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用药不良反应汇总.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0591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4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脏支架用药不良反应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心脏支架用药不良反应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心脏支架用药不良反应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的商品名为波立维,口服剂波立维为粉红色,圆形,双凸,刻痕薄膜包衣片,一面刻有75,另一面刻有1171,含97.875mg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相当于75mg的氯吡格雷碱。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来自于CAPRIE临床试验。目录药品名称 什么是氯吡格雷 药理毒理 1. 药效学特性 2. 临床试验 3. 临床前安全性研究 药代动力学 适应症及用法 1. 用法用量 2. 不良反应 3. 禁忌 注意事项 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2. 儿童用药 3. 老年患者用药 4. 药物相互作用 5. 药物过量 规格 包装 贮藏 有效期 分装企业 展开 药品名称 什么是氯吡格雷 药理毒理 1. 药效学特性 2. 临床试验 3. 临床前安全性研究 药代动力学 适应症及用法 1. 用法用量 2. 不良反应 3. 禁忌 注意事项 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2. 儿童用药 3. 老年患者用药 4. 药物相互作用 5. 药物过量 规格 包装 贮藏 有效期 分装企业 展开 药品名称通用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商品名:波立维 英文名:Clopidogrel Hydrogen Sulfate Tablets 英文商品名:PLAVIX 汉语拼音:Liusuanqinglubigelei pian 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硫酸氢氯吡格雷 什么是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b/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 CAPRIE:研究显示,氯吡格雷组一级缺血事件(致命或非致命性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或其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率为每年5.32 %,而阿司匹林组为每年5.83%。Zusman等依据现有临床治疗资料,推荐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防治中应用氯吡格雷以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但在2004 ACC年会女性CVD预防指南中没有特殊提到服用氯吡格雷预防女性CVD,仅提到在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而又具有禁忌证时将氯吡格雷作为替代药物应用。 药理毒理药效学特性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ATC分类为:BO1AC/04。氯吡格雷选择性也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lllb/llla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必须经生物转化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是还没有分离出产生这种作用的活性代谢产物。除ADP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抑制其它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不能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氯吡格雷通过不可逆地修饰血小板ADP受体起作用。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的寿命受到影响。而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率同血小板的更新有关。从第一天起,每天重复给氯吡格雷75mg,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在3-7天达到稳态。在稳态,每天服用氯吡格雷75mg平均抑制水平维持中40%-60%,在治疗中止后一般约在5天内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逐渐回到基线。 临床试验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来自于CAPRIE临床试验。该试验的入组病人有19,185个,为多个中心,多国家,随机双盲比较氯吡格雷(75mg/天)和阿司匹林(325mg/天)作用的平行临床研究。 随机入选的病人为: 1)有近期心肌梗死史(35天内) 2)近期缺血性中风史(7天-6个月内),至少近一周内仍有继发神经系统症状。 3)确诊外周动脉疾病(PAD)病人接受随机治疗1-3年,在心肌梗死组中,大多数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初期服用阿司匹林。 与阿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新的缺血性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和其它血管疾病死亡)的发生率。其中,939件发生在氯吡格雷治疗组,1020件发生在阿司匹林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RRR)8.7%95% CI:0.2-16.4;P=0.045),相当于每1000名病人接受2年治疗,10CI:0-20名病人就可避免出现一次缺血性事件。氯吡格雷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总体死亡率分别为5.8%和6.0%,没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和其它血管疾病死亡进行分组分析,由于PAD(尤其是那些有心肌梗死史的病人)(RRR=23.7%;CI:8.9-36.2)入组的病人和由于严重缺血性中风(与阿司匹林治疗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RRR=7.3%;CI-5.7-18.7)入组的病人受益最大(p=0.003)。