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点阅读训练专项复习.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554514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考点阅读训练专项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考点阅读训练专项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考点阅读训练专项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考点阅读训练专项复习古典诗歌阅读复习备考讲解与练习连线课标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4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题型分析及解题思路点示:1语言品析。包括诗歌中炼字遣词的匠心,修辞手法的妙用,具体字词对描绘景象、营造意境的作用,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等等。语言是诗歌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媒介,是欣赏和理解诗歌的基础。同学们应在平时注重积累,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抓住准确生动、形象鲜明、音韵和谐、沉郁顿挫、凝练含蓄、明白如话、清新淡雅、雄奇瑰丽等常见角度把握语言特点,正确解答题目。2意象赏析。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主要包括动物植物、特定景物等方面。文化的传承使得特定意象一般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寓意,比如莺鸟用来象征春天,鸿雁则引起羁旅行思,长亭一般出现在送别场景,南山则往往是归隐之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物象一经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整首诗歌来体会把握意象,描述时力求以原作为基准,语言则应视题目要求而定,或简洁明了,或形象生动而富有诗意。3表达技巧。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依据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具体作品的表达需要不同,表达技巧可分为铺陈叙述、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烘托反衬、虚实结合等类型。同学们应当抓住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抓住诗人的创作风格,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具体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何高超之处,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为营造艺术氛围或者凸显作品主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思想感情。鉴赏体悟作者在作品中表达或者蕴涵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能力,属于最高层级的考查。题目一般要求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可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要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答题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例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_(2011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参考答案:1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2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透视分析:第1题考查的是语言品析,题型为填空,有较多的前后文提示,能力要求属于基础层级,难度较低。填空题型所给信息较多,同学们首先要仔细审题,从题目隐含的信息中,很容易就可缩小答题范围,找到答题线索。细读本题可知,要求填的字在“本诗首联”,由此答题搜索范围便缩小至第一句的十个字内。那么,究竟是哪个字让人“怵目惊心”呢?从语言表述的次序来看,这个字应该在“深”字之前,且与其对应。我们可以先从“深”前的词语看起,“城春”写的是春景,显然够不上“怵目惊心”;“山河在”说的是山河犹存,看起来似乎还有点安慰人心的意味,也没有“怵目惊心”的效果。山河犹在,但面目全非,是因为国都已经沦陷,城池已经残破,让人“怵目惊心”的,正是那一个“破”字,山河的“在”恰恰反衬出国“破”的惨象,答案由此便可以确定了。“破”字让人“怵目惊心”,那么与之对应的“深”字呢?再往后看,题干已经告诉我们,本诗“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那么首先我们可以确定,“深”字蕴涵的情感基调与“破”字必然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我们再看诗句,春景本来为人喜见,然而此处写的是“城春”,本应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城市却呈现出“草木深”的景色草木茂盛稠密,反衬的是人烟稀少的荒凉,这样的景象,给人的只能是“凄凉”“凄然”的感受了,由此答案不难得出。第1题较为简单,且本诗属于课内讲读,即便没有这样一番审题和寻找答题线索的过程,同学们大概也能轻松得出答案。但同学们应当在平时训练中着意培养这样一种解答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后,即便面对比较陌生的试题材料,也能从容应对。第2题属于意象赏析,要求考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和艺术氛围,然后感知具体诗句所描绘的形象,正确作答。我们知道,春望一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忧国伤时和思念亲人之情,那么尾联的形象描绘也不会脱离这一情感基调。有了这个认识,我们来看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白了不说,而且稀疏得几乎无法用簪子别住了,这是多么苍老的形象!于此可知,赏析诗人刻画的形象,首先要把握住“苍老”这一关键点。诗人当时不过四十余岁,怎么就如此苍老?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再结合前面的“怵目惊心”和“满目凄然”,我们即可得知,诗人的苍老,是因为对国家沦陷、山河破碎的悲伤,是因为对因战火而离散的家人的思念所致。把握住“苍老的形象”和“悲凉的心情”这两个关键点,也就紧紧抓住了题目的得分点。【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乙】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甲】词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重在_,下片重在_。2【乙】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_3【甲】词中“亲射虎”“遣冯唐”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_4【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苏轼一生著述丰富、风格多元,请你再写两句他的其他作品中的名句。_ (2011年甘肃天水市中考试题)参考答案:1叙事(描写)(写出其中一项即可)抒情2写出了梨花颜色雪白(“淡白”),花开繁茂(“满城”)的特点。