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1714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思想品德讲稿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整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已经在全国绝大多数试验区滚动式地进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教育部专家审定委员会审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教材即将进入试验区进行试验,为了便于广大教师了解该教材,在此,我谨将有关想法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具体讲述以下几点。11.正确的指导思想2.新的教材编写理念3.核心价值观责任与使命4.新的内容结构5.新的呈现方式6.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介绍二、正确的指导思想2教材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根本依据。三、新的教材编写理念3关注学生获得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方法,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教材的出发点。具体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彰显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教材功能。当前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也就是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学生作为道德的学习者,他们与教材的关系应该是面对真实生活的探究、合作、对话、感受、体验的关系,教材不是“说教者”、“支配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教材的设计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践行和思考。教材不仅重视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视以其内在的召唤力来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并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二是以“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思想品德是从生活中形成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广义的道德学习,包括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国情国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要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即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材是学生的导引,是他们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道德学习是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因此,教材要走近学生生活,力求从学生生活、学生的心理视野去思考、去设计、去表达,从而使教材为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帮助他们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促进道德生命的健康成长。三是以“正确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结合” 为教材总体的编写原则。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信息等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使我们面临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为此,新教材既要帮助初中学生学会选择,还要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没有引导就没有教育。但是,引导不能代替学生的道德学习,引导就是坚持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帮助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建构。教材通过课文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建构自己的道德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的伙伴。教材还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反映师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品德共进的追求。三、核心价值观责任与使命根据现代教育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根据有关德育理论重视尊重、责任的基本价值观,根据我们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确定以“尊重、关爱、责任”作为整个初中阶段的基本价值目标,以统整各年级教学内容。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统整本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关爱、自尊、自强,兼及其他,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八年级学生渐处于青春期过渡的主要阶段,面临因亲子冲突、同学关系等各种问题引发的心理矛盾,需要引导他们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交往关系、权利义务关系,提升道德品质,统整本年级的核心概念是交往、合作、权利、义务,兼及其他。教育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公正做人。九年级学生面临多种选择:是劳动就业还是升学?如何选择和规划未来,是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导他们认清基本国情,明确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会选择,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统整九年级的核心概念是责任、使命,兼及其他。教育主题是承担社会责任,迎接美好明天。4成长(生活)中的问题核心概念教育主题七年级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关爱、自尊、自强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八年级过渡、分化交往、合作、权利、义务学会交往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九年级面临未来选择责任与使命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明天5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教材共分四单元十课,设计了28个框。从总的设计思路来看,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开门见山,让学生在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感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从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使命这一逻辑角度与第一单元相承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从大的逻辑来看,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也是从责任与使命这一角度切入的。如果说第二单元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概略性的描绘,第三单元则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三个维度作具体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关内容,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确立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有所作为,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地结合起来。这样,全书四个单元贯穿“责任与使命”这一核心价值观,凸显 “承担社会责任 迎接希望明天”这一主题。四、新的教材呈现方式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突破学科化倾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知识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结构体系。6“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 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每一个单元下面设有主题探究。主题探究主要是围绕单元的中心议题,以小课题、长作业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与同学团结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从主题探究设计的角度来说,我们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7一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二是切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三是着眼于学生的调查、分析、合作、交流、探究,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小课题、长作业”式的主题探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是贯穿相关单元学习的比较短的过程,也可以是贯穿全书学习的整个过程。探究的成败不在于过程本身的长短,而在于探究的目的是否达到。如果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材料、整理信息、体验感悟、增强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而是为探究而探究,那么,主题探究的内在价值就不能真正体现出来。8从根本上说,主题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9 主题探究的形式不拘一格,如第一单元是以学会承担责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第二单元是搜集有关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方面的图片,举办一次展览;第三单元是调查校园周边文化环境问题,依法行使监督权;第四单元是让学生设计三个不同时期有关理想及其实现过程中进行选择、遇到困难等方面内容的“名片”。主题探究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主题探究不是一道由教师事先预设有标准答案的思考题,而是一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发动机。请教师把合理的引导、启发、鼓励与学生的体验、思考、探究、合作等内化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主题探究之后是课。课下依次为“导言”、框题。