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3064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在 19 世纪 40 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科学性 革命性 行动指南教学内容: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任何理论都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西欧,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欧洲产业革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从18世纪后半斯开始,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的产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法国产业革命迅速发展,德国也开始了产业革命的进程。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产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造成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不断激化,并引起了生产过剩的危机。1825年,英国首次爆发了经济危机,以后每隔8-10年就周期性地爆发一次。继1836年英、法经济危机之后,1847年的经济危机几乎遍及欧洲各国。危机期间,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增长,工资下降,危机给工人增加了新的灾难,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弊病。其次,产业革命导致阶级关系的成熟。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表明欧洲先进国家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已经上升到了突出地位。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要求新的思想理论的指导。随着产业革命发展而出现的这种经济、政治形势,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资本主义向何处去?谁能承担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共产主义新社会、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同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规模的扩大,海陆交通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弊端的暴露,无产阶级的斗争,这一切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解答这个历史课题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经济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一)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主体条件变革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但是由谁来解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创立科学的理论,还需要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具备同时代人所不具备的双重优势。首先,他们具有当时一些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所不具备的理论素养和献身科学研究的精神。他们研究了文学、法律、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历史和自然科学等,探讨了历史发展和工人阶级解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他们用批判的态度审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重新探讨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并在工人运动中进行检验,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同时代理论家所没有的强烈的革命精神。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但是他们并没有做蛰居书斋的学者,而是投身革命的洪流中,把理论研究与实际斗争相结合,克服只重视理论批判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弱点,为创立科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科学品格、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工作毅力、渊博的学识和博采众家之长的胸怀、无与伦比的友谊和志同道合的合作等别人所不能完全具备的主观条件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根据时代提供的条件,运用思想家的睿智,科学地论证历史提出的重大新课题,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经过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一直到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现实基础。(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首先也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19世纪3050年代,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发现、细胞的发现和生物进化的发现)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科学理论也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达到了新的境界,出现了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批判地吸收了德、英、法三国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成果并对它们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创立了新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人类哲学史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包含着深刻辩证法思想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绝对精神”的基础上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黑格尔自认为他的哲学达到了对永恒真理的认识,因而他的哲学体系是封闭的、形而上学的。但是,黑格尔的哲学方法是辩证的,按照这种方法,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永恒真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方法是矛盾的,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最终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青年黑格尔派中的唯物主义者,他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德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状况,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并直接影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但由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并脱离了社会生活,他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在历史观方面仍然停留在唯心主义上。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信奉黑格尔哲学,但黑格尔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困扰着马克思。1843年,马克思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着重研究思维与存在、思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揭露了黑格尔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提出人们的物质关系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发现了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肯定,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的理解等等,并批判地改造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过科学的分析,承认劳动创造价值,承认利润、利息、地租来自于工人创造的价值,但是,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永恒的社会制度,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增加社会财富上。因此,他们不能提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规律。马克思自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哲学转向经济学领域,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经济理论。从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等,直到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第1卷出版,经过10余年的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资本论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而且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问世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伴而生又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流行了三四百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以莫尔、康帕内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以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19世纪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首先是因为它从经济、政治和思想、道德等方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其次是三大空想家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和辩证因素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天才预见,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未来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料。但是,19世纪初以三大空想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有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只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并进而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找到作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他们只是从抽象人性论和理性原则出发,把社会主义看成理性、正义的体现,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历史事实已经表明,这种理论和实践不可能变成现实。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自觉地把社会主义奠定在这两块基石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转变。1847年夏,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帮助下,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并个性的纲领,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运用他们在哲学、经济学等领域里所获得的新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新经验,彻底划清了新理论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比较全面地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从1842-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两个转变”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是马克思主义孕育和形成阶段。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丰富和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一、从1848年欧洲革命到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发展的阶段1848年欧洲革命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受了检验,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写了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科学地总结了这次革命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等问题。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斗争策略,强调“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全面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问题,做出了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重要结论。从50年代开始,马克思致力于研究经济学,写出了一系列重要著作。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性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在5月30日以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法兰西内战这篇著作,深刻地阐明了巴黎公社的关质和伟大意义,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那些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宝贵经验,以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普遍意义的革命原则,丰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二、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成阶段70年代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欧美地区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政党。马克思恩格斯担任各国政党的顾问。1875年5月,马克思针对充满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的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用党内通讯的形式写出了哥达纲领批判(1890年发表)。这部著作系统地驳斥了拉萨尔的小资产阶级分配观点、“铁的工资规律”、狭隘民族主义立场以及“自由国家”的谬论,首次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和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为了清算德国党内颇有影响的杜林主义,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支持下,从1876年5月到1878年7月完成了反杜林论。