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33631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教材从知识覆盖面年,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三大领域,各领域的知识或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或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呈现,前者如冷和热单元,后者如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从探究技能的覆盖面看,既覆盖了单项的初级过程技能,又出现了综合过程技能中的“假设与搜集证据”。老师们可以对照教材所设计的活动,考查诸活动中提供的探究技能训练内容,进行相应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覆盖面也很宽泛,覆盖了“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涉及的核心概念有4个空气的性质、空气流动的规律、空气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和对生命的影响。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机会比较多,他们对好多都会感到惊奇、感到有趣,教师要抓住好学生的兴奋点进行教学。第二单元冷和热。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包括的核心概念有热传递的方式、物体吸热散热性能、物质三态的变化及其变化条件、热胀冷缩、雾雨露霜的成因及蒸发、凝结等。这个单元探究的问题比较多,且探究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让孩子先学会订计划,学会与他人合作,讲究操作的严密性。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能穿过许多物质,耳朵听声的机理,声音的音色、音强和音调,乐音和噪音等。这一单元与原先的自然课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注重了活动性和趣味性。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包括的核心概念有: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食物金字塔营养搭配、消化器官的认识及食品安全的知识。教学时要从价值观上入手,让学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要让孩子们意识到吃得合理、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第五单元假设与搜集证据,是专门的探究技能练习单元。本册教材前面的诸单元大量渗透了“假设与搜集证据”的活动,本单元是对这一过程技能的升华和提炼。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三、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 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四、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但是这个问题你想过吗?2、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板书课题)从身边入手,由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1)实验一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2)实验二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演示实验方法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醒: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 “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的问题小组讨论,作记录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原因,重点是要他们自己说知道一定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看似容易的实验,但是实验原理的揭示和上一个实验不同,学生要自己发现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 2、空气有质量(1)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你能告诉我空气有多重吗?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能大概知道一部分空气的重量演示空气在水中的跑动实验,说明了什么?比水轻的物体浮上来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有质量把讨论的方案记录在小组讨论板上请学生演示按照活动设计完成实验或用天平也可以板书空气的性质 性质:要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质量比水轻,所以能在水中浮上来,就是看到的气泡三、课外拓展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三、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 教学过程一、复习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它有什么性质吗?二、自主学习1、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1)实验一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2)自我设计实验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有压力,不能随意缩小(4)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不能随意缩小”的性质?从生活体验中发现现象强调口一定要扎紧分发针筒板书不能随意缩小这个空气的性质比较难以说明。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不容易说出来。自我设计实验是让学生体会解方程验算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安排 2、理论运用实际(1)制作空气枪讲解制作方法小组动手制作,比一比谁的“子弹”射的远你能说说制作原理吗?(2)制作压缩空气水“火箭”讲解制作方法及原理室外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人“开枪”可放在课后,动手完成趣味实验,加深印象三、课外拓展1、 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板书设计 ) 2、 空气的性质 性质:要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所占据的空间,有压力2、热空气和冷空气一、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三、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四、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2、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板书课题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二、自主学习1、风的形成(1)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小组讨论体验板书流动的空气风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2、空气的流动(1) 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 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冷空气是下沉的板书热空气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三、师小结四、课外拓展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三、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发现了“风的形成”以及“空气怎样流动”,现在我们来复习复习。二、探索学习1、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2)演示 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2、热空气的用途(1)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2)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画流动图板书热气球孔明灯三、课外拓展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板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气球孔明灯 3、空气中有什么一、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对小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会对比不同情况下小车运动的不同,总结出空气对它们的影响2、知识与技能:知道有的飞行器要借助空气运动,例如飞机、帆船等空气也可以对运动的物体形成阻力了解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生活中体验科学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对飞行器升空原理的探索兴趣,产生对人类发明的热爱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阻力、借助空气运动) 难点: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作用三、教学准备 长型气球2个、胶带、剪刀、小车模型、卡纸、塑料绳、塑料纸、白纸,相关图片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还是来研究空气,研究空气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二、自主学习1、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作用(1)如果我要大家跑步的时候,拿一把打开的伞跑,你们有什么感觉?(2)为什么跑不快,而且觉得很累呢?(3)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气当住我们呢?请一位同学在教室外跑跑(4)为什么不拿撑开的伞跑起来就快点?你想到了什么?2、空气对不同形状物体运动的阻力作用(1)小组讨论你们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商量个办法验证你们的猜想(2)研究实验中的第一个问题:哪些条件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什么?(3)小组实验分析比较实验记录。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你还有什么发现?