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旅游意识加快沛县生态旅游圈建设.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689078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立大旅游意识加快沛县生态旅游圈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树立大旅游意识加快沛县生态旅游圈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树立大旅游意识加快沛县生态旅游圈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树立大旅游意识 加快推进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关于推进“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思考沛县旅游园林管理局副局长 孙守访沛县,因古有“沛泽”而得名,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和发迹之地,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有“汉汤沐邑”,“明先世家”和“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1992年11月沛县被国家命名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1996年5月12日,沛县汉城建成开放成为沛县旅游业发展的分水岭。1997年12月,沛县旅游园林管理局正式成立,对全县旅游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进入“十一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围绕汉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深入挖掘资源潜力打造旅游精品,彰显沛县旅游特色。高标准建设大批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十二五”日益临近,沛县旅游产业面临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变化要求沛县与时俱进适时进行旅游产业调整,寻求符合沛县的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一、提出“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社会经济背景沛县旅游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区域旅游竞争、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沛县旅游产业面临着调整提升的迫切需求。一方面,沛县城市确立了实施北连东进西扩战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打造滨湖生态旅游园林城市、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而旅游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苏北旅游强县和淮海经济圈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光休闲胜地。通过建设“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利于全面提升沛县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使旅游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产业带动效应,扩大沛县旅游市场知名度,形成“龙飞地,大汉魂”和“刘邦故里,大汉之源”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地域上的邻近性和资源上的相似性,沛县旅游发展在旅游区位上面临周边地区其他旅游地的竞争,例如周边的丰县、铜山县和山东的鱼台县、微山县、薛城区等,导致沛县旅游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和束缚。因此在沛县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在深入挖掘自己的资源特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以区别于周边的旅游竞争地,同时也要培育大旅游、大市场、大营销的观念,在空间区域上打破以往的限制,“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有利于整合自然、文化、生态等旅游资源,从而打造沛县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推进“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战略方向,将为沛县旅游业发展谱写新的篇章,如何切实有效的推进“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是必须引起沛县社会各界思考的重大课题。二、构建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意义在我国大部分旅游城市中,既有强调自然景观的,也有强调人文景观的,他们在发展策略上各有不同,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开发也相异,但都创造了各自的品牌并深入人心。沛县拥有文化与自然双重资源,既有内涵丰富的汉文化背景,也有风景秀丽的微山湖、大沙河风光;既有大量地方风俗民情,也是重要的鱼米之乡。因此,沛县的生态和文化旅游应该共同发展并相互带动促进,打造具有沛县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同时也要把握自身旅游资源与周边县市的关系,避免重复开发造成浪费及客源分流;而同时必须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基于沛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沛县旅游产业目标,构建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势在必行,在整合沛县自然、文化资源基础上,使沛县成为大汉文化展示舞台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打造“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意义在于:(一)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大智慧 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想,指导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实现大旅游产业的大发展,谋划沛县未来的发展。“大”不仅指规模大,更是指旅游涉及范围和影响大(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产业规模大、链条长;“大发展”不仅指发展速度快,更是指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全力支持旅游的发展。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筹发展。(二)创新沛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正是以旅游业为突破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建设功能配套、发展集聚、环境优美的园林旅游城市,创造城市创新发展的“沛县模式”。建设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战略,以旅游产业为国民经济动力产业,撬动沛县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旅游市场推广,树立沛县“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品牌形象,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形象品牌的树立,并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旅游强县战略的实施,千年沛县由此奏响转型升级的时代强音。(三)“接二连三”产业联动发展通过建设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会加速沛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并且创造一、二、三产的有机联动。既可以利用农业开发旅游业,旅游收入“反哺”农业,并将现代高效农业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同时也促进二产连着三产,在“接二连三”上做足发展旅游经济这篇大文章。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顺应了沛县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形成旅游业与农、工、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四)促进沛县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是经济性的文化事业,也是文化性的经济事业,旅游业的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同时还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的关系问题。建设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正是基于正确处理旅游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效益,从而实现沛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建设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SWOT分析 沛县自然景色秀美,历史人文璀璨夺目,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而驰名中外,拥有优良的旅游经济发展背景,建设“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和资源优势。