因为需要用力,呼吸肌加快收缩,胸腔进一步扩大或缩小,呼吸深度急剧增加,呼吸次数同时急剧增加。(1)谈话: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吹气球,轻轻吸一口气,然后全吹进一个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深深吸一口气,再全吹进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这说明什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4、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以及呼吸的过程(2)学生实验,汇报。(3)师生小结:深吸气比轻吸气吹的气球大。因为深呼吸时,能使胸腔进一步扩大,身体内气体的容量随呼吸的加深而增大。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是在一次呼吸活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4)提问:全班同学都用最大的力气吸一口气吹气球,比一比,每个人吹起的气球有什么不同,这又说明了什么?(5)学生讨论。(6)师生小结:各人吹的气球有的大,有的小。说明各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各人身体内呼吸气体的容量就不一样。那么是哪些器官能够容纳气体呢?现在我们一道研究人的呼吸器官。(1)认识人的呼吸器官。谈话:人时刻都在呼吸,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它们在人体的哪个部位?它们是什么样的?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呼吸器官课件、挂图后再讨论、汇报。师生小结: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鼻、咽、喉在人的头部,气管在人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气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像树枝一样。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肺很有弹性,由很多很多小肺泡构成。肺泡内是空的,可以容纳气体,与小支气管相通,表面包着很多很细的血管。让学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说出各个呼吸器官所在的部位。(2)认识呼吸的过程。讲述:观看空气在呼吸器官中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身呼吸的情况,说说人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归纳、汇报。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5、向学生进行呼吸的卫生教育。师生小结:空气首先进入鼻腔。鼻腔里有鼻毛和潮湿的黏膜,能滤去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鼻腔还能使干冷的空气变得湿润温暖。空气由鼻腔经喉进入气管。气管的下端分成左右两根支气管,分别进人左肺和右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进的氧气能从这里进人血管,再被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由血液送到肺泡里释放,再经支气管、气管、鼻腔呼出体外。(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呼吸器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就一定要注意保护呼吸器官,不要让它生病,否则就会影响身体健康。让我们看课本第17页,请你们边阅读边思考: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病?得这些病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呼吸器官的疾病?(2)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3)师生小结:为了保护呼吸器官健康,必须做到:一注意呼吸卫生,如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二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加肺活量,预防感冒和气管炎;三不要吸烟。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能使人得肺癌。课后感受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都能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哪些。教 案 (序号 6 )课 题6、心跳和脉搏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3 月 26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并知道心脏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2、使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懂得保护心脏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准备1、猪的心脏、人的心脏模型图、干净抹布。2、钟表、多媒体血液循环器官课件或挂图、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测量心跳次数。谈话:当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做剧烈运动时,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感到心跳明显加快。(板书:心跳)(1)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讲述: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在跳动,请各位同学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左侧,紧贴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学生实践,分别感觉。汇报感觉结果。讲述:请同学们测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学生测量。(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学生汇报结果:每分心跳大约65次、70次、75次小结:测得每分心跳60100次,都属正常的。请同学们将测得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填人课本第18页。(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谈话: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得一样呢?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的实质和人的血液循环器官。学生运动。(学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师统一计时)测量心跳次数。(学生随即测量每分心跳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填写并汇报测量结果。小结: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比较3次心跳数。(1)了解心跳的实质是什么?阅读课本第1819页的阅读部分第一节。学生汇报。师生小结:心跳实质上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2)认识心脏。谈话:为了使同学们对心脏有个清楚的了解,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猪的心脏,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基本构造和形状差不多。