由于近期心肌梗死而入选的病人,氯吡格雷治疗组的有效率略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但在统计学上无差异(RRR=4.0%;CI:-22.5-11.7)。而且,根据年龄分组分析,氯吡格雷对75岁以下病人的治疗作用好于75岁以上病人。由于CAPRIE临床试验并没刻意设计来评价氯吡格雷对某组病人更有效,所以这种差异是否真实或是偶然还是不清楚。 临床前安全性研究大鼠和狒狒临床前最常见的反应为肝脏发生变化。所服剂量为人体服用75mg/天氯吡格雷后使用剂量的25倍,这些肝脏变化是由于药品对肝脏代谢酶影响的结果。大鼠和狒狒服用高剂量氯吡格雷,胃耐受性差(胃炎、胃溃疡和/或眩晕) 以每天大至77mg/kg剂量,小鼠服用78周,大鼠服用104周的氯吡格雷没有发现致癌的证据。此剂量的血药浓度较人类的推荐剂量(每天75mg)大25倍。 经过一系列体内的体外试验证实氯吡格雷无致突变效果。 氯吡格雷对雌性大鼠和雄性大鼠的生育能力没有影响,对大鼠和兔子均无致畸作用。哺乳大鼠服用氯吡格雷可轻微延缓幼儿的发育。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和/或其代谢物从乳汁中排泄,因此,不排除氯吡格雷有直接(轻微毒性)或间接(味道不好)作用。 药代动力学多次口服氯吡格雷75mg以后,氯吡格雷吸收迅速,母体化合物的血浆浓度很低,一般在用药2小时后低于定量限(0.00025mg/L)。根据尿液中氯吡格雷代谢物排泄量计算,至少有50%的药物被吸收。 氯吡格雷主要由肝脏代谢。血中主要代谢产物是羧酸盐衍生物,其对血小板聚集也无影响,占血浆中药物相关化合物的85%。多次口服氯吡格雷75mg以后,血药浓度约在1小时后达峰(30mg/l) 氯吡格雷主要由一种药物前体,通过氧化作用形成2-氧基-氯吡格雷,然后再经过水解形成活性代谢物(一种硫醇衍生物)。氧化作用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2B6和3A4调节,1A1、1A2和2C19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体外分离这种活性代谢物显示它可迅速不可逆的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在血中未检测到此种代谢物。 在氯吡格雷50-150mg范围内,主要代谢物药代动力学为线性增长(血浆浓度与剂量成正比)。 在很广的浓度范围内,氯吡格雷及其主要代谢物均可在体外与人体的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分别为98%和94%)。 人体口服14C标记的氯吡格雷以后,在5天内约50%由尿液排出,约46%由粪便排出,一次和重复给药后,血浆中主要代谢产物的消除半衰期为8小时。 每天重复服用波立维75mg后,严重肾损害病人(肌酐清除率5-15ml/min)和健康志愿者。尽管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低于健康志愿者25%,但出血时间的延长与每天服用氯吡格雷75mg的健康志愿者相同。而且,所有病人的临床耐受性良好。 健康志愿者及患有肝硬化(Child-Pugh classA或B)病人单次,多剂量服用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药效学硬化病人单次,多剂量服用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表明每天一次服用氯吡格雷75mg,进行10天,药物安全,受试者对药物耐受良好。肝硬化病人单次服药及稳态氯吡格雷血药浓度峰值高于健康志愿者几倍。但肝硬化组和健康志愿者组间血中主要代谢物浓度,结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和出血时间均相当。 适应症及用法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应用于有过近期发生的中风、心肌梗死或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治疗后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用法用量波立维的推荐剂量为每天 75mg,心血管疾病症状不是很明显,可2-3天服一次,就餐结束前与食物同服可减少对胃的刺激程度。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4%)、腹泻(5%)、腹痛(6%)、消化不良(5%)、颅内出血(0.4%)、消化道出血(2%),严重粒细胞减少(0.04%)。与阿司匹林相似。主要是大型临床试验(CAPRIE)中评价的结果。该研究中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ASA相当,与年龄、种族和性别无关。出血性疾病:胃肠道出血、紫癜、淤血、血肿、鼻衄、血尿、眼出血(主要是结膜出血)和颅内出血。氯吡格雷治疗病人的严重出血发生率为1.4%。血液系统:包括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严重血小板减少,均比较罕见。 通过对11,300多病人的治疗,其中7000多病人接受治疗1年或以上,评价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大型临床研究(CAPRIE)中,服用75mg/天氯吡格雷,与服用325mg/天阿司匹林相比耐受良好。不论年龄,性别和种族,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阿司匹林类似。在CAPRIE试验中临床主要的不良反应讨论如下: 出血: 接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出血的总发生率为9.3%。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1.6%。 接受氟吡格雷治疗的病人,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0%,需住院治疗的为0.7%,而阿司匹林分别为2.7%和1.1%。 与阿司匹林相比,服用氯吡格雷的病人其他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7.3%vs6.5%),但两个治疗组的严重事件发生率相似(0.6%vs0.4%).两个治疗组最常见不良事件为:紫癜/挫伤/血肿,和鼻出血,其他还有血肿、血尿和眼部出血(主要是结膜出血)。 颅内出血发生率氯吡格雷为0.4%,阿司匹林为0.5%。 血液病: 有6个病人出现严重中性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白细胞0.45109/1),4个属于氯吡格雷组( 0.04%),2个属于阿司匹林组(0.02%)。9599个氯吡格雷组病人中有两人出现中性白细胞数为零,而阿司匹林组的9586个病人中无人出现。氯吡格雷组病人中出现一例再生障碍性贫血。 氯吡格雷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80109/1)发生率为0.2%,阿司匹林组为0.1%;出现血小板计数30109/1的情况非常少。 胃肠道: 总体来讲,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如腹痛、消化不良、胃炎和便秘)氯吡格雷组为27.1%,而阿司匹林组为29.8%。而且,由于胃肠道的副作用而退出治疗的氯吡格雷组为3.2%,阿司匹林组为4.0%。但是,各组临床严重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3.0%vs.3.6%)。