(一)优势1、区位交通优势沛县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南距徐州60公里,北距曲阜120公里,是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城镇。东部濒临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并与山东省微山县毗连,兼有公路、铁路、航运、航空之便;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徐沛铁路纵贯南北,与欧亚大陆桥、京九、京沪、京广铁路接轨。沛县距离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较近,区位优越,拥有徐州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广阔的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自然资源优势沛县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境内河湖众多,沟渠交错,既有风光秀丽的微山湖,是中国著名的六大淡水湖泊之一,也有京杭大运河、大沙河穿境而过,河湖文化源远流长。另外沛县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丰富的农林资源、湿地资源、渔业旅游资源,并且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农家乐资源,自然资源等级和组合优势较强。3、历史人文优势沛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等级较高,现有汉代遗留下来的大风歌碑、歌风台省级重点保护及有价值的文物如汉画像石、汉代陶器等2000余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沛县是汉高祖刘邦故里,秦时置县,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之称,以汉文化发源地著称四海,建有融汉城公园、汉街等为一体的汉文化景区;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王陵等均出自沛县,名人文化影响深远;沛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是全国文明的“武术之乡”。沛县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籍地,有“明先世家”之称。4、经济实力优势“十一五”期间,沛县旅游正步入快速增长期,蓬勃发展的淮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为沛县旅游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旅游客源保证,沛县强劲的产业经济基础是吸引投资、开发建设的有利支撑,为沛县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实力基础。(二)劣势1、旅游开发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沛县旅游在当前开发利用中, 缺乏科学协调统一开发建设规划。如微山湖湿地景观区,一方面在湖面四周广植树木,而另一方面在湖四周又进行着挖沙的人工活动,破坏了自然美和生态环境。2、开发深度不够,生态与文化旅游缺乏联系。长期以来重视工农业,缺乏第三产业的支撑,对旅游开发的认识有待深入。尤其是汉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缺少深度设计,缺乏认同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与周边地区的汉文化旅游产品相比,精品和卖点不足,也没能与生态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规模效应。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性不强 沛县旅游产品仍以单一的观光产品为主, 参与性不强。汉文化仍以观光为主, 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在旅游者面前充分展示出来, 一些参与性的项目也没能和汉文化这一主题结合起来。生态旅游产品种类较少,与周边地区雷同情况较多,无法体现本土特色和文化内涵。4、对旅游市场研究不足, 宣传与促销工作有待改进 沛县尽管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但由于对外宣传不够,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就无法进行有目标、有重点的宣传, 推出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三)机遇1、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成为当今旅游业两大主要趋势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活水平、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娱乐旅游层次, 而是追求更高的旅游层次。对自身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关注,使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需求明显增加;伴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追求也倾向于文化感知与体验。这些都为沛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很好的社会背景。2、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在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中提出了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指导思想。包括“传承历史文明,发掘历史文化,弘扬沛县精神,再展大汉雄风,打“刘邦牌”作“汉文章”,大力发展两汉文化游和生态农业游,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改造提升老景点,挖掘建设新景点,改善沛县旅游资源综合配套环境,努力建设综合性旅游强县。”这为沛县构建生态文化旅游圈提供了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3、区域旅游发展需要江苏省委和省政府曾联合发文, 就徐连经济带“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加快发展旅游经济”提出要求:“建设东陇海旅游风光带、充分发挥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优势, 以丰富的两汉文化为基础, 重点开发建设刘邦故里, 微山湖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点, 形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风光带。”省委、省政府这一决定无疑为沛县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契机。(四)挑战1、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沛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受周边诸多知名旅游地的屏蔽。沛县位于由西安- 洛阳- 开封构筑的“中原文化轴心”影响下的文化区内,仅周边地区( 淮海经济区) 就有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而相对于邻近的开封、曲阜、洛阳等旅游城市而言, 沛县的人文景点知名度较低8。客源市场存在重叠交叉, 区域旅游竞争日益加剧。如何在产品创意上做文章, 整合旅游资源, 突出生态特色, 成就旅游精品路线, 形成竞争力是徐州市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2、生态的脆弱性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在其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破坏, 而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易于破坏难于再生的特点。此外,由于旅游需求的“日益差异化”,要求景区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多样化,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9 ,而多样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可能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乃至退化。因此,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高和游客的日益增多,如何维护好生态丰富多样性,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沛县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南距徐州60公里,北距曲阜120公里,是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城镇。东部濒临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并与山东省微山县毗连,兼有公路、铁路、航运、航空之便;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徐沛铁路纵贯南北,与欧亚大陆桥、京九、京沪、京广铁路接轨。