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说课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5699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一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语文必修一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语文必修一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的第一篇,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作品。下面我准备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沁园春 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上阙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 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这也是高中语文中唯一的一个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接触的正式的第一堂语文课,在这以前,我们虽然已经对高中语文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高考语文的一些特点给学生讲解过,学生已初步明白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要求,可能对高中语文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的第一课,这堂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所在。在加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的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尤其是对高考题的第二卷中诗词的鉴赏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仅此这一个单元,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3、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掌握诗词规律,朗读并背诵诗歌。B、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C、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朗读、理解、背诵诗歌。难点: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情感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准备采用我教学诗歌的方法,“读悟写”的教学方式,尽量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投入到诗词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朗读为主,进行背诵。在读的过程中,去领会和感悟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就是让学生把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用自己的的语言描绘出来。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以“朗读想象感悟”式的学习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内容。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去读诗。四、说教学程序1、导语设计: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加之这是借班上课,老师与学生不熟悉,我认为首先就要拉近与学生的情感,因此我设计的导语是:今天老师有幸认识你们,非常想送给大家一份见面礼,可是送点什么好呢?(老师稍作沉思状),那就让我先作一个调查,好不好?我想调查一下大家对文学的喜欢程度。喜欢读小说的同学有多少,请举手 ?(可能很多)哦,真不少呢。喜欢读诗歌的同学有多少呢?同学举手,没有先前多。然后从谈诗歌开始,引入正课。(这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灵活处理) 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希望同学今后能多读一点诗歌,培养自己的“纯正的文学趣味”。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味的。毛主席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阅读、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初中时我们就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学生齐声说沁园春雪,然后要求学生背诵。完后继续说,那我今天就送给大家一首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作为我们的见面礼吧。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汝州一高 孙银昌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明:一、对教材的认识;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三、重点难点的定位;四、教学方法的运用;五、教学时间的安排;六、教学流程的设置;七、作业的设计。导语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一、对教材的认识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现当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与2000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1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情感教育的优势。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的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二、教学目标的确立1通过对诗歌的吟诵,训练学生的语感;2明确诗歌的意象;3培养学生以伟人为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确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三、重点难点的定位重点:诵读诗歌确立重点的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现在学习诗歌,固然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学习的重点在于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词的节奏,体会诗词浓郁的感情。难点:诗歌的意象。确立难点的依据:初中诗歌教学研讨的要点是诗词的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没有作为要点进行学习。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四、教学方法的运用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件课件,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教法选择的依据:诗歌的意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于学生接受,把相关意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启发式教学利于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五、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流程的设置导语:毛泽东,中国的伟大领袖,也是以为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毛泽东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把它背诵出来? (1) 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 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作者背景当时中国摆脱漫长的封建帝王统治仅十五年,各种政治势力角逐激烈,农民运动迅速发展,革命斗争形成高潮,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革命运动加以镇压。毛泽东为躲避追捕南下路经长沙,面对滔滔江水,念及革命斗争,国家前途,回忆学生时代豪情壮志,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抒发自己心志。