两个治疗组最常见不良事件为:腹痛、消化不良、腹泻和恶心。其他还有便秘、牙病症、眩晕和胃炎等。 腹泻发生率氯吡格雷组为4.5%,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3.4%)。严重腹泻的发生率两治疗组相似(0.2%vs.0.1%)。消化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氯吡格雷组为0.7%,而阿司匹林组为1.2%。 皮疹和其它皮肤病: 皮肤及其附属组织疾病的发生率,氯吡格雷组为15.8%(0.7%严重),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4.2%vs.3.5%)。氯吡格雷级瘙痒发一率也高于阿司匹林组(3.3%vs.1.6%) 中枢和周围系统疾病: 氯吡格雷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总发生率(例如:头痛、眩晕、头昏和感觉异常)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22.3%vs.23.8%)。 肝脏和胆道疾病: 两治疗组肝脏和胆道疾病总发生率相似(3.5%vs.3.4%) 上市后使用情况: 上市后使用证实了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曾出现过过敏症状,主要包括皮肤反应(斑丘疹或红斑疹,荨麻疹)和/或瘙痒。出现支气管痉挛、血管生水肿或类过敏性反应的情况较少。 上市后,极少数曾出现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1/200,000病人) 禁忌1、对药品或本品任一成份过敏。 2、严重的肝脏损伤 3、活动性病理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 注意事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急性心肌梗死最初几天不推荐进行氯吡格雷治疗。 由于缺少相关数据,不主动推荐使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PTCA(有支架)、CABG和急性缺血性中风(短于7天)。 与其它一些抗血小板药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对那些由于创伤、手术或其它病理原因而可能引起出血增多的病人,应慎用。病人择期手术,且无需抗血小板治疗,术前一周停止使用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延长出血时间,对于有伤口(特别是在胃肠道和眼内)易出血的病人应慎用。 病人应知服用氯吡格雷止血时间可能比往常长,同时病人应向医生报告异常出血情况,手术前和服用其它新药前病人应告知医生他们在服用氯吡格雷。 由于患有肾脏损伤病人使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极有限,因此这些病人应慎用氯吡格雷。 严重肝病的病人可能有出血倾向,这类病人使用本药的经验极有限,应慎和氯吡格雷。 由于服用华法令也有出血倾向,所以服用本药时不推荐同时使用华法令。 由于同时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解热镇痛药,肝素和血栓溶解剂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所以不建议同时服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同时服用易出现胃肠道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的病人应慎用氯吡格雷(见药物相互作用)。 未见属用本药后对驾驶或心理学检测产生影响。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大鼠和兔子生殖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对受精和胎儿无影响。同于对孕妇无足够的严格的对照研究,因此怀孕期间不建议服用此药。 对大鼠的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和/或其代谢物从乳汁中排泄,但不清楚本药是否从人的乳汁中排泄。 儿童用药本品在儿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还未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人(不小于75岁)在血浆中主要代谢物浓度明显高于年轻健康志愿者,但较高的血浆浓度与血小板聚集及出血时间的差异无关,故没有必要对老年人调整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华法林:见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ASA) 阿司匹林不改变氯吡格雷对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但氯吡格雷增强了阿司匹林对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效果。伴随氯吡格雷使用阿司匹林500mg,一天服用两次,使用一次,并不显著增长氯吡格雷引起的出血时间延长,长期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见注意事项)。 肝素: 在健康志愿者的研究中,氯吡格雷不改变肝素在凝血上的作用,不必要改变肝素的剂量。同时服用肝素不影响氯吡格雷诱导的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果。由于同时服用的安全性没有确定,因此使用应谨慎。 血栓溶解剂: 近期发作的心肌梗死的病人,同时服用氯吡格雷,rt-PA和肝素,评价其安全性。临床出血的发生率与 rt-PA和肝素同阿司匹林同时服用的发生率相似。由于氯吡格雷与其他血栓溶解剂同时服用的安全性没有确立,因此使用时应谨慎。(注意事项) 非甾体解热镇痛药(NSALDS) 健康志愿者同时服用萘普生和氯吡格雷与潜在的胃肠道出血有关,由于缺少氯吡格雷与其他非甾体解热镇痛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所以是否同所有非甾体解热镇痛同时服用均会提高胃肠道出血事件还不清除。因此,非甾体解热镇痛药和氯吡格雷同时口服时应小心。(注意事项) 其它联合治疗: 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对氯吡格雷药效学相互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未见氯吡格雷与阿替洛尔及硝苯地平,单独或两者同时合用时,出现显著的临床上药效学相互影响,而且,氯吡格雷与苯巴比妥善,西咪替丁或雌二醇的合用不显著影响氯吡格雷的药效学活性。 与氯吡格雷合用,地高辛和茶碱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没有改变。同时使用制酸剂不改变氯吡格雷吸收。 人体肝微粒体酶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羧代谢物可抑制P450(2C9)活性。因此氯吡格雷可能会升高某些药物如苯妥英,甲苯磺丁脲,和其它一些通过P450(2C9)代谢的非甾体解热镇痛的血药浓度。CAPRIE研究表明苯妥英,甲苯磺丁脲同氯吡格雷合用安全。 