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素材文化教育类(一).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71721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作文素材文化教育类(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作文素材文化教育类(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作文素材文化教育类(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作文素材文化教育类(一)20150422冯友兰生平 北大毕业,前往清华教书并且视清华为安生立命之地。后获得公费赴美留学机会并在美国得到胡适救济。后辗转前往德国。在文革中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哲学立场否定自己的原先的唯心主义学习唯物主义但终究未逃脱被批斗抨击的命运。事例:(1)【豁达;执着;“朝闻道夕可死”;为哲学献身】“后来父亲因眼前有幻象,又住医院。他常常喜欢自己背诵诗词,每住医院,总要反复吟哦古诗十九首。有记不清的字,便要我们查对。“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他在诗词的意境中似乎觉得十分安宁。一次医生来检查后,他忽然对我说:“庄子说过,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张横渠又说,生吾顺事,没吾宁也。我现在是事情没有做完,所以还要治病。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我只能说:“那不行,哪有生病不治的呢!”父亲微笑不语。”(2)【注重思考;求知;存疑;探求】“根据父亲的说法,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他自己就总是在思索,在考虑问题。因为过于专注,难免有些呆气。他晚年耳目失其聪明,自己形容自己是“呆若木鸡”。其实这些呆气早已有之。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径镇南关,父亲手臂触城墙而骨折。金岳霖先生一次对我幽默地提起此事,他说:“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你父亲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这是形容父亲爱思索。他那时正是因为在思索,根本就没有听见司机的话。”(3)【节俭;专注;为他人着想;追求精神而非物质】“父亲一生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他的头脑都让哲学占据了,没有空隙再来考虑诸般琐事。而且他总是为别人着想,尽量减少麻烦。一个人到九十五岁,没有一点怪癖,实在是奇迹。我持家的能力很差,料理饮食尤其不能和母亲相比生命,有的朋友都惊讶我家饭食的粗糙。而父亲从没有挑剔,从没有不悦,总是兴致勃勃地进餐,无论做了什么,好吃不好吃,似乎都滋味无穷。这一方面因为他得天独厚,一直胃口好,常自嘲“还有当饭桶的资格”;另一方面,我完全能够体会,他是以为能做出饭来已经很不容易,再挑剔好坏,岂不让管饭的人为难。”(4)【尊重】顾颉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但他有些口吃。有一年,他因病从北大休学回家,寝室里的几个室友坐火车送他。在车厢里,大家十分沉闷,顾为了缓解气氛,主动和邻座的一位年轻人打招呼,但年轻人却只是微笑地保持沉默。无论顾颉刚说什么,年轻人依旧不语。当他们准备下车时,顾颉刚才发现那个年轻人在果盘下压着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有口吃的毛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学你说话,嘲笑你。”(5)【冯:知错就改,重视友情;梁:表里如一,刚正不阿,不媚世俗】梁漱溟和冯友兰是挚友,曾经却因人格分歧而断了交往。十九世纪70年代,在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对孔子的大批判、大否定。冯友兰原本是以光大儒学为己任,可运动一开始,便一反自己的历来主张,随着潮流发表了大量的批孔、批尊孔的讲话和论文。对此,梁漱溟先是出乎意料,后是极不以为然。在日记和书信中,梁漱溟激愤地谴责冯友兰,认为他批孔的文章根本不值一读,认为他那些批孔的言论简直一塌糊涂。更让梁漱溟不能接受的是,这位曾经好诵“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密友,竟然谄媚当权者,为迎合时务而卑躬屈膝,成了“御用学者”。从这以后,二人也就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了。 这种不相往来的尴尬状态一直持续到晚年。冯友兰90寿辰的时候,设家宴招待亲朋好友,梁漱溟也在被邀之列。当冯友兰之女宗璞女士电话相邀时,梁漱溟在电话那头一再重复“我不去”,且面带愠怒之色。宗璞女士好话说尽,梁漱溟也无动于衷,最后仍是厉声拒绝,还重重地挂了话筒。翌日,梁漱溟给冯友兰写了一封信,说明了个中缘由。大意是北大旧人只存你我二人,本应会晤,只因冯友兰曾与世俯仰,推波助澜,故不愿来参加寿宴。而且信上没有上款,按冯友兰的理解,梁漱溟是“不欲有所称谓也”。也就是说梁漱溟不愿意再称冯友兰为“老朋友”,耻与为友了。冯友兰虽觉受辱,但仍对梁漱溟的耿直深感敬佩,于是复函指出梁漱溟“疾恶如仇之心有余,与人为善之心不足”,感叹“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希望“有一欢若生平之会,以为彼此暮年之一乐”。冯友兰还托女儿随信寄去了自己的三松堂自序一书。 书到之后,梁漱溟便作了认真阅读。那时的梁漱溟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不时还因腰痛卧床休息。三四天后,终于将书读完。冯友兰在书中对自己当年的言行作了深刻反思,满心忏悔地写道:“我在当时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见冯友兰对自己的错误作了检讨,一直耿耿于怀的梁漱溟,态度明显改变。他很快复信过去,表示“甚愿把握面谈”,这一回他又称冯友兰为“芝生老同学”了。不久,在宗璞女士的安排下,梁漱溟和冯友兰在木樨地有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会面。(6)在西南联大之时,他站在炸弹坑里上课。这种站在废墟里上课的行为体现了他的不屈不挠。(7)日军侵略中国之时,教师中只有他和闻一多留着长须,并誓言不打败日本就是不剃须(爱国,民族气概)名言(1)志艰危,鸣盛世(2)讲中国旧哲学,旧文化,阐旧邦就是为了辅新命,帮助现代化(3)旧邦新命(4)人生的四个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象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的价值。地位:中国哲学家思想:对于古书有“疑古”,“信古”“释古”。他推崇释古客观地了解、解释古书。成就:梳理中国古今哲学史,作中国哲学史评价:1:五四前的中国人,以旧文化理解新文化五四后的中国人,以新文化批判旧文化。冯友兰以新文化理解阐明旧文化2: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国情者3:这个学生,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材料莱比锡大学杜庚4:第一个用现代眼光真正将中国哲学史打通的人。李叔同弘一大师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号弘一,后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成就: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先驱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代表作:送别等名言:“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学一份退让,掏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戴超蕾) 弘一大师的人生是三层:物质生活衣食 精神生活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宗教弘一大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 -丰子恺(他的学生)少年时做工资,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事例 李叔同本为世家子弟,颇具资财,出家前过着闲适的生活。出家后,他一反常态,严守戒律,刻苦精进,常年累月地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李叔同皈依的是佛教最讲究持守纪律的律案,几近失传的南山律宗得从继承和发扬。、 虽身在佛门,谢绝俗物,弘一法师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心国事,七七事变,他在吃斋时泪如雨下将其居所命名为“殉教堂”,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出家人无喜无怒,戒骄戒嗔,何来悲欣呢?是因为国破山河在,故悲从中来?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欣然坐化?这四字与其说是李叔同彼时的心境,不如说是他为自己的艺术和人生作的注脚,悲欣交集中,他走完了他绚烂至极,复又归于平淡的一生。 弘一大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坐在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景由心生,境由心造,少一份挂碍,便多一份自在;少一份苛求,便多一份安详,李叔同以平常心澹定自然地完成由“翩翩浊世佳公子”到“戒律精严之头陀”,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在琐碎生活中咀嚼滋味,以欢愉之心观照人生,这等自在的心性,如风长拂,如月明澈。语录: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为虚。(樊怡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