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设计依据:用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 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附: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上阕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看:总领七句 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下阕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忆:总领八句 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 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 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七、作业的设置本课的作业可设置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巩固题。(解决字音、词义、特殊语法现象等问题的落实。)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百舸( )争流 浪遏( )飞舟挥斥方遒( ) 峥嵘( )岁月2“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的用法及含义。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分别好在哪里?第二部分:兴趣拓展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选择题目。)1谈沁园春长沙的色彩美。2谈沁园春长沙的情操美。3谈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的选择。4谈沁园春长沙上下阕的内在联系。古诗词鉴赏指导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欣赏浪淘沙 北戴河。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雨巷说课稿一、说教材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二、说学情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四、说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五、说教学难点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六、说教法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二)整体感知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明确:、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使用排比。、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三)深入探究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 、油纸伞小花伞、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反复的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四)结束语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习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再次聆听配乐朗诵)(五)作业: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范例: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轻柔缠绵的歌曲。“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板书设计:雨巷戴望舒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雨巷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雨巷,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教材 1、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2、教学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朗诵能力,感悟朦胧意境美的能力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意象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象征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并把握作者表层及深层情感。教学难点:分析意象理解雨巷、丁香般姑娘、“我”的象征意义,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课时安排,教具准备 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在诗歌朗诵,意象意境欣赏方面,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第二课时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运用配乐诗朗诵和欣赏图片等。二、教法和学法1.教法导读与诵读法:导读与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拓展与迁移法: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脑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2.学法自主诵读法:通过朗读了解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美联想与想象法: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合作和探究法:同学组织合作,共同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思想感情,交流得出不同的意见三、.教学过程分析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配乐诗朗诵雨巷,并观看丁香花图片的集锦。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找出诗歌意象及主要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借助“雨巷”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悠长寂寥而又细雨蒙蒙之中“我”的落寞、惆怅的情绪。借助“丁香”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美丽而又愁怨的象征意义。从两个意象入手,体会诗歌哀怨的意境美。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借助“在雨中哀怨”“默默彳示(ch)着”“像梦一般飘过”感受丁香一样的姑娘美好而又忧愁更是朦胧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从表面上的对少女的追慕和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到对革命失败后苦闷与追求等多个方面的理解上,联系背景,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总结诗歌鉴赏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布置作业,搜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向全班展示。5板书设计 (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中哀怨默默伫立着像梦一般飘过再别康桥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天晚上由于备课时间只有匆忙的50分钟,未免备课稿有粗陋之处,于是我又在昨晚两个小时的润色下,形成了下面的说课稿。现在很多名师都提倡做主题教学,于是今天我也把我要这节课的主题定为开启寻美旅程:一、说教材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的第三首现代诗歌,学这首诗赏心悦目魅力无限:1、作者徐志摩的才情和感情对我们读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2、这首代表作也绝对算他的上乘之作唯美之作,其中意象的选择、画面的渲染、情感的微微流露;语言的韵律、形式的对称等都让这首诗美不胜收。创新处理方法:除了传统的“听、读、品”以外,我还增加了一个“画”的趣味环节,让同学们除了动口动脑,还要动手,具有挑战性,也让课堂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二、说学情现在大多学生不喜欢诗歌,都认为诗歌太矫情。所以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尽量以激趣为手段,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不要突然加难拔高,让学生觉得高中课文冗长又艰深,这样在高一阶段尽量做到与初中语文有个自然的衔接。其实趣味上来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一样可以达到。三、说目标(一)、让学生在诵读中能走进康桥;(二)、寻找本诗歌传达出来的各种美感,开启学生寻找美的能力(包括方法和感悟力)(重点);(三)、走出康桥,评价本首送别诗别具一格之处四、说教法与学法1、主题教学法,“开启寻美旅程”这个主题让学生对这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2、冥想法和模仿朗诵,让学生快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丽清新的康河情境。3、小组合作探究,分工与合作并行,以点带面,让全部学生都跟着动起来,参与热情高涨。(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问:有一个人,三个名人都是他的亲戚,沈钧儒是他的表叔,金庸是他的姑表弟,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有一个人,他的生命与三个出色的女人相连:有德的张幼仪,有才的林徽因,有貌的陆小曼。