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育的衔接.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8907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教育的衔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物理教育的衔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物理教育的衔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高中物理教育的衔接孙章红一中学物理的现状1高考的改革认识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生活,我体会要做好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这些困难不是老师自己本身,而是制度起的,来自领导、家长和其他学科的同事们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引起不同的单纯分数的评价。2。初高中的衔接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有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那就是初、高中物理的接轨。这种情况是众多因素造成的:其一在教师。现在完中越来越少,教师缺少在初、高中轮教的机会,无法对初、高中教学融会贯通。其二在教材。课改后的初中新教材与目前尚未进行课改的高中教材明显较难衔接。即使是以后实施了高中课改,初、高中教材也会有较长的磨合期3目前高中学生学习物理遇到的困难(原因?表现形式?)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2001年通过审查)与沪科版8、9年级物理教材(2002年初审通过)进行比较。可看出:(1)两个版本的教材主干知识基本上是重合的;(2)两种版本教材的结构和表述方式有较大的差别;(3)沪科版教材的教育理念更先进,时代性更突出。再从人教版必修加选修高中教材与两个初中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在学科的体系性,知识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学科研究方法的丰富性、工具知识的复杂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初、高中教材衔接有明显的台阶。具体表现有三个“突变”:(1)、从定性到定量,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突变;(2)、从“依赖型”、“记忆型”被动获取知识到“独立型”、“理解型”主动探求方式获取知识的突变;(3)、从“经验式”、“简答式”到“理论式”、“综合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要求提高的突变。初中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从这一方面来看,高中学生学习物理面临着五个方面困难。1、模型运用的困难初中教材很少涉及使用物理模型,而一到高中学生面临着使用大量的物理模型的问题。如质点、轻绳、轻杆、光滑面、分子模型、理想气体、绝热材料、点电荷、电场线、等势面、理想伏特表、理想安培表、磁感线、分子电流、光子、薄透镜、卢瑟福模型等。2、矢量运算的困难进入高中物理教材的第一章是力,第五、六节分别是力的合成、分解,面对矢量的表达与运算,我们的很多学生明显感觉到不适应。3、图像运用的困难初中教材人教版教材上只出现过温度时间图像(物态变化),沪科版增加了一个电压电流图像。而高中在研究物理规律,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时出现了大量的图像:如位移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力时间图像、力位移图像、振动图像、波动图像、压强体积图像、压强温度图像、分子速率分布图像、分子力距离图像、电压电流图像、电流电压图像、电磁振荡图像、交流电图像、电磁波图像、磁感强度时间图像、电场强度时间图像、磁通量时间图像、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入射光频率图像、平均结合能核子数图像、能级图像等。4、不确定性广泛存在的困难在高中物理中很多的情况如:弹力的计算、静磨擦的计算、恒定电流实验中仪器量程选择、大量物理过程多种可能的分析、精确与近似等的不确定性。地球、乒乓球能否当成质点;分子电流、磁单极;元电荷、夸克;用伏特表、安培表测电阻误差分析;g的取值。不少学生解那种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题觉得很顺手,但高中物理中很难找到这种题型了。5、语言、数学工具的困难理解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高考考察的两个重点,如现在高考中出现的信息题,有时题干长达二三百个字,考生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独立的从很多信息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迅速正确的建立物理模型,立即将其运用到分析解答中。这是对语言工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物理教材的特点,初中教材难度小,重在定性研究方面,知识涉及面虽然较宽,但深度较浅,做的题目大多为一些浅显的定性简答题或只用代数法进行简单计算的题。而高中物理不仅要对物理现象作定量分析,而且对物理过程要求运用复杂的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进行矢量运算和综合性的论证及推理,对数学运算能力要求较高。由定性到定量的突变过程造成试题难度的显著增大。高中学生学习物理面临的这些困难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不够,而分析综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的训练来提高。这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已明显进行了改善,新的课程内容标准(一级主题)是: (1)科学探究;(2)物质;(3)运动和相互作用;(4)能量。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已经摆到了首位,并且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等七个方面逐一得到了落实二、初、高中物理教育的社会功能1、相同之处初、高中教育都是终身教育链中承上启下的一环。对个体而言,教育的功能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形成特色。或者说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增长知识,开发心智,发现优势,提升能力,塑造人格,强健体魄。对社会而言,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国民文化、科技、艺术素质,生产劳动者,打造人材,培养接班人。2、不同之处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前面的六年是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扫除文盲,让受教育者能阅读、计算,能够从事一般的生产劳动,参与一般的社会活动。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3年,初中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这里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初中教育增加的社会功能是扫除科盲。从初二才开始设课的物理,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部分,他的社会功能决定了教材的设置:让初中生在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知道一些物理现象、规律、技术、会使用一些基本工具、了解并会使用一些器材、了解一些机械设备,很多内容仅仅停留在点到为止的程度。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可见,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是普通高中物理教学的优先目标,无论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教材编写突出了物理学科的整体特点,更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导、示范与运用:突出主体性抓住主要矛盾,建立理想模型,化繁为简(如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突出基础性抓住双基,注重可持续发展(如只学简楷振动、简楷波、但所有复杂的振动都可以看成由若干不干简楷振动合成的,所有复杂的机械波都是由简楷波合成的;理论研究,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突出整体性抓住实质,整体把握(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类、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造成功)。