与综合探究一样,课下设“导言”也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从形式来看,“导言”可能是一个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富有情境性的小故事、一段富于辨析性的对话、几句动人心弦的歌词、一段描述性的文字等。10“初三学生小泽发现在他们学校周围有几家非法经营的网吧。一些同学课余时间经常泡在那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于是,小泽给市长热线打电话反映了这一情况。不久,学校周围的网吧就被取缔了。作为国家的主人,关心国家的事,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监督权,既是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也是对国家应尽的责任。”11一般说来,导言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它源于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发展特点,密切了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学生感到可亲可信;二是体现了参与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有利于链接有关教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言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活跃过程、引起下文。框题下为目题。一般来说,每框有两到三个目。目与目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目题下面都是“活动”导入,然后是正文。导入活动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自身的生活情景入手,选取与本目内容相关的、学生关注的话题,在情景、行为、思维和价值冲突中引出有关探究问题,展示探究过程,引发学生思考、辨析、选择,以利于学生轻松而愉快地进入教学情境。六、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内容介绍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本单元的地位12本单元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紧密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展开。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为后面的认清国情、肩负使命等教学内容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13单元结构图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和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组成。单元结构图三、主题探究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14主题探究的设计目的及操作建议1.设计目的设计本主题探究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既感受到压力,又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自觉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同学已经承担了不少责任,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主题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承担责任的实际情况,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同时,有助于他们负责任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2.操作建议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初中阶段的生活,列举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会承担哪些责任,还有哪些责任应该由自己承担,但自己还没有主动、自觉地承担。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还有一些责任自己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而不很好地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既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不能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责。其次,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是如何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例如,自己第一次骑车去学校,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照顾生病的同学,第一次出一期黑板报等。每一次承担责任,带给学生的可能既有紧张和劳累,也有喜悦和成功。无论什么样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是有益的。最后,让学生每个星期记录并总结自己一周内承担责任的基本情况,包括自己主动承担了哪些责任,还有哪些责任自己没有很好地承担,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一个月后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也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引导学生探讨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并交流承担责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掌握的方法。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15第一课框、目示意图(一)本课设计意图1.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16第一课对应课程标准17第一框和第二框的主要内容1本课内容结构本课由两框构成,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知道自己应对自己负责,同时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也应对他人负责,了解不承担责任的后果。第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使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意味着得到回报也意味着付出代价,要学会承担责任,更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对那些无法逃避的责任要积极地面对,对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要心怀感激之情。3.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引言,由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导入,这个场景以时间安排上的冲突为切入口,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同时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导言具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思维的功能。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第一框共设两目,即“我的角色我的责任”和“谁在对我负责”。第一目“我的角色我的责任”18梁启超关于责任的一段论述梁启超说过:“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而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于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一家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世界必毁。”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2003年7月15日在200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说过:“只有对学生、社会、国家负责任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对社会、国家负责任的学生;只有为社会、为国家勇担责任的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今天,在你们毕业之际,我要送给每一位同学两个字,那就是责任”。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那么,到底什么是责任呢?罗家伦说:“什么是责任?责任可以说是对于他人权利的一种承认。权利和责任,实在是相对的,不尽责任,便不当享有权利。”美国的弗洛姆说:“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情作出反应。”19一个少年踢足球,导入活动教材没有从学理方面探究这个问题,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写出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从而引导学生明确: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例如,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应该乐于助人,应该孝敬父母等;同时,责任也意味着不应该做某些事情,例如,考试不应该舞弊,同学之间不应该打架,对外交往时不应该做有损国格和人格的事情,等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如果说整个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关系结成的网,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这个网上的“纽结”。不同的社会关系意味着不同的责任。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责任来自于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20责任的来源分配的任务:由权威的人赋予某人的责任。例如:老师布置的作业。职业的要求:每一份工作都伴随着相应的责任。例如:爸爸是一名记者,他要对新闻保持敏感性。法律规定:法律赋予人们的责任。例如:交通法规规定不允许人们闯红灯。传统习俗:习俗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赋予人们责任。如:出门在外,经常给父母亲报平安。公民身份:作为国家公民,意味着承担一定的责任。许多责任不只有一个来源。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我们是老师的学生、父母的儿女、同学的同学,将来成为科学家、老师、艺术家、公务员、农民、工人,等等。可以看出,有些角色主要是因为自然原因形成的,有的角色主要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在社会中生活,我们每个人可能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其中,有些是自己比较喜欢的,有些可能是自己并不喜欢的。不同的角色意味着不同的责任。例如,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纪律;作为朋友,我们应该以诚相待,互助互谅;对于陌生人,我们应该扶危济困;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等等。