药物过量曾报道过一例过量服用波立维。一位34岁妇女一次服用1,050mg 氯吡格雷(相当于14片75mg/片)没出现相关的副作用,未进行特殊的治疗。病人康复后无后遗症。 健康志愿者一次口服600mg(相当于8片75mg/片)氯吡格雷无副反应报道。出血时间延长因子为1.7,与常规剂量(75mg/天)治疗观察到的结果一样。 没有氯吡格雷专用的解毒药。如果需要迅速恢复正常的出血时间,可进行血小板输血以拮抗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 规格75mg/片 包装双铝膜包装,7片/盒,14片/盒、28片/盒 贮藏没有特别的贮存要求。 有效期3年 分装企业杭州赛诺菲圣德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阿司匹林肠溶片 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属片剂(肠溶)。本品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关节炎,抗血栓。目录概述 基本组成 适应症 药品类别 1. 性状 2. 药理毒理 3. 药代动力学 4. 用法用量 5. 不良反应 药物分析 临床研究 禁忌症 注意事项 贮藏 用药量 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2. 儿童用药 3. 老年患者用药 4.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 药理毒理 中国药典 展开 概述 基本组成 适应症 药品类别 1. 性状 2. 药理毒理 3. 药代动力学 4. 用法用量 5. 不良反应 药物分析 临床研究 禁忌症 注意事项 贮藏 用药量 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2. 儿童用药 3. 老年患者用药 4.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 药理毒理 中国药典 展开 概述 奥吉娜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药品名称 通用名:阿司匹林肠溶片 英文名:Aspirin Enteric-coated Tablets 汉语拼音:Asipilin Changrong Pian 性状 本品为白色肠溶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适应症 抑制下述情况时对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血流障碍所致心脏疼痛);急性心肌梗塞、预防心肌梗塞复发;动脉血管的手术后(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主动脉冠状动脉静脉搭桥术,PCTA);预防大脑一过性的血流减少(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已出现早期症状(如面部或手背肌肉一过性瘫痪或一过性失明)后预防脑梗塞。 用法与用量 本品宜在饭后用温水送服,不可空腹服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时, 第一片药应捣碎或嚼碎后服用。主动脉冠状动脉静脉搭桥术(ACVB)后,开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佳时间为术后24小时。 服药剂量和次数: 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血流障碍所致的心脏疼痛时),每天阿司匹林的剂量为100mg(相当于每天1片阿司匹林肠溶片); 急性心肌梗塞时,每天阿司匹林的剂量为100mg160mg,建议每日剂量为100mg(相当于每天1片阿司匹林肠溶片); 预防心肌梗塞复发时,建议每天的阿司匹林的剂量为300mg(相当于每天3片阿司匹林肠溶片); 动脉血管手术后(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主动脉冠状动脉静脉搭桥术,PTCA),每天阿司匹林的剂量为100mg300mg,建议每天的阿司匹林的剂量为100mg(相当于每天1片阿司匹林肠溶片); 预防大脑一过性的血流减少(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已出现早期症状后预防脑梗塞,每天阿司匹林的剂量为30300mg,建议每天的用量为100mg(相当于每天1片阿司匹林肠溶片)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650511 基本组成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其结构式为:分子式为:C9H8O4分子量为:180.16 适应症 阿司匹林肠溶片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 1、 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 2、 抗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3、 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但须同时进行病因治疗。此外,本品也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但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4、 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 儿科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品类别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性状本品为肠溶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药理毒理 阿司匹林肠溶片药理学 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 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抗炎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和溶解度与胃肠道pH值有关。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肠溶片剂吸收慢。本品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和脑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时结合率也低。T1/2为1520分钟;水杨酸盐的T1/2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值,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大剂量时可20小时以上,反复用药时可达518 小时。一次口服阿司匹林065g后,在乳汁中的水杨酸盐T1/2为3.812.5小时。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萄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g/ml;抗风湿、抗炎时为150300g/ml。