整体把握的方法非常重要,比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如果我们只看到小纸片缓缓下落,小钢球快速下落的表面现象就会得出轻的物体下落得慢,重的物体下落得快的错误结论。再比如说自行车上的有关力学问题,我们都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才能使问题得到更圆满的解决。高中物理教学为了实现高中教育的目标,实现他的社会功能,需要学生建立物理的知识体系,需要对很多重要物理现象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需要通过适当强度的磨练来实现。这就使得高中物理具有了较高的难度(从“2004年初中毕业会考物理考试标准”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总知识点153个,其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38个,占24.84%,要求会的知识点20个,占13.1%;从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新课程版物理的要求来看,整个的知识点112个,其中二类要求的49个,占43.75%。)。三高初中课标比较初、高中物理教育的社会功能不完全相同,初、高中学生身体、心理发育的水平不同,初、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决定了初高中物理教材的不同,教学的要求与方法不完全相同。初中是物理学科的入门,学生最早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在初中,所以要使初中成为高中物理的准备,还须下一番功夫,而这些功夫有的在中考有体现,有的没体现,而中考只能这么考了,不会再增加能力的测验难度。要能确实贯彻执行新课程的理念,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服务学生的意识,落实对人的终身发展上做好能力的培养工作,使学生在不论哪个学段的学习都在一生中受益,这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师德的内在体现。一、高初中课标比较是连续、衔接的,(但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过课标的人不多,我们与以前一样还是按照教学教师用书来备课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新课程的最早的依据是课标,这是总纲,而总纲不学只学其中的一个部分我想如同课堂中没有重点一样,或只是片面理解,而在这里的理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初高中的课程标准编写时间相差有三年,这三年的初中实践与体会,给高中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学习课标如果只学初中的标准我认为还是不够的,要比较其中的联系与差异,然后才对整个中学的要求全而清楚,又能将初、高中的衔接做得较好。要这里我只对能力要求作个比较,能力是我们中学物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的难点,初高中的衔接主要是能力的衔接。1、比初中课标中多了对能力的要求进行解释:这些解释是三维目标中的,当然也适合初中。有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独立操作、经历、反应、领悟等的名词解释,这些名词解释进一步确立了高中物理能力要求占首位,也明确了对五年中学物理学习的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也明确比初中要求提高很多。2、能力要求比较:一、知识与技能初中高中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初中高中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中高中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4.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6.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初高中的能力要求的不同和高中要求是什么。初中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适当渗透,让学生在一些可能接触到的学习方式中往高中的学习方式靠。高中教师在高一开始时要对这些能力要求提出新的要求,以让学生在新的学习开始就有思想准备,适当降低能力要求,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相应的能力,逐渐将能力培养到可适应高中学习的程度。高初中教师都有这样准备,初中适当渗透、高中开始降低要求,在初高中的学习中建立起一座引桥,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感觉跨度太大。3、对科学探究要求的比较: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特色,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主要承担的是高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任务,而现行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比较多还没能跟过来。初中的课程标准总设计框图中与三维目标并列,是单独为一个表格项目出现;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并列为两大块,可以说是要求占初中物理的一半,可见这种方法有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高中新课程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是以纲要的形式出现,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与必修、选修并列的三个内容标准之一。可以说是占高中物理要求的三分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这两个教程的比较是:初中科学探究高中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科学探究要素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提出问题: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猜想与假设: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分析与论证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评 估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交流与合作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高中学生应该在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中达到以下要求。 笔者注:三年的学习中对于科学探究在教师的认识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与当年在编排初中课标一们叙述这么祥细。但在细节上还是有差别的。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 1提出问题: 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2猜想与假设: 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 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 ;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5分析与论证: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 6评估: 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认识评估的意义 7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对于科学探究的做法是多数教师应改进的教学方式,改变这个教学模式对于物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做法,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而这一点上高初中的差别就不那么明显,是高初中衔接的一个重要点。