分组观察猪心脏。(提出观察要求:i)外形像什么?ii)有多大?iii)捏一捏心脏的肌肉,有什么感觉?)师生小结:心脏外形像桃子,有自己的拳头大小,心脏具有强有力的肌肉。(3)了解心脏跳动的原因。谈话:下面看心脏跳动的多媒体课件,看看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与心跳有什么关系。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小结: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舒张时又让全身血管中的血液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是我们感到的心跳一次。(4)认识血管。谈话:人的血液是通过血管在体内循环流动的。我们手臂上的一根根“青筋”就是血管。人的全身布满了血管。你能找到自己身上的血管吗?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寻找血管。观察人体血管多媒体课件。(借助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对人体血管有初步了解,同时渗透血液循环的知识)阅读课本第19页第二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3、指导学生认识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过程及其作用。提问:人的血管有几种呢?师生小结:人的血管有三种。从心脏通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叫动脉血管。动脉血管逐渐分支,越分越细,细到肉眼看不见的叫毛细血管。从全身各处通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血管。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1)认识血液循环的过程。谈话: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我们把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用多媒体放出来,看看血液的流动情况,以及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的过程。学生观察。学生参照课文图中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相互描述血液在人体中循环的过程。(2)认识血液循环的作用。谈话:人的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的。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血液便沿着这个过程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呢?血液流到小肠绒毛时会怎样?血液流到肺泡时会怎样?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血液循环就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这是为什么?阅读课本第19页第三节,20页第一节。师生小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经过小肠时携带上养料,经过肺时携带上氧气,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收集的二氧化碳和各种废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如果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各器官就得不到氧气和养料,它们产生的废物也就不会被运走,人的生命就结束了。在做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增多,为了保证更多的养料和氧气的供给,所以就要加快血液循环,因而心脏的跳动也就加,陕了。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4、指导学生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5、指导学生认识脉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1)认识脉搏的位置。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20页图。这个学生在做什么?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情景?学生观察汇报。师生小结:这个学生在手腕上寻找跳动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找“脉搏”,在中医院的门诊室里时常看见中医在给病人“搭脉”。(2)什么叫脉搏?谈话:你也可以模仿照片上的同学找到自己手腕上的脉搏,并学会数自己和别人的脉搏。教师示范“搭脉”。提问:是什么在动?为什么动?什么叫脉搏?学生实践,汇报结果。师生小结:脉搏是血液通过血管时使血管产生的搏动。(3)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谈话:同一个人的心跳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测试。即同时测试一个同学的心跳和脉搏,具体方法是:用右手按着同学手腕上的脉搏,并把耳朵贴在那个同学的胸前听一听。也可以一个同学测量脉博,另一个同学测量心跳,同时计时。最后汇总测量到的数字。学生实践,汇报结果。(由教师统一计时)师生小结:在一定的时间里,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第6课。(完成课题板书)提问:有人说脉搏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为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脏?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生小结:通过听和摸脉搏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体健康情况,这是医生诊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正常情况下,少年儿童每分脉搏跳动60100次,如果低于60次或高于100次,就可能有病了,例如在发烧时脉搏常会加快。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监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人在运动时,心跳和脉搏跳动都会加快,那是正常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要保护好心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要适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同学们的心脏还在发育中,特别怕烟酒的伤害,千万不能吸烟饮酒。课后感受学生能正确测量自己的心跳与脉博。教 案 (序号 7 )课 题7、脑和科学用脑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4 月 2 日教学目标1、指导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神经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科学用脑的良好习惯。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活动。教学准备人的神经系统图,人体神经传导信息图,人脑外形图(或人脑模型),人脑功能示意图(或使用相应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谈话: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2、天气渐渐变暖了,被称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渐渐多起来,干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你发觉被蚊子叮咬时,你会作出什么反应?3、做一做这一反应过程,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反应的?