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周易卜知未来.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4775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周易卜知未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建筑周易卜知未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建筑周易卜知未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水理论简析一概述 1研究概况 (1)传统神秘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天、地、人三才天时、地利、人和天天文星象地地理风水、家相,“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命相面相、手相 (2)传统建筑领域的三个组成部分 营造学建筑大式、小式 造园学园林皇家、私家、寺庙 风水学规划形家、法家、日家 2传统思维特点 (1)天人合一的人生观 (2)时空合一的自然观 (3)知行合一的价值观 3风水概念风水的核心是“生气”。郭璞葬经有云“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清人范宜宾注葬经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地理家以风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而生气何以察之?曰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止,有水以界之;气之聚,无风以散之。故曰要得水,有藏风。又曰气乃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有曰噫气惟能散生气;又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有曰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与止聚云尔。总而言之,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循名思义,风水之法无余蕴矣。”(地理人子须知)“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山川融结而成像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青乌先生葬经)“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风水辨)所谓看风水,就是在建邑筑室立墓时,须据形势,相水泉,择向背,纳休和,始为至善。 4风水术分类 (1)按对象分阳宅相宅阴宅相墓敦煌莫高窟宅经有云“占宅者,见形势气色,草变迁移,祸福交并,吉凶代谢。占葬者,辨山岗善恶,营域征邪,鬼神安危,子孙隆绝。” (2)按方法分汉代就有所谓“形法家”与“堪舆家”之分,形成了风水的两大流派。传承至唐宋以后,则演变为“形势宗”与“理气宗”两大派。“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唐宋时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门户,不相通同。”(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辩正卷十三引清丁芮朴之风水祛惑)“后世言地理之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于闽中,其源甚远,及宋王 乃大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闽传之,而今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遄,及赖大有、谢之逸之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注龙、穴、砂、水之相配,其它拘忌,在所不论。其学盛行于今,大江南北,无不遵之。”(风水祛惑引明王yi之青岩丛录)“地理为形家之言,故其学以形为重。山有斜正妍丑,水有朝抱分飞,地有方圆破碎,路有环绕冲射,田滕有向背斜穿,沟渠有迎注倾泻,必皆逐件体察。形势既得,然后格以罗经,局乘生旺,气辩纯清,此为一定之法。今人置形势而专言理气,未免舍本求末,乃其所谓理气者,又不过祸绝生延之诀,已属舛谬。”(阳宅辟谬)形势宗又称形法、形家、地理、峦头、峦体、青囊、青乌、青鸟,肇始于原始的相土尝水之术。汉书艺文志云“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生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唐以后,由江西人杨筠松发展而成江西派,世称杨筠松为江西派祖师。所谓形势,即山川地理形势。“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晋郭璞葬书)“势言其大者,形容其小者。势欲其来,形欲其止。”“外势欲圆,内形欲方。”“势降处成形,形止处成穴。”(管氏地理指蒙)理气宗又称堪舆、阴阳、相宅、卜宅、图宅、方位、法家、宗庙之法、屋宅之法、罗经之法,肇始于原始巫士的卜筮择居。尚书召诰“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周礼“王丧七月而葬,将葬先卜墓之茔兆。”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亨之。”诗经公刘“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笺云厚乎公刘之居豳也,既广其地之东西,又长其南北。既以日景定其经界于山之脊,观相其阴阳寒暖所宜,流泉浸润所机。皆为利民富国。”理气宗发源于福建,由南宋江西人王ji发展而成福建派。