这个人是?学生:徐志摩。师问:有一条河,他说是世界上最美的一条水,这条水是?学生:剑桥大学的康河。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导入简单但能激趣,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熟悉点和兴奋点,自然而然地过度到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二)徐志摩简介1、回忆:和同学们一起简单回忆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情感的纠葛与才气的表现。2、展示:蔡元培为其写的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设计意图:回忆让同学们对徐志摩的形象具体可感;而蔡元培的挽联不仅写出徐的成就,也写出其最终的命运。这样的简介比较形象立体。(三)听配乐朗诵让同学们在未翻开课本的情况下,闭眼聆听配乐朗诵,让磁性而温柔的男中音和轻盈流水似的音乐把大家暂时带入异国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徐的求学之地剑桥大学。这个过程就像进入了一个瑜伽的冥想状态,让大家的心灵受到这些清新之物的洗礼,能快速进入文本情境。(四)学生模仿朗诵1、先自由朗诵,可能放不开但情有可原。2、教师模仿两个片段,这样为接下来同学们的朗诵驱赶羞涩感。3、班级推举朗诵很好的两位同学做代表,也给同学们先起到带头的作用。4、同学们自由忘情朗诵,让大家初步感受朗诵带来的沉醉与乐趣。意图:读是学习诗歌的必要方式,至少4遍的朗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了解写作对象,感知写作内容,体味诗歌情感。(五)内容感知开启寻美旅程寻美之一:康河美的事物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等。这个过程比较简单,大家很快就能找到,有时候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会很有成就感。教师顺势复习“意象”这一诗歌中的专业术语。寻美之二:康河美的画面每一个片段就是一幅图画: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哪幅画面,请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作画,口头作赏析。活动一:问题进一步加深,这时候就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分组合作,在讨论后推举代表来说。教师顺势谈到苏轼赞王维诗的“诗中有画”一说。活动二:分发A4纸,每个小组就自己所选的片段集体构思作画,请一位同学用彩笔来画写意画,轮到这组的代表发言时,就把这组的画贴在黑板上。按照诗歌顺序,每一组贴画的时候和上一组的河水相连。这样最后在黑板上形成一条较长的康河,也就形成了这节课的板书。(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寻美之三:作为诗歌的美。教师指导,让学生懂得诗歌有语言美、形式美和画面美。顺势引出闻一多先生20年代所提出的现代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六、横向拓展给本诗内容的界定:离别诗。本诗与一般离别诗的截然不同:举例: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杜甫的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明确:1、告别的不是人,而是物。2、告别选取的很具清新感的独特意象。3、告别时的沉默和“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非肝肠寸断、牵衣顿足等悲伤场面。七、作业布置主题:寻找“康桥”情结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座“康桥”,你初中、小学的母校是,你的家乡是,你去过的某个旅游景点也是,请用诗歌的形式来记录你内心的温暖与不舍吧!(注意意象的选择和情感的抒发)八、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分组讨论、发言、作画的方法能最大地提高每个人的兴趣,这样的板书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还会收获竞争和展示的成就感。本节课值得深思的地方:诗歌的赏析和诗歌“三美”理论能否快速帮助同学们自己创作诗歌,可能只起到指引作用,还有待于同学们自己的感悟和训练。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和指导!说课技巧的浅陋总结:1、说课课件制作也要图文并茂,增强美感。只有单纯的文字会让人产生疲倦感。2、说话声音抑扬顿挫,能达到绘声绘色的效果最好,忌念稿,忌语调平平;也忌背稿,会比较生硬。能以课件作为一个底本,声情并茂地讲出来是最好的。千万不要一张张幻灯片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我觉得念得再动听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不及“说”来得精彩!3、创新之处一定要凸显出来,最忌教案千篇一律或者过度模仿他人(因为这次我们有四个人是这同一篇课文,一定要做跟他人不一样的教学设计)。4、掌控好说课时间,主次分明,时间到而说不完是比较致命的。所以在说的时候重点一定要说全,而次要的可以看时间概括地讲出来。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对象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分析、过程预设等几个环节把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的执教思路向大家汇报一下。一、教材分析(单元)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入选第一册第六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诗歌鉴赏。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属必读课。学习本文,能够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名家诗篇的兴趣。(文本)再别康桥的文本特点:1. 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作者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本文告别的对象是自然景物,意象选择独具特色; 2. 巧妙地将感情和景物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构成美妙的意境;3.本文体现了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讲求“三美”。二、对象分析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学生在前两首诗歌学习时已经对现代诗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借助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三、目标分析基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别康桥的文本特点及我所执教的中专商务外语班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及具体教学目标是:(一)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赏析诗歌“三美”。(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学生间的协作探索能力。(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走进徐志摩,了解其生平、代表作品;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3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过程和方法目标:1掌握诵读技巧,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本诗感情与景物在诗歌中的融合,理解作者的情感。四、教法分析结合本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将采用陶冶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探究法来教学。五、过程预设下面我来谈谈对课堂主要教学过程的预设:(一)图曲导入,营造氛围首先试问学生的母校情结,再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再别康桥(听一小段歌曲),同时图片展示康桥美景。告诉学生:我们刚刚欣赏到的优美风景就是著名剑桥大学的风光。剑桥大学也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母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感受作者离别母校时的情感。(二)整体感知,体悟情感本过程解决以下问题:环节1.体悟诗情。多媒体放映再别康桥的配乐诗朗诵。视频播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畅谈感受,体悟诗情。环节2.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掌握音节、重音、基调,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感情。环节3.比较阅读提问:自古以来名家写作的离别诗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多媒体展示诗歌的对比,学生能直接比较出再别康桥离别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三)梳理意象,品味意境环节1.