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一般需7天,但需23周或更长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径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本品以结合的代谢物和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增多。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判别。尿的pH值对排泄速度有影响,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 用法用量 阿司匹林肠溶片1成人常用量 口服。 解热、镇痛,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 抗风湿,一日36g,分4次口服。 抑制血小板聚集则应用小剂量,如每日80mg300mg,一日1次。 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疼停止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2小儿常用 口服 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15g/m2,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5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46小时1 次。 抗风湿,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如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 130mg/kg。用于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热退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分34次服,连服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日510mg/kg,1次服。 不良反应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 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2) 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 g/L后出现。 (3) 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征,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4) 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5) 逾量或中毒表现: 轻度,即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多见于风湿病用本品治疗者,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腹泻、嗜睡、精神紊乱、多汗、呼吸深快、烦渴、手足不自主运动(多见于老年人)及视力障碍等; 重度,可出现血尿、抽搐、幻觉、重症精神紊乱、呼吸困难及无名热等;儿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碍更明显;过量时实验室检查可有脑电图异常、酸碱平衡改变(呼吸性碱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或高血糖、酮尿、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及蛋白尿。 药物分析方法名称: 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的测定中和滴定法 应用范围: 本方法采用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中阿司匹林的含量。 本方法适用于阿司匹林肠溶片。 方法原理: 供试品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至溶液显粉红色,再精密加氢氧化钠滴定液,置水浴上加热15分钟并时时振摇,迅速放冷至室温,用硫酸滴定液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根据滴定液使用量,计算阿司匹林的含量。 试剂: 1. 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 2. 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 3. 硫酸滴定液(0.05mol/L) 4. 酚酞指示液 5. 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 6. 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 7. 基准无水碳酸钠 仪器设备: 试样制备: 1. 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 配制:取氢氧化钠适量,加水振摇使溶解成饱和溶液,冷却后,置聚乙烯塑料瓶中,静置数日,澄清后备用。取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5.6mL,加新沸过的冷水使成1000mL,摇匀。 标定: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约0.6g,精密称定,加新沸过的冷水50mL,振摇,使其尽量溶解,加酚酞指示液2滴,用本液滴定,在接近终点时,应使邻苯二甲酸氢钾完全溶解,滴定至溶液显粉红色。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0.42mg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邻苯二甲酸氢钾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 贮藏:置聚乙烯塑料瓶中,密封保存;塞中有2孔,孔内各插入玻璃管1支,1管与钠石灰管相连,1管供吸出本液使用。 2. 硫酸滴定液(0.05mol/L) 配制:取硫酸3mL,缓缓注入适量水中,冷却至室温,加水稀释至1000mL,摇匀。 标定:取在27030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约0.15g,精密称定,加水50mL使溶解,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10滴,用本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紫红色时,煮沸2分钟,冷却至室温,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暗紫色。每1mL硫酸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5.30mg的无水碳酸钠。