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8170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一、领会课程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的培养通过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而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上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获得地理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技能;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及运用,通过对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上,重点在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总之,通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加以培养,使学生具有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技能、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地理问题、关爱乡土、关爱祖国、关爱全球、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与合作的素养及可持续发展的素养。(二)课程结构上体现基础性、多样性与选择性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高中地理课程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这些国家课程不仅体现基础性、而且也体现了多样性与选择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一步开发配合高中地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要利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开展地理与相关学科“携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此外,成立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三)在课程实施上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课题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式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四)在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上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要合理利用网络提供的地理信息资源,优化地理教学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五)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评价既重视终结性评价,也重视过程性评价。实现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地理学习评价。二、理解课程结构(一)高中地理课程结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框架设计、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高中地理课程共包含10个模块,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为共同必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7个模块为选修模块。高中地理课程是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地学习区域地理,高中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而高中选修课程除了个别模块以外,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并且,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学生将来无论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同样都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且,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在课程的必修与选修模块设置中,有以下基本思考:1学生必须完成共同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的学习,各2学分,共获得6学分。方案一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的学生必须从选修系列的7个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中选择修习23个模块,各2学分,获得46学分。方案二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鼓励有志于从事地学、环境、农林、水利、军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从选修系列的7个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中选择修习12个模块,各2学分,获得24学分。方案三综合发展倾向的学生(“大综合”高考)有志于从事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从选修系列的7个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中选择修满2个模块,各2学分,获得4学分。2完成必修学分的学习后,学生可根据学习兴趣、能力发展倾向、国家高考方案,以及学校的条件,从下列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修习。(二)课程模块说明高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高中地理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为问题,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学生将来无论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同样都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1.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四大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与城市、工农业区位因素等经典内容,但又不拘泥于纯人文地理结构,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缘由、基本内涵和任务。“地理3”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同样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最后还介绍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2高中地理选修课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除了个别模块以外,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这些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高中地理选修课所有的选修模块之间都没有递进关系而是平行的。课程标准对于选修课程的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课程标准规定,除了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以外,其它的地理选修模块原则上各个学校都应开设。三、把握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地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作为内容标准的两大部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生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内容标准”与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样,都具有规范课程内容的功能。但二者相比,“内容标准”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特色:(一)关于内容选择“标准”中的内容选择瞄准当今世界及我国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关乎国民利益和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瞄准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瞄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在保留地理学科经典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二)关于活动建议在“活动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学法指导和情感渗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与知识获得的背景和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序、和谐的发展。 “活动建议”是教师组织地理教学活动的参考性意见,属于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及所在学校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从“活动建议”中得到启发,拓宽设计思路,进行创造性劳动,组织更多有效的课内外地理活动。(三)关于目标表述方式“内容标准”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采用相关的行为动词对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进行表述,其行为的主体是学生。结果性目标明确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表述时使用的行为动词可理解、可达到、可测量评价。如,在“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条目中,通过行为动词“绘制”、“说出”、“阐述”、“分析”提出了在知识技能上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体验性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主要呈现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如:在“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条目中,通过“理解”、“领悟”、“认识”等行为动词提出体验性学习目标,其表述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四、课程教学实施(一)地理模块教学实施1 地理模块课程开设方案: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模块开设可采取:共同必修模块采用按学段安排课程或按学期安排课程两种开课模式;选修模块均采用按学段安排课程开课模式。