(4)描述不同外形的小车运动时,空气对它们的影响是怎样的提出假设把讨论的实验方案 对比实验中的条件小组讨论分析数据,共同研究出结论3、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1)所以飞机是什么样子的?飞机有很大的翅膀,但从飞机前面看是什么样子的?(2)你知道现在最快的飞机是什么飞机吗?它是怎么飞上天的?(3)模拟实验,先讲解实验方法,提实验要求: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充气多少与跑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4)你发现了什么?出示飞机正侧面的图片4、具体运用(1)观察图片,哪些设计是借助空气或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2)你还知道哪些?出示相关图片三、课外拓展1、制作竹蜻蜓、小降落伞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空气:借助空气运动:飞机、降落伞 减小空气阻力:新干线、飞机机身设计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三、教学准备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四、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板书生命之源板书空气加深世界环境日的保护意识二、自主学习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空气是生命的关键意识到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2、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呢?(3)讨论研究P13的车辆尾气实验。利用小组搜集的资料小组讨论,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三、师小结 生命之源 空气世界环境日 保护意识四、课外拓展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三、教学准备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板书生命之源板书空气加深世界环境日的保护意识二自主学习1、我们能做什么(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2)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让学生从小学生的角度讨论我们能做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2、调查反馈(1)通过车辆尾气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从实验中了解车辆尾气的“毒害”性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三、课外拓展1、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延伸到课外,学生合作的完成四、师小结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板书设计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现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1号盆(空气) 2号盆(尾气) 结论第二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水杯、热水、温度表等。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结前段时间学习的内容,引入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二)自主学习。1、提出问题:(1)当着学生的面倒一杯开水,问学生这杯水放在这儿,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学生猜测。(3)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提出假设。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进行验证。3、设计实验。(1)各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2)请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出一些注意事项: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C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D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E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记在P76的表格中)4、学生分组实验。5、分析统计。(1)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并将数据画出曲线图。(2)学生完成P76中的曲线图。(3)请学生说说看了曲线图后你想到些什么?尽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说。A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和我们的预测一样吗?B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6、得出结论。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逐渐下降的。继续观测下去,温度将逐渐稳定。三、师小结四、课外拓展板书设计:冷热与温度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统计得出结论2、.热的传递一、教学目标: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2、能够做液体热对流的实验。3、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二、教学准备热、冷水、温度表、计时器、蜡烛、管子、试管三、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引导学生回顾热水变凉的过程,是热水放出热温度变低会变成凉水,其他物体(空气、手等)吸收热温度会升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往哪里传?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的。二、探究金属怎样传热1、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的?2、猜想与假设。(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能方便看见金属是怎样传热的?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4、小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交流后达成共识,总结金属传热的规律。三、探究水是热的部良导体1、提出问题:水能否象金属那样传热?用课本18页方式给水加热,试管里上部水和下部水的温度会一样升高吗?2、猜想与假设。(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方便准确测出试管中上部与下部水的温度?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双温度计)4、各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测量数据,交流得出水与金属传热方式不同的结论。四、师小结五、课外拓展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2、能够做液体热对流的实验。3、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二、教学准备热、冷水、温度表、计时器、蜡烛、管子、试管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探究水的传热方式对流1、提出问题:水怎样传热?怎样使试管里的水全部变热呢?2、假设与猜想。提示:从加热部位和传热方式两方面想。3、讨论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要能够方便观察水的传热情况,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借助物观察实验)4、各组进行是,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受热过程中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准确的描述和表达。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记录结果,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水的传热方式。三、课堂小结:热往哪里传四、游戏竞赛:怎样能使对流管中“棉团”按照你的要求运动?五、课外拓展3、加热和冷却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2、在学生研究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推断:固体和液体有这种性质吗?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知识与技能:4、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水、空气、铜球等体积大小发生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固体、气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难点: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一些物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具准备 1、气球、烧杯、烧瓶、酒精灯、乒乓球、玻璃小瓶、冷水、热水、水槽、玻璃管、滴管、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2、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 提出新问题1、请大家说说上堂课我们研究了些什么。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3、教师演示实验:空气的热胀冷缩4、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也想来试一试吗? 回顾已学知识学生观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二、 探究空气受热受冷后的变化 1、请大家用桌上的材料也来试一试,想一想这是为什么?2、讨论:烧瓶里有什么?玻璃管里的水柱为什么会来回移动?水柱往外移说明了什么?向里移呢?3、小结:原来冷和热对空气有这样的影响: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收缩。 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寻找奥秘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更深的感知冷和热对空气体积的影响。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归宿。三、巩固应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四、小结:五、课外拓展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2、在学生研究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推断:固体和液体有这种性质吗?