反杜林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这文化教育 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捍卫并阐发了唯物主义物质观、以映论以及唯物史观的阶级论、道德论、平等观,首次为唯物辩证法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完整地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科学地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论证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进一步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理论前提、历史条件和发展进程,系统地阐述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以及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反杜林论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1879年,正在建党过程中的法国工人党请恩格斯写一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读物。恩格斯将反杜林论中的概论和第三编的第一、二章改写为一部独立菱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于1880年在法国发表。这部菱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赞誉这部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从1873年开始,恩格斯前后用了20多年时间,研究了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撰写了自然辩证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见P37)三、从1883年马克思主义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是恩格斯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段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为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恩格斯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整理和出版马克思的遗著资本论。1885年7月,资本论第2卷出版,1894年11月,资本论第3卷出版。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摘要。他以此为基础,用了两个半月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于1884年出版。这部著作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理论。1886年,恩格斯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 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出版单行本),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本著作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进一步深化和展开。恩格斯晚年在一系列著作与书信中,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方法和策略等许多方面的新见解,批驳了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青年派”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的错误作法,阐明了唯物史观的根本性质,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的科学方法论,捍卫和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四、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这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和过程。这种发展,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形成资本垄断的局面。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人类历史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各国内部的矛盾,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农奴制改革以来,一方面,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又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的封建农奴制的特征。这使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等异常突出和激烈。沙皇的横征暴敛也使俄国成了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由此也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道德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况作出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伟大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并与革命性统一起来了,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观点都渗透和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 ,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 ,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每一个规律、每一个范畴之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第二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 恩格斯 :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第 3940 页。创立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以便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创立的意义所在。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列宁选集第 2 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第 443 页。因此 ,用唯物辩证法从根本上来改造全部政治经济学,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策和策略,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注意的事情,也是他们做了最重要最新颖的贡献的地方。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说过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95 年版 , 第 15 页。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无产阶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公开声明自己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党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 :” 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 ,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 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95 年版 , 第 15 页。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阐述和论证说明,由于无产阶级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对立的阶级,它是历史上唯一不谋求建立自己对社会的统治而斗争的。它是要取消任何统治与任何奴役的阶级。而且,如果不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 ,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获得解放。因此 ,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人类的普遍解放是完全一致的。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一方面,历史证明 ,任何一个阶级如果想取得政权或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必须有相应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更是如此。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阶级地位、认清自己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找到一条获得彻底解放的道,不可能从当时流行的空想社会主义或其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世界观中找到出路, 惟一代表他们利益的是马克思主义。正如恩格斯所说 ,“只有当工人阶级不是带着有色的法学眼镜,而是如实地观察事物的时候,它才能亲自彻底认清自己的生活状况,在这方面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帮助了工人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 1 版,第 548 页。另一方面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决定历史的是“动着的群众”。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 ,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坚持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向世界宣布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反映着、 体现着、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为实现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学说。三、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始终保持实践性和科学性为其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根本理论品质,因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就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到与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一致 ,即做到与时俱进。而要做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就是因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就成了区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假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水岭。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生活、脱离实践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来自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世界观,与先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产生于实践,在不断实践的检验中发展完善,并以指导实践作为归宿 。第二,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 ,” 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永恒性。马克思主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和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而是始终坚持立足社会现实 ,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 ,推动理论创新。第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严格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建立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科学阐发无产阶级使命、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把它当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马克思毕生关注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最先树起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旗帜。四、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或科学共产主义的科学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为这个核心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其服务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 :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明确了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同时也是最艰巨最困难的事业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 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 另一方面更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在当前社会主义在国际范围遭受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普遍遭到怀疑的情况下,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或科学共产主义的性质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三节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青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入手。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广大青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年轻人健康成长和建功立业的行动指南。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诞生于19 世纪 40 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艰苦斗争发挥了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社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在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情况、新课题,许多新的认识领域有待开拓。只有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方法论,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和趋势,使我们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和逆流所迷惑,从而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一方面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追求创新,另一方面也对如何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弄清自己生存在什么样的世界,为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应该怎样行动,人必须拥有一种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能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活动中应该追求什么和避免什么。” 