这一反应过程是靠人体的哪些部分来指挥和协调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1页内容,认真观察人体的神经系统图。(2)讨论:你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3)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3、指导学生认识脑的构造及大脑各部分的功能。4、对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知识教育。(1)学生分组实践: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过程。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入神经)传人大脑,脑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些肌肉,这些肌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2)计算一个14米高的人,光脚无意踩上一燃着的烟头所作出的反应过程要用多长时间?(3)讨论并汇报: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一是单向传递,分传人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二是速度快,100米/秒。(4)用箭头标出课本第22页上图中信息传递的方向。(1)观察:课文上脑的外形图(或挂图、人脑模型)。(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2页阅读部分内容。(3)讨论:人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大脑各部分有哪些功能?(4)汇报并归纳小结:人脑中有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对照大脑各部分机能图)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别管理书写、运动、感觉、视觉语言(阅读)、听觉、视觉、识别等,但分工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5)根据大脑各部分机能在插图上的相应位置认识大脑各部分的功能。(1)阅读课本第2223页科学家的研究结论。(2)讨论: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时;二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是经常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课后感受学生对的脑的结构与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 案 (序号 8 )课 题8、踏上青春路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4 月 9 日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人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特别是青少年时期身高、体重的变化最为明显,了解合理营养、体育锻炼等条件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2、培养学生制作曲线统计图的能力以及应用曲线统计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1、画好坐标的小黑板(或投影片)一块,彩色粉笔。2、青春期男生、女生第二性特征的彩色挂图或投影片。3、已经绘制成的我国男女青少年身高增长变化曲线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青少年身高的变化。谈话:同学们注意没有,你们现在的身体与在低年级时有哪些明显的变化?你们中间已有一部分人开始由童年踏人青春期了。(板书课题)这是你们由儿童长大为成年人所必经的一段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我们的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从现在起,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讲述:人从小到大,在身高、体重、外形、内部器官等方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几个阶段。718岁属于少年和青年,习惯上称青少年。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青少年的身高生长变化。(2)阅读:课文中718岁青少年身高分别是多少?(3)提问:718岁的男、女青少年身高分别是多少?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看出青少年的身高变化有什么规律吗?(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不断长高)从718岁,每年身高增长的数值一样吗?(4)讲解:为了更明显地看出青少年的身高变化有什么规律,还可以将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成青少年身高变化曲线图。(出示绘制成的我国男女青少年身高增长变化曲线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在这个曲线图中,底边叫横坐标,左边叫纵坐标。横坐标从左到右表示年龄的增长,从718岁,每格表示1岁。纵坐标表示身高,从110至180厘米,每格表示10厘米。要知道某个年龄的人身高多少,首先在横坐标上找到这个年龄所在的点,然后从这个点沿着竖线往上看,找到这条竖线与曲线相交的点,从这个点向左看,看它与纵坐标上的哪个点相对应,根据纵坐标所标的厘米数,就可以知道这个年龄的人身高是多少了。把表示每个身高的点,按顷序用线段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曲线。从这条曲线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青少年身高变化的情形。其中红色曲线表示男生身高的变化,蓝色曲线表示女生身高的变化。为了更明显地看出青少年身高变化的情况,我们来学习制作一幅青少年身高变化曲线图。绘图时,先画男生身高变化的曲线,再画女生身高变化的曲线。画的时候,先在图上用点表示出从718岁各个年龄的身高,然后再用直尺把相邻的点连结起来。(5)学生绘图,教师巡视指导帮助。(6)讨论:从图中看出,女生8岁、14岁、16岁的身高分别是多少?男生9岁、12岁、15岁的身高分别是多少?从图中看出,人从718岁,身高变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男生的身高,从几岁到几岁增长较快?女生呢?(7)小结:从718岁青少年身高变化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人在这个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是不断增长的,每年增长的快慢不同,其中男生的身高从12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从10岁开始增长较快。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2、向学生进行青春期卫生保健教育。(1)讲述:我国青少年大约从1012岁开始,身高、体重开始迅速增长。在青少年阶段,身高、体重的增长是一个信号,它标志着人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各方面迅速生长发育的时期,身高、体重在增长,内部器官也在进一步发育,智力、体力都在迅速增长。(2)提问:观察你周围的同学,哪些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3)小结: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男生喉结突出,变声、体毛、胡须、脸上的暗疮、发达的肌肉较以前明显,女生的胸部、臀部丰满,体毛、暗疮也较以前明显。