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知识与技能:4、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水、空气、铜球等体积大小发生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固体、气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难点: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一些物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具准备 1、气球、烧杯、烧瓶、酒精灯、乒乓球、玻璃小瓶、冷水、热水、水槽、玻璃管、滴管、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探究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1、提问:其他物体受冷受热后会有这样的变化吗?实验桌上的物体受冷受热后有这样的变化吗?你最想研究实验桌上的什么物体?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3、让学生选取桌子上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4、交流、小结:研究的是什么物体?你们是怎么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想选择研究的对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收集事实得出结论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一些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只有通过实际实验、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三、热胀冷缩的应用和防止指导学生分析事实,解释现象。 1、讨论: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吗?2、热胀冷缩的应用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温度计3、防止热胀冷缩冬天、夏天电线的变化铁轨间的缝隙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 讨论、解释现象 引发相关问题,感受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四、拓展 1、介绍:神舟飞船的防热2、总结 学生谈体会 让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树立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4、吸热和散热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3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二、教学准备:1杯子、温度表、水、沙、记录表、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课,我们研究了热传递的几种方式。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二)自主学习:1研究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1)师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A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很快?B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很慢?C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D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2)你知道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吗?(3)学生预测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4)分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需要控制哪些相同条件?需要哪些材料?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怎样去做实验?三、课堂小结:四、游戏竞赛:五、课外拓展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3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二、教学准备:1杯子、温度表、水、沙、记录表、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二)学生分组实验:A水和沙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B要阳光下观测10分钟,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再到阴凉处观测10分钟记录下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C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P78的表格中。D完成P78的剩余内容。1、交流。2、结论。A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吸热慢,散热也慢。B对比实验:像这样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照比较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3、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1)学生讨论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2)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A预测;B设计实验;C进行实验;D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三、巩固应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四、小结:五、课外拓展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2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3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气会吸收热量。5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6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云、雾的成因。3知道雨、露的成因。4知道水蒸气的成因。5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6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7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8知道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2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3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1、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2、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三、研究云和雾的形成1、提问: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云或雾?3、学生讨论、预测、汇报。3、教师指导实验:把一支冰棒(或温度大致相当于冰棒的物体)放在不冒热气的杯口,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观察方法)4、学生做实验、汇报。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云和雾的形成,是因为温度的降低。6、提问:自己设计实验,说明雨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应该适当的指导)7、学生实验、汇报。8、教师引导总结:云、雾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遇到低温形成的。四、师小结五、作业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2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3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气会吸收热量。5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6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云、雾的成因。3知道雨、露的成因。4知道水蒸气的成因。5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6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7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8知道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2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3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复习二 、蒸发和沸腾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2、学生猜测、汇报3、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4、学生进行实验。5、汇报(重点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察现象和自己的感受)6、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7、学生猜测。8、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9、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10、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11、提问:水在烧开是能达到多少度?一直烧下去,会怎样呢?1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出结论: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而且都要吸收热量。(应该注意安全)通过实验,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蒸发时吸收热量,又可以通过温度计实验让学生形成感官上的认识。