具体方案如下:方案一: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高一学年必修必修必修选修高二学年选修选修选修选修高三学年选修高三总复习方案二: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高一学年必修必修必修必修高二学年选修选修选修选修高三学年选修高三总复习方案三: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高一学年必修必修必修必修高二学年必修选修必修选修选修选修高三学年选修高三总复习按学段安排课程模式,每周4学时,一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按学期安排课程模式,每周2学时,一个学期两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按学段安排课程模式,在相对较短、较集中的时段内完成整个模块的教学。这种教学安排模式的优势是并行开设的学科必修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并行学习的科目数量负担相对较轻,课余时间相对较多。不足之处,是要求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基本上能够吸收、消化地理原理和基本过程的知识,这对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按学期安排课程模式,由于与以往旧课程排课较相似,学校管理与教师能较容易适应,较能适合多数学校师资人员数量、设备和设施等基本要求。但这种课程设置模式由于并行开设的学科必修课程相对较多,学生并行学习的科目数量负担相对较重,课余时间相对较少,又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构成了较大压力。建议各校根据各校的实际条件,在上述方案中选择一种方案。2 地理模块课程开设的说明: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学时)3个模块组成。这3个必修模块是递进关系,必须依次开设。“地理1”、“地理2”、“地理3”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这3个模块都紧紧地围绕可持续发展理论展开,体现了现代地理学的常识性、基础性和素养性。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学时)7个模块组成。这些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选修模块内容是平行关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即任何一门地理选修模块都可以在高一、高二或者高三开设。建议各校在一个学段内可同时开设若干个选修模块共学生选择,选修模块开设顺序由各校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决定。各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尽量开齐所有模块,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选修。 学校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地理必修课和选修I、选修II(校本课程)的开设。为保障地理必修3“区域应用地理”模块的教学顺利开展,学校可积极尝试在开设地理必修模块3之前或同时,开设地理选修II“区域地理”校本课程。 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修完3个地理必修模块课程,并获得6个学分。理科方向发展的学生,可选学“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自然地理模块,既获得了毕业必需的学分,又为继续深造奠定了知识基础。文科方向发展的学生,必须要在选修课程的6个模块中,至少选择2个模块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是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具体体现。但鉴于地理新课程实验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前师资、设备、场地等条件不具备开设该课程的条件,因此,首次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的高考内容暂不涉及该模块。(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将地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课堂教与学目标和教学知识框架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学科化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例如:地理基本知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基本问题及以谋求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内容为核心等地理知识,特别是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过程、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规律)、地理基本技能(地理观测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绘制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地理基本能力(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地图和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判断、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表述能力)、地理研究基本方法(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地理情感(地理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文化情操、地理审美情趣等)、地理态度(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地理意识(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与地理价值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体现了课标的双基要求,过程与方法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未来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保证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体验与习得情感态度价值观,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内化成学生道德智慧、意志品质与行为习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但是不能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标准”等同于教学目标。我们要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即知识层面的“了解”、“理解”、“应用”等(老教师特别要注意防止思维定势,对照新旧大纲与课标之间的区别,坚决删节传统教材中“繁、难、偏、旧”内容。),技能层面的“模仿”、“独立操作”、“迁移”等,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经历(感受)”、“反应(认同)”、“领悟(内化)”等;同时,我们还要将地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的知识框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新教材没有教师参与的提纲挈领式升华总结,仅靠学生自己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学最终要以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来参与学生的意义建构。2将教材内容与结构具体化为教学资源与程序 理清教科书编写思路。教科书通过“设计情景、引发问题”,将静态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通过“提供信息,安排活动”将文字、图像、问题等内容信息化、活动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搭建起平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有机整合,在深刻领悟和体验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而“阅读材料”、“单元活动”等,又为学生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扣课标要求,创造性重组、生成教学内容。高中新课程改革一大特色是原则性的课标、多版本的教材,它给老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给老师带来选择的难度,需要教师更多的创造性劳动。例如:高中地理新课程极其重视案例教学,针对这种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的选择极其重要,样本取样有无代表性真实性,体现的规律原理是否具普遍性时代性,地理事象与原理规律之间是否具有逻辑性表征性,案例本身是否具有挑战性趣味性,也就是说案例是否具备探究价值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课本上的案例并非是唯一的,其所表述的地理事实本身也并不需要学生原原本本的识记,为此,教师可以比较各版本教材案例或身边乡土典型事例或时事热点事件,选择确定最适合所教学生探究的讲课案例或与案例紧密联系的系列材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重组、生成教学内容。3将课程改革理念具体化为教学行为策略 领会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行为的转变方式。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行为转变方式从学生学习性质而言从过去注重以记忆模仿为特征的接受学习转而重视以理解创造为特征的发现学习;从学习过程而言从过去注重现成知识的内化转而重视由事实归纳结论再内化为认知结构,重视直觉感悟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探究过程,个性化与公理化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从教学流程而言从过去注重教师引出问题归纳总结模仿练习巩固记忆转而注重设立情境发现探究归纳分享建构体系实践体验;从课堂管理而言从过去以指令与服从为特征的教师权威型转向建议与采纳为特征的顾问型和以参与与合作为特征的同伴型。 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与宽容的空间,进行探究,分享发现,合作总结。