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愈克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5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动指南,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从而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第二,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斗争一再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无论革命事业处于高潮还是陷入低谷,无产阶级政党都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革命事业高潮的出现,一般来说,其本身就是以革命理论为先导的。高潮时期,革命事业势如破竹,形势发展迅猛异常,无产阶级政党需要运用理论来预见革命发展的总趋势,制定正确的行动纲领和方针,引导群众奋发前进。在这期间,革命理论是夺取胜利和巩固胜利的重要条件。而在革命事业遇到挫折的低潮期,无产阶级政党更需要理论来分析矛盾,总结教训,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难题,找到前进的道路,激发人们的斗志。在这期间,理论是推动革命事业从低潮到高潮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开创革命事业新局面的极其重要的武器。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国内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这就更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并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上回答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重大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说服、教育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年,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发挥社会主义积极性。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去剖析、批判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才能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识别能力,抑制、瓦解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上的攻势,巩固、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培养人们的革命理想、道德和纪律的理论基础。一个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否则,就没有牢固的精神支柱,就有可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尖锐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中迷失方向,贻误革命事业。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共产主义伟大战士的成长,都是与党对他们进行的长期教育分不开的。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崇高觉悟和高尚思想境界的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群众只有掌握了这一武器,树起了这一精神支柱,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变成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物质力量。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现在的青年学生是建设自主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力军,是党和国家干部的重要来源,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素质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关系到未来中国的面貌和国际地位。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领域,无可否认具有阶级性,它承担着培养人才、知识创新与传播、服务社会等重任,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教育领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所以,必须用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价值导向,努力使高等教育领域成为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教育中具有特殊中的地位。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党在教育领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教育不同于资本主义教育的重要分水岭。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取代的,它决定我们教育的政治方向,也决定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政治方向。必须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认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发展的特点,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底扎深了,才能自觉和有效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决定着科学知识的作用方向和方式,是最重要的素质。每一个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职业范围都是有限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任何专业的人所必须掌握的,它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科学的思维工具。第四,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是认识自然,攀登科学技术和文化高峰的指路明灯。“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5页。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在当今世界上,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以致生活环境、职业性质、文化教育迥然不同的人们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价值;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已发展成为庞大的社会建制,它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要素发生和发展着日益密切的关系,因此,科学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事物,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7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就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恩格斯早就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7页。 列宁选集第2卷,第785页。在科学革命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就更为明显。它可以启迪科学家的理论思维,开阔科学家的思路。如果说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科学家的头脑,会使之变得更加高明,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切实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就更为重要,因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种方针、政策的指导是否正确将从根本上决定科学家个人努力的成败。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能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端正学风。学风问题是一个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我们党历来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谨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就要努力在掌握理论体系上下功夫,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何物,当然谈不上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进行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学习,才能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才有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否则,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一句空话。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认真读书,有计划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并刻苦钻研,做到真正读懂弄通,不能断章取义;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理解,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的要求。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是指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形势,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是指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不断地检验、修正、补充、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的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陷入盲目、被动的境地;忽视实践的基础和动力作用,理论就会陷入僵化、停止发展,忽视实践,也无从判断理论的真伪。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其精神实质,即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他的片言只语或某些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研究世界问题,认真总结过去,客观分析现实,科学思考未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重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要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要与批判各种错误思潮联系起来,同时还应当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实践,从而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就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拿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当时的形势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原则来剪裁今天的现实,不能活学活用,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实用主义则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甚至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所以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既要认真读书,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又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与时俱进,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内在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理论体系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这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正是其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曾经明确指出的,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仍然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在创立理论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恩格斯后来也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历史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些具体观点和结论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探索,做出新的回答,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即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展,对待马克思主义一要坚持,二要发展,两者缺一不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同志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曾经明确指出:“如果一个人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烂熟了,但是完全不能应用,这样是不是就算得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呢?这还是不能算理论家的。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我们要的是这样的理论家。” 毛泽东选集第版第卷第页(毛泽东选集第版第卷第页)因此,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实践中自始至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并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想象、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表现。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表明人们不满足于现状。它源于现实,但又是高于现实的东西。正因为理想高于现实,才使它成为需要努力拼搏、克服困难、历经曲折才能实现的奋斗目标。因此,追求理想要执著,特别是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理论和理想目标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观念和信心,它使理想深深扎根于人的内心世界,并成为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在精神力量。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科学信念,对人生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柱。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人生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困难挫折中充满信心。如果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