在中学的学习衔接上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这里,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要到位,七个的素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探究都要齐全的,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只要我们从一节课中有这么一个或是多个要素,花上三五分钟的时间做起,而后逐步增加内容和时间,以达到学生会用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样的新课程现念就得到体现。新课程都要求初高中这么做,如果有一方不做就影响学习方式的衔接。二、高考能力要求来看中考能力要求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应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目前,中考考试试说明与高考考试说明书中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初中高中1了解和认识所列知识的内容。能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举出例子,在有关问题中再认或识别它们。2理解所列知识的内容。能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并能用来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如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区分不同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3要求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会正确使用仪器,尝试对实验进行调整和改进。4经历实验探究,建立感性认识,表达见解和感受,能根据要求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形成科学的价值观。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 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索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5实验能力 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中考对知识的要求只分为三个层次,而高考五个是高中在应试必备的能力要求。这五个能力交叉的只有理解和实验,但高考的一个理解能力就包括初中的前两个能力而且要求更高。在高中所要求能力很多的初中可以不教、不练也可以得到一个所想要的优秀A等级,但这些能力如果不培养,到高中的学习好物理是十分困难的。如与高中能力联系的一个很重要部分是计算能力的培养,这又与高初中物理区别较大的是计算器的使用,初中使用计算器,所以诸如口算能力较差,这影响到与数字相关的思维,如:速度计算中的30km除以0.5h都会算错。数学知识的欠缺特别是应用数学知识方面的不足大大制约高中物理学的学习,这个首先影响是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再从思维上影响分析综合能力,在计算上还影响实验中的数据处理能力,这样高中能力影响了大半,这么多的影响要能学好高中物理确实是难啊?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对待能力要求上是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多培养一些相关的能力,特别是在初中有个全国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要动员将来可能念理科的同学要参与,在竞赛辅导中多给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要以提高能力的目标,不能只以得奖为唯一目标,必竟获奖的人数每年考上比本一的人数少了许多,但这些能力的获得对高中的学习帮助却大大提高,当然学校的领导要能理解会更好。四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点一. 知识”与“方法”不少教师认为,初、高中物理的衔接主要应该体现在知识方面:高中需要的一些知识必须在初中都学过,其实这种看法很偏颇。笔者认为,在初、高中物理中,知识并不是唯一的衔接要素。要将高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全部强加到刚刚接触物理不久的初中学生身上,效果并不理想。初、高中有各自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高中需要用到的知识不可能在初中都接触、讨论过,盲目地提升教学难度只会引起学生的畏难心理。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在初中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所用教科书过分强调启蒙性、实践性和探究性,而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严密性,同样会对今后高中的物理教学留下严重隐患。目前使用的初中新教材虽充分体现了课改新理念,但在许多知识的阐述上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中对于“功”的定义就不太严密,人教版八年级在“电流”的定义中出现了“电荷”,但书本从头到尾未对“电荷”作出解释。揣测编者这样处理的目的也许就是所谓“减负”,似乎一旦下定义就意味着“死记硬背”,与课改精神相违了,殊不知,牺牲了知识的严密性、完整性反而让学生、教师无所适从。再如,人教版九年级有关“力”的内容在章节安排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教材安排先讲“力和运动的关系”再讲“重力、弹力、摩擦力”,试问尚未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 ,在研究物体如何运动时,怎样对物体具体地受力分析呢?如果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初中的整体教学要求没有把握,而是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完全照搬书本进行教学,不但会使初中的物理学习变得支离破碎,也更谈不上今后与高中物理的衔接了。事实上,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完全可对书本知识略作引申,为将来高中学习降低台阶。比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是方法的衔接,教师讲授物理知识不能只是“授之以鱼”,而应“授之以渔”。在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大多是用形象思维,比如定义速度,先是相同时间比路程,再是相同路程比时间,对于不同时间不同路程的两个匀速运动则转化成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比较,这些都可以用形象的实例来引入。类似的形象思维在功率、密度、比热的定义中一再出现。如果在学生熟悉这种形象思维方式的情况下,尝试换用较抽象的数学论证、图线、推理等方法,即以逻辑思维的形式展现,那么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又实现了逻辑思维的训练,待到高中进行较抽象知识的学习时就不致感到很陌生了。当然针对初中学生习惯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进行此类逻辑思维方法训练时,教师也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录象、课件等手段,使抽象的问题变得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物理教材共涉及到力、热、光、电四个部分的知识,高中的物理教材共涉及到力、热、光、电、原五个部分的知识,初中物理大部分内容在高中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应该说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是很多的。