对具有探究价值的核心地理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存量与能力水平、以及课堂实际,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或积极旁观或线索提示或启发步骤直至结论呈现。但无论如何,学生探究过程是不能省略的,或长或短,或成功或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究的体验、探究方法的习得。因此,学生能发现什么就实说什么,能感悟多少就交流多少,教师要善于等待,不要急于设圈套、硬启发、亮观点。同时透过地理事象所揭示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这一探究性成果则必须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的,这既是课堂的知识技能目标,也是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载体。 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拓展途径。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延伸课堂,让对某个地理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能在课后继续探究,教师要以顾问的身份进行合理的人员组织、必要的方法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并建立有效的反馈途径与激励机制,使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自然延伸成为实践性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性质以及校情、学情实事求是地确定教学方式。严格意义上来说,讲解法、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活动法、自学法等等各种教学方式都有它适用的时间与对象,一般而言,地理事实性知识较适合自学法、问答法等,地理原理性知识较适合讨论法、演示法、讲解法等,地理程序性知识较适合活动法、演示法等,我们一定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4充分发挥地理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 教师首先要善于进行知识整合,理解新课标深刻内涵、洞察学情乡情的基础上,将具有应用价值的地理内容案例化、情境化、活动化。 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透过案例、情境的具体事实即要透过地理事象探究其所蕴含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方法体验。 鼓励学生自主组合,形成合作团队,并由团队成员民主推出召集人,适当分工,将所获得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指导实际生产与生活实践,经文献检索、观测观察、实地验证、调查访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践创新、综合论证、成果展示等,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内化,在内化中习惯,在习惯中成功。 教师要善于通过积极旁观、适时反馈,促进学生提高自己元认知能力即自知之明,自控之能,自主之行。为此,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增强新课改理念行动力,整合升华教与学指导经验,进一步加深对学科知识概念理解程度。5重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习的整合,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合理使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要合理利用网络提供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三)尊重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地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订地理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地理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地理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选课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和特点,并且让学生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要,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教师在指导学生选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发展意向),2学生的学习背景(包括学业成绩、知识结构、成长记录),3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包括专业和职业的选择),4社会背景(包括招生、就业、人才需求),5学校实际(包括师资、设备、场地、地域特点)。五、课程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教学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具有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评价可提高教学的成效,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特点是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多元性、多样性、和发展性。(一)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通过评价促进地理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地理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学校要建立以地理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地理教师以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要注重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可参照下表)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试用)评价项目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教学目标1符合课程标准的程度2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3可操作的程度学习条件4学习环境的创设5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6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度7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度学生活动8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9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10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课堂气氛11课堂气氛的宽松程度12课堂气氛的融洽程度教学效果13目标达成度14解决问题的录活性15学生的精神状态教师素养16语言表达和板书17教师精神面貌18其他教学基本功学科特色19读图、用图、绘图等技能训练20合理组织地理考察与实践活动评价陈述(二)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是为了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学生学习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反馈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以此为依据修改、完善教学方案或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形式很多,一般有学生成长记录、学习成绩检测、非正式评价等,如地理课堂表现评价、单元检测评价、地理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地理学习档案等。从操作层面上看,建议教师将学生地理课内、课外评价结果与学生阶段性测试成绩综合在一起,共同构成过程性评价的成绩使用。 地理课堂学习评价学生地理课堂学习评价是地理课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地理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旨在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控自己的教学状态,改进自己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地理课堂表现评价表班级学生姓名 评价者 评价指标评价等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ABC学习态度1学习意义认识明确2学习自主意识较强3团队合作精神好学习习惯与方法4学习习惯良好5正确选择学习方法6优化学习策略回答与解决问题7善于独立思考问题8积极主动发言9创造性解决问题学习成果10及时完成作业11注重探究过程12培养学习能力评价语备注:1评价等级(在相应栏中打“”):A好,B中,C有待改进。2评价者包括学生、教师等。单元检测评价单元检测是地理教师组织的在一章或一个单元学习完毕后进行的学习成绩检测,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普遍地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单元检测要紧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重点突出,全面考查在测验后教师要对试卷及批阅和点评,使学生尽快了解得失的原因;对成绩不达标的学生,要实行针对性的补偿矫正,及时弥补学生学习中的缺陷。地理实践活动评价对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评价学生地理实践活动情况,可以参考学生地理实践活动评价表。学生地理实践活动评价表班级 学生姓名 评价者 评价指标评价等级ABC准备阶段1参与活动热情高2制订方案切实可行3团队合作意识强实施阶段4善于提出与发现问题5收集过程材料详实6独立思考与探究问题7研究成果新颖独到反馈阶段8反思学习过程与探究方法9增强地理学习兴趣评价语备注:1评价等级(在相应栏中打“”):A好,B中,C有待改进。2评价者包括学生、教师等。学生地理学习档案学生地理学习档案是为地理教师有意识地收集学生地理学习学业成绩、地理作品以及其他有关地理学习的相关证据,以反映学生在地理学习领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收集、记录学生个人、教师、家长和同学做出的地理学习评价的有关材料,目的是判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以监控学生的成长过程。