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 3. 酚酞指示液 取酚酞1g,加乙醇100mL使溶解。 4. 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 取0.1%甲基红的乙醇溶液20mL,加0.2%溴甲酚绿的乙醇溶液30mL,摇匀。 操作步骤: 取供试品10片,研细,用中性乙醇70mL分数次研磨,并移入100mL量瓶中,充分振摇,再用水适量洗涤研钵数次,洗液合并于100mL量瓶中,再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相当于阿司匹林0.3g),置锥形瓶中,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3滴,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至溶液显粉红色,再精密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40mL,置水浴上加热15分钟并时时振摇,迅速放冷至室温,用硫酸滴定液(0.05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 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2 临床研究【功效主治】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 1、 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 2、 抗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3、 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但须同时进行病因治疗。此外,本品也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但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4、 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 儿科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阿司匹林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抗炎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因为本品可以降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生物利用度。再则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却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包括肾乳头坏死、肾癌或膀胱癌的可能。 (2) 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及引起出血的危险。 (3) 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4) 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又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但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不仅能使血药浓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多,从而增加毒性反应。 (5) 尿酸化药可减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本品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 (6) 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本品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本品的剂量。本品与激素长期同用。尤其是大量应用时,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性。为此,目前临床上不主张将此二种药物同时应用。 (7) 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与本品同用而加强和加速。 (8) 与甲氨蝶呤(MTX)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药浓度升高而增加毒性反应。 (9) 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时应用本品而降低;当水杨酸盐的血药浓度50g/ml时即明显降低, 100 150g/ml时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杨酸盐自肾脏的清除率,从而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 【不良反应】 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 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2) 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 g/L后出现。 (3) 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征,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4) 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5) 逾量或中毒表现: 轻度,即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多见于风湿病用本品治疗者,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腹泻、嗜睡、精神紊乱、多汗、呼吸深快、烦渴、手足不自主运动(多见于老年人)及视力障碍等; 重度,可出现血尿、抽搐、幻觉、重症精神紊乱、呼吸困难及无名热等;儿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碍更明显;过量时实验室检查可有脑电图异常、酸碱平衡改变(呼吸性碱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或高血糖、酮尿、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及蛋白尿。 禁忌症1、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 下列情况应禁用: 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 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 注意事项(1) 交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或另一种非水杨酸类的非甾体抗炎药过敏。 