“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熹文集答黄道夫)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引许(慎)注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天地总名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 (3)按目的分知理论研究行操作应用 5风水典籍 (1)形法青乌先生葬经(托汉青乌子)、管氏地理指蒙(托魏管恪)、葬书(托晋郭璞)、地理五诀、地理人子需知、天机会元、撼龙经(唐杨筠松)、疑龙经(唐杨筠松)、青囊奥语(唐杨筠松)、葬法倒杖(十二杖法唐杨筠松)、水龙经(唐曾文遄)、青囊序(唐曾文遄)、天机素书(唐丘延翰)、灵城精义(南唐何溥)、博山篇(五代黄妙应)、催官篇(宋赖文俊)、九星穴法(宋廖禹)、发微论(宋蔡元定)、玉尺经(元刘秉忠)、堪舆漫兴(明刘基)、披肝露胆(明刘基)、葬经翼(明缪希雍) 、地理大全(明李国木)、风水祛惑(清丁芮朴) 、水龙经(清蒋平阶)玉髓经、葬法心印、泄天机、平砂玉尺经、堪舆管见、搜玄旷览、山洋指迷、地理知止 (2)理法 黄帝宅经、青囊海角经、阳宅十书(明王君荣)、阳宅撮要(清吴zi)、阳宅大全(明一壑居士)、阳宅大成(清魏青江)、阳宅爱众篇(清张觉正)、阳宅三要(清赵九峰)、阳宅经纂(清高见南)、阳宅会心集(清林枚)、八宅明镜(清箬冠道人)、阳宅辟谬(清梅漪老人) 6风水源流秦樗(chu)里子汉青乌子、魏管恪东晋郭公郭璞、陶侃、韩友隋萧吉、舒绰唐李淳风、僧一行、浮屠泓(泓师)、 (1)形势宗唐杨益(筠松、江西派祖师)曾文遄赖文俊(大有、布衣)刘雍 宋陈抟 吴景鸾 范越凤丘延翰 厉伯绍刘淼(江东)? 谢子逸 胡翰葬书序杨筠松曾智廖禹刘子先 赖文进 葬书新注序杨筠松廖三廖禹谢世南谢永锡濮都监(则巍、昆仑子)廖禹(伯玉)孙世南南唐何溥博山篇(五代黄妙应)宋王攸原、蔡元定、胡矮仙、蔡神与、谢和卿(玉元子)谢双湖、周景一、俞廷举、明刘基、缪希雍(均卿) (2)理气宗宋陈抟、王ji、厉伯韶明幕讲僧、张子微、蒋大鸿、二形势宗形势宗所谓“地理四科”:“龙、水、砂、穴”,以“龙真”、“穴的”、“砂环”、“水抱”为准则。博山篇言其相法“龙神上聚,登高相之;龙神下降,就下相之;穴土位中,对面相之;水来水去,侧身相之;砂左砂右,徙步相之;前朝后应,前后相之。” 1寻龙地形、地势、地貌、土质、植被、形状 生命之源龙脉即山脉,“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管氏地理指蒙)“来龙去脉”、“寻龙捉脉”、“寻龙望势”。论龙脉原起,则以“祖宗父母”称名。在意象上,“论及祖宗父母者,探本溯源之意也”。龙脉依其远近大小又称为祖山、主山、父母山、少祖山等,俗有“靠山”之称。风水上讲究“龙真穴便真,龙假穴便假”。海角经言“山川之形,不外方圆曲直;山川之势,不外远近高低;山川之体,不外水泉土石;山川之变,不外生克制化。” 气候屏障聚结就各城市的山川格局而论,风水理论以龙脉的聚结,即山水的聚结来进行考察,有大聚、中聚、小聚三种“聚局”。“大聚为都会”、“中聚为大郡”、“小聚为乡村、阳宅及富贵阴地”。龙脉的聚结处,为城市倚傍之山,从干龙或支龙而来者,常称“来龙”或谓“主山”亦称“镇山”,多耸兀城市北部或西北。来龙又以分枝布叶,横向展开阔大,形成屏帐之势为佳,谓之“大帐”。来龙两翼“分障包罗于外以成大局者”,谓之“罗城”。分支龙脉有分枝,故谓“龙犹树,有大干,有小干,有小于,有小枝”。龙脉审辩之法,如地理人子须知:“以水源为定,故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以大溪涧夹送,大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而巳。观水源长短而枝干大小见矣”。中国古代城市选址“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故风水家十分注重来龙去脉的研究。形势“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晋郭璞葬书)“势言其大者,形容其小者。势欲其来,形欲其止。”“外势欲圆,内形欲方。”“势降处成形,形止处成穴。”(管氏地理指蒙)“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晋郭璞葬书)形分三势,曰山野之势,曰平岗之势,曰平地之势。五势“正、侧、逆、顺、回”。“辨五势龙北发而朝南来为正势;龙西发,北作穴,南作朝,为侧势;龙逆水上朝,顺水下,此乃逆势;龙顺水下朝,逆水上,此乃顺势;龙身回顾,祖山作朝,此乃回势。五者结穴,有顺局五,逆局五。以逆为贵,顺则减力。” (博山篇) 生态平衡孔子家语中有“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之说。“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宁人驻,山走人离,山雄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俗语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灵人杰”、“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苏杭出美女”、“穷山恶水出刁民”之类与水土有关的说法。至于生龙除指山峦起伏,顿错有致,生动美观,并且峰峦形象夷演雍容,脱颖特达,端祟雄伟等等外,尚注重其“生气”,即生态良好,有“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的譬比,追求山或龙之体质“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 景观秀丽论龙还讲究山峰或峦头的形象,有“生龙”及“星峰”之说。阴阳阴阳是风水之祖。山以高峻为阴,平衍为阳;曲为阴,直为阳;覆为阴,仰为阳;尖为阴,窝为阳,静为阴,动为阳;山为阴,水为阳。五行“五星形体”之分,取五行说中金、木、水、火、土之圆、直、曲、锐、方诸象来模式化地评价山峰形象优劣。以五星说为本,又有变格之说,如“九星”等,来分析千态万状的峰峦形象。三奇赴、卧、蟠 三径全躯、分支、隐伏。“三奇言其来,三径言其止”九龙平洋龙龙有山龙、水龙。平坦而有水之地称平洋。山地要立着看,平洋要倒着看。平洋地穴前要眠弓水,穴后要反弓。 真龙以昆仑山脉作祖,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为界,风水家将中国的山系分为左、中、右三大支脉,即北、中、南三大干(行)龙,以论城市的地理分布。其中左支环阴山、贺兰,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称为北龙。