(4)看图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注意青春期的身心健康?(5)小结: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注意生活卫生,不穿紧身衣裤,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情绪。课后感受学生对进入青春期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教 案 (序号 9 )课 题9、风的形成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4 月 11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2、根据空气流动的规律,运用类比探讨自然界中风的成因。3、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2、投影片海陆风风向示意图(填画风向箭头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温差能使空气流动成风。1、设汁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板书课题),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使空气流动吗?2、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用哪些方法使空气流动?这些方法各用的是什么力?(人力吹、扇,电力、火力等。要使空气流动成风,必须对它施加外力)(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3)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说明了 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右箱内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从烟囱排出;右箱内空气变少,压力变小,冷空气从左箱的侧孔流人右箱补充,然后又受热上升形成空气流动,产生一股小风,这股风的动力就是蜡烛燃烧的热量。)(4)小结: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的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2、研究自然界的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1)提问:自然界里的风是什么力量产生的?是人力、电力、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2)思考并讨论:根据刚才做的模拟实验,想一想自然界早是否有类似的情况?(3)小结: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表面各处的气温都不相同,气温较高的地方,空气就会变轻上升,气温较低的地方,冷空气就流向了气温高的地方补充,这样空气不断流动,也就形成了风。教 案 (序号 10 )课 题10、热气球和竹蜻蜓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4 月 16 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认识几种不同的飞行器开始,了解它们所以能够飞行是与空气的流动有关。知道热气球和竹蜻蜓升空的筒单原理。2、指导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热气球“孔明灯”和竹蜻蜓。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动手制作能力。教学准备1、宣纸、胶带、细铁丝、酒精灯、吸水纸、塑料支圈、长方形竹片(或桐木)一根、酒精及制作工具等。2、双面胶、刻刀、小刀、竹筷、细砂纸、线、砖等。3、挂图、投影片或录像片段热气球、“孔明灯”、直升机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制作放飞简单热气球“孔明灯”。谈话: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望着在天空自由翔的鸟儿,从古到今,人们都向往着能够像小鸟一样遨游天空。在汉朝我国就有人在两臂装上鸟的羽毛,幻想着能飞起来。直到1783年,法国蒙哥菲埃尔兄弟制作的热气球才圆了人们飞翔的梦。2、(出示热气球的挂图或投影片)你们是不是也希望能拥有一个能飞上天的热气球呢?我们今天首先一起来做一个热气球。(板书:热气球)(1)制作:阅读课本第31页“孔明灯”的制作要点。清点制作材料,提醒学生,可以用宣纸制作灯,下面要安装支圈,再在支圈之间接上交叉铁丝。分组制作。(2)放飞:在桌上放两块砖,砖与砖之间的距离约为1020厘米。将浸润了酒精的吸水纸放在支圈的铁丝上,并点燃,观察实验现象。当“孔明灯”升到定高度,要及时牵动引线,控制它的高度。(3)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说出:点燃酒精纸后,先看到热气球内允满窄气,膨胀变鼓,然后上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2、指导学生制作放飞竹蜻蜓。(4)讨论:热气球是在什么条件下上升的?点燃酒精纸后,热气球里的空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热空气与伺体积的冷空气相比,有什么不同?谁能说说热气球为什么能飞上天?(5)小结:点燃酒精纸后,会使热气球内的空气变热,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球内重量减轻,就像比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会上升,比空气轻的气体在串气中会上升样,热空气也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动热气球升空。(1)谈话:热气球要飞上天,必须刈它加热,而我们平时玩的玩具(出示竹蜻蜓),却无需加热,只要两手一搓,让它快速旋转就能飞上天了。它叫什么?下面我们再起来研究竹蜻蜓是怎样飞上天的。(完成课题板书)(2)制作:讲解并演示:先确定长方形桐木的中点,并用刻刀挖一个方形小孔,子L的大小以能插入一根竹筷的粗细为宜;再在木条两端相反方向画对角线,沿线用小刀将木条削薄,削的时候要注意木条的纤维有方向性,因此必须顺着纤维方向削,两翼的厚薄和斜面的斜度(中间厚,两边缘薄)都要致;最后用细砂纸将它打磨光滑。学生分组分步制作:提醒学生挖孔时用力要适度,以免将木条挖破。同时强调要注意安全地使用小刀。(3)放飞:讲解:实验方法和观察重点。(着重体会旋转竹筷时,手背有什么感觉)学生到教室外,分小组放乜竹蜻蜒。(4)汇报实验结果。(5)提问:怎样才能让竹蜻蜓飞起来?(搓动竹蜻蜓,使它快速旋转)搓动竹蜻蜓时,手背有什么感觉?(感到有一股气流吹向手背)从外形看,竹蜻蜓像什么?(电风扇的扇叶)电风扇的扇叶快速旋转能推动空气流动,产生风。请推想一下,竹蜻蜒是怎样飞起来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3、指导学生认识热气球和竹蜻蜓升空原理的应用。(6)小结:当竹蜻蜒两旋翼急速旋转时把空气推向下面此竹蜻蜒受到反冲作用,迅速上升。利用挂图、投影片或录像片断讲解:(1)我国古代军事家诸葛亮(字孔明),曾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作了一种能升空的灯,用它传递作战信号,人们称之为“孔明灯”。(2)200多年前,法国人制成了热气球,载着人升上了天空。热气球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至今在空中游览观光、航空运动训练、大气取样等方面仍然有着广泛的用途。(3)现代直升机中绝大部分是单桨叶直升机,旋翼的每片桨叶都相当于竹蜻蜓的竹翼,发动机带动旋翼旋转,产生向上的升力。因此能垂直地起飞和降落,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以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4)气垫船船舱内安装了几个巨大的螺旋桨,旋转螺旋桨把空气向下推,使船体升高离开水面,船尾的螺旋桨推动船向前行驶。气垫船不仅能在水面航行,也能在海滩和沼泽地带行驶。