这就引导学生体会到,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同享受美好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履行责任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思考一下:如果一个家庭的成员不履行自己的责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如果人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又是一种什么情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21温总理的一段话第二目“谁在对我负责”从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教材围绕一个中学生忘了带作业本这件事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明确谁是责任的主体、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应该向谁负责、责任的来源等问题,启发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不负责所造成的后果负责,承担不负责任的责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面对过失,勇敢地承认,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负责任的表现。故意掩盖自己的过失,是不敢负责任的表现。不敢负责任,必然要为自己的不负责任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小含的组长真的帮小含打“掩护”,可能导致什么后果?假如你是小含的朋友,你会对她提出什么建议?通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理解敢于承担过失,承担由于过失造成的后果是负责任的表现。作为社会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希望有尊严地活着。那么如何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如何才能享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自尊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敢于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有平时信守自己的诺言,对自己讲的话负责,日以渐长,才能赢得诚实守信的美誉。只有平时乐于助人,在关键的时候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一两件好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也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只有平时养成敢于负责任的习惯,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敢于承担重任。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能不能和谐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是否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体会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惠于他人对自己负有的责任。例如,父母为我们提供衣食,老师用知识陶冶自己的心灵,警察保护我们的安全,等等。通过切身体会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社会责任连着你我他,只有人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雄心、恒心、事业心、孝心、关心、慈悲心、同情心、怜悯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灿烂中的核心。责任心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无论是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还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都要有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第一目“什么代价什么回报”22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当好班干部,在付出时间、精力的同时,有利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完成好老师交给的任务,会得到老师的赞许,自信心也会不断提高。帮助了有困难的同学,内心会感到莫名的喜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承担责任就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同时,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承担责任意味着丰厚的回报。当然,这种回报主要是精神上的,例如,良好的自我感受、教师和同学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等。而这种回报特别是精神鼓励对于我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十分有益的。印度的普列姆昌德说过:“责任感常常会纠正人们的狭隘性。当我们徘徊于迷途的时候,它会成为可靠的向导。”美国的格莱斯顿说:“责任是一种力量,随我们早晨而起。”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说过:“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他的生命价值会因此而升华。”可以看出,承担责任既意味着付出代价也意味着收获回报。一般情况下,付出的代价与收获的回报是统一的。没有只有代价而没有回报的责任,同样,也没有只有回报而没有代价的责任。23责任代价(时间、精力、金钱、责备甚至处罚等)回报(良好的自我感觉、同学的信任、教师的赞许、自己能力的提高等)让我们帮小柯对对他面临的几项选择进行评析。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可能付出什么代价?可能得到什么回报?一个人的自尊自信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踏实的工作作风、自立自强的能力、良好的自我形象等,都是在不断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面对代价与回报并存的责任,我们应该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估、全面的分析,从而作出最合理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到,比较、选择的主体是我们自己。一旦作出选择,就要勇于承担,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今天我决定竞选班干部,我知道这样做将得到的回报和付出的代价,我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我决定参加一项学校社团活动。这需要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有利于更好地与同学打交道,增强责任感。第二目“我承担我无悔”在校合唱队里,队长安排自己当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在人事改革中,爸爸由一名副乡长变成普通农技员,但是他一如既往地热心工作。小刘在大学学的是数学,但单位决定让他做专职团委工作。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于相关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的全面评估和分析作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角色及其相应的责任并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不可选择的。面对不可选择的角色与责任,我们是采取抱怨、懈怠的态度,还是全身心地投入,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呢?我们应该认识到,只要这些角色和责任是社会所需要的,我们就应该勇于承担,全身心地投入,把角色扮演好,把责任履行好。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从来不言代价与回报,总是默默地承担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例如,有的人把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费挤出来,只因为有更需要的人;许多青年志愿者在把自己的青春的热血播撒在偏远的山村,只为那里有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有人在刺骨的寒风中跳入水中救人,事后却悄然离去正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在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我们的社会才如此温暖,我们的国家才如此充满活力。对于这些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的人们,我们应该心存感激。24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古罗马西塞罗人们需要责任感。他们不能抗拒承担责任,因为没有它就无法前进。德国斯坦贝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留给学生一份感动,而不是道德的说教,因为只有感动才能震撼人心。应该引导学生自己体验,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因为离开体验就不会有感动。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25第二课框目结构图26第二课对应课程标准(一)本课设计意图1.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存,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彼此关爱;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二)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引言27导入活动小刚16岁生日那天,很认真地问妈妈:“16岁意味着什么?”妈妈回答说:“它意味着责任。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承担一些责任。因为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我们才能勇敢;因为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我们才能无私;也因为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我们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男子汉迈向成熟,就必须为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承担责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你才会更加成熟。”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小刚的妈妈从责任使人勇敢、使人无私、使人走向成熟等几个方面启发儿子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引言是对第一课内容的总结,也是开启下文的引子。第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本框由“我是集体的一员”、“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两目组成。第一目“我是集体的一员”28导入活动:小董爸爸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之中。集体给我们温暖、关爱和力量。小董的爸爸初中毕业已经二十年了,为了方便与原来的同学联系,他在“中国同学录”上建立了班级同学网页。