中支循西番趋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者叙州而也;江左者北去趋关中,系于大散阙,左渭右汉,为终南太华,下太华起嵩山,右转荆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称为中龙。右支出吐番以西,下丽江,趋云南,绕沾益、贵州、关索,而东去沅陵。分其一支由武关出湘江,西至武陵;又分一支由桂林海阳山过九嶷、衡山,出湘江,东趋匡庐止;又分其一支过庾岭,渡草坪,去黄山、天目、三吴止。过庾岭的一支又分仙霞关,至闽止;分衢为大拌山,右下括苍,左为天台、四明,渡海而止,称为南龙。从中国古代三大经济区的自然地理区划,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行政地理格局和城市地理格局看,风水理论这一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2察水 生命之源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已”。相度风水须观山形,亦须观水势;甚至“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等等。凡耕渔、饮用、去恶、舟楫之利,以及调节小气候,莫不仰给于水。讲究水的功用利害与其形势、质量之间的关系,诸多论说,概称“水法”。博山篇言其方法“风水字,要分明。得水处,便藏风。水之来,风之去。地户闭,天门开。知其诀,登仙台。”所以注重“水法”,首先因为水与生态环境即所谓“地气”、“生气”息息相关,故风水理论认为:“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认为“山之血脉乃为水”,山之骨肉皮毛即石土草木,“皆血脉之贯通也”;“气血调宁而荣卫敷畅,骨肉强壮而精神发越”。俗谓:“山管人丁水管材(财)”,盖以农为本,水不啻为农业之命脉,殊非迷信。喻水为血脉财气,最早出自管子水地而为风水家引申,其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故曰水具材也。”水乃“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论水质,“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博山篇)“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至于“水是移人形体性情如此”,即水质与人疾病夭寿关系,种种事象,不推风水家言,见载史籍也甚多,不必赘引。发源水明堂中逆观来源水也。水发源逆其深长,则龙气旺发福悠久;水源短则发福不久。吴公云来短去长,无大力量是也。水到局来水入堂之谓也。若水远来将到明堂却反跳撇去,谓之不到堂。水以到堂入口为贵,其水大小则不必拘也。 交通设险水为风水所重还在于交通和设险之利。如论交通之利,平洋全书说;“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揖,而后可建,不然只是堡塞去处”。天门地户所谓水口,指的是某地水流进流出的地方,一般指出水口。凡水之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之去处谓之地户,若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水主财,门开则财源来,户闭则财不竭。风水上甚至称水口则爱其紧似葫芦喉。 防患除恶风水家相地重水,原因之三,还在备水害的考虑。不惟水淹之虞,而由水流冲刷、浸蚀、淘切而引起诸多地质灾害,也为风水家所注重,通过合理选址兼以城防、堤坝及人工河渠而避免之。最典型莫过河曲处的选址,即古时奥呐之宅,认为:“大江大河一二十里而来不见回头环顾,中间虽有屈曲,决不结穴。直至环转回顾之处,方是龙脉止聚”。选址于河曲则以水流三面环绕缠护为吉,谓之“金城环抱”。“金”乃五行之金,取象其圆;“城”,则寓“水之罗绕兮,故有水城之称”。这形势又称为“冠带”等,历来引为风水中吉利水形的最佳模式,以至宅前人工河,如故宫金水河,也取形并称名于此;民宅前半月形水池,也由此衍出。这一典型模式之所以吉利,盖在基址安全可靠。显然,选址在河曲凸岸一侧,即水环抱三面的岸上,远比选在凹岸、即河流反弓的一侧要有利。 审美怡情水的景观作用及审美价值,是水法诸说所注重的第四个原因。人们崇尚、赞美也欣赏自然之美,寄托着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即与自然协和的人的精神而观照自然山水。古代文人那里,这种审美观照,被发展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风水家自诩为“山水之士”,如隋唐之季的管氏地理指蒙指出,风水之山水选择,靡不“以人之意逆山水之意,以人之情逆山水之情”,达到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有机合,赋予中国传统建筑深沉 永的美学气质。风水论水之于景观和审美,一是水为血脉能造就自然钟灵毓秀,生气发越,精神美观;其二,水可界分空间,形成丰富空间层次及和谐的环境围合。风水家认为“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逾越,聚其气而施耳”,所谓“金城环抱”即一典型意象。至于山主静,水主动,山为阴,水为阳,山水交会,动静相济,阴阳合和,为“情之所钟处”。其三,水体形像,如流动、弯环、潴聚、动静及至声、色、味等等,皆可予人悦情怡性的审美观照。如风水所谓:“左水为美,要详四喜,一喜环弯,二喜归聚,三喜明净,四喜平和”;“水本动,妙在静,静者何?潴则静,平则静”。至于流水曲折盘旋,“穴前及内堂与外水相辏,潆回留恋于穴前,方名朱雀翔午”,与基址之主山呼应,如臣如宾,成朝揖拱拜之势。 3觅砂 围合关拦地理人子须知说:“沙者,古人授受,以沙堆拨山形,因名沙尔。”沙、砂相通。在风水格局上,砂乃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的群山,并与特达尊祟、城市后倚的来龙、或谓主山镇山者,呈隶从关系。如青囊海角经说龙与砂的关系及砂的环境景观意象:“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廓,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四兽依四至方位论砂山格局,风水家观照中国传统宇宙观,在“祟效天”的观念下,每以天上星象分区的东西南北四方宿名而名之,以徵其方位。