教 案 (序号 11 )课 题11、鸟和飞机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4 月 23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鸟和飞机的相似之处,通过实验认识鸟和飞机升空都需要升力和推力。2、初步了解飞机的发展史,从而认识到经过人们艰辛探索和无数次的革新,飞机的飞行性能才日趋完善。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学准备1、机翼和鸟翅膀的模型及其升空实验架、电风扇等。2、投影片或挂图:各个不同时期的电机挂图、如何产生升力的示意图、鸟翅、机翼的剖面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提问:鸟和飞机都能在空中飞行,(板书课题)它们的外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1、观察并讨论:(出示挂图)鸟的翅膀和飞机的机翼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对鸟和电机的升空有什么作用?2、实验探讨升力及形成的原因。(1)实验1,研究机翼是怎样升空的。讲清实验要求:用电风扇吹穿在实验架上的机翼模型,参照课本插图,观察机翼在两种放置状态下的实验结果,注意:电风扇定要始终对准机翼的前缘平吹。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汇报并讨论实验现象。小结:当机翼的圆弧面向上,平面向下时气能产生一种使机翼上升的力。这种力叫升力,高速流动的空(2)实验2,研究为什么高速流动的空气能产生升力。谈话:刚才的实验,说明高速流动的空气能产生升力。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做个实验。学生做“吹夹在字典中的纸条”实验。讨论:为什么原来低垂的纸条会飞起来?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讲解:为什么原来低垂的纸条会飞起来呢?(出示示意图)原来,当你用嘴沿宁典使劲平吹,纸条上面的空气快速流动,使纸条下面的大气压力人于上面的大气压力,也就是说纸条受到的由下向上的力比山上向下的力大,这样,纸条就被向卜推起。机翼特殊的造型,使机翼上面的空气流动快,下面的空气流动慢,机翼就被向上托起,高速流动的空气就是这样使纸条、鸟翅、机翼产生升力的。3、讨论:鸟和飞机又是怎样获得高速流动的空气呢?(1)谈话: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2)实验:坐在凳子上,举起双手,提起两脚,手脚都不要碰到别的东西。这时请你用力离开凳子,能做得到吗?什么原因?(3)讨沦:乌起飞时,是如何获得高速流动的空气的?(注意弓学生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展开讨沦)飞机起飞时又是如何得到高速流动的空气的呢?(4)小结:鸟飞起时,是翅膀向下向后拍击空气靠空气的反冲作用前进,获得高速的空气,从而产牛升力。飞机起飞时,是靠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而获得高速流动的空气并升空的。4、组织阅读,了解飞机发展史。启发谈话,激发创造欲望。教 案 (序号 12 )课 题12、植物的生存和环境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4 月 30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植物的生存和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以证明植物的生存与环境的密切的关系。培养其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初步的创造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学准备1、课前5天做好“大豆秧苗会怎样生长”的部分实验。其要求见“教学建议”。2、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投影片或挂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1、提问:(出示一幅热带自然风光投影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的美丽风光吗?根据是什么?(有热带植物)2、谈话:可见,植物的生存与它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那么,植物的生存与它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植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出示投影片或看课本第38页的插图。(2)引导观察。提问:柑橘十长在什么地方?苹果生长在什么地方?南方有苹果树吗?柑橘能生长在北方吗?这说明苹果、柑橘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要求?水稻和仙人柱分别生长在哪里?把仙人柱栽在水田里行吗?这说明仙人柱和水稻对于环境有什么不同的要求?苔藓和雪莲分别适宜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十生长?这说明厂什么?(3)提问:你还能说出几种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吗?它们生长的环境各有什么特点?(4)分组讨沦:通过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5)小结: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些基本的条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2、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3、认识植物生长还需要一定的温度。(1)淡话:下面我们以“大豆秧苗会怎样生长”实验为例,研究一下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环境。(2)学生看课本第39页,研究大豆秧苗会怎样生长。(3)示实验装置两盆按要求用纸盒罩起来的大豆秧苗。(4)分组讨论:比较A、B两个花盆中的大豆秧苗生长相同的条件是什么?(水、温度、土壤)不同的条件是什么?(阳光)猜想一下,A、B两盆中的大豆秧苗将会怎样生长?(5)扪开A、B两盆上的纸盒,观察实验现象,升汇报观察结果。(6)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说明厂什么?(7)小结:大豆秧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如果我们用其他的植物做实验,也可得到相同的结果,这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8)提问:若将甲盒转动180后再罩在A盆上;乙盒上的小洞封起来后,再罩在B盆卜,结果义会怎样呢?(9)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出猜想。(10)谈话:这个实验请同学按实验小组课后继续完成,35天后冉看结果,以验证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的结论。(1)提问:黄瓜是在什么季节生长的蔬菜?为什么冬天市场上也有鲜黄瓜卖?(2)学生观察:“温室栽培”的投影片或课本中的插图。(3)分组讨论后,师生小结:植物生长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我的加减4、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水的实验。5、引导学生认识要使植物茁壮地生长就必须保护植物的生存环境。(1)谈话: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除了阳光和温度外,还需要哪些条件?你能设计实验说明这个问题吗?(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设计的实验,说明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某一条件。(可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说明植物生长还需要一定的水分、土壤、养料等,不作统一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