阿司匹林肠溶片但非绝对。必须警惕交叉过敏的可能性。 (2) 对诊断的干扰: 1) 期每日用量超过2.4g时,硫酸铜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阳性。葡萄糖酶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阴性; 2) 可干扰尿酮体试验; 3) 当血药浓度超过130g/ml时,用比色法测定血尿酸可得假性高值,但用尿酸酶法则不受影响; 4) 用荧光法测定尿5-羟吲哚醋酸(5-HIAA)时可受本品干扰; 5) 尿香草基杏仁酸(VMA)的测定,由于所用方法不同,结果可高可低; 6) 由于本品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剂量小到 40mg/日也会影响血小板功能,但是临床上尚未见小剂量(150mg/日引起出血的报道; 7) 肝功能试验,当血药浓度250g/ml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可有异常改变,剂量减少时可恢复政党; 8) 大剂量应用,尤其是血药浓度300g/ml时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9) 每天用量超过5g血清胆固醇低; 10) 由于本品作用于肾小管,使钾排泄增多,可导致血钾降低; 11) 大剂量应用本品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T4)及三碘甲状腺素(T3)可得较低结果; 12) 由于本品与酚磺酞在肾小管竞争性排泄,而使酚磺酞排泄减少(即PSP排泄试验) (3) 下列情况应慎用: 1) 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 2)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 3) 痛风(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于,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 4) 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 5) 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6) 肾功能不全时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 7) 血小板减少者。 (4)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 (4)患哮喘,花粉性鼻炎,鼻息肉,或慢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和对所有类型的镇痛药,抗炎药和抗风湿药过敏者,在使用本药物时会有哮喘发作的危险。手术前服用本药物应通知医生和牙科医生。 1、对其他镇痛剂,抗炎药或抗风湿药过敏,或存在其他过敏反应; 2、同时使用抗凝药物, 3、支气管哮喘; 4、慢性或复发性胃或十二指肠病变; 5、肾损害; 6、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少服或忘记服用后,下次不要加倍服用。 贮藏密封、在25以下保存。取出后应立即服用。 用药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本品易于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在妊娠头3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头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的发育不全。在人类也有报道在应用本品后发生胎儿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后3个月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长,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出血的危险。在妊娠的最后2 周应用,可增加胎儿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晚期长期用药也有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曾有报道,在妊娠晚期因过量应用或滥用本品而增加了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可能由于动脉导管闭锁、产前出血或体重过低)。但是应用一般治疗剂量尚未发现上述不良反应。本品可在乳汗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650mg,58小时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173483g/ml。故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小儿患者,尤其有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本品,可能与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有关,中国尚不多见。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下降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1)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因为本品可以降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生物利用度。再则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却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包括肾乳头坏死、肾癌或膀胱癌的可能。 (2) 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及引起出血的危险。 (3) 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4) 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又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但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不仅能使血药浓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多,从而增加毒性反应。 (5) 尿酸化药可减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本品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 (6) 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本品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本品的剂量。