例如地理人子须知:“曲礼注云: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然则地理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亦假借四方之宿以别四方之山,非谓山之形皆欲如其物也”。因风水追求南向为正,则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之分一致;但又因有非正向者而习以四兽称之,则不论东西南北只言前后左右。其意象,除前所引论青囊海角经,尚如葬经翼:“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午”。言简意赅,生动说明了砂山对于良好生态与景观、以及心理感受,即对于环境质量完美,作用是相当大的。 朱雀 午 红 火 夏 南 青 白 青龙 卯 木 东西 金 酉 白虎 春 秋 北 黑 水 冬 子 玄武 形象美观喝形“砂法”除若论龙之“龙法”讲究形象美观、生气发越等等而外,区别于龙山称谓,砂山“喝形”,即寓象称名,世俗色彩很浓,如玉台、华盖、宝盖、宝顶、宝椅、印斗、文峰、文笔、笔架、三台、玉斗、锦屏、锦账、凤凰、等等。另外,论其格局,重要的还有“青龙”、“白虎”等四兽或四灵砂山,“案山”、“朝山”以及“水口山”等概念。朝案砂山居于来龙或主山之前,互成对景而照应者,其“近而小者,案山也;远而高者,朝山也。”也是以格局而论。要求“近案贵于有情”,“但以端正圆巧,秀媚光彩,平正整齐,回抱有情为吉。”而“远朝宜高”,“贵于秀丽”,有呈“远峰列笋天涯青”之势,等等。其意象,重在空间心理感受上。“穴前无山,则一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则易野之气为之一收”,盖朝案可使“穴前收拾周密,无元辰直长、明堂旷阔、气不融聚之患”。这里所谓“穴”或“明堂”以今天的观念解释,实指内敛围合的场所;而所谓“气”,“情”,则为心理氛围。不言而喻,风水对朝案的讲究,以今日景观、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等观照,其意匠实是相当高明的。文笔山、文峰塔在古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由于儒家学说的倡导,文治教化,十分注重教育和文人取仕,因而诸多文化建筑,如文庙、学宫、书院等,其选址布局,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文峰塔、奎星楼、文昌阁之类文化景观建筑,遍及古代中国城乡,实际上都是因为风水说的影响所成就。这类风水说,略如相宅经纂论说文笔峰,可见一斑:“凡都省府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 设险护卫水口砂“水口砂者,水流去处两岸之山也。切不可空缺,令水直出:必欲其山周密稠叠,交节关锁”。水口间若有华表、捍门、罗星、北辰之山形则更好。实际上,水口砂所居地位不啻天然门户,故风水称之为“地户”。与此相类位于水来处的水口砂山称之为“天门”者,也是风水格局重点所在之一。风水更喻门为“气口”,若人之口鼻息道,实与运命攸关,故对水口砂极为重视,机要险要,又须至美,以壮观瞻,有诸多讲究。尝倡“水口间有大桥、林木、佛祠”,“建台立塔本相宜”,以崇其胜,既成瞻仰之景观,又利俯览而观景,料敌捍卫更不在话下。罗城来龙两翼“分障包罗于外以成大局者”,谓之“罗城”。罗城之谓,以山似城之墙垛;垣局,有如三垣星,以护帝座。罗城、垣局皆护围之山。风水有云拱揖环抱无空缺,宛然造就一乾坤,乃为罗城之上吉。 4点穴 内聚向心风水论穴,亦属譬喻:“盖犹人身之穴,取义至精”。葬经翼云“夫山止气聚,名之曰穴。”古语云“三年求地,十年定穴”。选穴方法谓“穴法”,须总体权衡龙法、砂法、水法,故有谓;“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另一方面,龙、砂、水种种景观意象,皆钟情在穴中,赋予人最丰富的感受,得到游目骋怀的心性寄托。所谓“穴不虚立,必有所倚”,“以龙证穴”,“以砂证穴”,“以水证穴”,“因形拟穴”,“全其天工,依其环护”,等等,皆说明穴的选择,实际应是山水选择即龙、砂、水选择的总和权衡。就是说,城市或其它建筑选址的落脚点,应在龙、砂、水重重关拦,内敛向心的围合中。这格局,即今之所谓场所。一方面能倚周围山川拱抱阻御风砂,迎纳阳光,阴阳和合,形成良好生态小气候。 生态景观就穴法而论,穴的选择,核心在于“藏风聚气”,即所谓“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亦即“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海角经又云“点穴无他法,只是取得气出,收得气来,便是妙手。” 平坦整洁明堂以人身之穴譬喻,穴本含“点”的意义,而引伸为龙脉止聚、砂山缠护、川溆潆回,“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之一区,则有失本义之虞,所以穴法又称此大格局为“区穴”,更常以“明堂”、“堂局”诸语来称代,又取义穴为区穴、明堂或堂局之核心。明堂的朝向,即后有玄武垂头,前有朱雀翔午,左有青龙蜿蜒,右有白虎驯俯,“形来势止,前亲后倚”,“宾主相登,左右相称”围合格局的朝向。又因明堂本为“祭祀之所”,是以风水所论明堂亦“以洁净为德”,且“惟贵乎宽平”。至于建置城市,明堂宽平,则以山水大聚结、中聚结而论,惟此,才得在体国经野、辫方正位之后,依营国制度规划城市并以营造制度而经营之,这实际就是环境容量的规划。明堂又有大小、内外之别。穴前是小明堂,龙虎山里是中明堂,案山里是大明堂。凡山势缓和,平平结穴,龙虎环抱,近案当前,称为内明堂。内明堂须宽窄适中,方圆合格,不欹侧,不卑湿,无圆峰内抱,无流泉冲破,不生恶石;内明堂以外,山势急迫,垂下结穴,龙虎与穴相登,前案较远,即为外明堂。外明堂不可狭窄,四山围绕而无空缺,外水曲折,远远朝来。金井权衡四面山水格局,即龙、砂、水格局,择定明堂及穴位,裁成南向为正,居中为尊,四至山水环抱有情的种种意象,尚有赖风水选择“山向”,即组织明堂的纵轴线,后对来龙,前向案山。山向选择最重朝案,尤其是近案“秀应之山”,以“秀应之砂在左,则穴宜向左;秀应之山在右,则穴宜向右”,“必以近案有情为主”。以前后照应的纵轴线为准并左右权衡,俾使“左祟而右实,右胜而左殷”。即左右虚实相称,再组织横轴线得十字相交,谓“天心十道”处,乃为穴位所在,亦即选址建城后城市中心点之所在。不过,文因京都郡邑选址大多明堂宽平,其中高处宜置官治衙门,一便居高临下控制全局,一便防患水淹,故穴位除在天心十道外,又有以明堂中最高处而论之者,“故虽广邈,断有一片高处,即是正穴”。以此而论,则有“京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为正穴,宅舍以中堂为正穴,圹墓以金井为正穴”之说。