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论与实践.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2160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级函授生教师教育类(本科)第一学年作业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学校: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姓名:何 岩、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于“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现在,人们更多的用“学习者”这个概念而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两个概念。请分析这种概念的变化表达了什么样的教育观念的变化。答:随着人们对教育活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有学者指出用“学习者”来代替传统上所受的“受教育者”或“学生”的概念。理由如下:第一,“受教育者”这个概念毫无疑问地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这也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发生在教育对象身外,并由教育者施加于教育对象身心的某种事情。第二,“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称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这是由构成“学生”这个词中的“生”决定的。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的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2、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它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后人类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范畴。人类已不知不觉地身处于这一社会形态中。请概括描述信息社会中教育的主要特征。答:社会中教育的主要特征一、社会信息化反映在整个社会对信息的态度以及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利用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化方面,各行各业,信息化改造如火如荼,使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无纸办公、电子政府、社区信息化、数字化生存等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我们国家制定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以及政府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吹响了加速迈向信息化社会的号角,尤其是深圳“E城市”的规划,已经开始为人们勾画“E社会”的未来。二、信息网络化 信息网络化不仅优化了信息的组织、发布和传播,而且使得人们的信息检索、获取、表达等活动更加容易。三、经济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使企业的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企业在向跨地域、跨国度经营的方向发展,经济在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四、教育终身化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多变的社会,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人时刻沐浴着新的生活,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成为每一个人基本的生存能力。学习使人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也提供职业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机会,学习为生存之道。人人需要学习的智慧。 五、学习社会化教育终身化要求社会成员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从事学习活动。因而学习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在信息化的社会,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技能和生存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极为便利的学习条件,使社会化的学习不仅成为一种需要,而且成为一种可能。因此,信息化的社会也是学习化的社会。3、近代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创立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但随着各国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不断发展,从19世纪末开始,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实验教育学”是其中之一。请对“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加以评述。答:一、实验教育学的特点:实验教育学的特点在于用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强调对研究现象加以简化,将受检验的方式、因素、条件与其他无关因素严格隔开,并借助实验仪器、特殊设备以及某些人为方法来观察实验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特点;强调分组比较和以统计的方法定量地检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发现教育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据此揭示教育原理,确立教育原则。这就使教育实验从早先的教改试验性质的尝试性实践转变为科学主义范式下的具有严格操作规范的教育研究基本方法。二、实验教育学与旧教育学的区别赖伊强调指出,旧教育学和新教育学(即实验教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搜集经验的方式和研究的方法不同。旧教育学以知觉、内省的观察及对别人的观察作根据,这些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失之于空泛议论及陷于独断;有些以经验为主但未经过实验检验。实验教育凭借广泛的观察、统计和实验来补充旧教育学研究方法的不足、使之日趋精密。实验教育学是旧教育学的扩充和严密化,所以可称之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学,它不仅仅是实验心理或教育心理,因为它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心理方面。实验教育学对于儿童的生物学的、人类学的、卫生的、经济的、伦理的、道德的、审美的和宗教的经验以及儿童的社会环境都要凭借观察、统计和实验的方法加以探讨。他指出,教育理论工作者应从综合实验、统计、系统观察及生物学、哲学基础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来促进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实验教育学的经验比旧教育学要广博、透彻、准确、可靠罢了,因此,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给人们一种比旧教育学可靠的评量常态或变态的教育现象以及评量学生个性的工具。赖伊指出,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及连带的状况都有准确的规定,这种研究在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地方都可以加以控制、扩充和增强,它可在不同文明的民族中保证教育学的可靠且不断的发展。这种优点是旧教育学所不能提供的。旧教育学只将心理学与伦理学作为辅助科学,实验教育学则还要靠全体生物的、哲学的科学。因此,实验教育学的基础比旧教育学广博而实在。4、每当我们谈到教育的价值、作用与功能时,我们总是习以为常地从教育积极的、正向的方面给予理解。其实,在有些时候,“教育”亦有消极的、负向的功能。请你举例说明教育负向功能的某种表现,并作出简要分析。答:1、教育负向功能是人们对教育现实问题深入反思的结果,是人们对教育功能问题认识的深化。它克服了以往人们在对教育功能问题上缺少前提性批判的不足,不再“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谐状态视为考察教育功能的不言自明的前提”,同时“考虑到教育与社会之间可能出现的失谐乃至冲突状态。”教育负向功能最早是由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2、在默顿看来,社会系统地运行中普遍存在着负向功能,这种普遍性既见之于一般状况,又见之于相对状况。所谓一般状况是指一个事项在具有某种正向功能的同时,通常也就存在着发生负向功能的可能性,所谓相对状况是指一个事项对某些个人或群体可能具有正向功能,而对另外一些个人或群体则可能会产生负向功能。3、默顿还批评了传统功能主义者混淆了“主观动机”和“客观结果”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的概念。显性功能是有助于体系之适应或顺应的客观后果,这种后果为此体系之参与者所预期并认可。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相对应,这种结果既非预期的,亦未被认可。