几天之后,班里绝大多数同学登录了网页。几十年不见的老同学在网上畅叙旧情,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享受老同学那份特有的浓浓情谊,感受集体的温暖。在共同分享小董爸爸这份同学之情的同时,我们认识到:集体与个人是相互依存的,集体离不开个体,而个人也同样离不开集体;个体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拥有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可能是情感等精神方面的,也可能是物质方面。29:一些同学在家里,一些同学什么事情也不想动手,认为都应该由父母亲包办。在班上,一些同学只关心自己的事情,连打扫教室卫生都犯难。为了免遭报复,一些的士司机遭到抢劫后不报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是,我们的个人利益不可能离开集体利益。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只有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守家庭美德,一个家庭才能和满、美好、幸福;只有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打扫教室的卫生、维护集体的荣誉,我们的班集体才会更好;只有人人遵纪守法、甘于奉献,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血肉相联的。因此,要真正维护好个人的利益,就要更加自觉地维护好集体的利益。当然,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30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权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第二目“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集体是我们共同的家。这个家也是我们情感的港湾。我们讲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是建立在爱集体的基础上的。同样,我们讲对民族、国家的责任也是建立在爱民族、爱国家的基础之上的。人人都应该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维护和建设好集体呢?一是要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二是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三是在集体中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使集体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力量。第二框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本框由“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两目组成。31:第二框结构图第一目“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32:导入活动,一位出租车司机非典时期,一位的士司机劝导一位正在发烧、准备离京的民工,直到将他送上120救护车。一位在边远地区支教的青年志愿者说:“这里的孩子需要我们奉献青春。”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社会,国家是我们共同的国家。我们不关爱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谁来关爱?我们不关心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谁来关心?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作为肩负祖国未来和前途的新一代,我们中学生更应有“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胸怀与志向,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3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抵制制作美化侵略战争的游戏软件;反对有损国格的言行;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主权统一;我们应该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利益,主动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第二目“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34郑琦的故事一位老人开始自费做艾滋病的预防救治工作。她先后走访了100多个村庄,见过1000多名艾滋病患者,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用在艾滋病预防和治疗上。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等活动中,无数青年志愿者不计任何报酬地服务社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活生生的实践。只有人人尽自己的所能关爱社会,用自己的行动关爱他人,才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在关爱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会付出许多,但是我们能收获得更多,我们自身的价值能在奉献中得以升华。我每天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爱因斯坦第三框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本框由“信守承诺 勇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两目组成。35第三框结构图第一目“信守承诺 勇担过错”主要说明了中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的两方面要求。通过活动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诺言意味着责任,失信于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有损自己的人格形象,而信守承诺是负责任的表现,我们要做到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36吴小玉丢失一家公司的400张宣传画之后,陷入了矛盾之中。她为什么陷入矛盾之中?她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怎样的责任?如果你是她,你如何办?结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而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更能考验我们的勇气。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的?请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如果有勇敢认错的经历,请与同学交流一下。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感悟,自觉地做一个诚实的人。第二目“自觉承担责任”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多重角色,承担着多方面的责任。这些责任有学生主动承担的,也有被动承担的。对于主动承担的责任,我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履行,而对于被动承担的责任可能就不那么主动、热情。第二目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许苇面临多方面的责任:帮小芳温习一下功课;准备歌唱比赛;周末去植树;考试要得高分;通过活动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主动承担责任还是被动承担责任,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承担,自觉地做责任的主人,享受自觉承担责任的快乐。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紧迫性,首先确定哪个责任更重要、更紧迫,就应当先履行哪个责任;二是相对重要性,即某一责任相对于其他责任的重要性;三是时间要求,就是要考虑履行责任的时间以及自己可能拥有的时间;四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个人是否拥有诸如设备、体力、金钱或特殊的技能等必要的资源;五是其他的解决办法和途径,一个富有创意的办法可以帮助人解决两难的选择。教材通过完成一份责任自我评价的表格,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在学习、家庭、班集体和社会中自己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意识、责任感和责任能力。例如,我有什么责任?我主动承担了吗?我尽心尽力了吗?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在反思的基础上,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责任心靠意志来维持。尽责尽心主要体现在行动之中。不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离不开坚强意志和毅力的支撑。只有在坚强意志和毅力的支撑下,克服困难,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才能忠实地履行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前面学过的有关意志、毅力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发散,温故旧知,巩固新知。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一)本单元的地位37第二单元的地位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是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内在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日渐增长,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呼唤,自觉地承担起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重任,是每一个中学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肩负起这一光荣的责任和使命,就要了解我们伟大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感悟伟大民族精神的力量,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传播者,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培育者和建设者;既要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比较落后的现实,看到我们国家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想问题、办事情,时时处处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单元有意识地突出了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等内容,以落实课程标准有关“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单元既是对第一单元内容的深化,又是学生更好地学习第三单元内容的基础。(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38第二单元结构图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图说国情与国策”和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组成。补结构图(三)主题探究活动建议39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目的与操作建议1.