以穴法而论,定山向及穴位后,尚须开挖验土之探井,在天心十道之处或穴位上所挖者,概称“金井”,以验明地基土质和地下水质。验土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盖为“生气之土”。 按照传统观点,通常穴位之气太盛,寻常百姓人家造化不够,绝对不能占用,只能为衙署、庙堂所居,或立楼塔作镇摄之用。实际上,这些地方一般皆为城市的视觉中心或交通要冲,适宜设置公共建筑或宗教建筑,若建设住宅则显得不够安全和安静。 5传统城市格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察义)。建城墙,为抵外界的侵犯;立寺庙,以御内心的困扰。人类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同时也创造了“主宰”自己命运的神的世界。人们在对世间诸多困苦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便借助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取得心理上的胜利,达到趋吉禳凶的目的。中国民间信奉多神教,寺庙建筑在城市中构成庞杂交融的系统,道教的仙人、佛教的祖师及众多的俗神,都是人们供奉的对象,而且三教九流都可同居一座庙堂之内,这一点也充分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寺庙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总体格局。如果说衙署是人们物质行为上的统治机构,那么寺庙则是人们精神活动上的统治机构,两者一阴一阳,地位相当,作用互补。 城隍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三国时期就有祭城隍之俗的记载;唐宋以降奉祀城隍的习俗较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对城隍神加以祭祀,城隍即是一个城市的保护神,主掌地方上的晴雨福祸乃至生育大权。自唐代以后,城隍又成了地方阴司的主宰,与阳间的地方行政长官地位相当。因此,城市里主要的专政中心是衙署和城隍庙这阴、阳两大权力机构。人活着时要受衙署的统治,死后转阴司则受城隍管辖。在城市布局上,城隍与衙署也往往呈东西对称之势。古代城市中规模最大、型制最高、祭祀最隆重的庙宇是文庙,即孔庙。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御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后简称文庙。儒家十分注重教育和取仕,诸多文化建筑,如文庙、文昌阁、奎星楼、文峰塔、书院等,其选址布局一般在城市东南方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传统社会中,人们有培风脉、纪地灵、兴学校、壮人文、正风俗的观念,遵从“学而优则仕”的孔儒之教,规划了一条封建仕途。古代城市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庞杂的庙宇属关帝庙。关羽自宋封王之后,经历代统治者加封,明万历年间进爵为帝,崇为武庙,与文庙并祀。故此在一般城市中,文庙居东,五行属木,五性主“仁”,代表着礼制尊卑观念;武庙居西,五行属金,五性主“义”,是世俗社会平等和谐的象征。加之关羽被传说集忠、悌、仁、义于一身,所以人们对关帝和武庙的感情更为亲近,关帝也就被赋予了多种神的功能。明清以降,关帝极显,以至被奉为“万能之神”。城隍衙署武庙文庙 文昌阁、奎星楼三理气宗 1基本概念 (1)气“藏风聚气”是风水术的总标准,其它种种要求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气”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在历代哲人的理论思维中,其内涵外延不断被发展而变得非常宽泛。概略言之,“气”有如下些基本含义一是指流动而无定形的物质存在。如水汽、云气、气味等,乃“气”的原义。“气”由原义引申,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细无内”,“其外无大”(管子心术),充盈天地。无形的存在是气;气凝聚即为有质有形之物,并贯通其内外。充斥并维持生命存在以及决定其变化的“气”,又称为“生气”、“精气”等。更进一层,在哲理思维中,“气”被视为万物之源,即所谓“元气”元气可看作是天地末分以前的混沌统体。在宋明理学,“气”常与“理”并列,称为“理气”。朱熹文集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并认为理在气先,是“先天地生”之道。此外,“气”被引入伦理学、美学等精神生活领域,又常指人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以及审美观照的感受等等意义。在魏晋山水美学、人物品藻等艺术哲学思维的深入发展中,更成为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如文论、画论中最为常见的“气韵”、“气象”、“气骨”等概念中的“气”,无不涵有观念、情感、想像力、意境等主观因素。在对环境的品评体悟中,“气”,也常含有类同今日“空间”、“环境(场所)”、“氛围”、“心理场”等意义。“气”的种种含义,在讲求实用的风水理论中,几乎全部汲收并有所发挥,凡论及天地万物的构成与变化、人生命运的贫富或夭寿、生态景观的优劣及吉凶,甚至风水本义的连释、等等,也无不涉及“气”的范畴。最为主要的,是强调通过“气”来把握存在之象与存在之理,因而格外注重各种形式与方位的气脉的运行变化。“气”可以是真实的气流,也可为各种地形地势、生态小气候及景观,后者从本体上被视为“气”的聚结或运动。天地万物问交互感应,也都被认为是“气”的作用:在居住中,自然、建筑、人生都会交互影响,对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活动、包括审美感受,都有不同的作用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违背了其中的道理,破坏了人生之气与自然之气的谐和对应,就难于安身立命,更无幸福吉祥的人生。所以风水理论及其实践,孜孜追求宅居环境应处于合宜的“气”中,取得与自然及人伦社会的协同和谐调,参天地,赞化育,荫人养物。