四、师小结五、作业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2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云、雾的成因。3知道雨、露的成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2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3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复习二 、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能结冰1、提问:在什么条件下,水会结冰呢?2、学生猜测。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4、布置任务:你观察到两支温度计有什么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你还观察到了什么?5、学生实验,教师进行指导。6、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因为冰盐混合物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20多度,所以,试管内的水会很快的结成冰,实验时,应该让学生随时观察两支温度计的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同时,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也可以观察在易拉罐外面出现的白霜,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易拉罐外面并没有洒上水,为什么会有白霜呢?白霜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学生知道,当空气中的水气遇到特别低的温度时,会只变成霜。所以,在这个实验中,包含着两个原理,即水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三、总结水的三态变化1、提问: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做好指导。四、巩固、延伸水结冰后会把盖着盖的玻璃瓶胀破吗?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装水的水槽【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二、使物体发出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观察音*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感觉一下音*的振动。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的振动而产生的。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3、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声音传播的三种途径)。课前准备 二、教师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3.挂图或投影片水波与声波。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提问:上节课后,同学们在家里用自行车、硬纸片做了振动发声实验。通过实验,你发现纸片发声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与纸片振动快慢有关系,纸片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2.讲述: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1)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讲述: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如果学生答不好,可把这个问题化难为易。问:在人和电铃之间隔着什么物体?这说明声音可以通过什么物体进行传播?向哪个方向传播?)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2)认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讨论: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音吗?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3)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讨论:声音在液体(例如水)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的外壁,另一个同学在水中把两块石头相碰,在水槽外壁处能听到石头相碰的声音吗?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同时再次说明声音在固体(玻璃)中也能传播。(4)综合认识声音的传播提问:通过以上研究,你知道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填空:课本第55页的空白。讲解: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的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耳朵中来的。假如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中间什么物体也没有,那么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放进一个电铃,人们在罩外可以听见铃声;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槌在动,却听不到铃声了。这个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物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这个实验。)三、总结四、巩固、延伸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声音传播的三种途径)。课前准备 二、教师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3.挂图或投影片水波与声波教学过程一、复习二、新课声音传播的方式(1)讲述: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2)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节奏。(3)提问:当敲鼓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贴着纸屏的小球随着鼓声在不断地振动。)(4)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贴着纸屏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5)讲解: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以下内容,需用手的左右振动辅助说明。)发声体振动得快,周围空气振动得就快;发声体振动得慢,周围空气振动得就慢;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大,周围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大;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小,周围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小。这样,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出示水波、声波图。)就像石子投在水中形成的水波可以一圈一圈地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所不同的是: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传播。声波实际上是一种由于声音引起的物体的振动。当敲鼓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引起纸屏跟着振动,并且引起贴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鼓声。如果发声物体周围没有空气,也没有其他的物体,那么就不会形成声波,声音也就不会向外传播,我们也就听不到声音。(三)巩固应用1.讲述: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提问:(1)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3)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4)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还是在钢轨、大地中传播快?)(5)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四)布置作业在收音机(或录音机)的喇叭处挂一根细绸条,把收音机开关打开(或用录音机放音乐),把声音开大,观察绸条会怎样?(随着音乐声飘动起来。)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准备】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细沙【教学过程】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三、研究鼓膜的作用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四、研究耳廓的作用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交流反馈: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4、不同的声音一、 活动目标 感受乐曲、熟悉乐曲、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二、 重点与难点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要感受音的高低,区分出音的强弱,这首先应该引导在生活中寻找,本教材的重点就是引导在感受乐曲、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难点是区分音的高低、强弱后学习用乐器等表现出音乐的高低、强弱。三、 准备1 小钢琴若干架让感受音的高低。2 三角铁和小鼓各一件。3 音乐磁带快乐之歌。4 分类图片感受音的强弱。5 提供各种各样的乐器,数量多一些。注:快乐之歌的旋律应在高音区,低音区分别出现而且有强弱之分。四、 设计思路能区分音的高低、强弱最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因此找来小钢琴让感受音的高低,找来许多许多卡片回忆各种声音的强弱是相当重要的,除此以外就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音的高低和强弱。如运用乐器,运用四肢的活动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就可以不断感受、不断表现,从而正确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五、 活动流程 角落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集体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角落中再次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