地理学习档案目录序号档案内容小结1入学地理考试成绩纪录2地理学习行为纪录(学习态度、习惯、爱好、方法等)3地理作业样本4自我鉴定、家长观察记录、教师评语等5测验成绩、学生自评成绩、同学互评成绩等6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成绩、地理作品等7地理竞赛奖励证书与表彰证书,社区实践活动等8其他地理学业成绩标志性成果备注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已制定好的地理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的整体效益做全面鉴定所进行的测评。它主要着眼于对整个地理教育教学阶段(一个模块)或部分阶段(几个单元)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评定。与过程性评价相比,它涵盖的范围较广,其测评的重点是具有广泛迁移效果和学生后续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或技能,以及思考与应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阶段测评是在学完一个模块或学完几个单元整体知识后,由学校或上级教研部门组织命题,由学校组织的成绩检测考试。它一般要求学生全面地复习已学过的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牢固掌握它。(三)学分认定学分管理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学校是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的主要权力机构。一般是在某一模块(必修或选修)学习结束后,由学校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与考试后,由学校或教师根据考试成绩结合课程标准来认定的,其目的是验证学生是否达到了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的要求。附:学生地理课程模块学业成绩报告单学生地理课程模块学业成绩报告单项目教师评价优秀良好一般待提高自我评语:日常学习课堂学习发言的主动性信息综合运用学习质疑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学生签名:个性化学习教师寄语:作业练习按时完成独立完成正确率地理活动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教师签名:意志力探索精神家长寄语:模块成绩与项目成果知识技能识记测验成绩理解应用获得学分项目成果综合性(等第制)家长签名:完整性应用性年月日创新性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树立科学的地理课程资源观,强化地理课程资源意识,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地理教师要确立“教师是最重要课程资源”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各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课程资源动态生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把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纳入地理课程实施计划,各级高中课改样本校及各类优秀地理教师应为建立校际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机制作出更多的贡献,从而为学生的多样选择性学习需要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一)积极建设和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注重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调查,分门别类地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并逐步建立地理课程资源库。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不断提高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1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是,教科书并非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科书教”,重视选用版本教科书的“再开发”,注意吸收其他版本教科书的特色精华,实现合理重组与优化整合。2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其中,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仪、投影图片、天文望远镜、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3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4优质配套教辅资料也是不可忽视的地理课程资源。学校、教师应依据课标要求,立足实际精选。5学校要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以外,还应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在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空间定位系统接收机、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的硬件设备等),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6学校要加强地理教学设施的建设,要求配置地理专用教室,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多媒体网络化的地理专用教室。7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地质地貌等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鼓励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地理节目。 (二)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校外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是校内资源的重要补充,学校要善于挖掘和合理开发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注重回归生活世界,有效支持学校地理课程发展。1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地震台、水文站、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有关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学校、教师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针对城镇与乡村、沿海与山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2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体验生活化地理。学校、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逐步创建地理实习基地。邀请相关人士进行演讲和座谈。3加强区域间、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三)加快网络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有效整合。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并充分利用网络地理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教师要善于通过网络(包括影视资源)获取地理课程有效信息,借助地理网站进行教学反思与交流研讨,从而不断丰富网络地理课程资源。要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增长地理见识,拓展地理视野,改进学习方式。网络地理课程资源既可以由学校、教师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教研部门等共同开发,努力构建区域性地理课程资源网站,促进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七、课程实施保障措施为使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工作在各地各校顺利推进,各地各校应加强领导在师资培训、专家指导、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校本教研、教学管理、专项督导评估、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上的保障。(一)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和完善督导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加强对本地区以及各校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督导评估。要对实施过程跟踪调研、检查和监督,及时反馈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注意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加以推广。各校要认真做好对本校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自我评估,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实施水平,确保新课程的实施能健康有序地开展。(二)建立与新课程相关的教研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进行地理学科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计划,并通过说课的形式交流教学设计,积极参与或开展校内或校际间的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各校应设立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专项经费。对在新课程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优秀成绩的集体、个人,应予以奖励。(三)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培训效益发挥我省各市、区地理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成立“地理新课程实验推进研究小组”,通过多种形式交流体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与做法;研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寻找解决的对策。建立地理教师分级全员培训制度,设立培训基地,提供多种展示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和资源共享。除了岗前培训,还应实施岗中培训,以专题研究、专业研修、示范校观摩与研讨的形式,解决实践中产生的、依靠学校或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地理教学指导组 2006年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