正是在这观念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色: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风水理论被当代学者评价为中国古代的“环境建筑学”、“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 (2)阴阳阴阳的概念,萌发于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的经验理知,最初以见日为阳,反之为阴。如昼为阳,夜为阴;云开见日为阳,乌云蔽日为阴;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等等。后来,哲人们注意到,天地与人世万物都有相反相成即对立统的两面,恰如“阴”、“阳”之理,于是阴阳逐渐衍为中国传统哲学最核心的范畴之一,被用来探究世界本原及其变化机理。至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已肯定了阴阳是万物所普遍具有的属性。庄子则更进一步,把阴阳视为万物本原,阴阳相互作用,于是乎产生万物。在先哲们阐发周易而完成于先秦的易传中,阴阳作为哲学范畴,得到了空前系统的发挥而臻于成熟完善。系辞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推崇为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和最高原则,视阴阳为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和属性。如自然之日月、山川、天地、寒暑等等;人世中的男女、君臣、父子、夫妻,以及贵贱、尊卑、利害、生死等等;事物性状如刚柔、上下、外内、明暗、进退、强弱等等,都有阴阳的存在关系。所以说卦传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与此同时,观照于事物的无限层次和相互转化,阴阳被认为也包含在每一事物的内部,阴阳中复有阴阳,并随时空运动而变化。由于阴阳的对立统一作用,宇宙万物在各层次上都处在“生生不息”的永恒变动之中。而在探究万物协同与谐调规律的思维中,又由此衍出了“和”、“同”、“中”等哲学范畴。虽然阴阳范畴还具有对立统一属性之外的附加属性,如特定的质、趋向、性态等,尚始终保持着具体现实性和经验性的特征,并未达到今天哲学范畴“矛盾”那种思辨理性的拍象性格,但以阴阳范畴为基础,毕竟形成丁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有系统的世界观,典型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观。而且,正因这种哲学思维具有实用理性的特点,遂能广泛地被引入并植根于中国古代几乎一切实用学术,如天文、地理、中医、风水等等领域,使之形成了富涵辩证思维的鲜明特色。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城市乡村、宫殿民宅、陵墓或园林等等,都经常显现出一种阴阳和合、意象深永的“宇宙图案”性质的美,达到很高艺术境界,就正在于风水理论汲取了传统哲学的智慧,并作为中介,将哲学的理论思维、特别是其科学和美学成分,具体而微地贯彻于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和营造实践中,而得以形成的。这也正是风水理论功不可灭,值得发掘研究和借鉴的重要原因之一。 (3)五行作为传统哲学最古老也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五行”的起源,迄今尚聚讼末决。但其原始涵义明显可辨的,至少指“水火木金土,”乃“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即为五种仰给于自然的基本生产生活用物质资料。循此,尚书洪范九畴中第一项列“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 作甘”。其言“行”,古文作“ ”,为道路之义,以此申明水、火、木、金、土乃为世界构成和生活所需的五种最基本物质要素。同时也进一步概括说明了这五种物质形态的基本性质和作用表现。这种观念进一步发展,五行遂被视为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如国语郑语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又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表明五行具有元素的涵义并认识到了事物多样统一的规律。循此而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理性思维中,逐步形成了“五行相胜”、“五行相生”,即五行生克关系的完整序列形态。“生”,意味着互相依赖和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胜”或“克”,意指相互对立排斥,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事物的起源、存在和发展,实际被视作是对立统一的有序运动,已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观和原始的系统论的特征。五行说进一步发展,被横向引申于各种不同事物的类比,遂构成万物五种基本属性、作用、功能、效果及序列关系的系统性图式。关于五行生克的运行机制,战国时有阴阳说与五行说相混合,并为后世哲人接受和发挥,视阴阳消长为五行生克的普遍动力。五行作为古人对世界基本构成要素的认识,以其对立统一的序列关系和相互作用、量、性能、效果等来说明万物的起源与多样性的统一,注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体把握,对古代各门学术,都产生深刻影响。五行在风水中的应用,盖称“山家五行”或“地理五行”。除用以阐说世界本原及事物各层次上的类比序列关系外,在不同的风水流派,还对五行各有取义不同的引申应用。概略而言,主要有堪舆或理气宗同形法或形势宗的不同。 理气宗盖以五行生克“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败”,“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汉书艺文志);风水另一大流派即汉代形法或后世所谓形势宗,对五行的取义引申一般以其作为形象的符号或模式系统,如其所表征方位的东西南北中、色彩之青白赤玄黄、形状之直圆锐曲方等等,用来审辨即分析归纳宅居环境、包括山川自然景观的构成,并经人工裁成俾使完美,并不重五行生克的关系推演,也殊少由此而来的吉凶祸福拘忌。 (4)八卦与河洛八卦最早见载周易,又称“经卦”,是用阳爻(一)和阴爻()两种符号为本,各取三爻排列组合组成一卦,共生成八种基本图形,分别为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关于其起源,周易。系辞传说:“古者包牺(按,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盖为取象自然的一种原始象形文字符号。最初应用与用蓍草排列而探测神意、占卜未来的筮占有关,因而也是一种筮占符号。 八卦推演显现出数理规律。殷周之际又演出六十四卦,盖由八卦中每两卦重叠排列而成,称为“重卦”,卦爻组合的数理特色更臻严密。与此同时,以八卦为筮占符号留传下来的古代占卜记录,经整理形成了周易或称易经。其中不乏迷信内容,但也保留了古代先民有关自然及社会的很多经验知识,其推演万物之理,更闪耀着辨证法的智慧灵光。后人引申发挥,解说易经,遂形成周易之“传”,即易传,集结了战国至秦汉诸多哲人探究万物本原及其运行机理的丰富材料,实际使周易成了一部经典性的哲学著作,被尊为儒家“群经之首”。 此后,周易的丰富内涵和深邃哲理,不断激发着后人的思索,以致无论传统哲学、或是其他各门学术,无不同周易结有不解之缘。事实上,前述各传统哲学范畴即道、气、阴阳、五行、以及象、数、理等等,也无一不是由周易首开端绪,经后人不断阐发,才得发展的。而这种阐释,甚至延续在今天的所谓“易学”发展中,仍未有衰减之势。所以有人认为,八卦无疑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最为神妙的文化创造之一,可能没有其它事物能象它那样,在历史上造成如此巨大、广泛、深远而又复杂的影响。 就八卦或周易的哲学系统而言,历来的研究阐说及应用,略可分为两大流派。一派重哲学思辨,被称为义理学派;一派则重八卦的形象及数理机制,试图以之表征万物的存在序列及其运行规律,被称为象数派。义理学派的特点及其结果,由前述诸多传统哲学范畴的演进及内涵,略可得到观照,故不再重复。而象数学的探索,则推动了我国传统数理哲学的发展,在宋代达到最高峰。所谓河图、洛书,原义为天赐的祥端,象征神意而预示圣人出、国泰民安等。宋儒考释为“十数阵”及“九宫算”等两个数字图形,并以其数理奥妙而称为“天地之数”,乃周易的核心。所谓“先天八卦”,是对周易八卦系统及生成数理推演的成果。周易八卦原有其结构系统,以卦序表徵一定的方位,并以八卦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为构成世界的基础;其序列关系图式,即所谓“文王八卦”或“后天八卦”。后人研究,一方面,赋予八卦以更多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不断有学者根据诸如说卦传中“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等有关八卦序列关系的论说来推究其系统结构,同时由“太极两仪”的生成机制,而以数理关系推演,遂形成一个数理规律更为严谨有序的八卦卦序图式,被宋儒认为是最早的八卦图示,源起伏羲,故称“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这种严谨的数理推演,导出了穷极神妙的太极图式,堪称古代易学研究最高就的标志。面对着周易已经形成的深刻影响,对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应用,宋儒则认为当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即以先天来穷究哲学之道,而以后天付诸实际应用。同时,也有“河图为体,洛书为用”之说。作为实用性的风水术,除了一般性地引申历代易学成果,以解释和表象天地之道而外,较少探究八卦与河图、洛书中的哲学义理,更多是关心其中的象数关系。在堪舆或理气宗方面,如相宅定向的所谓“九星飞宫法”,择时的“紫元飞白法”,以及罗经的时空标刻,就主要取法于后天八卦与洛书九宫之间的数字、方位的推导并据以判断穷物吉凶。实际上,理气宗在这方面也更多传承了周易八卦中原始巫卜的内容。至于形势宗,八卦多作为标定时空方位的符号系统而被运用,而少有其象数、义理内涵的引申。492357816 (5)天干地支 2八宅法“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释名)宅经“夫宅者,”风水相宅之法纳天光地气于一庐,综合了天之时间流变、地之空间方位、宅之吉凶与人之祸福等多种因素。概略地讲,相宅之法有形法、理法、日法之分,涉及建筑定点、定向与营造的定时。按风水流派说来,形法属于所谓“形势宗”,注重自然地理,包括生态、景观诸因素的审辨和选择,以及对应处理方法;而理法、日法则多用所谓“理气宗”,缘于古代占卜巫术系统的成分很浓,十分讲究方位、时辰的吉凶占卜与禁忌。依风水说而将建筑分类,所谓阴宅就是死者的坟墓,而阳宅则是生人居住的寓所。阳宅相法,主要指住宅的选择之法。根据住宅所处环境不同,有所谓井邑之宅、旷野之宅、山谷之宅等分别(如三元地理),在相法上,也各有所侧重。相比较而言,旷野之宅和山谷之宅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其相宅之法多注重于形法;而井邑之宅的外部环境更多地涉及到人文因素,理法往往成了相宅的主要手段。 (1)形法:定点 阳宅形法主要是对宅外视野所及的范围、即以宅为中心的整体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方法。黄帝宅经说:“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概括而形象地喻明了住宅外部环境审辨选择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是宅周围环境质量的评估,涉及住宅四周山岗、流水、池塘、林木以及道路、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以“辩形”、“察气”两种相宅手段来加以审察和裁成;二是宅院形态的规定,主要是其高卑大小、方圆整缺的权衡,称为“宅外形”和“宅内形”。辩形 阳宅形法的辨形之法,类同山川形法,也以“觅龙、察砂、观水、点穴”为主要内容。如阳宅爱众篇说:“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若有情。