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讨论题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52424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讨论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3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讨论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3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讨论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主题讨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外形势是怎样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际经济形势空前复杂、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资源环境紧约束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态势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增长切实转到主要依靠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内需消费上来,着力夯实生态经济基础,推进绿色发展,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运动,统一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系统之中。正当我国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却遭遇着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引发的种种严重困扰。从生产力演进大趋势看,我国刚刚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我国经济仍处于长波增长周期内,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扭住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放松,全力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从近期看,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今天正在发酵膨胀的欧债危机,使国际经济形势空前复杂,本来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遭到重创。人们忧心可能引发国际金融新动荡和全球实体经济二次衰退,进而,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下滑,加上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增速逐月回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二季度增长7.6%。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小微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在这种态势下,如何把握“稳中求进”的总节拍?是重走“高投入、高消耗”的主要靠投资及出口拉动的增长老路,还是化危为机,把增长转到主要依靠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提振内需消费上来?在这种关口,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转变发展方式尤为重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融入和全面贯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2【案例分析】中国美丽乡村-安吉一、安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与成效近年来,安吉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为契机,以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休闲经济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优选地为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开展生态意识教育,将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城市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始终,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安吉模式”,逐步走出一条既符合生态文明特征,又体现安吉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回顾安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探索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安吉模式”。一是初步构建了生态文明试点体系。二是基本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三是初步打响了生态文明综合品牌。(二)以“构建生态发展优势”为目标,全力构筑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生态城市展格局,一是推动了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二是实现了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立足生态特色,放大生态效应,积极探索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加快竹产业循环经济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与合作,将竹屑等废料加工为竹屑板、重组竹胶合板等新环保装饰产品,形成了较好的竹材加工循环产业链。三是加快了休闲经济提升发展。充分发挥安吉在区位、产业、资源、生态等方面的优势,突出放大“中国美丽乡村”、“中国竹乡、生态安吉”、“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等建设品牌效应,强化经营村庄、经营基地、构建大景区理念,着力加快推进生态休闲产业发展。四是促进了绿色有机产品发展。(三)以“放大环境魅力效应”为基础,着力夯实了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基础一是探索生态监察试点工作。按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的原则,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察执法机制,强化生态环境统一监管,采取专项执法、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坚决制止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二是加快生态项目推广建设。三是深入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倾力打造国家级园林城市,着力“引山进城、引水入城、引绿建城”,以山为脉、以水为径、以绿为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形成群山环绕水穿城、青山碧水绿绵延的生态城市形态,走出了一条山区新型城市化的新路子。四是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四)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为导向,加快提升了全社会生态文明程度一是深层次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情操,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道德意识。二是全方位挖掘弘扬生态文化。三是多角度展示生态文化硕果。3【主题讨论】请你说说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优势?1、 便利的区位优势。广东省毗邻港澳特区,是中国南部的临海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经济上优势互补;广东与港澳共饮一江水、共享一片天,环保合作已成为三地合作的重要方面。2、 良好的生态资源。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众多,矿产资源丰富;同事广东省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绿化建设比较好,对生态资源比较保护。 3、相对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广东省重视政策法律体系的建设。 4、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广东人自古就形成了敢为人先的精神,并在新时期的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大力实施“三促进一保持”、“双转移”等有效的战略措施。4【案例分析】省检察院公布危害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5【主题讨论】广东“绿道”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背景: 意义:绿道从乡村深入到城市中心区,有机串联各类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拥有重大意义:(1)生态绿道具有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空间,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为都市地区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2)社会绿道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场所,可供居民安全、健康地开展慢跑、散步、骑车、垂钓等各种户外活动;同时,提供大量的户外交往空间,增进居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3)经济绿道能够促进旅游观光、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并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同时,还能够提升土地使用价值,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4)文化绿道可以将各类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串联起来,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感受历史的风采;同时,可以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位。6【案例讨论】请你谈一谈,广东如何打好珠三角减排攻坚战?1、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扩张。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审核管理规定,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2、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进行改造和提升。3、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继续广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以节油节电和全民节能为重点,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环保知识,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4、对减排不达标的企业进行整改和处罚,对减排不达标的地市进行处罚,对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免职甚至追究法律责任。7【案例讨论】请你谈一谈,广州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生态建设的?1、河涌、地下排水工程要整治:生态水城建设要体现本土文化特色。2、交通方面、道路疏通、尾气的排放:加强广东省绿道建设。3、垃圾分类处理、旧物回收循环再用。4、城市规划建设应注重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融合。5、居民的环境和环保意识要极力提高。9【案例分析】生态文明,看看浙江的鲜活案例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浙江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转型升级1)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2)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 积极发展绿色产品5) 强化人才科技支撑二、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着力提高环境质量1) 进一步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2)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3) 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4) 加快生态屏障建设5) 健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三、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1) 重视生态文化研究。2)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3) 建设生态文化载体4)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5) 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6)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7) 加快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8) 完善投融资体制和财税金融扶持政策9) 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