寻找意象在这一环节中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用圈点法找出本文独具特色的意象。结合课前预习,学生阅读过程中较容易找出以下意象: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夏虫等。环节2.品味意境在这一坏节中要求学生精读课文,依据寻找到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多媒体依次展示与诗文相应的图片,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逐步感知。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康桥景象的直观认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四)分析探究,赏析三美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诗歌的建筑美。引导学生寻找诗中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及动作性很强的词语,讲解诗歌的绘画美。最终学生掌握诗歌三美各自的特点。(五)布置作业,延伸拓展带领学生赏析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试着分析这首诗。5、 说板书设计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说教材: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诗人通过追忆大堰河短暂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真挚怀念与赞美。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揣摩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情”是诗的内核,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教学本课的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 根据这一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借助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和排比、对比、反复等表现方法的运用。2、通过综合性研究学习,获得诗歌鉴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真挚而深沉的爱,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即通过品味典型意象来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定为本课教学重点,而把“体会本诗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二、说教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始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在教学中具体体现这样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及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体验真情,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学习的语文课堂。1、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第2/6页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2、学习和鉴赏本诗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还要知人论世,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生活经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3、诗歌要重在诵读,所以我要突出诵读教学。这首诗很长,但却是诗歌诵读中难得的精品,非常适合反复诵读、咀嚼。要注意的是,诗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三、说学法:根据“新课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旨要求,我将“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入课堂,为此我设计了:(1)朗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2)品鉴法。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鉴赏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四、说学生活动预设: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预设,我主要设立了以下四点:1.、感受亲情。如今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每个人都是家里的宝贝。他们已经习惯于接受不求回报的父爱和母爱的呵护,他们把父母的疼爱视为理所当然,很少能去切身体会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所以我希望借助于这首赞颂无私母爱的诗歌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报恩之志。2、反复诵读。“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 既要品人,又要品文。而好诗都能通过反复的诵读而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和心灵上的巨大启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更是需要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入口、入脑从而入心。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深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3、知恩报恩。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虽然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但诗歌的字里行间所抒发出来的人间大爱和深挚情感却是亘古永恒、历久弥新的,它依然启迪着跨世纪的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孝道,体会善良、无私、博大的母爱父爱,学习知恩报恩,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之材!4、模仿练笔。在感怀、感悟、感恩的同时,真情发自于内心,我要求学生参照本诗所运用的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为目的,模仿本诗任意诗节的的形式,写一小节诗。题目、内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可以适当放宽,只要抒写出对人间善良美德的体察和感悟即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训练让学生学会体察生活中细微的真情,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五、说教学过程预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利用古诗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感恩母爱的话题,导入本、品味语言 揣摩鉴赏读 诗1、听朗读录音,设置思考题:2、教师配乐有感情地示范诵读(选读一至两小节);教师指导:注意朗诵诗歌的要求,对诗歌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加以引导,3、学生配乐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边读边体会大堰河对诗人不是慈母却胜似慈母的深沉的爱。4、师生共同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效果:、探求精要 深入揣摩品 意这部分是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1、提问:大堰河对诗人深沉、无私的慈母般的爱主要体现在哪些诗节中?2、思考题: 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第5节诗虽然仅有短短的四句, 每每读到此处却总是会逼出我的眼泪,为什么这样简短的一个过渡段会有着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8节里有哪些细节描写?哪一处细节描写感触最深?为什么?3、重点研读鉴赏第1、3、7、9、10节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堰河的形象,把握诗人的情感。思考题:、为什么艾青会用这样深沉的笔触去赞美他的保姆大堰河?、在诗人的笔下,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大堰河最突出最闪光的品质是什么?基于以上问题的设置,我认为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深刻意义。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4、研读第11、12、13节诗,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对大堰河深挚的爱戴之情。 、体会鉴赏 拓展延伸 悟 方法以第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