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转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金满盈。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还强调指出:“阳基之地,龙必欲其长。宅(穴)必欲其阔;水必欲其大合聚、大弯曲;砂必欲其大交结、大朝拱”。 所谓龙、砂、水、穴,本为风水喻指自然山水及其聚结围合的场所,是旷野之宅和山谷之宅必须慎加选择的环境构成要素。对于井邑之宅,这些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它屋字、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并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龙、砂、水、穴遂被赋予了新的特殊喻义而加以应用。例如阳宅集成说:“万瓦鳞鳞市井中,高屋连脊是真龙。虽曰汉龙天上至,还须滴水界真宗”。阳宅会心集也说:“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屋宇即为案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山川形法的许多内容,都被相应地加以变通引伸,运用在井邑之宅的外围环境景观选择或裁成修饰中。像住宅山墙形像,仿效“龙法”、“砂法”的山峦形像模式即所谓“五星形体”或“五行穴星”而加以塑造,就颇为典型。察气风水说认为:“万物之生,以乘天地之气”(管氏地理指蒙),追求“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青乌子先生葬经)。但因“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葬经翼),察气或望气,便成了阳宅相法中与辨形互补,甚或更为重要的环节。如金氏地学粹编阳宅天元赋中讲道:“辨明来止二气,方识嘘吸真机。更论宅神,尤多妙用;权衡内外,变化吉凶。盖内气是宅内之方隅,外气是宅外之风水”。这里,内气概为宅内场所氛围,外气则为宅外环境围合质量;既包含有生态、小气候等因素,也兼容着心理感受方面的因素。在阳宅相法中,察气的目的,就是要辨明宅内外各种气的性质,对应采取所谓“迎气”、“纳气”、“聚气”、“藏气”等方法,适当接受调理宅外环境的影响,结合宅内的布局处理,使住宅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完备质量。 例如金氏地学粹编归厚录阳基章讲道:“阴宅穴在地中,止穴内一气。阳宅穴在地上,不专以地气为用兼取门气。盖清虚之上,气本横行,门户一启,气即从门而入,其力与地气相敌。须得门、地两旺,然后可以招诸福。门地之外又看道路。道路局势朝归者,作来气断;横截者作止气断。朝路比来龙,横路比界水,所谓三衢、桥梁同断。峤者,邻居高峻处。如艮方者有高屋,则气被障断,反从艮方还转气来,回向我宅。所谓回风反气,自高及下者,高屋多则气厚,高屋少则气浅。空缺者,方隅孔窍,或在宅外,或在宅内,能引八风而入;关于祸福,不可不知”。这里所谓“一地、二门、三衢、四峤、五曰空缺”概称“五机”,就是阳宅相法中察气所审的五种气。它们所具有的不同性质与作用,略可作如下理解。 地气。概指宅基大小高卑、土质、地温及湿度等因素及予人生理如、心理的影响效果,其中也包括环境氛围所体现的家庭内聚力或亲合力。地气过强或过弱,都会使人在生理、心理上感到不适,就需要用门气或其它性质的气来进行调节。 门气。“阳宅作在地上,不专以地气为用,兼取门气。盖清虚之上,气本横行,门户一启,气即从门而入。”(崇厚录阳基章)门是宅院的咽喉,阳宅相法中每有“气口”之喻。实际上,门不仅为宅内外交通联系孔道,还涉及居住者的出入平安、防卫以及邻里关系的和谐或门第尊卑秩序,也制约着宅内外景观、小气候调节等因素,门气即概指这诸多宅内外环境联系制约因素及影响。门气不宜过强或过弱。例如门气过盛则会冲淡地气,其中也包括宅内私密性的破坏。 衢气。概指宅外道路交通导向及道路对宅内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场气的审度与选择调理,既要考虑到交通便利,识别性强,又要避免与之有关的外界不良干扰。 峤气。以高屋为屏障,围合适度,会产生场所的安定感,而围合过紧则会有压抑感。这些都是所谓峤气。当然,其“回风反气”,也包括高屋遮拦对宅内通风排湿降温或防风御寒等小气候因素的重要影响。 空缺之气。即宅内外环境因空间流通渗透而产生的影响效果。除了影响生理需要而外,在心理上,也指宅内外空间围合联系上的宽松、开敞或通透之感,还包涵有公共或半公共空间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总之,在风水理论中,由中国古代理论思维范畴引伸而来的所谓“气”,一如其沿用在其它有关学术(中医、气功、地理、乃至书法绘画理论等),在涵义上都有很大的模糊性,也因此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既可以表示物质存在,也反映着心理感受,有时为吉,有时为凶。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相应对策至善处理,趋全避缺、趋吉避凶,使宅居环境质量臻于完美。在这种迫求与实际处理中,有很多合理成分,不难为今人理解并获得启迪或借鉴;而有的事象,如很多地方的民居中,常建有斜门,斜向影壁,曲折的过道,乃或假门、假窗等等,盖与所谓理法相关,颇具神秘色彩,要揭示理解其功能原因,就要费斟酌得多了。 宅外形 阳宅十书说及宅居环境,认为:“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故论宅外形第一”。阳宅外形的相法,建立在诸如辨形、察气等经验及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种种吉凶不同的形式;并常以直观的图式配以结论性的说辞表达之,使人们能便捷地按图索骥进行评估或作出选择和处理。 综观阳宅相法有关宅外形的种种不同图示及其意象,虽然颇多玄虚迷信成分,甚至荒诞无稽,但论其吉凶标准,仍大都可以看出在实际功用方面的很多明显合理成分。 在满足生理需求方面: (1)生态方面的要求:背山面水,负阴向阳,土肥水美,林木秀蔚,环护有情为吉。根据各种树木的不同生长特征,对宅周宜种或不宜种的树种也做有较详细的规定。(2)朝向要求:以宅中北房宽阔高大为好,宅院南北深长为佳。这样宅院幽深,南向房较多,通风纳阳都更有利。 (3)排水要求宅院以西北高、东南低为好。且宅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