沛县距离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较近,区位优越,拥有徐州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广阔的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二)自然资源优势沛县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境内河湖众多,沟渠交错,既有风光秀丽的微山湖,是中国著名的六大淡水湖泊之一,也有京杭大运河、大沙河穿境而过,河湖文化源远流长。另外沛县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丰富的农林资源、湿地资源、渔业旅游资源,并且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农家乐资源,自然资源等级和组合优势较强。(三)历史人文优势沛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等级较高,现有汉代遗留下来的大风歌碑、歌风台省级重点保护及有价值的文物如汉画像石、汉代陶器等2000余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沛县是汉高祖刘邦故里,秦时置县,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之称,以汉文化发源地著称四海,建有融汉城公园、汉街等为一体的汉文化景区;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王陵等均出自沛县,名人文化影响深远;沛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是全国文明的“武术之乡”。沛县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籍地,有“明先世家”之称。(四)经济实力优势“十一五”期间,沛县旅游正步入快速增长期,蓬勃发展的淮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为沛县旅游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旅游客源保证,沛县强劲的产业经济基础是吸引投资、开发建设的有利支撑,为沛县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实力基础。四、推进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对策探讨基于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进而为构建“环微山湖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打下基础,不久的将来沛县应该担负起成为环微山湖城市区域旅游发展的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提升在区域旅游经济地位,成为环微山湖旅游城市的领头羊。(一)制定旅游区规划,指导控制旅游开发行为根据整个沛县的旅游资源现状和开发潜力,制定详细的近、远期旅游规划,做到立足于沛县,并面向广大区域;从现实出发,并考虑未来的发展。制定旅游区开发的控制性规范,严格控制旅游开发的范围、内容、强度,正确引导旅游开发活动,控制旅游开发行为,避免对旅游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经济效益服从环境效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构筑板块旅游模式,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成立旅游工作委员会,营造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和机制。一方面沛县内部各利益主体(政府、投资商、开发商、经营者、居民等)之间必须加强区内合作,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大旅游”的旅游经济的整体观念,积极主动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旅游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加强区际间的协作,尤其与环微山湖县市建立合作关系,如利用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汉文化等加强与铜山县、微山县等的联动开发。区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的高级形态,通过文化内核的串连、开发的互动协作、客源的互济共享,组织成立环微山湖城市旅游发展论坛,联动发展微山湖旅游经济,打响微山湖旅游品牌;组织跨县域旅游线路,规范和统一调配区域内旅游服务系统、景区标示系统、旅游信息系统、旅游交通系统等。(三)多元优化产品战略,旅游产品转型升级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要积极促进沛县旅游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实现由单一观光型产品为主向观光型、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转型;大力开发面向徐州都市圈和长三角、京津唐等发达地区市场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沛县人文、河湖、生态优势,强调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实现对旅游者多种需求的满足,确立独特竞争优势。(四)注重形象驱动战略,树立旅游精品意识“品质”优先于“数量”,要从产品、服务、管理角度努力打造沛县旅游精品系列,如汉城景区、千岛湿地旅游区、大沙河乡村休闲旅游区,塑造“刘邦故里,大汉之源”旅游品牌。整合自然、人文、农业、工业、文化创意、节事活动、会务会展等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整体提高沛县旅游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在更高的层次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需求。结合我县旅游发展实际,城乡联动,推进1233134工程,即建设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2个3A级旅游景区(沛公园、汉之源景区)、3个2A旅游景区(滨河公园、泗水亭公园、五里三诸侯祠)3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龙固、鹿楼、五段)、1个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千岛湿地)、打造3个节庆工程(刘邦文化节、汉高祖庙会、生态湿地文化节),形成4条旅游黄金线路(沛县一日游、刘邦故里两日游、金秋沙河摘果游、千岛湿地生态游)。采用城市营销战略,着重在主要市场上确立沛县旅游产品品牌和增强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使效益最大化。(五)打造沛县旅游品牌,提升沛县文化内涵深度发掘沛县优秀的地域文化,重点提升沛县大汉文化以及与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的结合,通过对优秀文化的时尚化、产品化、市场化重组,通过旅游景区打造和旅游产品设计,充分释放旅游业特殊的产业关联力度,最大化发现、提升并实现沛县旅游所蕴涵的本体价值及附加值,全面提升沛县旅游的品位与内涵,塑造沛县旅游鲜明的特色性格,提升沛县文化软实力,进而树立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品牌形象。在汉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上,提高对汉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由浅层次的静态展示性旅游产品,逐步上升为深层次的参与体验式的旅游活动,并尊重历史、尊重事实,避免虚构历史、误导游客的现象,做到史娱兼顾,把历史的真实与轻松的娱乐结合起来。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利用原有的微山湖、大沙河风光,结合沛县的农业背景和传统民俗文化,开展农家乐活动,挖掘生态旅游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辅以科教宣传,增强当地居民、管理者、游客的生态意识。(六)开展产业融合战略,培育大旅游产业链在未来的产业格局中,沛县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三产龙头对一二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在大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由动力产业向重要支柱产业的跃迁。通过深度挖掘、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将旅游与其它产业、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无缝对接,实现与立体交通网络、与农林渔产业、与工商贸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四个结合。在各大产业中融入旅游要素,主动与一二产业战略衔接,从纵向与横向培育大旅游的产业链。(七)实施政府主导旅游战略,促动沛县旅游发展旅游作为经济产业,离不开政策的驱动和扶持,政府的扶持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产业定位,二是不断完善政策,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着力创新旅游体制机制,完善旅游发展法律法规,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融合,打造沛县特色旅游文化精品,提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着力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提升沛县旅游发展水平。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战略,结合沛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大力推进沛县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苏北旅游魅力名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