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理科)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57063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理科)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生物(理科)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生物(理科)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 二 生 物(理科)试 题第卷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倍体水稻含有二个染色体组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C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含三个染色体组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2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够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3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4人类21三体综合症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若女患者与正常人结婚后可以生育,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A0 B1/4 C1/2 D15粗糙脉孢菌的单倍体细胞中具有7条染色体。两个不同类型的粗糙脉孢菌A和a融合后成为二倍体,随即发生典型的减数分裂,紧接着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此过程最终形成的子细胞数及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为:( ) A8个、7条 B8个、14条 C4个、7条 D4个、14条6人的血友病属于伴性遗传,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患血友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 A916 B 34 C316 D147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对此现象合理解释是: 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 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 C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 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8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 ) A4和9 B4和27 C8和27 D32和819人体中具有生长激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两者( ) A分别存在于不同组织的细胞中 B均在细胞分裂前期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 C均在细胞核内转录和翻译 D转录的信使RNA上相同的密码子翻译成相同的氨基酸10调查发现人群中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判断下列有关白化病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B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 C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 D白化病患者与表现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11桃的果实成熟时,果肉与果皮粘连的称为粘皮,不粘连的称为离皮;果肉与果核粘连的称为粘核,不粘连的称为离核。已知离皮(A)对粘皮(a)为显性,离核(B)对粘核(b)为显性。现将粘皮、离核的桃(甲)与离皮、粘核的桃(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由此推断,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分别是:(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12对一对夫妇所生的两个女儿(非双胞胎)甲和乙的X染色体进行DNA序列的分析,假定DNA序列不发生任何变异,则结果应当是:( )A甲的两条彼此相同、乙的两条彼此相同的概率为1 B甲来自母亲的一条与乙来自母亲的一条相同的概率为1 C甲来自父亲的一条与乙来自父亲的一条相同的概率为1 D甲的任何一条与乙的任何一条都不相同的概率为113将纯种小麦播种于生产田,发现边际和灌水沟两侧的植株总体上比中间的长得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基因重组引起性状分离 B环境引起性状变异 C隐性基因突变成为显性基因 D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14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组合序号杂交组合类型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抗病红种皮抗病白种皮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一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416138410135二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180184178182三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140136420414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6个亲本都是杂合体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15破译生物基因组DNA的遗传信息或进行基因操作,首先要提取细胞核DNA。下列不适宜作为DNA提取的实验材料是:( )A鸡血细胞B蛙的红细胞C人的成熟红细 D菜花16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重要表现是这两种细胞的:( )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核糖体不同 C转运RNA不同 D信使RNA不同17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可出现在真核细胞的:( )A细胞核中 B核糖体上 C核膜上 D核孔处18在不断增长的癌组织中,癌细胞:( )A通过减数分裂不断增殖 B都有染色单体 C都在合成蛋白质 DDNA量都相等19给已去掉雄蕊尚未受粉的甲梨树授以另一品种乙梨树的花粉,下列对甲梨树当年结的果实及种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子的基因型与乙相同 B种子的基因型与甲相同 C果实的口味与乙相同 D果实的口味与甲相同20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 B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C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D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21下列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论点的概括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定向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微小的有利变异可以通过遗传得到积累22在一个自然种群中,如果一个等位基因B的频率为0.70,则相对应的另一个等位基因b的基因频率是A0.30 B0.35 C0.70 D0.0923如果某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的可遗传变异,它很可能( )A退化到低等的类型 B已经绝种 C进化到高等的类型 D繁衍下去扩大种群24生物界出现有有性生殖以后,进化的速度加快了,这是由于有性生殖可以( )A比无性生殖速度快 B使生物生殖机会增多 C增加了变异机会D使遗传决策能增加 25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B生存斗争 C自然选择 D隔离26下列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是( )A把生物进行分类 B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C来自共同祖先的遗传 D相同环境中的变异27有一个老鼠的种群,最初都生活在一个地域,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为A和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B种群的地区没有,种群A进化的速率很可能是A最初比B慢 B最初比B快 C与B相同 D开始比B慢然后比B快28在某个种群中随机抽样100个体,测知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个,则A的基因频率为A40% B50% C60% D80%29某生物有108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106,该生物种群约有104个体。那么,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理论上计算约为( )A2104个 B2108个 C2106个 D2102个30马(2N=64)和驴(2N=62)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说明马和驴之间( )A染色体不能共存 B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C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 D。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31基因频率是指( )A某种基因型在某种群中出现的频率 B某种基因在某种群中出现的频率C某种基因在某种生物体中出现的频率 D种群的基因库32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对于一个中等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2104105 108=2107(个).这一数据所反映出的果蝇的突变现象是A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低 B每个基因突变率高C每代会产生大量突变个体 D每代只会产生极少的突变个体33现代达尔文主义解决了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色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变异的不定向和选择的定向 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 生物的生存斗争A B C D34在某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Aa的基因频率为60%, aa的个体16%。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A24%、76% B48%、52% C54%、46% D84%、16%35下表(一)以L、M、N和P为代号,给出人、黑猩猩、马和袋鼠四动物的a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的百分率。请据表中数据,从表(二)中指出L、M、N和P与其代表的四种动物的对应关系( )LMNP选择项人黑猩猩马袋鼠L100908297ALMNPM901008290BPNMLN828210082CLPMNP979082100DMNLP表(一)表(二)36下列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B自然选择 C遗传漂变和迁移 D以上都是37在豚鼠中,黑色对白色是显性。如果基因库中,90%是显性基因B,10%是隐性基因b,则种群中基因型BB、Bb、bb的频率分别是( )A81%、18%、1% B45%、40%、15% C18%、81%、1% D45%、45%、10%38某地区为森林时,灰尺蛾约占总数的99%,黑尺蛾仅占1%,建成工业区后统计结果则是黑尺蛾占99%,灰尺蛾占1%,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工业黑烟使尺蛾变黑 B不定向变异的作用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D灰尺蛾迁出,黑尺蛾迁入39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各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厌氧需氧 B无性生殖有性生殖C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D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40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因为流感病毒已经产生了高度的抗药性,对这种抗药性的产生合理的解释是( )A流感病毒的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病毒对疫苗产生了定向变异C疫苗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的结果 D流感疫苗诱发病毒产生突变第卷 非选择题(共40分)41(9分)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型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小鼠毛色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1: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1)黄色鼠的基因型是,黑色鼠的基因型是。(2)推测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是。(3)写出上述B、C两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42(6分)科学家利辐射诱变技术处理红色种皮的花生,获得一突变植株,其自交所结的种子均具紫色种皮。这些紫色种皮的种子长成的植株中,有些却结出了红色种皮的种子。 (1)上述紫色种皮的花生种子长成的植株中,有些结出了红色种皮种子的原因是 ? (2)上述紫色种皮的种子,可用于培育紫色种皮性状稳遗传的花生新品种。假设花生种皮的紫色和红色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文字简要叙述获得该新品种的过程: 43(20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试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 ,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 而产生的,使种群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 ,其产生的方向是 ,其来源包括 、 和 。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 ,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 。(3)假定残翅(v)的基因突变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 。(4)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 ;其中必要条件是 ,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 的方向。44(5分)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存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将此代(第一代)中未处理的另一半果蝇家系,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再将此代(第二代)中未处理的另一半家系,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 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 _的,果蝇的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_。(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有: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