以沪科版初中物理8、9两个年级教材为例,除第七章“密度和浮力”,第八章“压强”,第九章“机械与人”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第十三章中的“生活用电”等内容(约占25%)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较少外,其它内容在高中物理中都得到了深入的学习。例如 “测量”,初中只学习了刻度尺的测量,进入高中后将会学习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千分尺)测量长度,而卡尺、千分尺无论是在测量原理、精度还是操作或读数都比刻度尺要复杂得多(如游标卡尺就有3种,精度为0.1毫米、精度为0.05毫米、精度为0.02毫米等)。 “运动”初中只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引入了速度、平均速度、路程、时间的概念,而高中关于运动要学习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人造卫星、天体的运动)、简楷振动,并全部都进行了定量研究。引入的物理量除了速度、平均速度、路程外,还增加了位移、加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引入了矢量运算(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引入了st、vt、at图像,相比之下对学生能力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声现象”初中已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描述、危害和控制。高中增加了机械波(水波、弹簧波、绳波)、电磁波、物质波、波的图像、波长频率、波速、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多普勒效应、超声波、次声波等内容。初中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一个衔接点,高中在此基础上增加的内容并不多,只增加了全反射、光导纤维(光纤通信),但在“近代物理”部分中增加了光谱分析、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电效应等内容。初中“力和运动”是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又一个关键点,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物理增加了大量的内容,如弹力、摩擦力、流体的阻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超重、失重、力学单位制、物体的平衡、力矩、万有引力定律等重要内容。初中物理“功”、 “能”是初、高中物理衔接的第三个关键点。高中物理在初中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很重要的知识点,如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另外还补充了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重要知识。使高中的力学知识更加完整、系统,能够很好的对很多自然现象进行较精确的分析研究。 初中“小粒子与大宇宙”中的“分子动理论”、“内能”、“热机”也是衔接点之一,高中的热学部分是在初中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辐度的深化,在深化了分子动力论、分子力、物理内能的基础上,推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气体的性质等内容。深化了气体压强、温度(温标)等概念。电学部分是衔接的第四个关键点,这些内容在高中全部并入了 “恒定电流” 一章,而且在初中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电阻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多个重要的学生分组实验(这些实验高考反复在考,如2004年理综考试第二卷的第22题就是一个用两只伏特表和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源来测未知电阻的实验题,赋分18分,占总卷物理总分118分的15.3%。):“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金属的电阻率”(要使用螺旋测微器)、“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练习使用示波器”、“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传感器的简单运用”(还不包括选修实验)。“电和磁”是知识衔接的第五个关键点,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增加了安培力、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洛伦兹力、质谱仪、回旋加速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自感现象、日光灯原理、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变压器、电能的输送等内容。另外,增加了有关电场的知识,如库仑定律、静电屏蔽、电势(电压就等于电势之差)、等势面、电容器等有关内容,使高中的电学部分基本能够自成体系,更好的建构了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初中 “信息的传递”内容的基础上,高中增加了电磁振荡、电磁场、电视、雷达、移动电话等内容,使高中学生能够更全面、完整地了解现代科技。初中“能量”,非常简单,而高中阶段的物理教材增加了原子、原子核的相关理论,如原子的结构、玻尔理论、天然放射现象、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电站等内容,并结合环保更深入地谈到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知识。五 初中教学应采取的措施1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正确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学生一生的重要作用和一些可能造成学习的浪费。就在中学的高中文科只要求会考,这样我们所提的物理能力和要求都是针对理科来说的,这样对于文科学生要求太高是不公平的,也人为地增大教学难度,自己制造出跨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褚平,在一个会上说:“使应试教育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培养的素质教育转变,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是需要高等教育界认真应对的问题。”高校对这个问题都这么重视,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更不能放弃对各类人才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研究却是偏少,没有将它当一回事,当然这也是人为造成高初中台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因我们面对的是全民义务教育,尽管我们不能全部承担科学素养的教育,但物理是科学中重要的一门,承认这一点,初中的物理教育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内容进行,在些基础上提高理科倾向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而在高中是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可再可深造人才,而高中对于理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场所,但针对文科学生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按理科要求进行。所以要衔接高初中的能力,我认要提早按新课程的个性学习要求分科分类教学,但在高中要进一步研究文科学生科学素养要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教学,提高实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不能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高中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按学分制来考核学生,学分制就是针对学生过早偏科提出来的,目的是培养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学生。但在初中没有这样的一条政策,只有普及,无论偏哪一项都是不利的。