本品与激素长期同用。尤其是大量应用时,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性。为此,目前临床上不主张将此二种药物同时应用。 (7) 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与本品同用而加强和加速。 (8) 与甲氨蝶呤(MTX)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药浓度升高而增加毒性反应。 (9) 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时应用本品而降低;当水杨酸盐的血药浓度50g/ml时即明显降低, 100 150g/ml时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杨酸盐自肾脏的清除率,从而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 药物过量水杨酸盐毒性(剂量大于100mg/kg/天、超过2天可导致毒性)可能致需治疗的慢性中毒,以及潜在的威胁生命的急性中毒(过量),儿童偶然摄入导致中毒。 慢性水杨酸盐中毒可表现为隐性无特异症状。轻度慢性水杨酸盐中毒,或水杨酸反应,通常在大剂量反复服用后发生。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耳鸣,耳聋,出汗,恶心和呕吐,头痛,以及意识错乱,减少剂量后可得以控制。血浆浓度为150-300mg/ml可出现耳鸣。血浆浓度为300mg/ml以上时,可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急性中毒的主要特征为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可能随年龄和中毒程度不同。儿童常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中毒的严重程度不能仅根据血浆浓度进行评估。胃排空减缓,胃内形成凝结物,或服用肠溶剂型,阿司匹林的吸收可能延迟。阿司匹林中毒的治疗取决于中毒的程度、阶段和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规范。主要措施应加速药物的清除以及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药理毒理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机理为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合酶的合成;由于血小板内这些酶不可再合成,所以此抑制作用尤为显著。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还有其他抑制作用。因此它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为酸性非甾体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消炎的特性。通常口服0.3-1g阿司匹林用于缓解疼痛和低热,如感冒和流感,可降低体温和解除关节肌肉疼痛。 阿司匹林也可应用于慢性、急性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一般每天服用4-8g的高剂量可治疗上述疾病。 临床前安全资料 动物试验显示高剂量水杨酸引起肾损害但无其它器官损害。体内和体外试验表明阿司匹林无致畸性和致癌性。水杨酸盐在不同种类的动物可能有致畸性。也有报道称孕期服用可影响孕卵着床,致胚胎毒性和胎毒性,子代学习能力障碍。 中国药典2010版中国药典修订内容: 阿司匹林肠溶片 Asipilin changrong pian Aspirin Enteric-coated Tablets 书页号:中国药典2005版284 【修订】 本品含阿司匹林(C9H8O4)应为标示量的93.0%107.0%。 【检查】 游离水杨酸 除检测波长改为303nm外,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试验。精密称取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置100ml量瓶中,用1%冰醋酸甲醇溶液振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用有机相滤膜(孔径:0.45)滤过,立即精密量取续滤液10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水杨酸对照品约15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1%冰醋酸甲醇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100ml量瓶中,用1%冰醋酸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水杨酸不得过阿司匹林标示量的1.5%。 释放度 酸中释放量 取本品,照释放度测定法(附录 D第二法方法1),采用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装置,以0.1mol/L的盐酸溶液为溶出介质(25mg、40mg、50mg规格为600ml,100mg、300mg规格为750ml),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2小时时,取溶液10ml,滤过,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精密量取续滤液10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25mg、40mg、50mg、100mg、300mg规格的取样量分别为17mg、28mg、33mg、13mg、40mg),精密称定,置200ml量瓶中,用1%冰醋酸甲醇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100ml(25mg、40mg、50mg规格)或25ml(100mg、300mg规格)的量瓶中,用1%冰醋酸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阿司匹林对照品溶液;另取水杨酸对照品适量(25mg、40mg、50mg、100mg、300mg规格的取样量分别为13mg、21mg、26mg、10mg、15mg),精密称定,置200ml量瓶中,用1%冰醋酸甲醇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200ml(25mg、40mg、50mg规格)、50ml(100mg规格)或25ml(300mg规格)的量瓶中,用1%冰醋酸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水杨酸对照品溶液。分别取上述对照品溶液同法测定,按外标法分别计算出每片的阿司匹林释放量和水杨酸含量,将所测得的水杨酸含量乘以1.304再加上阿司匹林释放量即得本品酸中释放量,限度应不大于阿司匹林标示量的10%。 缓冲液中释放量 酸中释放量检查项下的溶液中继续加入37的0.2mol/L磷酸钠溶液(25mg、40mg、50mg规格的溶出介质均为200ml;100mg、300mg规格的溶出介质均为250ml),混匀,用2mol/L盐酸溶液或2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