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交流,增强他们对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感性认识,培养其调查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平时的吃、穿、住、行、用,平时的所见所闻,都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方面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祖国统一等方面的图片材料,收集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图片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了解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学生理解现阶段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利于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收集、总结材料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走出校园,分组了解有关工业、农业和人民的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有目的地收集材料,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有利于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统一起来。通过这一探究活动,特别是通过本单元后面的学习,学生能从许多平常看似耳熟能详的事物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例如,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还停留在用牛耕地、许多农民还只有初中或小学水平,就更深刻地体会到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这一道理,等等。2.操作建议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负责人,明确收集图片的主题及活动结束的期限。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报刊杂志、网络等多渠道收集材料。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行动的路线、时间及要达到的目的。收集、整理各小组的图片资料,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写出精彩的旁白,办一期壁报。在适当的机会邀请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参观壁报。3.应注意的问题收集材料的全面性。一是范围要广,既要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材料,也要包括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等方面的材料;既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也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收集材料的渠道宜多样化,不要拘泥于一个方面。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40第三课对应课程标准41第三课结构图(一)本课设计意图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核心内容;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其重要地位;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结晶,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2.内容安排的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引言本课引言从走进新时代这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导入。“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两句歌词,形象而又凝炼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导入,开门见山,契合学生的心灵,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兴趣。“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一句歌词,寓意当代青年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有必要全面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内容。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分三目,即“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一目“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通过让学生感受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力量这一活动,让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体会中国日益增强的力量和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从世界舞台这一大的视角来看中国,让学生看到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富起来的中国、强起来的中国。接着,教材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实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马歇尔迈耶说:“这是19世纪末的美国,只不过它的发展速度更快、势头更猛。这是中国天定的命运。”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指出,美国不应也无力阻止中国崛起,接着,从我国人口素质还比较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这方面设计了一个活动,引导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看到我们的不足之处,从而清醒地认识到:(1)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2)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差距,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1)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科技进步日新月异;(3)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可以看出,这一目从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压力、不进则退的世界形势三个方面粗略地勾画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引导学生对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有一个概略性的了解,为后面讲述中国的国情作了铺垫。教材进一步从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的角度指出:“我们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就是说,我们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有丝毫懈怠,而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目。第二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陆;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的进展;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四大报告重申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五大在高度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三个长期性,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这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教材并没有把话说满,而是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接着,教材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起始时间、含义等作了说明。从总体上看,(1)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不只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是来之不易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走了许多弯路,特别是有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失误,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一以贯之的认识。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42一切问题的根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始终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长期探索得出来的成果。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逻辑地讲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只有这一个,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我们党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已经基本解决了。“八大”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总的精神看,这一论断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是正确的。但是,这个基本正确的认识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被否定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纠正了长期以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的错误,坚定地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未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以历史决议的形式肯定了邓小平的正确论断。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作了理论上的发挥,指出:“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有什么样的主要矛盾,就有什么样的根本任务。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明确了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应该干什么事的问题。第三目“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通过活动探究,引导学生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