4、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柴野昌山运用默顿的上述观点,分析了教育活动中的负向功能问题,他以默顿的“正向功能、负向功能”及“显性功能、隐性功能”这两对功能概念为基础,构建了学校教育功能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学校的教育功能分为四大类,即A显性正向功能、B隐性正向功能、C显性负向功能、D隐性负向功能,从而在理论上表明了负向教育功能和正向教育功能同时存在于教育功能系统之中。 主观意向显性隐性客观结果正向AB负向CD5、柴野昌山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四类教育功能现象的存在。比如,在他看来,考试及成绩报告单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具有显性正向功能,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便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的偏向,此可谓隐性负向功能。又如,学校中的表扬制度及晨会之类的仪式活动,其本来目的只是帮助学生区分正误,但作为副产品,也可能会出现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意识,促进群体整合等预料外的结果,这种结果便是隐性正向功能,至于显性负向功能,学校从一开始就竭力避免,但由于学生群体的反学校、反教师的亚文化而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越轨行为则属于显性负向功能。5、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请从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答: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从根本上说,它也是而且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因此,校本课程必然要求学校教师树立课程意识,要了解、熟悉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第二,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不管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无法全面地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组织。而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对于形成这样的组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要在一定得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6、一直以来,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总是用传统而单一的智力能力语言成绩和数理成绩来衡量。而这些成绩通常被当做某种数据运用到智商指数的测试中去。也就是说,语言成绩和数理成绩的高低,决定着你的聪明与否。但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掘各自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能”才是真正的智力。而造就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便有8种不同类型的智力。根据这段文字,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谈谈“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育观、学习观、评价观的启示。答:美国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普教界已开展实验研究和推广应用,但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借鉴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生观和评价观,突破传统偏见,发挥职校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对于提高管理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和性质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学逻辑两种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6种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内省智能”、“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一个学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其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不在于提出人们有多少项智能,而在于指出了人与人潜能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观不同,在管理教育的观点、态度、方法等问题上都会不同。(一)乐观主义学生观。(二)正视差异的学生观。四、以人为本,调整学生管理教育的观念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给职业教育的启示,首先是观念上的。教育观念的变革,能够对管理教育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学生管理教育中体现赏识法则。(二)树立科学的主体观,在学生管理教育中体现多元法则。(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学生管理教育中体现全面法则。(四)树立科学的动力观,在学生管理教育中体现激励法则。(五)树立科学的师生观,在学生管理教育中体现情感法则。(六)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在学生管理教育中体现信任法则。多元智能理论为学校的学生管理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只要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发展观和评价观,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成才的规律,管理教育的功能就一定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取得实效。7、“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核心内容之一。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使自己的教学基于研究,使研究与教学结合,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努力的目标。有一位中学教师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一些实际问题,但他感到很迷惘,觉得研究很神秘,很深奥,苦于不知如何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请你为这位教师提出一些建议。答:从教师教育研究的实际来看,这位教师可以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等。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或当面作答的方式来了解被调查对象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二、访谈法访谈法又称访问法或谈话法,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指通过与被谈者的口头交流来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访谈通常是两人(或多人)之间有目的的谈话,其中一人主持、引导谈话,去收集对方的语言资料。从本质上说,访谈和问卷都属于调查的方法,是一种沟通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获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不同的是访谈是以口头语言的问答来搜集信息,被访者是先听后说,问卷则以书面语言的问答来搜集信息,被调查者是先读后写;访谈通常是面对面的直接言语接触,问卷则是纸与笔的间接言语接触。三、观察法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是人们最早采用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观察法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观察法从根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的观察。另一类是作为科学研究的观察。四、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针对某一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地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个案研究科分为广义的个案研究和狭义的个案研究。广义的个案研究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对单一个体或一个单位团体作深入细致研究的过程。狭义的个案研究则是,对单一特定的人、事、物所做的描述、分析及报告。个案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个案研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适应欠佳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发生地行为和事件,利用客观、科学的方式收集有效地个人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向其提供正确的辅导策略,帮助其解决问题,以达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