3“亲射虎”在这里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在这里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他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4【甲】词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乙】诗流露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感叹人生短暂、美景易逝的思想感情。示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分析助读:诗词欣赏类试题的失误,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1在解答过程中没有仔细审清题目。2没有抓住关键字词和句子,或者找准了词句却没有理解其意思。3对诗歌的表达技巧了解不足。4没有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大意,所以不能正确理解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1题是填空题,难度不大,只要对表达方式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一般都能正确作答。只是要注意,题干要求“从表达方式上看”,部分考生没有仔细审题,而从别的方面(如情感方面)来作答,当然就不能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考查品读具体诗句及对意象的描绘能力。正确回答此题要注意,题目已经指定了范围“前两句”,那么就不能把后面的内容扯进来。有些考生写道:“这株雪白的梨花是诗人的化身,蕴涵着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从对诗句的理解来说没有问题,可惜不在题目给定的范围之内,因此不能得分。另外要注意的是,题目要求写出“梨花的哪些特点”,你就万万不要把“柳”“柳絮”扯进来,否则便是画蛇添足。例如有的考生回答:“诗句描绘柳叶深青、柳絮飘飞,写出了春色已深。”这样的答案就不能得分。第3题考查考生对相关典故是否熟悉,以及典故在词中起到了怎样的表达作用。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知识积累要过硬。“亲射虎”用的是孙权率众猎虎的典故,是作者展露豪气的自喻。这一典故犯错的相对较少。在“遣冯唐”上犯迷糊的就比较多了。这里作者是以云中太守魏尚自比,不是把自己比作冯唐,冯唐是朝廷派来赦免魏尚的人。可总有考生在这里栽跟头,实在可惜。同学们要在平时注意知识积累的准确性,避免似是而非的记忆,这样才能在考试的时候避免类似失误。其次,诗歌中的典故都不是乱用的,优秀作品就更是如此。作者选用的典故必然与作品要表达的主旨、意境或者作者本人的境况有内在联系。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找到这些联系,将典故的内容与作品结合起来作答方可。有的考生在解释典故时回答不错,但没有将典故与作者的情感和境况联系起来,因而丢了分。第4题综合性最强,要求考生理解、体会作者在不同作品中蕴涵的不同思想感情。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甲词是讲读课文,我们都很熟悉,它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决心。乙诗我们相对陌生一些,这时便要找到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仔细体会其含义,从而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诗题是“东栏梨花”,第三句则说“惆怅东栏一株雪”,一个“惆怅”已经很清楚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心情,后面“人生看得几清明”一句,更是把人生苦短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找到这些信息,答案自然不难得出。有的考生没有捕捉到关键词句,认为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春景的留恋与喜爱”,或者说作品是“诗人对清明时节逝去的感慨”,未能正确理解作品主旨,自然更谈不上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中考试题精编(一)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_。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2011年上海市中考试题)(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2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2011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试题)(三)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注释】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o)歌:船歌。1.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_(2011年甘肃兰州市中考试题)(四)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_2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_(2011年河北省中考试题)模拟专项训练(一)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惶恐滩”和“零丁洋”都是真实的地名,但作者在诗中运用得很巧妙,你能说说妙在何处吗?_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结合全诗谈一谈它在表达上的作用。_(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诗人炼字用词准确精妙,颔联中()()()()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莺燕新来的动态,颈联中“乱”“浅”“渐欲”“才能”,惟妙惟肖地状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2.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_(三)社日注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注】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题为“社日”,诗的开头却从村居风光写起,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_参考答案I中考试题精编(一)1酣睡 2.B(二)1C 2A(三)1镜中看2.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四)1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2“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模拟专项训练(一)1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当时险恶的局势和危苦的境况。地名与处境融合在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2前面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成为一曲千古壮歌。(二)1.早新争啄2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生动,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流露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三)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丰收的景象、六畜的兴旺,映衬出的是农人衷心的喜悦。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却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生动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