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求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愿学、乐学”。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堂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因此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讲,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会有意识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因素。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努力当课堂的主人,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2)思考习惯:初中学生更多的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方法并重,概念、规律、实验教学应增加启发性,不要包办代替,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余地,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知识,培养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把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实验素养:教育学生在做实验时要认真细心、实事求是,实验规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加强交流协作,遵守实验室规则。对每一个学生实验,应要求学生理解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正确结论,独立地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4)解题习惯:注意训练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书写要工整。注重思维过程,推理要严谨,言必有据。解题步骤既要简明、有条理,又要完整无缺,不要忽略或遗漏重要的关键步骤和中间结果。 4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概括、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 从画图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训练科学抽象法。将文字描述的实际问题简化成物理情景是学生最难做到的一关。学生在阅读课文或者习题时头脑中都会出现文字所叙述的一幅幅物理情景,这情景转瞬即逝。用画草图的方式将想像的过程记录下来,为学生下一步的抽象思维建立一个形象的平台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我上课的大量工作是在帮助学生建立这个平台。理想化的物理对象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作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对象,可以先研究它的理想模型,然后对研究结果加以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抽象的过程体现在学生将实际的研究对象画成一个点,表面上看这个点画不画两可,其实不然。画图就是在学生头脑中想到我在把一辆汽车抽象成一个质点。久而久之,使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这种方法的自觉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处理较复杂的物理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图像是物理规律的重要表述形式,图像的特点就是记录了物理量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数量关系。它是实际物理过程抽象到数学表达式的中间状态。教学中我要求做到看到图要会画出实际的情景图。这对于新高一的学生来讲又新鲜又感到不适应。此时老师的模范作用和对学生长期的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发现的历史,关键是使学生懂得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还能继续运动的感性认识出发,分析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仍要作直线运动,初步突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仍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质联系。用毛巾铺在斜面下端的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它在毛巾上通过的距离很小。撤去铺在木板上的毛巾,再让小车由斜面同一位置滑下来,它在平板上通过的距离就远得多。在愈光滑的平面,小车运动得愈远。从这一事实分析得到: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缘故。在以上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就可设想一个理想实验:让小车在绝对光滑的平面上运动,它不受任何阻碍作用,则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里突出了小车这个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联系,而摒弃那种某一物体要受到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即恒力作用),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乍看起来合乎一般“经验”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观察实验之外。要求学生画情景图,画受力图分析为什么会越滑越远,(这里恰好是比初中思维训练的层次高的地方)继而想像如果没有摩擦力的作用将会怎样。这个过程体现了抽象思维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学会运用理性知识的基本逻辑思维的方法三段论。学生习惯应用类比的方法做题.初中大量训练的结果是:照着老师的例题套用公式就可以做对题。高中阶段如果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到了高三知识、方法的综合程度一高,学生就会乱了方寸,成绩就会急剧下滑。形式逻辑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训练过程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手段。课上训练学生说理,考试试题就出这样的试题,改错的时候也要讲清楚错在那一步:是规律错了(往往是记忆不准确),还是小前提(往往是审题是把条件看错了),还是判断错了。狠抓改错,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程序,是一个慢功夫的活,但是不能怠慢。答疑是也要求学生自觉地按照三段论的要求,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来。预言是思维的外衣,听懂要经过一次思维加工的编码过程,说出来,则还要再经历另一次组织语言的再编码的过程。我们答疑一般要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包括检查学生所画的草图、受力图)了解学生的问题在那里,学生的错因在何处。答疑之后还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表述一遍,检查学生是否真的会了。5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初中教学该注意渗透学法,展示学法,化教法为学法,把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6认真研读高中物理教材,把握教学的尺度。 初中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进入高中后所学的知识内容,以便在教学中适当把握,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7加强与高中老师的联系。 初中物理教师要从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中,找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积极改进教学,为高中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